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三全育人”视角的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研究

2021-03-24曹曼倩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1年2期
关键词:工作开展网络思政三全育人

曹曼倩

[摘 要] 网络是思维碰撞的新兴阵地,充分利用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以“三全育人”为理论支撑,从育人主体、育人时间、育人空间三个角度出发,剖析了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通过强化网络思政队伍建设、立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拓宽育人渠道、突出价值引领四大措施来把握与改进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路,从而整合资源、创新方法,形成最大育人合力。

[关键词] “三全育人”;内涵剖析;网络思政;工作开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1) 02-0063-03

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三全育人”战略目标对改进高校思政工作有规范性和指导性作用,对思政教育工作的广度、深度、效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在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互联网已然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改变认知、拓展交际圈的重要手段,换而言之,网络空间已发展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充分开发利用网络平台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提道:“要加强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建设,运用大学生喜欢的表达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网络思政的研究是一个新的学术领域,而对高校网络思政话语体系的研究则是提高大学生对思政教育认同感的探索过程。

一、“三全育人”的内涵剖析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明确了“立德树人”中心任务,为“三全育人”的开展和实践指引了方向,推动了理论进一步向纵深发展[2]。近年来,教育工作者们对于“三全育人”理论的研究热度居高不下。从研究内容来看,学者们对于理论内涵的理解把握不尽相同,研究角度和维度也各有侧重。为了有利于网络思政工作的开展,在此将对“三全育人”的内涵做进一步剖析。

(一)全员协作

“全员参与”不应一味地强调各类育人主体的参与度和配合度,而应在充分研究育人主体的特点和属性的基础上,制定系统化的任务清单,通过各人员间的相互协调配合以发挥最大的育人合力。这种观点出自现代系统论中的著名命题“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从字面理解,广义上的“全员”包括社会、学校、家庭,但如果仅强调育人主体的覆盖范围而忽略不同主体间育人意识、育人能力、育人职责的差别,这种观点未免过于狭隘。事实上,不同阶段学生的人格发展各具特点,生活方式和接触人群也不尽相同,那么其所对应的育人主体和育人机制也应不同。大学生的生活学习范围以校园为主,那么育人主体应该是包括辅导员在内的所有教职工、学校党委、党政机关、各部门机构人员。通过育人主体的分工合作,同时整合利用校外育人力量,从而架构以高校为主、多方配合的全面性、多层次的育人体系。

自2018年起,各高校已陆续开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就育人实效而言,仍然存在部分学生被动参与、满意度和获得感不高的现象。从育人主体角度出发,出现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以下三点:一是高校党委缺乏系统性方案和长期稳定的布局,对于各部门的统筹力度不够,没有发挥出最大育人合力;二是各部门、各学院基于考核压力,在学生工作方面存在急于求成、套用模仿、重复实施的情况,对学生个体的关注热点和接受程度研究得少;三是包括辅导员在内的部分教职工对岗位职责把握理解不到位,存在“各家自扫门前雪”或“亦趋亦步”的心理,缺乏职业道德情感,使得对于学生的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二)全过程衔接

“全过程”是指将育人时间轴贯穿于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长全过程。在具体实施阶段,高校教育工作者对于“全过程”的理解大多侧重于对时间性和阶段性的考量,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和规律,制定阶段性培养计划和方案。事实上,大学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思想受外界影响易反复,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是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过程,不能仅仅强调进度和目标而忽略对于教育效果的检验。如果将德育工作比作盖楼的话,那么“全过程”就是施工进度表,在制定施工整体计划和阶段性计划时,关注施工进度的同时更应注重楼房的质量,如果地基不牢固,建好了也是危楼。同样,如果一味地按照阶段性计划对学生进行灌输教育,而忽略了学生的接纳度和认可度,将会适得其反,其结果也违背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理念。因此,在德育工作中,应同时遵循全过程中的时间性和实效性两个原则。由点到线,确保各阶段教育成果的有效衔接,节节贯通,让思政教育入脑入心。

(三)全方位拓展

当代大学生处在互联网时代,其生活被繁杂的信息和知识所包围。数码和互联网时代的文化生态已经并持续发生着变化,且对传统的大学知识传授方式产生了冲击,思政教育讲理说教的传统方式已不能在学生群体中引起共鸣。全方位育人是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间的有效话语衔接方式的探讨,以育人工作内容的全面性出发,最终落脚到育人对象发展的全面性,是构建大思政格局的重要环节。全方位育人的具体内涵是指将思政教育在育人空间中全方位展开,以学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育人内容和育人方式的立体化。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梳理了“十大”育人体系,从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这十个方面深挖了各个岗位、各个环节、各个层面中的育人要素,为高校构建立体化育人模式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3]。在具体实践中,全方位拓展重点在“精”而不在“多”,如何在有限的资源和时间内,打造更多思政“精品”,则需要校党委要从宏观入手,嚴格把控工作重点,修剪杂乱多余的枝叶。

二、“三全育人”视角下的高校网络思政工作开展

(一)齐抓共管,强化网络思政队伍建设

学生的活动阵地在哪,思政队伍的工作重心就在哪。现有的以校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全员协作的高校工作体系大多布局在线下,而基于线上的思政教育者工作机制和考核方法亟待补充和完善。网络充满了大量的信息流,各种思想在此碰撞,如何抢占网络高地,反客为主,创新开展网络思政教育是高校思政工作者们需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在网络空间,由思政课教师、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辅导员、网络宣传员所构成的育人力量正不断推进着线上思政教育的开展,尝试不同形式的线上思政教育,并涌现出了一大批有特色、有温度、有内涵的品牌活动[4]。

但就目前各高校网络思政队伍建设现状而言,仍有诸多不足之处,一要健全网络工作管理机制体制。首先要建立由校党委为核心,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参与的网络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参与管理、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制定长期工作规划,形成齐抓共管工作格局,保证工作开展的全局性、稳定性和長期性。其次,要形成校、院、班三级管理体系,各层各级要制定明确的教育计划、配齐专(兼)职媒体工作者、细化工作责任制度、完善舆情监督系统;二要加强队伍素质建设,网络思政工作者既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素养,同时也需要活跃的新闻思维。因此,要优化队伍年龄配置,同时对成员定期开展包含理论知识、创新思维、新媒体技术在内的素质培训。

(二)落地有声,立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

全过程育人强调了育人过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这就要求高校思政教育者要深入研究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将“立德树人”中心任务分年级、分阶段、分层次,细化分解到教育全过程中,通过纵向衔接、逐步递进的方式着力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生从入校至离校完成了从中学生到大学生、再由大学生到社会人的角色转换过程。角色的转变过程必然伴随着学生自我认知和心理过程的改变,这就意味着想要让思想政治工作入脑入心,就要深入了解学生需求,因时施教、因人施教,构建环环相扣、注重实效的全过程育人体系。环环相扣是指,以学生入学开始一直到毕业离校的时间轴线为基准时间,制定德育总体目标,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将总体目标进一步细化分割为阶段性目标,如在大一阶段注重入学教育、心理调适、学风教育,大二大三时注重锤炼品格、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大四阶段要注重职业道德意识、就业观、法律素质、公民道德感的培养。正如前文所述,思政教育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盲目追求目标、急于求成。因此,对于思政工作的阶段性实效评价也是不可或缺的环节。阶段性评价既是对前一阶段工作的总结,也是下一阶段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对于高层建筑而言,地基不牢则会发生地动山摇般地倒塌,对于思政教育而言,实际工作做得不扎实,再完善的体系方案也只能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网络思政教育工作因其时间和空间的特殊性,评价方式也与传统思政教育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两点:一是大数据的分析取代了传统的人工统计,如对活动时间、频次的统计;二是学生的参与度和满意度将通过平台的点击量、评论内容、转发次数等直观反映在线上。

(三)改革创新,全方位拓宽育人渠道

对于网络思政工作而言,全方位育人是对育人场景的进一步分解和拓展,突出了育人方式的多样性和育人角度的全面性。网络思政教育需要打破传统德育的陈旧格局,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打造开放、系统、迎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立体化、全方位的育人新模式。

就现有的网络思政教育现状而言,可供支配的教育资源是有限的。因此,在创新育人方式时,应避免盲目跟风、套用滥用,要量体裁衣,打造有特色、有内涵的网络精品项目。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拓展育人路径,一是把握“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教学发展新格局,利用互联网的传播优势,建设一批带有思政元素的线上精品课程,以网络实际反响为试金石来检验课程质量,推动课程的改革与发展;二是通过线上线下融合,推动实践育人。互联网不仅是信息发布的平台,同时也是数据分析和资源整合的平台,可以将丰富的实践资源、科研资源、文化资源等分类陈列于网络平台中,以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科研项目、主题教育等形式为依托,通过供求双方的双向选择,为学生提供实践拓展的机会[5]。

(四)坚持导向,突出价值引领

网络思政工作的开展冲破了传统课堂固定时间和空间的约束,让思政教育变得灵活自由,但这并不代表网络思政工作是无约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平台、时间在变,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从未动摇。网络思政教育工作是互联网思维和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架起了新时代大学生和思政工作者间的沟通之桥。

大学校园已不是封闭的象牙塔,作为高校教师,不能墨守成规、故步自封,沉浸在纸媒时代的旧思维中,要想利用好网络这块阵地,必须要认可互联网的价值和地位,尊重互联网的思维,探索互联网的奥秘。在网络思政工作开展过程中,教育者要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在网络空间亮明立场、守住原则和底线,抵制一切反动思想和活动,为学生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其次,教育者要构建学生认可度高,参与感强,教育效果好的网络思政话语体系,以不断增强网络思政教育的针对性、时代感和吸引力。一方面,可以将互联网思维融入思政教育中,发挥新媒体平台对于学生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如建设一批思政类公众号、创作一些正向引导、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网络文化作品等;另一方面要将受众反馈融入思政教育中,以学生的视角出发,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启发式、互动式教育,探索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间的有效话语衔接,如推动“一站式”学生网络社区建设、开设信息反馈平台、鼓励师生申报网络思政教育创新方式的课题等。

参考文献:

[1]葛清清,苏国红.“三全育人”的内涵与内在逻辑[J].皖西学院学报,2020,36(1):27-31.

[2]岳修峰.普通高等学校“三全育人”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3]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R].教党〔2017〕62号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s7060/201712/t20171206_320698.html

[4]李洁.“三全育人”视阈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20(2):70-72.

[5]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R].教思政〔2020〕1号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moe_1407/s253/202005/t20200511_452697.html

(责任编辑:张宏玉)

猜你喜欢

工作开展网络思政三全育人
构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三全育人”新格局研究
审计机关绩效管理措施解读
基于用户体验的辅导员微信公众号建设思考
基于高校网络教育平台社交型思政教育的创新性研究
英国高校的网络思政课怎么上
高职院校网络思政工作管理体制的问题与完善措施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浅析寄宿制学校内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