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优秀编辑选拔培养“三识三关”体系

2021-03-24张维张波

重庆行政 2021年1期
关键词:用人导向出版社

张维 张波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宣传思想人才队伍建设,指出“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要加快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1]优秀的编辑是出版社发展的“源头活水”,也是出版社“兴文化”“出精品”的灵魂所在。出版社要寓导向意识、政治意识、荣誉意识和服务意识于管理制度体系之中,把好优秀编辑“选育留用”的四个关键环节,坚持在精准制定制度、严格落实制度中构建青年编辑选拔培养体系,把培养选拔优秀编辑作为确保出版事业薪火相传的战略任务,为出版社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本和智力支撑。

一、强化导向意识,把好“选人关”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指出:“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匡正选人用人风气”。正确的导向意识是优秀编辑选拔培养的前提,决定着出版事业依靠“什么样的人”向前推动的问题。

(一)理论导向笃定,选“忠诚”之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治上的坚定、党性上的坚定都离不开理论上的坚定。”列宁1905年11月发表在《新生活报》上的《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出版物的党性原则问题。他明确指出,“出版物应当成为党的出版物”,“报纸应当成为各个党组织的机关报,而一切‘无党性现象都是绝对不允许的。”[2]因此,在选人上,出版社要坚定理论导向,建立选拔和培养优秀编辑的政治理论考核制度,着重考察应聘者的理论修养和理论运用能力,从制度上保证选拔和培养忠于党和国家事业的优秀人才。第一,注重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的考察,使出版人充分认识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的重要性必要性,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的主要内容,重点考察马克思主义关于“党性、人民性和真实性”的论述。第二,注重考察出版重要政策法规,重点考察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关于出版工作的重要决策部署,把握当前出版工作的重点任务、方针原则,掌握规范出版活动的有关法律法规,引导出版人将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的基本要求更好落实到具体出版工作中。

(二)思想导向鲜明,选“干净”之人

“干净”之于出版人,是一种思想上的纯洁,也是一种作风上的过硬。“为什么出版《政治周刊》?为了革命。为什么要革命?为了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人民得到经济的幸福。”[3]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更不能用简单的商业标准取代艺术标准,把文艺作品完全等同于普通商品,信奉‘红包厚度等于评论高度”。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更是前进的指南。首先,新时代,出版社培养选拔优秀编辑,需要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在出版史的基礎上建构更为宏观的史学视野,真正将自己的工作从思想和行动上与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有效地链接。其次,出版社培养选拔优秀编辑,还要建立工作作风的培养和考察体系,将“三审三校”等制度体系的执行情况作为重要培养考核抓手,严格按照法定职责、法定权限、法定程序,公开透明地履行职责。

(三)专业导向务实,选“担当”之人

专业是出版社编辑的立业之本,是衡量一个编辑是否担当的基本条件。新时代,伴随着人工智能的崛起,出版业的业务形态和知识边界显现出加速迭代的趋势。因此,出版社需要建立务实的专业培训体系和环境,为优秀编辑的成长提供稳固的专业支撑。首先,出版社要建立更为精准高效的编辑业务培训体系,内部强化专业培训比重,外部多元构建送培机制,实现专业技能培训的全景式格局。其次,出版社探索建立“精品一帮一”结对培养体系,借助精品出版为平台,建立优秀编辑结对培养新进编辑的制度体系。

二、突出政治意识,把好“用人关”

“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 出版社要培养选拔担当“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的优秀编辑,必须把强化政治素质考察、政治把关作为培养选拔优秀编辑的第一位的任务。

(一)政治素质为先,明确政治标准用人

出版社在培养选拔优秀编辑过程中,必须明确政治标准用人,严格落实“党管人才”制度,打造一支政治坚定、勇于担当、作风过硬、风清气正的优秀编辑队伍。首先,实化政治标准,把政治素质考察落实到人头,系统具体到出版社发展的重大任务、重大斗争、关键时刻的具体表现、具体实例,力求从脑子里的抽象评价,转化到“用事实说话”的以事察人。其次,细化用人政治标准,把日常了解研判、集中调研研判、核实甄别研判、“凡提四必”研判有机结合起来,建立量表式考核方式,提高政治把关的科学性、精准度。

(二)执行效果为要,衡量工作态度用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使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关键是领导干部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出版社要充分利用选人用人导向培养选拔优秀编辑,推动编辑特别是优秀编辑提高制度执行力和管理能力。首先,衡量制度意识,重点看编辑是否坚决维护制度权威,严格遵守出版社相关制度,是否积极主动、又坚决遵循国家及行业内的出版相关的法律制度规定。其次,建立执行效果考察机制,把制度执行能力和管理能力纳入优秀编辑选拔培养考察的重要内容,明确衡量标准、评价重点、途径方法,及时把制度执行力和管理能力强的优秀编辑选出来、用起来。

(三)结果导向为本,透明业务实绩用人

出版社培养选拔优秀编辑要适应项目制工作流程的特点,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透明的用人制度,把激励优秀编辑担当作为、狠抓落实作为推动出版社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抓手。首先,完善落实有为有位、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对那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编辑,个性鲜明、坚持原则、不怕得罪人的干部,要大胆地选拔培养和任用。其次,完善精准考核、奖惩分明的激励约束机制,把考核作为识别优秀编辑、提高选人用人质量的重要抓手,并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形成激浊扬清、奖优罚劣的鲜明导向和制度约束。

三、秉承服务意识,把好“留人关”

“天地一大物,扶植要人才。”伴随着出版业态多元化和职业选择自由化,出版社人才流失成为出版社发展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一个严峻问题。如何留住优秀编辑,成为出版社培养选拔优秀编辑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出版社人才管理闭环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一)完善薪酬体系,待遇留人

“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马克思认为,人们的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首先,出版社要留住人才,关键是建立完善具有激励性和比较优势的薪酬体系,全方位提升优秀编辑的福利待遇,兼顾业绩显现和公平为要,探索与优秀编辑签订长期顶薪工资制,对未来业绩预期可能有的变化,利用绩效杠杆系数加以调整。其次,出版社要针对优秀编辑探索特别福利体系,实现清单化管理,公开透明且具有吸引力。

(二)规划职业生涯,事业留人

德鲁克认为:“把人力看作成本,就会想方设法减少成本;把人力看成资本,就会用心去经营,让资本增值出资本。”出版社应站在“人力资本”的视角,细分业务门类和流程,将出版社的发展与编辑成长的职业生涯规划相融合,将优秀编辑成长机制内嵌于公司的制度设计与业务流程之中,实施“赛马不相马”的人才培养选拔理念。同时,出版社要深化以项目和品牌为核心的人才聚合机制,推动精品项目和出版品牌成为培养选拔优秀编辑的主平台,成为优秀编辑干事儿创业的主战场。

(三)营造温馨氛围,感情留人

沙因认为,“人是由社会需要而引起工作动机的,并且通过与同事的关系而获得认同感。”营造温馨的组织氛围,使出版社的公司文化更加具有人文性和艺术性,精準对接编辑的精神需求和社交需求,形成一种“安心、安神、安业”的感情留人文化制度。首先,营造竞合文化,开展劳动竞赛等高规格的群团活动,将内部文化与群团文化相衔接,充分打开编辑的荣誉空间,帮助优秀编辑申报各级政府级荣誉。其次,营造关爱文化,把“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内化为关爱优秀编辑成长的文化制度,明思想助提升,善推荐助晋升,压担子助赋能,强培训助成长。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17.

[2]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讲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8:10.

[3]毛泽东党的宣传思想工作文选[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1.

作者单位:张 维,重庆大学出版社

张 波,中共重庆市委党校《重庆行政》编辑部

责任编辑:粟 超

猜你喜欢

用人导向出版社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我等待……
“偏向”不是好导向
尺偏难以选准人——把准“用人卡尺”
燕昭王的用人智慧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用人还需讲原则
石油工业出版社
成吉思汗的聚才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