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预见性护理对预防糖尿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观察

2021-03-20魏丹霞

罕少疾病杂志 2021年2期
关键词:预见性二聚体血栓

魏丹霞

天津市天津医院血管外科 (天津 300211)

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发病机制复杂,临床研究普遍认为DVT的发生与静脉血流滞缓、血液高凝状态以及机体静脉壁受损有关[1-2]。糖尿病患者多因血液高凝等因素使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增加,随着临床护理的发展,预见性护理在降低DVT发生率、提升护理质量方面受到了关注。故本研究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共115例,对其行预见性护理干预,并与常规护理干预比较,探究预见性护理对预防糖尿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15例糖尿病患者,行数字奇偶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58)与对照组(n=57),观察组中,男31例,女27例,年龄60~80岁,平均年龄(70.25±6.41)岁,病程5~9年,平均病程(7.32±1.05)年;对照组中,男29例,女28例,年龄61~81岁,平均年龄(71.32±5.92)岁,病程6~10年,平均病程(8.13±0.86)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均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

纳入标准:所选患者均有5年及以上病史;均存在卧床史;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本次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预见性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1)评估相关危险因素。采用威尔森评分法评估患者可能发生的下肢深静脉血栓相关高危因素[3]。(2)心理干预。因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较突然,患者肢体出现大范围痛感及肿胀,以此限制其日常活动,使其出现忧虑、烦躁、消极的心理。此时护理人员应热情、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了解其心里所想,并有针对性的为患者讲解下肢深静脉血栓产生的原因、危害、治疗及预防措施,以提高其对该病的认知程度,降低或消除其消极心理,使其积极主动配合医护人员的护理工作,促进其早日恢复健康。(3)下肢静脉保护。因糖尿病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需进行输液治疗,故为患者输液时,应对其静脉做好保护工作,尽量避免对其下肢行输液治疗,还需避免反复穿刺患者相同静脉与相同位置。(4)肢体功能锻炼。术后护理人员应尽早帮助患者做相关肢体功能锻炼,并在医护人员指导下适当、轻柔的对臀大肌、股四头肌、直腿抬高肌腓肠肌进行相关训练,以有效促进患者早日恢复健康。(5)饮食护理。告知患者饮食应以低脂肪、高维生素、高蛋白及高纤维食物为主,确保每日饮水量充足,并对患者每日排尿、排便情况做仔细观察,避免其发生便秘等情况。(6)间歇性充气加压疗法(IPC):术后采用气压仪行气压治疗,2次/d,上、下午各一次,30min/次,治疗压力设置为60mmHg,连续治疗14d,使用期间与筒套配套使用。

1.3 观察指标 (1)观察两组患者经不同护理后的护理满意度情况。护理满意度表根据研究结果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三个方面,满分100分,其中非常满意为90分及以上,满意为60~89分;不满意为60分以下。总满意率=(非常满意+满意)/n×100%。(2)采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日本Sysmex CS-5100)测量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软件SPSS 21.0对本研究所得数据做统计学分析,采用(%)表计数资料,行χ2检验,采用(±s)表示,行t检验,并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经不同护理干预后,可见观察组护理总满意率为91.38%,对照组护理总满意率为73.68%,经比较,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Fbg、D-二聚体指标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Fbg、D-二聚体指标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Fbg、D-二聚体指标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情况比较[n(%)]

表2 两组患者预前后Fbg、D-二聚体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预前后Fbg、D-二聚体指标比较(±s)

注:*表示与本组干预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Fbg (g/mL) D-二聚体(g/mL)观察组 58 干预前 4.69±0.36 16.54±6.57 干预后 2.58±0.34*,# 3.51±1.48*,#对照组 57 干预前 4.74±0.37 15.25±5.97 干预后 3.38±0.33* 6.47±1.92*

3 讨论

现临床治疗糖尿病下肢深静脉血栓方法较多,但临床发现,多数患者因未得到有效的护理干预,使其术后恢复并不理想。预见性护理为护理人员评估患者基本临床情况,根据其临床特异性特点及病情的发生发展,并结合所学理论与相关护理措施以有效改善患者预后,以此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促进其早日恢复健康[4]。本研究针对我院收治的糖尿病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并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

本研究中,护理人员评估患者血栓发生因素,可及时有效降低其发生率;对其心理进行干预,可促进患者全面认识该疾病,以此改善其消极心理,使其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完成相关治疗及护理工作。对其下肢静脉做好保护工作,帮助其积极完成相关肢体功能锻炼,告知其饮食注意事项,在一定程度上可稳定患者血糖水平,确保其血流循环畅通,以此降低患者血栓发生几率。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总满意率(91.38%)显著高于对照组(73.68%),表明预见性护理从心理护理、疾病相关指导、肢体功能锻炼、饮食护理等多个方面能够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本研究预见性护理入院后评估糖尿病患者DVT危险因素,明确高危对象,通过针对性心理疏导,提高糖尿病患者对疾病重视程度;术后加强功能锻炼,遵医嘱给予机械刺激(如IPC)措施,能刺激内皮细胞释放纤溶酶原,增强局部以机体全身纤溶作用,对抗机体高凝状态,从而预防血栓形成。

综上所述,预见性护理可有效提高糖尿病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护理满意度,有效预防患者血栓的发生几率。

猜你喜欢

预见性二聚体血栓
预见性护理程序在老年痴呆护理中的应用及满意度评价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预见性护理干预在接种新冠疫苗中的应用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降钙素原、D-二聚体联合SOFA评分对脓毒症预后的评估价值
孕产妇分娩前后D-二聚体变化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
VIDAS 30荧光分析仪检测血浆D-二聚体的性能验证
预见性护理在上消化道恶性肿瘤术后患者肠内营养中的应用效果
不孕症女性IVF助孕前后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变化与妊娠结局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