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园教师认知敏感性及其评价

2021-03-22鲁贝贝陈德枝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儿童发展幼儿园教师评价

鲁贝贝 陈德枝

【摘要】本文梳理了幼儿园教师认知敏感性的基本概念、理论与研究支持及对其评价的现状与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就幼儿园教师认知敏感性在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评价及实践做了展望。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认知敏感性;儿童发展;评价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21)12-0035-05

幼儿园教师认知敏感性是近年来在探讨幼儿园教育质量与儿童发展关系时,为探索幼儿园教师在两者关系中的地位与作用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它是在“认知敏感性”这一概念的基础上形成的。普赖姆(Prime)等在对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研究中首次提出认知敏感性的概念,认为认知敏感性是指个体与同伴在互动过程中(如朝着共同目标努力时),对对方的认识与理解(如考虑对方的知识和能力),能以对方接受的方式进行互动与合作等,并将其界定为三种重要技能:建立关系、理解对方和交流清晰。〔1〕波克尔(Pauker)等在探讨早期儿童保育教育质量与儿童发展关系时,引入了“幼儿园教师认知敏感性”的概念,认为幼儿园教师认知敏感性是指幼儿园教师在与缺乏经验的儿童(a less experienced partner)进行互动时,能够创造一个能产生认知刺激的环境,同时适应儿童的内在状态,包括认知和情感。〔2〕为使早期教育工作者和其他专业人员更易理解此概念,他们将其分解为三部分:来回互动、理解儿童的思想和感受、使用儿童能够理解的语言与之交谈。〔3〕这三部分是对普赖姆等提出的建立关系、理解对方和交流清晰三部分的进一步解读。其中,来回互动是指一种积极的合作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教师和儿童相互回应;理解儿童的思想和感受是指教师意识到互动伙伴(即儿童)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的程度;使用儿童能够理解的语言与之交谈是指教师通过调整自身的语言输出,促使一个经验不足的儿童能够与之进行有意义的沟通。〔4〕“幼儿园教师认知敏感性”概念的提出,有助于我们考量幼儿园教师是否具备遵循儿童发展的保育教育知识和保教能力,是否具有尊重儿童的基本教育理念。讨论幼儿园教师认知敏感性,不仅对当前深入探究与幼儿园教育质量相关的主题具有重要意义,对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也具有重要价值。

一、幼兒园教师认知敏感性的理论与研究支持

幼儿园教师认知敏感性是基于布朗芬布伦纳的人类生态学理论、维果茨基的内化和最近发展区理论及相关实证研究逐步发展而来的。

1.理论支持之一:人类生态学理论

幼儿园教师认知敏感性的理论支持之一是人类生态学理论。〔5〕人类生态学理论认为,微系统中的角色、人际关系和活动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最为直接与重要。〔6〕幼儿园教师正是通过对儿童认知发展环境的积极创造、对儿童需求的正确理解与回应来构造微系统中自己与儿童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教师提供的教学支持,对儿童的接受性语言、问题解决能力和早期读写能力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7〕认知敏感型的幼儿园教师会采用儿童能够理解与接受的方式与其互动,并在此基础上创造能产生认知刺激的环境,从而促进儿童语言技能的发展。与儿童来回互动质量高的幼儿园教师,更能促进幼儿社会技能的发展。〔8〕依据幼儿与敏感性高、能提供认知刺激的教师的互动情况,可以预测幼儿的语言与社会技能发展。〔9〕这些研究结果均表明,幼儿园教师这一角色作为儿童发展的微系统中的重要元素之一,其认知敏感性对儿童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理论支持之二:内化与最近发展区理论

幼儿园教师认知敏感性的理论支持之二是维果茨基所提出的社会文化理论中的内化和最近发展区。〔10〕维果茨基认为,认知发展是社会交互的产物,儿童所处的社会和文化环境是儿童认知发展的源泉。〔11〕而内化是儿童实现由心理间机能(即社会、集体合作的活动)向内部心理机能(即个体、独立的活动)转化的作用机制。〔12〕儿童对言语的内化是儿童语言和思维发展过程中的关键。〔13〕儿童正是在与比自己知识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进行互动时,通过对彼此对话的内化,积极地构建自我对现实世界的认知,从而扩充成长所需的经验的。〔14〕认知敏感型的幼儿园教师能够创造一个能产生认知刺激的环境,并在这个环境中通过使用儿童能够理解的语言,促进儿童在与之互动的过程中内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认知经验。就最近发展区而言,教师在指导儿童完成一项任务的过程中根据儿童需要搭建“脚手架”,可以帮助儿童顺利穿越最近发展区,以获得进一步的发展。〔15〕而不同的支架方式体现出教师支持儿童学习的不同水平,这些不同的方式往往需要成人敏感地根据儿童的需要给予相应的支持或帮助。〔16〕认知敏感型的幼儿园教师通过正确评估儿童当前的发展水平,创造一个能产生认知刺激的环境,从而帮助儿童从当前发展水平达到潜在发展水平。以上研究均表明,儿童在与认知敏感型的幼儿园教师互动的过程中,能够通过自身的内化机制和教师所提供的“脚手架”来促进自身各方面的发展。

3.来自科学研究的实证支持

对幼儿园教师认知敏感性的研究可追溯至对父母的敏感性在儿童社会和情感功能中的发展作用的研究。在社会发展方面,拿撒勒·阿克桑(Nazan Aksan)等基于对公共关系、亲子关系中的相互性和互惠性及依恋理论中安全型依恋关系特点的研究,提出一种基于二元主体即父母和儿童之间相互响应取向(mutually responsive orientation)的结构,即父母和儿童之间一种积极的、相互约束的合作关系,包括相互协调的生活常规、和谐的沟通、相互合作和情感氛围,并指出该结构在亲子关系中的发展程度对儿童社会化具有重要意义。〔17〕在情感方面,母亲的敏感性被认为是儿童产生依恋安全的重要条件之一。〔18〕之后,父母敏感性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得到了强调。如母亲表现出更高水平的敏感性,幼儿执行功能得到提高,语言和识字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19〕

不仅父母的敏感性对儿童认知发展有影响,兄弟姐妹的敏感性对儿童的发展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弟弟妹妹的认知需求表现敏感的儿童会为其语言发展提供丰富的环境;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对儿童语言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时,会被表现出高认知敏感性的年长兄弟姐妹所缓和。〔20〕早期教育者的认知敏感性与儿童认知活动、认知和语言发展结果以及儿童的行为和社会技能等相关联。〔21〕

以上实证研究均表明,与儿童有关的重要他人(如父母、兄弟姐妹、早期教育者)的敏感性会对儿童的认知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而在儿童进入学前教育阶段后,与其联系密切的幼儿园教师的认知敏感性对其认知发展的影响显得更为突出。

二、幼儿园教师认知敏感性与儿童发展

通过对现有研究文献的整理发现,幼儿园教师认知敏感性对儿童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儿童认知、社会交往能力、成就感和自我效能感等方面。

1.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积极促进

现有研究发现,幼儿园教师认知敏感性主要对儿童言语认知、问题解决、执行功能及儿童社会认知等方面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一,对儿童言语认知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研究表明,认知功能产生于人际交往和社会环境。〔22〕而儿童语言不同方面的发展取决于输入的机会和可用性。〔23〕即幼儿园教师与儿童之间互动的频次、教师语言中是否蕴含着儿童可理解的有益信息,影响着儿童对教师语言的内化。教师为儿童提供一定的自主性支持,如其中的一个关键方面——搭建“脚手架”,会影响儿童认知发展的多个方面,如语言和问题解决能力。〔24〕总的来说,当教师提供积极的氛围和高质量的教学时,儿童更有可能进行语言、读写、数学等方面的学习,在幼儿园中获得成长。〔25〕认知敏感型的幼儿园教师通过与儿童来回互动、理解儿童的思想和感受、使用儿童能够理解的语言与其交谈,促进儿童言语认知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第二,对儿童执行功能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执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ing)是严重依赖于大脑成熟的认知发展的一个方面。研究结果表明,个体执行功能的差异对儿童的认知和社会情绪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前额叶的有序发展依赖于“适当的输入和与主要照顾者的敏感互动”,前额叶与执行功能密切相关。〔26〕认知敏感型的幼儿园教师通过与儿童建立积极的互动并提供适当的认知输入,能够促进儿童前额叶的发展,进而促进儿童执行功能的发展。

第三,对儿童社会认知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社会认知是指考虑自我、他人、群体甚至更大社会系统的心理过程、情绪和行为能力的发展变化(Flavell, 1985)。对于儿童社会认知技能的发展,我们通常根据儿童对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的习得或对自我和他人行为的内部心理过程(即信念、欲望、意图和情绪)的理解做出判断。〔27〕而与儿童社会互动的人的数量和性质会影响儿童对自我和他人心理状态的理解。例如,情感质量是社会交往的一个重要特征,可以促进参与、交谈和进一步的互动。〔28〕擅长理解儿童思想和感受的教育工作者能够从儿童的角度出发,正确评估儿童的情绪状态、知识和认知水平,了解儿童在特定领域的实际发展水平,从而选择最能支持该儿童学习的活动和材料。此外,教育工作者通过使用反思性语言(如“我看到你很沮丧,可能是因为你累了”)与儿童交流他(或他人)的感受,有助于儿童先识别自身情绪,然后推己及人。〔29〕

2.对儿童社会交往能力、成就感和自我效能感的有效提升

现有研究发现,幼儿园教师认知敏感性还对儿童的社会交往技能、儿童的成就感和自我效能感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一,促进儿童社会交往技能的发展。学前阶段是儿童习得心理理论的一个重要阶段,心理理论的习得能够使儿童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态,它是影响儿童社会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社会交往环境中,幼儿园教师参照儿童当下可能伴随的精神状态反复评论儿童的活动,最终可能会帮助儿童意识到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态如何及如何管理自身行为。〔30〕有研究表明,14个月大的儿童通过眼神交流和把手放在仪器上与同伴进行相互交流,18个月大的儿童通过指向某个物体达到彼此间的交流,24个月大的儿童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意图。〔31〕埃克曼(Eckerman)等认为,这种协调性合作活动有助于交流手段的发展。〔32〕因此,可以推测合作活动可能为儿童使用越来越复杂的能够主导他人产生不同交流行为的手段奠定基础。〔33〕

第二,促进儿童成就感和自我效能感的发展。幼儿园教师为儿童提供自主性支持,主要包括搭建“脚手架”、尊重儿童的节奏、确保他(她)成功完成任务并在其中发挥积极作用。这一系列行为很可能会给儿童带来成就感和自我效能感的提升。〔34〕认知敏感型的幼儿园教师能及时为儿童提供认知和情感方面的支持与帮助,并与儿童进行积极的互动,有效促进儿童社会性、成就感和自我效能感的发展。

三、幼儿园教师认知敏感性的评价与发展

随着幼儿园教师认知敏感性研究的深入,幼儿园教师认知敏感性的评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评价方法上,主要采用薄片判断方法(thin?鄄slice methodology)。〔35〕具体来讲,薄片判断方法就是基于简要观察和判断对一个人的行为表现进行评分。这种方法有賴于编码员对个人情感、个性、人际关系质量等进行自主直观的判断,不需要编码员遵循非常严格和细致的手册进行编码,但保持了编码的有效性和可靠性。〔36〕当前该方法主要用于评估兄弟姐妹相互作用中的认知敏感性和早期教育工作者的认知敏感性等。〔37,38〕在我国,薄片判断方法的研究与使用较少,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进行适宜性探索。

在评价工具方面,普赖姆等开发研制的评价量表主要用于评价儿童成长的微系统中的家庭成员(如兄弟姐妹)的认知敏感性。波克尔等基于对加拿大多伦多市早期保育和教育环境中350名幼儿园教师的观察和编码,对该量表做了修改,形成了教师认知敏感性量表,使之更适用于评价幼儿园教师。 波克尔等对新修订的教师认知敏感性量表做了大量的测量学属性分析,如采用克龙巴赫α系数进行量表的内部一致性分析,采用概化理论报告评价者信度,采用EFA和CFA方法分析该量表的结构效度,以课堂评估评分系统(CLASS)和修订后的幼儿环境评定量表(ITERS-R)(Harms,et al,2003)为效标探讨同时效度等。这些测量学属性分析结果表明,教师认知敏感性量表具有较好的科学性。该评价工具有希望成为评估教育者与儿童互动的一个重要方面的新措施,但仍存在一些局限性:一是未将儿童发展结果作为评价工具的预测效度指标;二是在测量该工具的同时效度时使用的是缩减版的幼儿环境评定量表(修订版)(ITERS-R),它主要反映物理环境的各个方面,而非“课堂”上的互动;三是未收集与儿童年龄有关的信息,无法解决年龄差异对教育者与儿童互动的影响。〔39〕因此,建议未来的研究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探讨该评价工具与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预测教师的认知敏感性是否能促进儿童其他方面的发展;二是探讨该工具与其他测量师幼互动的工具(如ECERS-R和 ECERS-E)之间的关系;三是结合我国国情,分析幼儿园教师认知敏感性对不同年龄儿童发展的影响。

四、展望

幼儿园教师认知敏感性是一个虽新颖但又有着丰富理论和实践支持的概念,还有许多方面值得探索。

第一,幼儿园教师认知敏感性与我国《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的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这些评判标准是否有着内涵联系;又或能否尝试从《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来解读幼儿园教师认知敏感性,这些问题还有待做进一步的思辨与论证。

第二,现有研究大量讨论了幼儿园教师认知敏感性对儿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缺乏追踪探索的依据和支持。幼儿园教师认知敏感性对儿童发展的追踪研究必将成为未来讨论两者关系的重要方向之一。将实证研究结果用于实践,如依据研究结果,开展有关幼儿园教师认知敏感性的培训,促进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也是未来实践的一个方向。

第三,现有幼儿园教师认知敏感性的评价均基于薄片判断方法,该方法操作简单且耗时短,但其用于现场评价尚存在一些争议。自发的评估和判断只有在所观察的行为证据有效、有意义、真实且在与判断的行为类别相关的情况下才是准确的。〔40〕例如,教师在某情景某时刻的表现是否是其典型行为,还有待商榷。另外,目前采用的测量工具主要是《幼儿园教师认知敏感性量表》。〔41〕该量表在我国是否具有文化适宜性及其测量学属性如何,都有待我们做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19〕〔35〕〔37〕HEATHER P,MICHAL P, JENNIFER L T,et al.Cognitive sensitivity in sibling interactions:Development of the construct and comparison of two coding methodologies〔J〕.Early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2014,25(2):240-258.

〔2〕〔3〕〔4〕〔5〕〔7〕〔10〕〔21〕〔29〕〔36〕〔38〕〔39〕〔41〕

SHARON P,MICHAL P,HEATHER P,et al.Caregiver cognitive sensitivity:Measur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care (ECEC) settings〔J〕.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2018,45(1):45-57.

〔6〕杨洁.3-4岁幼儿入园生活适应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8〕李延方.幼儿园师幼互动质量与幼儿社会技能的关系〔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20,32(1):74-81.

〔9〕BURCHINAL M,HOWES C,PIANTA R C,et al.Predicting child outcomes at the end of kindergarten from the quality of pre?鄄kindergarten teacher?鄄child interactions and instruction〔J〕.Applied Developmental Science,2008(3).

〔11〕刘畅,祝高波.维果斯基社会文化历史理论视域下的儿童文化及其教育啟示〔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9,35(7):13-16.

〔12〕宋爱芬.维果茨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影响〔J〕.昌吉学院学报,2001(4):84-87.

〔13〕王威.社会文化理论及其应用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9(8):155-158.

〔14〕FERNYHOUGH C.The dialogic mind:A dialogic approach to the higher mental functions〔J〕.New Ideas in Psychology,1996(3).

〔15〕〔16〕李玉馨.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启示〔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3.

〔17〕AKSAN N,KOCHANSKA G,ORTMANN M R.Mutually responsive orientation between parents and their young children:Toward methodological advances in the science of relationships〔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06,42(5):833-848.

〔18〕DE WOLFF M S,VAN IJZENDOORN M H.Sensitivity and attachment:A meta?鄄analysis on parental an tec

edents of infant attachment〔J〕.Child Development,1997,68(4):571-591.

〔20〕PRIME H,PAUKER S,PLAMONDON A,et al. Sibship size, sibling cognitive sensitivity,and children’s receptive vocabulary〔J〕.Pediatrics,2014,133(2):394-401.

〔22〕BROWNE DILLON T,DADASHADEH S,WADE

M,et al.Cognitive sensitivity and child receptive vocabulary:A between?鄄and within?鄄family study of mothers and sibling pairs〔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19,55(10):2123-2134.

〔23〕ERIKA H.How social contexts support and shape language development〔J〕. Developmental Review,2005,26(1):55-88.

〔24〕〔26〕〔34〕BERNIER A,CARLSON S M,WHIPPLE N.From external regulation to self?鄄regulation:Early parenting precursors of young children’s executive functioning〔J〕.Child Development,2010,81(1):326-339.

〔25〕MARGARET B,CAROLLEE H,ROBERT P,et al.Predicting child outcomes at the end of kindergarten from the quality of pre?鄄kindergarten teacher?鄄child interactions and instruction〔J〕.Applied Developmental Science,2008,12(3):140-153.

〔27〕〔30〕BRENDA L L.Paternal and maternal mind?鄄mindedness and preschoolers’ theory of mind:The mediating role of interactional attunement〔J〕.Social Development,2013,

22(1):58-74.

〔28〕HEATHER P,R?魪 P,SHARON P,et al.Sibling cognitive sensitivity as a moderator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ibship size and children’s theory of mind:A longitudinal analysis〔J〕.Cognitive Development,2016(39):93-102.

〔31〕〔33〕FELIX W,MICHAEL T.Helping and cooperation at 14 months of age〔J〕.Infancy,2007,11(3):271-294.

〔32〕ECKERMAN,CAROL O,IDOW,SHARON M. Nonverbal imitation and toddlers’ mastery of verbal means of achieving coordinated action〔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96,32(1):141-152.

〔40〕NALINI A.The perils of pondering:Intuition and thin slice judgments〔J〕. Psychological Inquiry,2010,21(4):271-278.

Kindergarten Teacher Cognitive Sensitivity and Its Assessment

Lu Beibei, Chen Dezhi

(Hangzhou College for Kindergarten Teachers,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2)

【Abstract】Kindergarten teacher cognitive sensitivity is a new concept propos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or, when discuss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quality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children’s development in recent years. It has rich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is closely related to children’s development. Its assessment method has been gradually valued by researchers and applied in researches. This paper reviews the basic concepts, theories and researches,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kindergarten teacher cognitive sensitivity. It also discusses the future research of kindergarten teacher cognitive sensitivity in the function, assessment, and practice in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Keywords】kindergarten teacher; cognitive sensitivity; children development; assessment

*本文為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基于认知诊断的幼儿教师隐性知识的情景判断性测验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NDJC07Z。

**通讯作者:陈德枝,博士,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副教授,E-mail:cdezhi@zjnu.cn

sdjzdx202203231349

猜你喜欢

儿童发展幼儿园教师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幼儿园环境与幼儿教育发展的重要性之我见
微格教研视域下幼儿园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探索
幼儿园教师职业倦怠现状研究报告
优化管理,过渡也精彩
幼儿园教师培养之我见
我国儿童户外游戏发展现状及国外经验的启示
基于Android平台的执行功能评测系统设计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