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早期小翼点切口锁孔经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效果

2021-03-21封浩野

医学信息 2021年5期
关键词:岛叶基底节血肿

封浩野,赵 雷

(天津医科大学宝坻临床学院神经外科,天津 301800)

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是在高血压状态下,脑实质发生出血,其中脑基底节区是常见出血部位,具有病死率和致残率高的特点[1]。由于出血部位位于颅内,病情通常进展迅速。手术是临床治疗的主要手段,但常规手术对患者创伤较大,且容易出现术后并发症[2]。临床关于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治疗手术选择无统一标准,主要遵循尽早积极采取合理手术,以最小化医源性损伤实现最佳治疗效果的原则[3,4]。随着外科技术的快速发展,临床可供选择的手术方案也不断增多,其中显微镜手术操作简单,术野清晰直观[5]。超早期小翼点切口锁孔经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临床疗效相关研究较多,但已有研究存在较大差异,有待临床进一步探索。本研究结合2019 年6 月~2020 年6 月我院接诊的84 例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临床资料,观察超早期小翼点切口锁孔经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6 月~2020 年6 月天津医科大学宝坻临床学院接诊的84 例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 例。对照组男性22 例,女性20 例;年龄53~64 岁,平均年龄(57.11±5.03)岁;血肿量31~50 ml,平均血肿量(40.17±3.29)ml。观察组男性24 例,女性18 例;年龄55~68 岁,平均年龄(57.04±4.56)岁;血肿量33~50 ml,平均血肿量(40.02±4.11)ml。两组年龄、性别、血肿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均符合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临床诊断标准[6];②均经MRI 或CT 确诊[7];③存在明确高血压史;④发病在7 h 内。

1.2.2 排除标准 ①合并肝、肾、心脑血管等严重系统疾病者;②合并凝血机制障碍、颅内感染,既往脑卒中出血者、合并手术禁忌证;③依从性较差,不能配合者;④随访资料不完善者;⑤合并精神疾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采用经颞顶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采用全麻,取仰卧位,依次切开头皮、皮瓣,并止血、固定,以铣刀切开颅骨,咬骨钳扩大骨窗至6 cm×8 cm,骨蜡止血。放射状切开硬脑膜,在血肿距皮层最浅位置切开皮层,防治面片保护脑组织,采用脑压板向两侧牵拉脑组织,分离至血肿腔。直视下清除血肿,并采用双极电凝止血,止血完毕后血肿腔内覆盖可溶性纤维素钠贴膏,常规放置引流管,缝合硬脑膜,逐层关闭缝合。

1.3.2 观察组 采用超早期小翼点切口锁孔经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麻醉同对照组,取仰卧位,头部向健侧偏移30°,由额颞部开颅翼点入路,骨瓣形成后依据患者病情选择是否实施骨瓣减压术。然后于耳屏前1 cm 为手术切口下端,依据血肿程度确定骨窗大小,置入手术显微镜,剪开硬脑膜,将其余硬脑膜呈放射状剪开,释放基地池脑脊液,钝性分离外侧裂蛛网膜,用脑压板沿额颞间隙将颞盖部牵开至岛叶,脑穿刺后确定血肿位置,将脑岛短回皮质切开1.5 cm,向内后方进入血肿腔,以吸引器吸除血肿块,并使用0.9%氯化钠溶液冲洗,冲洗干净使用双极电凝颞凝固动脉血出血,然后常规放置引流管于血肿腔。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手术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血肿清除率、不同时间点(术后第1、3、5 天)颅内压水平、Glasgow 预后(GO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GOS 评分[8]:分为优(5 分)、良(4 分)、中(3 分)、差(2分)、死亡(1 分);ADL 评分[9]:包括进食、洗澡、修饰、穿衣、控制大便、控制小便、如厕、床椅转移、平地行走、上下楼梯,每项评分标准分为4 级,重度依赖0~40 分,中度依赖41~60 分,轻度依赖61~99 分,无需依赖100 分。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

表1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

2.2 两组血肿清除率比较 观察组血肿清除率为88.09%(37/42),高于对照组的73.80%(31/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05,P=0.041)。

2.3 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颅内压比较观察组术后第1天颅内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第3、5 天颅内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颅内压比较(,mmHg)

表2 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颅内压比较(,mmHg)

2.4 两组GOS 评分、ADL 评分比较 术后,观察组GOS 评分、ADL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GOS 评分、ADL 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GOS 评分、ADL 评分比较(,分)

2.5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高血压发生率不断上升,高血压脑出血发生率也逐年上升[10]。基底节脑出血患者会出现病灶对侧偏瘫、偏身感觉缺失、偏言等体征,出血量较大时,可能导致患者出现意识障碍,甚至穿破脑组织进入脑室,引起血肿压迫区域神经功能障碍[11]。手术治疗是最有效的方法,但是对手术适应症、手术方式等方面尚未有统一意见[12],如何科学、合理选择手术方式是当前临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表4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临床常用手术方式,包括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小骨窗开颅血肿部分清除术、微创钻孔引流术、翼切点显微手术等,但不同手术间期治疗疗效、预后存在差异[13]。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提示超早期小翼点切口锁孔经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对患者创伤小,利于术后恢复,可一定程度缩短住院时间,该结论与严亿军[14]研究基本相似。同时观察组血肿清除率为88.09%,高于对照组的73.80%(P<0.05),表明该术式可提高血肿清除率,最大限度减少血肿分解产物毒性作用,以减轻残留血肿的继发性脑损害,该结论与范广明等[15]研究大致相近,表明该手术方式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效果。此外,本研究中观察组术后第1 天颅内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术后第3、5 天颅内压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手术方式在术后降低颅内压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可促进颅内降低,降低颅内压升高风险。术后观察组GOS 评分、ADL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该治疗方法可提高患者日常生能力,改善预后,进一步促进生活质量改善;且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76%,低于对照组的11.90%(P<0.05),提示该术式术后并发症少,具有良好的应用安全性。

综上所述,超早期小翼点切口锁孔经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效果确切,可提高血肿清除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改善预后,促进颅内压降低,且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具有临床应用优势。

猜你喜欢

岛叶基底节血肿
扩大翼点入路改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并脑疝疗效观察
头皮血肿不妨贴敷治
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血肿复发的相关因素研究
大脑岛叶形态及功能改变与抑郁症的关系研究进展
探讨预防基底节脑出血钻孔引流术后再出血及早期治疗
高级别岛叶胶质瘤的外科治疗策略
问题2:老年患者中硬膜外血肿的手术指征?
基底节区出血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
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研究进展
岛叶区域的地形解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