APP下载

新文科视域下高校文学类课程的研究背景与建设进路

2021-03-24吴静之

重庆行政 2021年1期
关键词:文学类文科时代

吴静之

继2018年中共中央文件提出“新文科”概念后,2019年6月20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吴岩司长提到:“新工科已经跑了,后边三个‘新要跟上,而且要在新工科建设的基础上,要比新工科跑得更快,飞得更高,特别是文科。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都是自然科学,我们一定让新文科这个翅膀硬起来,中国高等教育飞得才能平衡、飞得高。”[1]这既确证了新文科与新工科、新农科和新医科的同等地位,也肯定了新文科在“四新”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性。如今,全球正处于变革的转型期,为了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和需要,只有将新文科建设与高校文学类课程的研究和建设相结合才能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时代目标。

一、新文科视域下高校文学类课程的研究背景

20世纪90年代后期,传统文科的发展瓶颈愈发明显。传统文科与其他新兴学科相比,出现专业过窄、发展缓慢和地位下降等困境,面临创新难、转型难、就业难等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新文科建设的时代背景

自2019年5月“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后,新文科建设逐渐引起社会及教育界的重点关注。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组长樊丽明在《“新文科”:时代需求与建设重点》一文中指出:“中国建设”新文科“的核心要义是要立足新时代,回应新需求,促进文科融合化、时代性、中国化、国际化,引领人文社科新发展,服务人的现代化新目标。”[2]为适应大数据时代“新文科”的国家发展战略,必然面临传统文化的创新型发展的时代问题。近年来,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潮中出现了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技术等大量新兴技术,人文社会科学与科技强国战略相匹配,与理学、工学新兴领域进行交叉融合,成为新文科的重要內容之一。[3]这就为实现文科发展的时代性、中国化和国际化等时代目标指明了发展方向。总之,新文科建设与新科技革命的融合有助于培养具有全球新格局的新文科人才和创新型专业人才。

(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背景

传统的“大学三功能说”认为,大学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中文系的人才培养以科学研究为中心,仍存在人才培养目标单一,人才“分层”和“分流”建设不到位等问题。而且文科学术研究以“书斋式”的专业研究为基础,与市场需求和社会需要的衔接不够,传统文科的建设目标已很难适应融媒体时代新文科的人才培养。新技术对文科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以上诸多问题的产生与高校传统的文科教育理念和管理范式不无关系。高校传统文科以知识性教育为主,人才培养模式更加重视细化的专业教育。然而在当下的知识大爆炸时代和大数据时代,伴随人们知识获取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单一的百科全书式的知识传授已无法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实现由“知识中心”向“能力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是建设新文科的必然选择。

(三)新文科视域下文学类课程的教学背景

基于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背景,高校的新文科建设以现代化的文学类课程建设为重心。鉴于高校文科管理制度的学科界限明晰、跨学科平台稀少,传统文学类课程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很难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特点。传统的文科教学势必要迎接慕课时代的机遇和挑战。如果将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2003年颁布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进行比较,可知课程设置的创新性明显不够。而且受传统文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影响,难以解决课程体系僵化和教学方式传统化的问题。文学类课程仍以知识传授为本,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尚未完全转变“满堂灌”和“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的理论性过强,实践性不足。此外,考试方式重知识点的考核,轻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养成,很难将学科理论知识转化成具体的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

二、新文科视域下高校文学类课程的建设进路

中国“新文科”建设工程的推进不仅要结合时代的发展背景,顺应国家发展战略的需求,更要以社会需求和市场就业为导向,在充分考虑传统文科与现代文科的差异性基础上,构建“新文科”的建设策略。传统文科坚守的是学术研究之路,文科的高学历人才以研究型为主,缺乏对数字技术的应用与实践。目前,高校传统的文科建设尚存在学科细化、文理分野等现实问题。因此,与高考打破文理学科边界的选拔方式相对应,建设新文科有必要转变传统的建设思路,而基于传统文科存在问题的改进建设策略则是重中之重。

(一)探索“以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传统文科以培养作家、文学知识分子等专业性文学人才为主要目标,这种培养模式已难以适应市场经济时期的社会需求。而新文科建设必须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在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必须结合学生的成长特点、专业设置和学科发展,既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也要重视培养文科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其理论素养和人文素养。首先,通过经典阅读,加深对文学名著的理解,提升整体的文学审美水准。其次,综合运用语言学理论和写作知识,在教学实践中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写作能力。再次,基于文化自信的当下视域,利用学院或学校的活动平台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提升文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最后,以市场为导向,立足人文科学内部融合、人文与社科融合和文科与理科、工科、医科融合,优化学科体系,建设创新型新专业,培养业界急需的创新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

(二)改革老课程,增设新课程

一是转变课程理念,完善课程体系。在转变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深度融合人文学科和理工类学科的同时,既打通文史哲专业的内部壁垒,也实行新科技与新文科的复合型建设。改革并调整文学类课程的内部结构,课程简化与课程多元化并重,理论性课程与实践性课程结合,强化新闻传播和文化类课程的课程体系。开发具有市场适应力的专业类课程和通识类课程,重视国学经典的阅读与开发。二是文学类课程的内部改革。将文学理论课程与文学类课程融合,将精神分析学、女性主义叙事学、新历史主义等重点理论运用到名著阅读和文本细读的过程中。三是课程资源的建设与分享。后疫情时代对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推进效果显著,利用雨课堂和超星学习通等线上平台建设配套的教学资源,更好地配合线下教学的同时,可实现师生资源共享,克服传统文学类课程的发展瓶颈,积极推进文学类课程的“金课”建设。

(三)教学手段和教学理念的革新

一是教学理论与课堂实践并重。教育信息化2.0时代对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传统的文学类课程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互联网信息时代的今天,“文科建设不仅要注重强化外延拓展,更应该结合信息时代产业、技术、市场以及社会生产生活的最新变革趋势,创新丰富文科发展的形态和内涵,从而培育形成特色文科、优势文科、信息文科。”[4]目前的文学课堂建设与教育目标之间存在脱轨现象,依然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实问题。新文科建设应与基础教育行业接轨,实现与新师范建设的合作共赢。二是进行“互联网+文学”,积极推进混合式教学,建设翻转课堂。为适应新生代(00后)大学生的接受习惯,必须将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数字时代的教学平台相融合,学生利用爱课程、超星学习通、微课、慕课、B站等线上学习平台完成课前预习或课后复习,线下教学则以师生交流和答疑解惑为主,真正发挥线上教学的实际价值。三是加强互动性,重视过程评价。设置多元有效的实践环节,借此提升文科学生的理论转化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時,改革传统的纸质评价方式,转变期末考核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理念,重视过程性评价。将理论知识、能力提高和情感态度相结合,通过课堂讨论、小组研讨、课后实训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能动性。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重,多层面全方位地关注学生的专业成长,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材解读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基金项目:2019年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校级科研项目“阿列克谢耶维奇创作的女性主义叙事学研究”(项目编号:KY2019009)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吴岩司长在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EB/OL].(2019-6-20).http://www.bjlyds.com/zhihuiyunduan/vip_doc/14042264.html

[2]樊丽明.“新文科”:时代需求与建设重点[J].中国大学教育,2020(5):5.

[3]胡明宇.苏州大学“理解广告”教学的创新实践[J].中国广告,2019(12):87.

[4]周南平.“互联网”时代的高校特色文科建设[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5):34.

作 者: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粟 超

猜你喜欢

文学类文科时代
文学类文本阅读考试范围与要求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戏剧)
豆文科作品
文学类
孙文科
高三文学类文本导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