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获取、整合与疏解:大学生网络媒介需求影响因素及满足形态

2021-03-23张宇峰

当代青年研究 2021年2期
关键词:网络媒介媒介社交

张宇峰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

一、问题提出

伴随着媒体技术的时代发展与进步,即时、便捷、高容量的新媒体迅速普及,大量网络媒介信息蔓延于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新媒体引导的“佛系”“二次元”和“精神小伙”等网络文化现象充满后现代气息,同时,大学生已成为网络消费的主流群体,网络游戏的资深玩家,审美和道德约束力与自我管理能力不足,易产生网瘾。[1]网络空间的自由化特质,一定程度上“感染”了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价值取向,造成了部分大学生价值观的迷失和结构需求的再重构,也影响了高校的教育成效和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对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43 号令(2017 年)中重点提出:“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阵地,积极传播先进文化。”[2]2018 年8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坚持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近年来,高校层面也相继出台了网络教育和管理的相关机制,但本研究通过调查发现,高校存在网络生态空间管理失衡、大学生消费观失衡等问题,导致大学生对网络媒介的真实需求未得到满足。本研究以大学生使用需求为导向,分析大学生网络媒介使用特征和动机,考察大学生网络媒介满足形态,进一步规范教育和管理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和态度。

二、理论综述

网络媒介需求最早是由卡茨、格里维奇和哈斯通过大众媒介的社会和心理功能文献选出了35 种需求,并归类为认识需求、情感需求、自我重塑需求、社会整合需求和疏解压力需求等5 类。McCord 提出互联网使用的四种主要需求:交流、交互、信息获取以及个人参与和维护人际关系。[3]国外学者针对需求的多样化,对信息获取需求和情绪疏解需求进行了重点关注。其中在信息获取需求研究层面,Uslaner,E.M.指出,使用网络的目的可以分为社会性与非社会性,研究也发现网络使用习惯与个体社会关系网络有相关性。[4]Sun et al 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社交媒体平台都用于信息获取目的。研究生和本科生、男生和女生、理科生和文科生在通过社交媒介获取信息中有显著差异。[5]在情绪疏解需求研究层面,Zaller研究发现,不同的情绪会影响人们对网络信息所作出的选择,例如,焦虑性情绪有时可以提升我们获取信息的动力,帮助我们得出更加客观的结论。[6]而冲动性情绪的网络使用对青年人会造成负面影响,降低目标效能感。[7]

国内关于网络媒介的需求研究主要分为信息获取需求、个体整合需求和情绪疏解需求等三个层面。在信息获取需求方面,孙云峰等学者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发现个体倾向、信息服务、信息系统等因素会影响大学生信息获取需求,以此掌握需求规律和发展趋势,为其提供更加精确的服务。[8]在个人整合需求方面,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网络媒介因其便捷性、相对的自由和平等因素被大学生广泛使用,大学生也可以通过隐私权限设置来满足其不同层次的自我呈现需求。[9]但大学生在通过网络媒介实现个人整合需求中,多数研究者也提出大学生因网络媒介的影响,多重角色的身份已经屡见不鲜,群体存在自我整合危机和困境。[10]在情绪疏解需求方面,很多大学生将网络看作是内心情绪抒发的端口,试图在虚拟世界中通过“比丧”寻求志同道合之人,从而减轻内心的伤痛感。[11]可见,大学生网络媒介需求主要由信息获取需求、个人整合需求和情绪疏解需求构成。

对大学生网络媒介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学校适应不足可能是促成大学生产生网络媒介需求的个体特征。研究表明,学业受挫是病理性网络使用行为的重要表现。[12]李建元等学者通过对脸书授权用户行为分析,发现情绪稳定度低相较于情绪稳定度更高的人使用脸书的时间和频率更少。[13]大学生对待事物和环境倾向于结构单一、逻辑清晰等特点,[14]造成个体结构需求特征的变化,可能对其网络媒介需求产生影响。此外,研究指出,学生家庭背景、年龄、性别也是网络媒介需求差异的重要因素。家庭经济条件越好,学生的媒介使用情况就越好;不同年龄段学生对媒介的认知水平不同,评判标准也不同。[14]

针对网络媒介满足形态,B·R·贝雷尔森通过调查没有报纸带来的不便,总结出六种满足形态。[15]D·麦奎尔等学者通过调查电视节目,总结了四种满足形态。[16]国内学者彭兰借鉴国外对于满足形态研究,提出网络的属性与网络媒介传播的基本形态。[17]大学生网络媒介需求基于自身独有的特点,较之于其他满足形态有新的延伸。

目前有关大学生网络媒介的实证文献,主要围绕网络媒介的使用形态、目的与认知、媒介参与与道德等内容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结合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对举措,但以大学生网络媒介需求为导向,研究大学生使用网络媒介的满足形态的研究较少。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大学生网络媒介需求调查和研究亟需加强。特别是有必要区分大学生网络媒介需求的类型,并进一步分析论证网络媒介需求满足的不同形态,据此深化大学生网络媒介需求满足有关形式和程度理解,呈现与诠释新时代大学生网络媒介需求新特点。

三、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对象来自上海9 所高校在读大学生,调查时间为2020 年4 月,发放问卷1800 份,回收有效问卷1391 份,有效率为77.3%。被调查高校选取双一流建设高校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上海海洋大学、上海体育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其余类高校上海电力大学、上海电机学院、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调查样本中男生占比40.4%、女生占比59.6%;理工类占比42.1 %、人文社科类17.2%、艺术类0.8 %、经管类7.1 %、农林类12.4%、其他专业20.4 %。大一占比42.9%、大二32.8%、大三13.7 %、大四及以上10.6%。

因变量:大学生网络媒介需求与网络媒介工具。采用自编问卷测量被试的大学生网络媒介需求,共12 个题目,采用李克特5 点评分方法,1—5 依次为“完全符合”到“完全不符合”,并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因子分析,通过KMO 检验、主成分分析法检测结果信度、效度较高,题项聚合为三个维度,分别命名为:信息获取(5 个题目)、个人整合(4 个题目)、情绪疏解(3 个题目)。将三个维度对应项目的题目平均分作为大学生网络媒介需求相应维度得分,得分越高表明被试在该维度上的网络媒介需求越高。网络媒介工具分为载体工具、社交出行、娱乐互动与学习资讯四个维度,共14 个题目。

自变量分为学校适应、网络使用与结构需求三大类。学校适应:参考阳红(2015)[18]编制修订学校适应问卷分为四个维度:学业适应、人际适应、专业适应、情绪适应,共有18 个项目。总量表和各分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α 系数较好;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指标。网络使用:网络使用是参考资料自编的题目,分成信息甄别与合理使用两个维度,各有5 个题目。信息甄别侧重个体对于网络媒介信息思考辨别能力的素养。合理使用侧重个体驾驭网络媒介对自身日常学习与生活的影响的素养。结构需求:Thompson 等编制了12 条目的结构需求量表(personal need for structure, PNS), 量表高分表明结构需求高。本研究借鉴陈阳修订的结构需求量表(陈阳,2008)。[19]

控制变量。本研究将性别(女性=0)、年级、专业类型(人文艺术社科=0)、生源区域(西、中、东部)、父亲学历、母亲学历、个人月均消费、家庭年均收入、日均上网时间作为控制变量。

四、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网络媒介需求现状和差异性

在多元文化和价值观背景下,大学生对于网络媒介需求有非常明显的层次性,信息获取仍然是其主要的需求。大学生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来获得心理疏解,表达自己的情感诉求,因此,通过网络获取资讯、打发时间、疏解情绪的需求更加明显。

1.大学生网络媒介需求呈现出层次性与多元化特征

大学生在信息获取需求、自我认同需求、情绪疏解需求有显著差异,信息获取需求(4.14±0.6)、自我认同需求(3.12±0.9)、情绪疏解需求(2.72±0.9)在均值上依次降低而离散程度依次增加。尤其在信息获取方面具有集中表现,通过研究发现,当代大学生信息获取的主要内容集中在快速收集资料、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学习新知识、下载音乐或影视资源等几个方面。张瑜等强调应密切关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信息获取方式的显著变化。[20]大学生在情绪疏解需求上表现较为离散,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生活、学习呈现碎片化倾向,多元化需求更加明显,由此带来的情感变化和波动也更加明显,情绪疏解需求也更加强烈与多元。

2. 大学生网络媒介需求的性别、年级与地域差异显著

研究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多元方差分析的方法,考察上海大学生网络媒介需求三个维度在性别、年级方面的差异。不同性别大学生在三个维度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女性大学生的信息获取需求与情绪疏解需求都显著高于男性(P<0.01),而男生的个人整合需求都显著高于女生(P<0.05)。分析认为,男生和女生网络媒介需求和态度存在差异。女生一般来讲对待事情更细心,更希望通过信息的搜寻获取自己想要了解的内容。情绪疏解上,女生情感更加细腻,情感更加丰富,更希望通过网络媒介进行情绪疏解。而男生相较于女生更希望通过网络媒介寻找自我认同、自我价值体现,例如,通过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等来自我满足。此外,不同年级大学生在信息获取需求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年级差异方面,大一学生的信息获取需求显著高于大四学生(P<0.01)。相较于高年级,低年级学生由于刚进入大学,对于学业、生活等各方面都处于探索阶段,对于信息获取需求更加迫切,也符合基本的认知。来自不同区域大学生在自我认同需求上存在显著性差异,来自西部地区大学生在自我认同需求上显著低于东部地区大学生(P<0.01),而不同专业大学生在三个维度上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3. 大学生人际适应对网络媒介需求的影响值得关注

大学生交流、交往是日常学习生活的常态,但是在网络空间中,大学生交流交往向规避实体和接近虚拟的趋势发展,往往会带来人际关系适应问题。[21]研究使用统计软件SPSS 21.0,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了学校适应状况、网络使用以及结构需求特征对高校大学生网络媒介需求的影响。本研究发现,人际适应对大学生的信息获取、自我认同、情绪疏解网络媒介需求之间均存在显著影响。网络社交已成为大学生社交方式的主流,网络已深深地嵌入到大学生整体的生活场域,过度依赖于网络社交,有可能导致当代大学生面临现实社会社交困难、脱离现实社会等问题,本研究开展期间绝大多数学生在家中更多的是通过网络进行社交,参与网课学习,与外部世界产生联系,现实交流交往较少,线上社会交流成为主流形式,由此带来的社交问题更需要引起关注,见表1。

表1 大学生网络媒介需求的影响因素回归模型

(二)大学生使用网络媒介的满足形态分析

1. 男生网络媒介需求趋于单一,娱乐互动需求突出

大学生网络媒介需求满足途径在信息获取方面载体工具、学习工具需求明显。心理抚慰方面以社交出行、娱乐活动为主要形式。男生网络媒介需求呈现虚拟化、单一性特征。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大学生网络媒介需求满足途径包括载体工具、社交出行、娱乐互动和学习资讯等四大类型。男性大学生使用社交出行媒介是反向显著,使用娱乐互动媒介正向显著,使用学习资讯反向显著,从中可以得出,男同学一般通过娱乐互动满足网络媒介需求,社交出行和学习资讯相对较少。通过调查发现,32.5%的大学生经常使用网络游戏和多媒体游戏,大学生日均上网时间越多,网络娱乐互动就越多。据QuestMobile 大学生数据报告显示[22]:在校大学生在典型泛娱乐中的TOP3 细分行业分别为视频、音乐与游戏。在2019 年4月,在校大学生手游使用时长最高的是《王者荣耀》,人均使用时长1875.8 分钟。TGI 接近100。其次为《和平精英》,人均使用时长为937.2 分钟。从调查样本中也发现,网络娱乐成为学生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从上可以得出,男生的现实需求与网络游戏特有属性相吻合,并可能对网络游戏认知存在偏差,部分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23]

2.大学生网络消费结构失衡,消费观念亟待重构

按现代消费理论来说,健康消费结构为物质消费需求降低,发展与享受消费动态上升。通过研究发现,大学生个人月均消费能力与社交出行、娱乐互动呈正向显著,表明大学生个人月均消费能力越高,在网络社交出行和娱乐互动等行为越频繁。调查发现,大学生月均消费能力在1000 元以下的只占13.9%,55.7%的学生月均消费1001~2000 元,21.3%的学生月均消费2001~3000 元,4.3%的学生月均消费3001~4000 元,1.8%的学生月均消费4001~5000 元,3.1%的学生月均消费5001 以上,每年都有递增趋势。从中可以得出当前大学生的网络社交出行和娱乐互动等方面网络行为较为频繁,占据了个人消费结构需求的主要部分,导致学习咨询类消费降低,相对应的发展追求减少。近年来,在网络媒介强力的推动下,受西方消费主义的文化影响,部分大学生中出现了从众、互相攀比和炫富等不健康行为,这些现象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相违背,影响其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造成道德的失范问题。[23]纵观当代大学生出现的网络消费结构偏差,容易导致以物质消费作为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念在网络传播,不利于社会主流文化的深入推进,更影响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3.学校适应影响学习资讯使用,亟需高校关注应对

学校适应是长期影响大学生需求获取、个体整合和情绪疏解等层面的关键因素之一,大学生使用网络媒介成为满足自身在校学习、生活、交际等各类需求的主要方式。通过研究发现:专业适应程度越强的学生,使用学习资讯媒介越多;人际适应程度越强的学生,使用社交出行、娱乐互动和学习资讯等媒介越多;学生学习适应能力越强,娱乐互动媒介使用越少,学习资讯媒介使用越多。研究也发现,学校适应、个体整合和情绪疏解的方式和能力存在偏差,网瘾倾向就会越强。

4. 变化需求濡染网络媒介需求,有待高校规范引导

传播学研究认为,媒介受众注意力和耐心程度降低,将导致热衷于对新奇事物的追求,而迅速地淘汰了现有事物。[24]大学生群体的结构需求包含变化需求,变化需求即个体追寻动态变化的个性倾向。当前,大学生热衷接触新鲜事物、求知欲强、变化需求强烈,表现出一定的趋奇化倾向,其网络媒介的变化需求多聚焦于个性倾向和社会关系网络的再建构等层面。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大学生群体变化需求情感越强烈,其使用社交出行和娱乐互动媒介就会越多,对网络媒介的依赖性就会越多。进一步研究发现,去中心化的网络呈现形态,使得大学生通过网络媒介满足个体整合需求成为常态,网络社交出行和娱乐互动等媒介无限扩展了其社交和精神交流的范围和维度,构建了属于个体的网络空间内的社会关系网络体系,青年人在网络环境中容易构建起基于共同价值基础、价值审美和情感体验的圈层,阻隔来自主流话语对于自己的硬性灌输,青年大学生在网络空间找到狂欢圣地,体现出我的地盘我做主的强烈价值共识。

从社交出行层面来看(多选),77.8%的大学生经常使用各类即时通讯,74.4%的大学生通过社交媒体(如微信、微博等)了解国内重大事件信息,37.7%的大学生经常使用各类社交网站,27.2%的大学生则使用各类网约出行方式,从中可以看出,社交出行媒介工具确实成为大学生群体社交出行需求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从娱乐互动层面来看,32.5%的大学生经常使用网络游戏或多媒体游戏;手机也迅速成为娱乐性强的网络媒介工具,77.5%的大学生表示手机是最喜欢的媒介,36.4%的大学生喜欢手机的原因是娱乐性强,详见表2。

表2 大学生使用网络媒介满足形态的影响因素回归模型

五、对策与建议

在当前新媒介盛行的今天,大学生网络媒介使用形式已演变为“媒介信息”与“媒介本身”相结合的模式,这种“使用”丰富了网络媒介形态。高校亟需通过大学生网络媒介需求及其满足形态,制定高校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培育策略。

大学生网络媒介需求呈现出层次性,信息获取需求强烈,需要进一步增强网络供给质量和效能,强化主流价值观引导,提升网络话语的宣传力、解释力。善于通过官方渠道积极发布各方面权威信息,增强网络话语权,优化宣传渠道、深入动员层次、强化引导能力,及时答疑解惑,帮助提高学生鉴别虚假信息。具体措施上要抓住当下热点,充分解读,借助主题班会、小组研讨、即时通信、动漫制作等方式,提供有效内容供给。例如结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中国抗疫、“内卷”“打工人”等网络热词开展讨论,站在网络话题前沿,占领网络主阵地,开展大学生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

需要关注的是,如今的网络媒介环境中,信息深度碎片化给媒介接受者在原有社会结构下塑造的稳固的社会认同带来变化,进而有可能导致大学生的网络、现实认知结构发生混乱。因此,要基于网络媒介的环境特点,注重运用“平等互动”信息互换机制,引导学生培养健康向上的网络使用习惯,鼓励学生在构筑兴趣、拓展视野中启迪思想,引导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升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合理消费价值观,防止出现网络消费异化,扭转大学生社会行为趋奇化趋势,帮助大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改善大学生社会认知结构。同时完善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课程体系,应将网络道德素养、网络安全与法律素养以及良性网络生态建设素养等内容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同时,要积极满足大学生的有效需求,缓解大学生现实压力。研究发现,男生沉溺于游戏,过多时间花费在网络上,很大原因是学习目标不够明确,时间规划能力较弱。因此,要进一步提升靶向服务、精准服务水平,结合新时代学生多层次性、矛盾性、立体性的精神需求特点,将思想政治教育叙事嵌入到学生日常行为和思想内涵中,[25]通过榜样示范、朋辈教育,用鲜活的案例、身边的故事,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目标。同时,基于大数据分析,增强学习类资讯的提供和分享,努力培养学生载体工具选择与资讯学习技能,增加大咖讲堂、朋辈引导、学习方法传授等内容,发挥三全育人的优势,针对不同群体需求制作个性化清单、措施,帮助大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增强专业技能,完善跟踪、督导、反馈机制,形成育人闭环,切切实实让大学生感受到学校的关怀和帮助。此外 ,还应该加强对学生网络情绪变化的关注,动态掌握其情绪疏解需求,及时发现和总结,组织开展精准对话的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注重女大学生、低年级大学生对网络媒介需求的特点,关注情感变化需求,强化个性化引导和供给;发布心理疏导小贴士,畅通爱心热线,积极开展团体辅导、朋辈支持,着力完善培养大学生心理自助能力的支持保障机制。

研究也发现,人际适应对大学生的信息获取、自我认同、情绪疏解网络媒介需求之间均存在显著影响,网络已经深深嵌入大学生整体生活场域。高校需要进一步扭转网络对于大学生人际适应带来的消解作用,引导具有较高的人际适应水平学生避免陷入自我重塑需求与情绪疏解需求困境,增强学校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上的支持系统,充分发挥网络思想平台的作用,例如可以充分利用易班、区域网络平台、自媒体、融媒体等构建网络社区、强化群体认同,发布基于共同关注兴趣的社交、学习、交流内容,实现线上线下的无缝对接,内容和平台的跨界融合。同时强化劳动教育作用,通过完善暑期实践学分、劳动实践打卡、荣誉加成等形式,鼓励学生走出网络,走进社会,更好地适应现实环境。

猜你喜欢

网络媒介媒介社交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社交距离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书,最优雅的媒介
新时代网络媒介下市场营销的创新
网络媒介批评发展概述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我国报业经营的网络媒介拓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