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物馆陈列设计视域下的文物保护路径探析

2021-03-24王玉琳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1期
关键词:文物保护博物馆

王玉琳

摘 要:随着我国博物馆展览数量的稳步提升,博物馆陈列设计中的文物保护工作愈加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展览类文物作为馆藏文物保护的重要分支,通常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价值意义。此类文物由于陈列环境特殊,极易受到多重外在因素的影响,从而出现难以修复的损伤和病变。以预防保护为理念核心,在博物馆陈列设计中融入文物保护意识,理性剖析陈列设计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形成规范化的陈列设计保护路径值得探究与思考。

关键词:博物馆;陈列设计;文物保护;展览类文物

我国历史悠久,地下埋藏丰富,无论是传世文物还是考古发掘品均数量庞大。近二十年,伴随着文化遗产保护观念的不断更新和理论研究的持续深入,作为文化遗产保护机构的博物馆在数量上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逐步成为社会教育的中坚力量,并且在可移动文物保护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不断提高博物馆的教育功能,落实“让文物活起来”的倡议,满足社会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各博物馆中极具代表性、价值性、观赏性的馆藏文物被愈加频繁和多元地应用于展览展示中,成为最常出现于社会公众视野的一类文物,它们较为长期和相对稳定地处于展厅的陈列设计氛围下,受空间环境影响显著,极易在陈列展览过程中发生劣化和损伤。为有效保障此类文物的安全健康,实现馆藏文物的可持续利用,探索博物馆陈列设计中的文物保护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博物馆陈列设计与文物保护关系的认知

如果说展览是连接博物馆与社会公众的媒介纽带,那么在此“媒介”自我建设的过程中,陈列设计与文物藏品可以被视为最为重要的二重因素,即内容与形式。作为展览内容核心要素的文物藏品,既是展览故事所呈现的素材资料,又是展览信息的实证载体。而陈列设计亦是展览展示系统中不可忽视的关键程序,它的实施决定了展览故事的“叙述方式”是否有趣,视觉传达是否美观,空间环境是否舒适。

简而言之,一个完整的展览是内容与形式的二重奏,但是毫无疑问的是,内容应当并且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它决定了形式的基本发展走向和形式设计的主要特征。由此我们可以认为,陈列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着文物藏品进行的。它可以被宽泛地解读为,依据文物藏品的价值、数量、形态、质地等要素而形塑空间环境的定制化行为过程,是一种空间艺术创意活动,具体是指在博物馆的有限空间中,以文物藏品及学术研究为基础,通过符合艺术审美的表现方式,完成文物及辅助展品等要素的排列组合,形成适宜观众认知的陈列语言,创建富有视觉美感的三维艺术空间,最终达到文物与观众的交流对话。

由此可见,在博物馆的陈列设计中,蕴藏丰富信息的文物藏品始终是设计表现的要旨,其安全一旦遭到破坏,整个展览将丧失要素载体和视觉标识,展览的信息传播也可能受到阻碍。因此,陈列防护的总原则将文物安全作为最高准则,认为一切有可能对文物造成损害的陈列设计都是不可取的。①

事实上,陈列设计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但是将其置于博物馆的话语体系下,它必须以保护文物为中心。在保护中展示,在展示中保护,通过完备的陈列设计方案,保障展览实施过程的规范性、安全性、专业性,从而形成既适宜文物保护又适宜文物陈列的和谐空间,减少文物在展览过程中受到的损害。使设计为文物服务,使文物为设计增色,两者相互成全,相互推动。

2 博物馆陈列设计中文物保护问题的分析

作为博物馆陈列于展厅中的文物,它们在馆内的第一重身份是作为馆藏文物而存在的。对于馆藏文物的保护,“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保护思想。我国大多数博物馆的馆藏文物中均包含较多的考古发掘品,它们从相对平衡、稳定的地下环境中被发掘而暴露于空气中,十分容易形成病变。不少博物馆的藏品在出土后因收藏环境不佳、管理不善而劣化损坏。因此,为维护文物质量,必须注重文物的预防性保护。调节控制最佳收藏环境是保护文物的根本措施。①

从环境角度看,展览类文物所处空间较为特殊,它不是一个稳定的、封闭的、隐秘的空间氛围,受到多重因素影响。例如,展柜的密封性是否良好,展厅环境和温、湿度是否适宜,装饰装修材料是否绿色环保,照明设备产生的光线辐射是否会引发文物变质,还有博物馆观众从馆外夹带来的灰尘、微生物等都会成为影响展览文物所处环境的重要因素。

复杂的展厅环境对陈列设计中的文物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过程无异于为展厅内的文物创建了第一道保护屏障,即构建适合文物展览的环境空间。另外,在陈列设计中还需要考虑人为或意外因素带来的文物破坏,如在布展过程中安装设备导致的机械损伤,展览搬运过程中发生的意外磕碰,以及部分观众在展厅内的失当行为带来的设备破损,都可能对文物造成直接或间接性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陈列设计中必须提高文物保护意识,将可能存有的风险和隐患降到最低。

目前,博物馆陈列设计中文物保护所面临的问题,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情况。

2.1 陈列设备选择不当导致的文物劣化

这里主要指用于展示文物的陈列设备和照明设施的选择不当。以展柜为主的陈列设备在博物馆展览系统中应用最为广泛,但随着展柜制造业的不断扩大和专业化,越来越多的制造商涌入行业市场,为获得最大收益,不乏存在以次充好的现象,因此我们不可避免地看到一些劣质展柜出现在博物馆内,这些在防尘、防潮、防霉、防有害光等方面存在严重缺陷的展柜,不但没有为文物藏品提供良好的保障,反而导致了文物的病变和劣化,最终难以修复。

另外,照明设施也是陈列设备选择中不可忽视的工序。人们大约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研究光线对博物馆藏品,特别是纺织品、颜料和纸制品的老化作用,并发现紫外线和红外线对材料损害最大,可造成材料的褪色、脆化和化学变化。我们几乎可以认为,所有光线都会产生老化作用。②因此在满足展览基础照明的情况下,光照强度应当尽量降低,尽可能根据文物的质地和光敏度来考虑照明设备的选择。但是在一些基层博物馆中,受制于專业条件限制,一直存有人工照明参数不符合文物标准的情况,从而致使馆内文物长久受到光线辐射,最终导致变质。

2.2 装饰材料选择不当导致的文物污染

材料是支撑展示设计得以实现的物质基础。近年来,展示材料的品种日益增多,性能越来越好,并且逐步向高性能材料、绿色环保材料方向发展。③对于博物馆的陈列设计,装饰材料可以成为其构建空间形态的助力,也可能成为伤害展览文物的帮凶,这也是国家对博物馆所使用的建筑装饰材料提出严格标准的原因。一些规模较小、经费有限的博物馆,难免将造型美观和造价低廉设定为主要诉求,致使一些不符合行业标准的装饰材料被应用采纳,从而导致文物污染,其中以甲醛超标最为常见。

2.3 实施方案操作不当导致的文物损害

陈列设计是一个规范化的过程,过程内的每个步骤都可以视为一道工序,只有每道工序都严丝合缝才能促成优秀的展览,从而使文物的安全得以保障。事实是,除了我们一直关注的展柜、照明系统对文物可能造成损害之外,文物布展过程中的操作方案不当也可能给文物的安全带来隐患。例如,柜内积木的使用是否防滑,承托固件是否对文物有细节损伤,这其中还涉及文物藏品的搬运、摆放等问题。当下,一些实践经验相对薄弱的新建博物馆,在展览设计实施过程中极易出现工序颠倒、置放随意等问题,从而给文物安全带来影响。

2.4 工作人员缺乏对展览环境的认知导致的修复拖延

文物病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它需要工作人员对文物健康状态始终保持警惕,尤其是处于展厅内的陈列文物。这类文物陈放位置特殊,很容易被保藏部门的工作人员忽略。从博物馆的工作分工上看,负责文物保护的专业工作人员不会时常出现在展厅区域,出现在展厅区域的工作人员则多对陈列环境及文物保护知识缺乏相关认识,这就可能导致文物已经发生病变,但是未有相关人士察觉,在长年累月的忽视中,出现不可想象的后果。

现阶段,我国博物馆的陈列设计工作在文物保护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其中以基层博物馆和非国有博物馆表现较为突出。这些问题使我们不得不反思解决之道。文物作为展示和传播我国优秀文化的实证载体,其健康安全始终处于第一要位。

3 博物馆陈列设计中文物保护路径的探索

综合考虑陈列设计中文物保护所面临的问题,不难发现树立正确的文物保护意识、增强文物保护知识至关重要。陈列设计中的文物保护工作并非特定个人或群体的职责,所有参与陈列设计的人员都是文物保护的执行者。他们在设计中的所思所行都应当以文物保护为基础,对于设计方案中可能发生的潜在问题进行预设与判断,做好提前保护规划,通过合理的路径加以控制,减少病变、损害等问题发生的可能性。

第一,构建以文物为中心,预防性保护为主的正确思想。对于参与陈列设计的人员,应当对文物的性质、形态、尺寸规格等有效信息有明确的理解和认识,为了完成设计或一味追求形式美感而忽视文物安全的做法是绝对错误的。陈列设计需要以文物为核心展开创意构思,将可能发生的安全问题提前规划于陈列设计实施方案中,积极采取防护性办法,排除各种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

第二,建立适宜文物陈列、清爽舒朗的博物馆环境。博物馆的展厅环境与厅内陈列的文物状态息息相关。陈列设计的过程实则是为文物量身定制展览环境的过程,这就要求该环境必须符合展览文物的特性。陈列设计人员不能仅考虑与文物直接接触的柜内环境,对于展厅环境也应当有所考虑。在设计中应当综合衡量环境概念涵盖的光照、温湿度、空气流通等要素,做到为文物量体裁衣,尤其是直接裸露于展厅内的大型文物,如古代建筑构件、碑刻、雕塑、壁画等。展厅环境的清洁与明朗,是展览类文物健康安全的重要保障。

第三,开拓“因时而新,因势而新”的保护手段和方式。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形式被应用于博物馆中,它们为文物保护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尤其针对一些脆弱质文物或不宜长期展示的文物,博物館的展览实施方案可以利用新的途径对这类文物进行替代性展示。例如,全息影像技术可以动态、全方位呈现文物,人们在同一方位且静止的状态下即可通过影像了解文物结构,这样的展览方式既可以保障人们对文物的观摩,又可以减少因长时间展览导致的文物受损,为一些珍贵文物的展览带来了便利。

第四,创建符合博物馆行业规范的陈列实施方法。陈列实施方法意在强调陈列设计程序的标准性、严密性、逻辑性。在总体设计中,应当对实施操作流程进行严格规范,并且针对不同类别的文物进行规则细化。依据文物的特性采纳不同的展览设备、设立明确的参数指标和操作方案,规范陈列文物使用的固件材质等,比如高敏感类的绘画作品,在陈列时照度建议控制在50~100勒克斯,需要使用承托固件的,应当结合文物尺寸量身打造。针对陈列设计中的实施方法进行提前规划,能够有效降低文物在陈列设计中存在的安全风险,减少勾、拉、磕、碰导致的文物受损。

第五,组织定期的文物保护培训,构建“全馆保护”的思维模式。陈列设计与文物保护均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普及专业知识、提升人员素质尤为重要。博物馆应当形成周期性的全馆人员文物保护知识的科普工作,建立以文物保护为核心,全馆工作人员共同参与的保护模式,将部门保护上升为全馆保护,真正做到在陈列设计视域下,文物保护,人人有责。

4 结论

长期以来,文物藏品的保护与利用始终是文博人最为关切的课题之一。陈列设计作为博物馆展览构建的实施过程,是对文物藏品极为直接的利用方式。因此,在陈列设计中落实文物保护工作,广泛地促进文物保护意识落实,实际是对馆藏文物保护范围的细化与规范。

2019年国家文物局发布《博物馆陈列展览形式设计与施工规范》,为博物馆的陈列设计工作指明了方向,然而关于陈列设计中的文物保护细则还需要广大文博人的不断探索与研究。

对于博物馆而言,陈列设计是一个明确的过程概念,落实各个设计阶段的文物保护职责,有序地开展陈列设计工作、强化陈列设计细节,形成具有相对规范化的保护路径,是保障馆藏文物安全的关键,即针对文物保护,在设计中形成明确的前期规划、中期落实以及后期维护。为文物藏品营造适宜的环境空间,减少实施过程中可能造成的损伤和病变,使文物得到更为持久的利用,充分发挥其传播历史、传递美学、传承文明的责任。

猜你喜欢

文物保护博物馆
文物保护利用信息化建设研究
新时期文物保护项目管理的创新思路
博物馆
地下文物保护首要举措考古勘探程序应前置
当前文物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分析
分析地方文物管理所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浅议文物保护和文物保护意识之间的关系
露天博物馆
影像·博物馆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