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与学生素质培养研究

2021-03-21杨蕾

艺术科技 2021年22期
关键词:公共艺术教育学生素质培养

摘要:世界经济急速发展导致人类社会的竞争愈演愈烈。国与国之间逐鹿的焦点逐渐从国力的角逐过渡到人才的争夺之上,高素质的人才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艺术教育对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职能部门政策的引领下,高校各级领导、任课教师、学生乃至社会大众都能参与进来,以推动高校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鉴于此,文章研究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与学生素质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公共艺术教育;学生素质;培养;高校;艺术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22-00-04

1 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

公共艺术教育区别于专业艺术教育[1],是艺术教育的一部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在学生素质培养方面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以满足大众需求的、普及的形式呈现出来,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知悉、感悟艺术的存在,并以健康的方式引导和培育学生。然而,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并不尽如人意,具体情况如下。

1.1 學校层面

受到传统教育模式、评估方式的影响,高校对学生的评价依旧以“应试、拿学分”为主要考核标准,公共艺术课程的教授还处于以理论知识、操作技能为主的基本知识层面上,没有艺术修养的内容,这样的教授只是对理论知识框架的复述。“形在而神散”的教育模式不能起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我国高校教育系统尚未形成一套系统科学的评价标准。教育部《学校艺术教育规程》从宏观的角度指出了非专业类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并对其课程设置、艺术教育实践活动和相关保障等提出总的目标、要求,而关于教学质量、培育效果和评价标准等内容未作具体规定。部分学校仍然仅重视课堂教学,忽略了在课堂外践行所学公共艺术教育知识的必要性,教师在课堂上教完就走,教学质量没有保障,而这通常是学校重视不够和投入不足导致的。

1.2 教师层面

高校学生素质培养必须建立在师资建设的基础之上,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师资建设主要存在师资数量不足和教学质量不高这两个问题。目前,国内许多高校师资力量仍然匮乏,不少高校的专职艺术教师与在校生之比低于0.1%[1],教师人数不足,只能开设少量公共艺术课程,造成每门课程接纳学生数量庞大,甚至出现了300人以上的大课,这样的课程教学效果可想而知。长久以来,许多高校的专业艺术教师资源不足,其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设置只能采用因人设课的模式,这对学生素质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再加之受到职业发展需求的制约,教师往往将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而对于同样需要投入大量精力的教学工作只能做到点到为止,公共艺术课程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此外,教材内容陈旧。同一位老师同一门课程同一本教案的现象比比皆是,公共艺术教育和专业艺术教育面对的学生不同,专业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应不同。如何上好一门公共艺术课,是艺术教育工作者应当思考的问题。

1.3 学生层面

高校学生选择公共艺术课程只是为了拿到学分,学习只为应试,缺乏主动学习公共艺术的意识,这样被动学习不能实现陶冶情操、提高综合素质的目标,更不能达成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的目的。在学生眼中,公共艺术课程只是为了考试而设置,不能唤起学生内心对艺术的热爱,缺乏学习的兴趣,进而导致学生主观能动性缺失,甚至逐渐放弃了对艺术课程的学习,对高校公共艺术生活漠不关心。他们更加关注个人发展、未来就业、社会竞争等与个人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的问题。部分公共艺术课程形同虚设,公共艺术教育课堂教授的理论知识与后期实际应用中需具备的能力存在巨大的偏差,学生对公共艺术课程的含金量和学习效果不抱希望。通过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实现促进非艺术专业学生素质全面提升的目标任重而道远。

2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学生素质培养最活跃的平台

2.1 学习能力和内在潜能

学生的学习能力受到观察力、专注力、理解力及联想力等智力因素的影响,在传统教育中得到学校、教师、社会的普遍重视,而同样可以推动学习效果的兴趣、意愿、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常常被忽略。公共艺术教育不但能够促进学生智力成长,还能帮助学生锻炼逻辑思维能力、确定兴趣爱好的方向以及学会仔细观察事物。许多伟大的科学家都热爱艺术,对艺术的爱好有利于他们在科研之余放松身心、陶冶性情,以此培养自身的专注力和拓展思想的维度。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过程,也是其自信心不断增强的过程,其对公共艺术的学习也将逐渐变被动为主动。学习有动力了,人生有目标了,热情洋溢了,潜能激发了,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公共艺术教育能培养非艺术专业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追求人生目标的行动力和不断挖掘内在潜能的意志力。

2.2 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

人文素养是一种具有包容性的素质,建立在学生理解自身内在因素的基础上,渗透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高校课程设置文理分科,许多学生在主修课程体系内很少接触到公共艺术教育,对艺术的了解不足,对美的认知更是极为迷茫。虽然他们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研能力,但是走上社会后,高分低能、学不致用的情况常常出现,这是对内在认知不足造成的。

我国历史悠久,拥有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积累,先人们宝贵的气节得到了继承,人文精神也要传承下去。良好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能够营造校园文化学习氛围,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进而不断提升人文素养是可行的[2]。时代在变迁,文化传承生生不息,高校学生是民族和国家未来的希望,是传承传统文化的生力军,能带领更多的人领略、欣赏、热爱和保护优秀的文化遗存[3]。我国数千年的历史文化不是靠几个人、几代人就可以传承的。积水成渊,若是每一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作用,不墨守成规,拥有感知、感悟客观事物的变化的能力,在传承与保护、创新与发展的基础上结合新时期的国策,必能推动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4]。而这既是学生成长的内在需求,又是社会发展的外在需要。

2.3 健康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

教育离不开感情,在教育的过程中激发感情、产生共情,必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应以情感为纽带,将灌输知识与感悟行动联系起来,教学中不需要机械的“填鸭”和不懈的说服,而应以亲身体验的方式,使学生接受,进而产生积极主动的自我教育意愿,这是健康的心理和行为模式。较高的心理素质需要后天的培养,高校学生接受公共艺术教育的过程,亦是自信心和意志力不断提升的过程,从而能形成较高的心理素质。例如,部分学生性格偏内向、信心不足,此类学生往往自尊心强、比较固执,会想方设法拒绝在公众面前展露自己,此时可以通过音乐、绘画等公共艺术教育的方式,使其领略艺术的氛围和气质,激发其表达艺术情感的意愿,循序渐进地在可控范围内展示自我,逐渐鼓起勇气、逐步解开心结。渐渐地,这类学生不但能够自信地处理学习问题,甚至面对校内生活、社团活动时依然能够鼓起勇气,从容面对。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高校学生每天都能接触到大量的新鲜事物,学生的意志力和自控力持续经受着考验。而在创作公共艺术作品时,学生必须专注,这能锻炼其意志力和掌控情绪的能力。当今社会,高校学生面对着升学、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公共艺术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掌握适应社会的能力,能使他们以健康的心态去应对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挑战。

3 构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体系

3.1 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高校教育系统中开展教育工作的主力军,是决定公共艺术教育促进学生素质培养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面对校内不同专业的学生,每位学生对自己的规划、定位不同,对艺术知识的需求也各不相同。他们接触到的艺术知识涉及范围更具全面性和普遍性,从这个层面上来看,并不是专业能力越强的教师越适合承担公共艺术教育工作。凡是参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师都应由学校统一组织参加课程培训,系统规划教学模式并制定教学目标。

同时,从事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需要将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放在重要位置上,侧重全面提高艺术相关理论积累和掌握水平。公共艺术教育开设课程大部分是选修课程,面对不同的学生,如何将学生的共性和特性凸显出来,需要教师具有工作热情和奉献精神。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因材施教地推进素质教育,重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能够明晰学生的思维意向和兴趣爱好,言传身教地将自身的技能、信息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教授给他们。一位知识渊博的教师能够影响一大批学生,培育出无数高素质的人才;一支由高素质教师组成的队伍,其教育带来的社会影响力是巨大的[5]。

3.2 建立公共艺术课程实施体系

高校公共艺术课程设置应当是科学的、完整的和实用的,根据《意见》政策规划,可以将高校公共艺术课程设置目标概括为在校内开展不同类型的艺术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意识,帮助其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升审美水平和人文素养。相关工作可以围绕以下四点展开。

第一,构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例如,开设必修的基础课程美学原理、艺术概论等,在此基础上辅以其他课程,让学生拥有自主选择的空间,这样的培养模式更加符合人性化的需求。

第二,设置课程时要最大限度地將不同类别的艺术课程都囊括进来,尽可能保证课程类别的多样化和教学形式的多元化,从培养学生艺术基础素质的角度入手,着重加强理论、技能和欣赏等方面的教学。

第三,增加公共艺术创作实践课程。例如,设置歌词写作、书法创作等课程。在创作的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创新力和专注力都有机会得到提升,这是纯理论讲授的课程不能实现的。

第四,根据不同的年级设置不同的教学阶段,将公共艺术教育分为启蒙阶段(大一、大二)和进阶阶段(大三、大四)。启蒙阶段尽可能设置不同种类的公共艺术基础课程,通过学习必修课程达到普及教学的效果,增加学生的艺术知识储备,这也可以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知悉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进阶阶段则采取选修的形式,学生能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感兴趣的课程,若是在课后再与相关实践活动结合应用课堂学习到的知识,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实现艺术素养的全面提升。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以满足学生精神需求的形式出现,体现的是大众的需求,学生在领悟艺术的过程中能实现自身能力的提升,自身能力提高后也能反哺其专业课程的学习,实现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

3.3 完善公共艺术管理机制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管理包括对教学、师资、活动、社团等根据公共艺术教育特点设定各级管理制度。完善的管理制度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长远发展的重要保证,管理制度的运行依托高校相关职能部门和二级管理部门,即学校出台科学高效管理的文件、组织立项各类相关课题、给予充足的基金支持,二级学院积极配合,对学院的公共艺术教育工作实施指导和监督,配合学校共同给予教师相应的支持,如按比例配套经费,还可以引入社会资源共同完成教育工作,最终目标是鼓励、帮助更多有情怀的教师和爱好艺术的学生共同参与到公共艺术教育中。

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建设尚处于发展阶段,不同的学校应当根据各自情况制定相应的监督管理评价机制。从教学机制的角度看,应当制定有针对性的多元化的教学考核方式。艺术是灵活多样的,应当尽量避免统一闭卷考试,要将能够展现学生个人特点的方式作为依据制定评价机制。例如,欣赏类的公共艺术课程可通过心得沟通、论文撰写、演讲讨论等形式完成考核。利用课程教学成果参与各级艺术竞赛,比赛获奖是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授课效果的最佳反馈。对于教师的考核,可以专家听课后给出的反馈和学生的反馈为重要考核依据,而不是仅仅以工作的完成情况为依据。从激励机制的角度看,对于在公共艺术教育工作中参与管理的工作人员和作出杰出贡献的教师、学生,学校和二级学院应当从精神和物质的层面褒奖他们,将其业绩量化成文并将奖励落实到位,科学完善的激励机制能够更好地调动全体人员的参与热情。

3.4 营造良好的校园艺术文化氛围

将艺术氛围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能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启发,学生的审美水平和人文素养也会自热而然地得到提升,营造良好的校园艺术文化氛围是学生审美水平和人文素养显著提升的重要保障。人能够改变环境,也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增强教师和学生保护校园文化的意识,引导他们参与建设活动,必然会对学生素质的培养产生深远的影响。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受到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课后缺少消化的途径,导致教学质量大打折扣,仅仅通过课程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素质的模式已不能满足新时期学生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需求。学校应开展形式多样的艺术文化活动,借助多样化的艺术活动践行课堂学习成果。应当举办不同类别的校园公共艺术活动,如歌咏比赛、大学生艺术展演等,让学生在参与校园活动的过程中不断感受艺术的魅力,徜徉于艺术文化的氛围中,从而在艺术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应当采取以艺术专业学生带动非专业学生的模式,充分挖掘非专业学生的潜能,这样艺术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管理素质能得到培养和提升,非专业学生的兴趣爱好亦有发挥之地。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艺术热情,形成学生团队,大大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社团的出现有利于组织学生参与校园活动,有利于营造校园艺术文化氛围,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公共艺术教育的认知,是实践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最佳平台。

4 结语

苏联著名艺术评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艺术教育不是艺术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是在普及教育的基础上实行的素质教育。我国地大物博,各地区教育水平不一,学生接受的早期教育不同,自身素质也不相同,高校学生的艺术基础是有差异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职责就是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使学生喜欢艺术、热爱艺术,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高素质人才。对学生展开素质培养就是要让他们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实现自我价值。他们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后,就能够根据不同的需求鉴别、利用学习资源,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大量信息进行分析、总结和归纳。他们头脑清醒,有谋略、有胆识,能够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思考问题。他们拥有开阔的心胸,能够以开放的心态与人共享信息资源和学习成果,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今天,公共艺术教育已然成为高等院校非专业艺术教育的重要一环,是高校学生学习和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高校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平台。

参考文献:

[1] 郭必恒. 2019年中国艺术教育年度报告:高校篇[J].艺术评论,2020(5):99-104.

[2] 孙勇,范国睿.我国学校美育工作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教育科学研究,2018(10):70-75.

[3] 任宝海,任宝玲,赵静.学校艺术教育在传统文化持续发展中的意义[J].科技资讯,2011(32):176-177.

[4] 陈传文,陈俊奇.聚焦国家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新时代背景下综合性大学艺术学科建设论析[J].艺术百家,2019,35(3):50-56,108.

[5] 莊蕾,陈颖.综合类高校美育教师队伍建设策略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0(14):57-58.

作者简介:杨蕾(1981—),女,江苏南通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园林设计与相关理论、艺术设计教育。

3943501908211

猜你喜欢

公共艺术教育学生素质培养
2010—2014年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研究现状剖析
生源多元化背景下高职院学生素质提升工作现状及策略探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背景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独特价值研究
依托民间游戏提高学生身心素质研究
对初中作文写作评价的思考与创新
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探索与实践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