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听力宝APP与纯音听力计测听结果的比较△

2021-03-19罗琼虞晓颖沈颖郑重冯艳梅冯刚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2021年2期
关键词:纯音听阈受试者

罗琼 虞晓颖 沈颖 郑重 冯艳梅 冯刚

据人口调查显示我国存在听力残疾共2 780万人[1],2007年在北京召开了“首届国际听力障碍预防与康复大会”,提出了“人人享有健康听力”的宣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影响听力的因素多样化,新生儿出生缺陷,老年性听力损失,城市、工厂、道路交通等各种日常生活环境的噪声增加[2],造成听力损失人群不断递增[3,4];随着耳机的广泛普及,如果耳机音质不佳或长期使用不当也会导致听力损失,其中高频较易受到影响且长期噪声造成耳蜗毛细胞受损导致的听力损失是不可逆的。普通公民缺乏听力保护意识,且早期高频听力损失不会对日常生活造成明显影响,不易被察觉,因此,早期发现听力损失至关重要。

纯音测听测得的纯音听阈(包括气、骨导听阈)[5]可以提供大量有用的临床信息,它能反应整个听觉传导通路的情况。但传统的纯音听力测试需要在标准的隔声室由专业的听力师对患者进行测试,才能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且需要患者到医院进行测试。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和iPad等便携设备的普及,通过便捷的互联网平台进行听力自我测试的APP已成为可能;有统计在“苹果APP Store”搜索 “audiology”(听力学)有近50个APP[6],可以供使用者自己进行听力筛查。国内有研究报道正常听力者使用听力自测系统与纯音听力计测试结果的对比,显示两者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但听力检测APP与纯音听力计在听力损失患者中的测听结果对比研究较少。为了研究听力检测APP反映受试者真实听敏度的性能,本研究拟通过在相同测试环境下使用听力宝APP与传统纯音听力计对听力正常及听力损失者进行听阈测试的结果比较,探讨听力宝APP用于自我听力测试的准确性及可行性。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及分组 共收集43例(86耳)志愿者,年龄18 ~ 70岁,平均40.9±14.5岁;男22例,女21例。入选标准:智力、行为等正常,测试前完成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量表得分应大于24分;无外耳道耵聍和异物堵塞、塌陷等;能在指导后自主操作听力宝APP测试软件,自愿参与研究并且依从性良好。以0.5、1、2、4 kHz纯音气导平均听阈计算左、右耳平均听阈,根据WHO的听力损失分级标准(1997年)对听力损失程度进行分级,平均听阈≤25 dB HL为正常,26~40 dB HL为轻度听力损失,41~60 dB HL为中度听力损失,61~80 dB HL为重度听力损失,>80 dB HL为极重度听力损失[8];86耳中听力正常35耳,51耳存在听力损失,其中轻度听力损失31耳,中度听力损失17耳,重度听力损失3耳;传导性听力损失12耳,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33耳,混合性听力损失6耳。

1.2纯音听阈测试方法 受试者分别用听力宝APP(武汉豆听科技有限公司,产品许可批号:2015SR017764)和GSI-61纯音听力计完成听力测试,均在本底噪声小于30 dB A的隔声室内完成。

听力宝APP自我听阈测试:首先打开iPad听力宝APP,打开蓝牙连接T100S耳机,配对后按流程进行测试,在本底噪声小于30 dB A的隔声室环境下采用APP的听力检查模块,由受试者自行对双耳分别进行听力测试。根据提示受试者选择较好耳开始测试,软件开始向测试耳给声,例如:频率为1 kHz,强度为70 dB HL的纯音信号,软件采用“升5降10”原则给予,如果受试者听不到,则不点击“听到”,软件以5 dB一档自动增加给声强度,直到受试者听到,点击“听到”,软件以10 dB自动降低给声强度,直到受试者听不到,然后再以5 dB自动增加给声强度,直到受试者听到,重复三次,该强度即为受试者的听阈,按照上述步骤依次完成各频率的测试,测试频率的顺序为1、2、4、8、1、0.5、0.25、0.125 kHz。同法测试另一耳。

纯音听力计听阈测试:由听力师采用GSI-61听力计对所有受试者按照同样的测试方法进行纯音听阈测试,先从受试者较好耳开始测试,给声频率1 kHz、强度70 dB HL的纯音信号,采用“升5降10”原则,具体方法同前。按照上述步骤依次完成各频率的测试,测试频率的顺序为1、2、4、8、1、0.5、0.25、0.125 kHz,同法测试另一耳。计算两种方法所有测试耳、听力正常耳及听力损失耳各频率听阈值及差值。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所有测试耳、听力正常耳与听力损失耳各频率纯音听阈值的差值进行t检验,检验水准a=0.05。

2 结果

43例(86耳)听力宝APP0.125、0.25、0.5、1、2、4、8 kHz各频率的平均气导听阈值见表1,GSI-61听力计测试各频率的平均气导听阈值见表2,两种方法所得听阈值之差见表3及图1~3,可见,两种测试方法测得听阈差值两两进行统计学比较,听力正常耳与所有受试耳各频率阈值之差无统计学意义(P>0.05),听力损失耳与所有受试耳各频率阈值之差无统计学意义(P>0.05),听力正常耳与听力损失耳各频率阈值之差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测试方法所测的阈值之差均在10~15 dB左右,尤其是低中频区,差值更小,无临床意义。

表1 听力宝APP纯音测听所有耳、听力正常耳及听力损失耳各频率的阈值

表2 GSI-61听力计纯音测听所有耳、听力正常耳及听力损失耳各频率的阈值

表3 所有耳、听力正常耳及听力损失耳两种测试方法各频率的阈值之差

3 讨论

纯音测听是能反映听敏度的行为测听方法之一,它是评价听觉功能最基本和重要的测试方法[9],能够对不同的听力损失进行定性和定量诊断。目前纯音测听主要在医院由听力师使用纯音听力计进行测试,有报道获得每份听阈图平均耗时约20 min,且我国听力学技术人员较匮乏,听力学发展还不够成熟,无法满足听力测试的需求[10];同时,医院的纯音听力计成本较高,体积大携带不便,测试还需专业的隔声室环境,部分基层医院没有测试设备,覆盖面较窄,难以普及[11];因此,借助于智能设备快速的、可普及的自助听力检查应运而生。

随着网络平台的发展,用于听力自我测试的APP相继出现,检查者使用听力测试APP能够实现在家里、办公室或其他相对安静的环境下对自己进行自我听力测试。Thompson等[12]报告使用听力测试APP测得的听力阈值与纯音听力计测得的各频率阈值之差在10 dB内,结果没有明显的差异;王晓东等[7]在隔声室对20例正常受试者采用互联网+iOS系统的听力自测软件测听结果显示,在0.125、0.25、0.5、1、2 kHz低中频,听力自测软件与听力计测得的听阈值结果接近,在4、8 kHz高频,自测软件与听力计结果差值在10~15 dB。本组受试者既有听力正常者,也有听力损失者,听力正常耳在2、4、8 k Hz中高频,听力宝APP与听力计测得的阈值差值在10~15 dB左右,1 kHz及以下频率,听力宝APP与听力计测得的阈值结果接近,与王晓东研究结果大致相符。在听力损失的51耳中,听力宝APP获得的各频率阈值与听力计结果差值在10 dB内,均无临床意义,证实在听力正常与听力损失者中,在同样的隔声室条件下,听力宝APP与纯音听力计测得的气导听阈结果基本一致。

此外,国外有报道听力测试APP可用于家庭听力监测,特别是对听力存在波动和变化的患者有益[13];Kohlert等[14]通过听力测试对一例听力损失患者进行定期听力监测,观察该患者的听力变化,结果表明自我监测的结果与纯音听力计测试结果相符,对临床治疗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作用,尤其对治疗前后各频率听力阈值的变化有参考价值。

听力测试APP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但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听力测试APP给声信号需要经过严格校准,要符合IEC、GBT和ANSI等相关声学标准,以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二是目前听力测试APP只能进行气导听阈测试,没有骨导听力测试,不能完成掩蔽等复杂的纯音听阈测试,单纯气导测听结果较难判断听力损失的类型,在疾病诊断方面不能替代传统纯音听力计;但听力测试APP可用于监测气导听力的变化,对于普通人群可以起到听力筛查及听力监测作用。

总之,在相同的隔声室测试环境下听力宝APP与传统纯音听力计测听结果基本一致,使普通百姓能够在家中或安静环境下自己进行听力测试,可实现听力检测的普及,对预防听力损失和提高听力检查覆盖率具有一定意义。

猜你喜欢

纯音听阈受试者
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浅谈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下药物Ⅰ期临床试验受试者的护理
4例听性脑干反应阈值与纯音不符病例分析
上海市青浦区噪声作业人员听力状况分析
自动纯音听阈检测技术
更正启示
视频指导在纯音测听检查中的应用与分析
疫情下普通患者应如何进行肺功能检查?
内镜下鼓室成形术治疗慢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