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道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生态治理建议

2021-03-22陈军军

运输经理世界 2021年6期
关键词:生态化河道河流

陈军军

(柳林县水利局,山西吕梁033300)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但同时也引发了一定的环境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是河道的治理问题。由于人们缺乏完善的保护意识,进而导致河道水资源供应不足,自然生态环境也受到损害。为落实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应结合实际发展情况加强河道管理,并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河道生态治理建议。通过这样的模式可以加强对河道资源的保护,并为我国水利生态环境建设奠定基础。

1 河道生态治理工作的基本内涵

在开展河道生态治理工作的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循生态环境系统和生态学原理方面的有关理论,确保可以实现人工修复和自然规律的有机结合,提升河道规划设计与管理的科学性。与此同时,河道生态治理应以改善河流环境为基础,加强对污染源的控制,并借助河流自身的水体净化功能来促进环境治理与修复水平的提升,为构建良好的河流生态系统打好基础。

2 河道治理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河道管理意识有待提升

河道管理意识的匮乏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相关管理工作的开展,其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部分河道在运行过程中没有出现严重的灾情,导致很多群众思想麻痹,难以树立起很强的防灾意识,缺少对河道管理的重视,开发建设的随意性明显提升;第二,政府部门对于河道管理与生态治理的重视程度不足,很多涉河建设项目在没有经过严格报批的情况下就开展建设,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河道整体防洪水平。与此同时,政府部门没有进行完善的生态治理工作,这不仅会进一步加剧河道环境污染,同时还会给周围居民的身体健康带来威胁[1]。

2.2 缺乏完善的河道管理机制

就当前河道管理治理的情况来看,很多问题的出现是由于缺乏完善的河道管理机制,河道管理与治理职责难以得到有效落实,进而导致很多河道管理治理工作无人负责的情况。在落实河道管理工作的时候,缺乏明确的协调机制,出现问题后各部门之间存在互相推卸责任的情况,这不仅难以在第一时间解决问题,同时还难以实现对各项工作的高质量把控。

2.3 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加剧

经济建设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河道生态水域环境的恶化,生活污水与工业废水的排放使得当前的河流难以达到以往的洁净标准。随着河道污染物的不断累积,水体含氧量下降,同时富营养化现象持续加剧,河流自身带有的自净能力也在进一步降低。与此同时,水与土壤之间物质交换的停滞使得河流面积萎缩,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河流生态服务功能的发挥[2]。河流流经污染比较严重的乡镇地区之后,就会通过地表径流将这部分污染物质带入城市河流当中,给城市河流带来了严重的污染问题。部分城市内部的污水没有经过处理,就直接排放到河流中,也加剧了河道水体污染问题,严重影响了河道周围生态环境的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周围居民的生活质量将会受到影响,同时开展河道管理与生态治理的成本也将明显提升,造成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降低。

3 开展河道生态治理的有效举措

3.1 积极转变传统的治理方法

河道管理与生态治理是一项综合性工程,其中涉及绿化、环卫、环保、城建等多领域内容[3]。要想进一步落实生态化管理,提升河道的生态管理效果,就应积极转变传统的河道治理观念与模式,加强对生态型管理方式的落实,从而推动生态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在开展相关治理工作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地方实际情况,落实相应的河长制工作平台,以最大限度地提升河道管理的综合性与资源开发的有效性。其中,建立河道管理的地方政府领导应负河道管理的全责;流域内的地方领导应负主要责任;当地河道主管部门应承担组织责任。与此同时,河道管理工作还应同城乡建设规划结合起来,确保在完成相关规划的基础上,在河道管理范围内开展相关建设工作。除此以外,国土资源部门在对河道周围用地进行建设规划的过程中,应与河道主管部门取得联系,在双方达成一致之后,按照相关流程完成规划的审批与落实,进而确保河道开发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3.2 树立生态化治理的科学目标

河道在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发挥了十分关键的作用,主要包括优化景观环境、提供充足水源等,同时对于改善区域小气候也起到了明显的功效。因此,河道可以看作是推进生态环境治理的源泉,并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经济水平的提升。因此在开展河道生态治理的过程中,应树立合理的生态化治理目标,并逐步在修复、恢复、再建生态河道的过程中坚持基础设置的建设与完善。值得注意的是,现阶段采用的河道生态治理模式往往比较单一,以传统的裁弯取直或块石驳岸等方式为主,这样不仅会对河道的自然状态造成影响,同时还会导致河道与周围环境割裂开来。相关部门在进行河道生态化治理的时候,应坚持以自然生态修复为基础,通过加强水生植物种植等方式来加速生态环境的恢复,还可以借助自然生态公园的开发来为河道生态治理提供更加良好的环境。在进行河流形态规划的过程中,应始终遵循河流发展的客观自然规律,保护其原有的自然形态。以生态化治理的科学目标为基础,健全河道生态景观建设,有助于进一步为水土交融的实现奠定基础。相关人员还可以在建设工作中,更多地使用河道周围的自然材料,促进其环保性与功能性的提升。

3.3 将先进技术引入河道生态治理中

随着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河道生态治理工作也应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加强对先进水利建设管理技术的学习与参与,并将更多科学的信息化技术引入到生态治理工作中。一方面,相关人员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同时,应始终坚持以防治为主的原则,通过建立河道信息管理平台与河道管理数据库,实现对河道资源分布情况、河道生态结构、河道资源供需等方面数据的妥善管理,进而为后续河道治理工程的开展提供参考。另一方面,在河道生态治理的时候,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完成相关案例处理方法的采集,为实现河道工程数字化管理打下基础。就当前的发展情况来看,数字化管理模式在河道生态治理中发挥出了十分关键的作用,而相关工作人员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加强对水土保持技术、人工湿地技术以及水利环境修复技术等先进生态治理技术的应用,保证相关技术可以有效加强湿地、水土方面的保护,并逐步推动水利资源的自然循环,实现生态化治理效果的最优化。

3.4 构建完善的生态治理工程

构建生态水利工程与河道保护工程是实现河道生态保护的有效举措,在此过程中,对于相关人员生态化治理技术的掌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开展生态治理工程的时候工作人员应积极掌握生态治理核心,同时参与到生态建设管理技术的讨论与学习中。有关部门应定期针对这部分人员开展关于河道生态治理技术的相关培训,确保其专业知识与治理能力的提升。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河道治理的过程中,如果采用了错误的治理手段,反而会加剧河道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应遵循“人与自然协同发展”的原则,提升环境保护意识与行为的规范性与合理性,有效通过生态化的手段来促进河道保护水平的提升。除此以外,有关部门还应对河道水资源情况、工业用水情况以及生活用水情况展开综合衡量,进而在此基础上构建起生态用水的保障机制,为水利建设生态化管理目标的实现打好基础。

3.5 完善落实河道的日常管理工作

落实完善的日常管理工作也是加强河道生态治理的重要途径,通常情况下,河道日常管理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

一是河道清洁,很多生活垃圾排放到河流中会造成河道的污染,因此不同区域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制度,在出现污染情况之后应第一时间找到河道负责人,在保证河道环境的同时加强对周围环境的美化。二是河道稽查,部分群众由于缺少法律观念,存在在河道里采集、挖土等违法行为,这会导致河道的不稳定。因此,相关人员应对破坏河道以及生态平衡的行为进行稽查,并处以一定的惩罚。与此同时,河道稽查工作还可以与当地管理部门相互配合,进而为后续的稽查工作提供有利条件。三是河道监测,河道监测是保证居民用水安全的重要举措,为避免工业废水对河流的污染给居民生活带来不利影响,相关部门需要对废水的排放情况进行监测,同时不断加强河水的自我净化能力,实现河道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四是河道安全,河道周围的违章建筑会对河道的安全造成恶劣影响,因此应将其及时拆除,并在后续施工中进一步完善建设规划,提升对河道安全的重视程度。五是树立科学的法律意识,河道生态治理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很多河道污染问题的出现是由于人们的保护意识淡薄,因此应加强宣传与教育力度,提升群众的法律法规意识,同时提升其参与河道生态治理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进而为河道生态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城市化建设不断推进的环境下,河道管理与生态治理工作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在以往的河道管理中,往往存在保护意识不足、管理机制不完善以及生态环境恶化加剧等问题,对于居民的身体健康也会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政府部门应不断提升对河道管理的重视,积极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与治理技术,构建完善的生态治理工程,加大生态建设力度,为我国水利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猜你喜欢

生态化河道河流
成都市第十八中学校 建民族共同体 促生态化发展
皖北“民间艺术之乡”生态化发展机制
城市河道综合治理的理念及应用
生态修复理念在河道水体治理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人才生态化培养研究
河流
积极做好河道治理中的生态修复与建设
河道里的垃圾
流放自己的河流
苏州市体育生态化发展保障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