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四大区域经济差异化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Theil指数及面板数据模型

2021-03-18张勇之

关键词:差异区域经济

陈 美,张勇之

(聊城大学 商学院,山东 聊城 252059)

一、引言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事关现代化建设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历来受政府的重视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2008年11月,温家宝总理在《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若干重大问题》一文中强调,实现科学发展的重点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应采取有效举措推进西部、东北、中部以及东部地区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出台。当前中国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方面进行了诸多有益探索,并取得了巨大成效,但区域经济差异依然存在,那么目前中国四大区域及各省经济差异发展趋势如何?各区域如何影响总体经济差异?影响全国及四大区域经济差异的因素为何?是政府与理论界普遍关注的重要课题 。

当前学者对于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

一是具体到某个地域的经济差异,相关学者从多个角度、利用多种方法进行研究。缪羽晨,刘尧成①缪羽晨、刘尧成:《我国华中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比较研究》,《经济视角》2019年第6期,第67-73页。、王晓彤②王晓彤:《东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时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分别通过量化指数,如可持续发展中的环境指数、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华中地区及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差异。还有部分学者以人均GDP作为测度指标对特定区域经济展开分析,如,钟业喜等③钟业喜、王晓静、傅钰:《“闽新轴带”沿线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经济地理》2018年第38卷9期,第22-29页。分析了“闽新轴带”沿线区域经济差异,李峥荣等①李峥荣、徐邓耀、雷舒砚、王如渊:《成渝城市群县域经济差异及其成因分》,《世界地理研究》2018年第27卷第3期,第76-85页。分析了成渝城市群区域经济差异,张学波等②张学波、杨成凤、宋金平、李伟:《中国省际边缘县域经济差异空间格局演变》,《经济地理》2015年第35卷7期,第30-38页。等对中国835个省际边缘县域进行了探讨。为了更好地反映某区域经济差异化的时空演变趋势,部分学者采用了GIS可视化手段,建立了相应的分层图(程金龙③程金龙:《中原经济区省际边界区域经济格局时空演化》,《经济地理》2018年第38卷3期,第30-36页。,2018;李丁④李丁、冶小梅、汪胜兰、陈强:《基于ESDA—GIS的县域经济空间差异演化及驱动力分析——以兰州—西宁城镇密集区为例》,《经济地理》2013年第33卷5期,第31-36+23页。等,2013;王芳等⑤王芳、宋玉祥、王文刚:《内蒙古区域经济差异及其演化研究》,《经济地理》2012年第32卷11期,第1-7页。,2012;冯兴华等⑥冯兴华、钟业喜、李建新、黄洁:《长江流域区域经济差异及其成因分析》,《世界地理研究》2015年第24卷3期,第100-109页。,2015;周小凤⑦周小凤:《基于ESDA-GIS的东北省际边界区县域经济差异时空演变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年。,2019)。此外,彭鑫等⑧彭鑫、管卫华、陆玉麒:《基于购买力平价的江苏省区域经济分异》,《经济地理》2015年第35卷1期,第15-20页。、李晶晶等⑨李晶晶、苗长虹、叶信岳:《区域经济核心—边缘结构多尺度演化机制分析——以河南省为例》,《经济地理》2016年第36卷10期,第9-17页。分别基于购买力平价理论 、核心—边缘结构理论对江苏省、河南省地区经济差异进行了探讨。

二是关于全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相关学者对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某个层面进行了研究,如Xu Tian et al⑩XuTian,Xiaoheng Zhang,Yingheng Zhou,Xiaohua Yu:Regional income inequality in China revisited: A perspective from club convergence,Economic Modelling,2016年第56期。基于俱乐部收敛理论分析中国区域收入不平等与趋同问题,关兴良等11关兴良、方创琳、罗奎:《基于空间场能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评价》,《地理科学》2012年第32卷9期,第1055-1065页。基于空间场能理论得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极化现象的结论。而张春梅12张春梅、张小林、吴启焰、李红波:《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空间分异特征及其机理研究》,《统计与信息论坛》2012年第27卷5期,第30-35页。从空间依赖性和异质性的角度分析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空间分异的过程,发现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空间集聚格局日趋显著。Sanwei He et al13Sanwei He,Felix Haifeng Liao,Guangdong Li:A spatiotemporal analysis of county economy and the multi-mechanism process of regional inequality in rural China,Applied Geography,2019年,第111页。、Sanmang Wu et al14Sanmang Wu,Shantong Li,Yalin Lei:Estimation of the contribution of exports to the provincial economy: an analysis based on China’s multi-regional input-output tables,SpringerPlus,2016年第 5卷 1期。分别从农村视角及出口对各区域经济贡献度视角对中国区域经济差异进行了研究,发现中国农村区域不平等的多机制过程表现出强烈的区域差异和时间效应,而出口对各地区省级经济的贡献也存在显著差异。为了更好地综合时间及空间效应,对经济差异进行度量,部分学者综合使用了基于各省的面板数据(赵放等①赵放、刘一腾:《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因素的效应差异研究——基于中国四大经济区域的面板数据分析》,《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期,第41-50+168页。,2019;刘长平等②刘长平、李前兵:《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区域经济差异多指标测度》,《统计与决策》2012年第18期,第83-85页。,2012;樊儒经等③樊儒经、张雯:《人力资本和流动人口对于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研究——基于2011-2015年度江浙沪地区数据的实证分析》,《人口与发展》2019年第25卷3期,第14-26页。,2019;齐玮娜等④齐玮娜、张耀辉:《创业、知识溢出与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基于中国30个省市区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年第9期,第23-31页。,2014;张志新等⑤张志新、李亚、任欣:《地区经济发展差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基于1999-2008年山东省17地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东岳论丛》2011年第32卷10期,第129-133页。,2011)。袁永科、赵美姣⑥袁永科、赵美姣:《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及收敛的产业分析》,《华东经济管理》2019年第33卷12期,第91-98页。、Xu Tian等⑦XU T, ZHANG X H, ZHOU Y H, et al.:Regional Income Inequality in China Revisited: A Perspective from Club Convergence,第 56:50-58 页。分别从产业部门、人力资本视角分析不同部门及不同人力资本投入对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证明了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诱因是由于各地区域经济对于各产业部门或人力资本投入的效应反应水平不同。

现有研究成果丰富,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但仍存在可进一步研究的巨大空间。如部分学者在研究区域经济差异时,虽然采用了各种各样的方法从多角度测度区域经济差异,但往往仅描述区域总体差异,对于区域众多经济系统之间及内部的差异研究较少;部分学者在对区域经济差异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时,往往选择过渡性指标进行分析,仅间接说明各因素与区域经济差异的作用机制;另外,当前从时间及空间因素的双重效应角度对中国四大区域经济差异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的综合性研究较少。基于此,本文基于区域差异理论,引入了国际国内近年认可的衡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指标Theil指数(泰尔系数),并对其进行分解,从而较全面地测度了2008-2017年中国整体、四大区域内及区域间的经济差异。进而以31省(区、市)Theil指数为被解释变量,综合时间及空间因素建立面板数据模型,之后选用个体固定效应和个体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区域回归,进而得出各影响因素与全国及其四大区域经济差异的作用关系。从而为政府促进东部、东北部、中部、西部的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可供参考的决策依据。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中国西部、东北部、中部、东部四大地区为研究区域(港澳台地区不予研究)(具体见图1),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12个省(自治区);东北地区包括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3省;中部地区包括山西省、安徽省、江西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等6省;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山东省、广东省、海南省等10个省(市)。

图1 四大区域具体分布图

注:该图基于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标准地图服务网站下载的标准地图制作,审图号为GS(2016)1580号,底图无修改。

本文数据来源于2008-2017年《中国统计年鉴》及31省区市统计年鉴和发展公报,其中在计算上海市2008-2017年Theil指数时所用上海市各区GDP来源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及各区统计年鉴,闸北区GDP数值严重缺失予以剔除。2009南汇区并入浦东新区,2008年浦东新区GDP及常住人口亦按两区合并计算。2009年西藏市各区常住人口来源于2010年《中国县域统计年鉴》。测算31省区市Theil指数时,由于各省统计年鉴无总人口数这一指标,采用的是各省统计年末人口这一指标,因为同户籍人口相比,年末人口同时包含外来人口,且直接对当年的生产活动产生影响。

(二)经济差异评价模型

测算中国四大区域经济差异,指标的选取是关键。本文选取Theil指数作为经济差异测算指标,具体公式如下:

(三)影响因素分析模型

1. 面板数据模型

2. 变量指标解释及描述性统计

表1 变量指标解释及描述性统计

三、实证分析

(一)区域经济差异评价

1. 综合差异

根据公式(1)(2)(3)(4)及相关数据测算的全国、区域间及区域内经济差异程度及发展趋势见图2:全国区域经济差异主要由各区域间及区域内的经济差异组成,纵向来看,历年来区域间经济差异是全国区域经济差异的主要来源。横向来看,2008-2017年十年来全国区域经济差异、区域间经济差异均呈弧形下降趋势,2012-2017年弧形末梢均呈平稳性、小范围波动,且未来有小幅度扩大倾向,区域内经济差异基本稳定,泰尔系数始终在0.03水平线小幅度波动,但与区域间经济差异相比其不容易下降,面临着久久不下的难题。

图2 全国Theil指数及分解指数趋势图

2. 分组差异

根据公式(5)及相关数据测度的四大区域分组差异程度及其发展趋势见图3:

图3 四大区域Theil指数趋势图

纵向来看,2008-2015年西部地区经济差异尤其明显,远大于东部、东北部及中部各区域的经济差异,中部地区经济差异始终最小。2016年、2017年两年间东部地区经济差异明显上升且已超过区域经济差异逐步下降的西部,东北部地区两年来区域经济差异陡峭式下降,稳定在中部区域之后。因此,东西部区域内经济差异仍是发展的突出问题。

横向来看,西部地区经济差异呈不规则倒“U”形,在2009年达到最高点后一直稳步下降。相反,东部区域经济差异呈勺形增长,2008-2009年,泰尔系数稳定在0.04附近,此后至2013年呈现勺形下降,2013-2017年其区域经济差异稳步扩大。东北部及中部两大区域内经济差异十年来较低,泰尔系数分别稳定在0.02及0.01附近,但2015-2016年东北部区域经济差异陡峭式下降,接近中部区域内经济差异水平。

3. 贡献度

根据公式(6)(7)(8)及相关数据测度的四大区域Theil指数组内、组间贡献度及

其发展趋势见图4:

图4 全国Theil指数组内、组间贡献度趋势图

纵向来看,历年来组内区域间经济差异对全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程度始终占据主导地位,而区域内经济差异始终是全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稳健来源,其中尤以东部地区占据主导地位。结合图3可知,虽然单从非加权的泰尔系数看,西部地区的经济差异明显高于东部区域,但考虑到东西部区域GDP总量不同,因而各区域泰尔系数对全国区域泰尔系数的作用不能直接仅从非加权的角度进行考虑。在纳入GDP权重后,从贡献度的角度发现东部地区的区域经济差异仍然是一个主要问题。西部作为国家重点帮扶支持的战略地带,对全国区域经济差异的贡献度一直在10%左右波动,明显高于东北部及中部两大区域。

横向来看,2008-2015年四大区域间的经济差异对全国区域经济差异的作用程度在缓步降低,2015年后有所上升,但基本稳定在60%左右;相反,2008-2015年四大区域内部经济差异对全国区域经济差异的作用缓步上升,2015年后有所下降,但最终稳定在40%左右。具体分区域来看,东部地区对全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在逐渐上升,西部区域对全国区域经济差异贡献度趋势线呈倒U形,2012年贡献度达到峰点,接近15%左右,此后稳步下降。2008-2017年中部及东北部区域对全国区域经济差异的作用程度始终平稳,稳定在1%-2%左右,其中在2015年后东北部地区的贡献度发生明显下降,全国区域经济差异受东北部区域内部经济差异的影响程度仅占0.6%左右。

4. 四大区域下各省经济差异

选取端点数据2008年、2017年及中间两年2012年、2013年四大区域下31省市Thei指数,采用雷达图进行分析。有的学者往往将各年断点划为一致,考虑到本数据各年极差范围差距过大,如果均划分一致的话,在2012、2017年的雷达图里,大部分省区将会一致,不容易体现该年各省差距。因而本文在自然间断点的基础上根据历年实际情况进行断点,并将断点各圆环由外向内分级,级数越靠前,差异越大,以更形象地观察各区域下各省经济差异情况及时空演变趋势。

图5 各省市Theil指数分布趋势雷达图

按时间顺序大体来看,从2008年到2017年,各省区域经济差异均有减小,最大值由近0.52降低到近0.28,证明了我国区域协调战略的积极意义。结合空间截面来看,历年来新疆、天津地区均在一、二级别摆动,且根据时效性原则,2017年新疆稳定在第一级别,天津市稳定在第二级别,虽然从具体数值来看,其经济差异已经减小,但从历年来各省的纵向比较来看,其区域经济差异在各省之间仍然较大。从四大区域角度看,目前北京、天津、广东、上海、山东各省是东部区域经济差异的主要来源,西部区域经济差异主要来源于新疆、甘肃、青海、内蒙古、宁夏回族自治区、云南、西藏,东北地区经济差异的主要来源是辽宁、黑龙江,而中部地区湖南、湖北、安徽三省经济差异较大。总体而言,东西部各省始终稳定在比中部、东北部各省较前的级别,进一步证明了东西部地区内的经济差异是我国各区域经济差异的主要来源这一结论。

(二)影响因素分析

1. 模型选择

在上述模型建立的基础上,本文通过F检验和Hausman检验对各区域的适宜模型加以选择,具体选择过程如下:

F检验选择模型(10)或模型(11),假定条件如下:

F检验公式如下:

表2 F检验结果

在F检验的基础上,通过Hausman检验对各区域适宜模型进一步加以选择,假定条件如下:若::个体效应与回归变量无关(选模型12);:个体效应与回归变量相关(选模型11)详细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hanusan检验结果

由表7知,全国区域、东北部及中部区域Hausman检验统计量对应的概率值P均小于0.05,则拒绝零假设,所以应选择个体固定效应模型(模型11);而在Hausman检验中,东部及西部区域统计量对应的概率值P均大于0.05,则接受零假设,所以应选择个体随机效应模型(模型12)。

2. 回归结果

根据各区域对应模型及2008 到2017年全国31省区市指标数据和Theil指数测算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4,具体分析如下:

表4 模型回归结果

就全国来看,产业结构、对外贸易、人力资本的回归系数均通过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产业结构、对外贸易、人力资本以及政府干预均对全国区域经济差异有影响。而政府干预变量的回归系数则通过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其中产业结构能减小区域经济差异,即全国第三产业适当的增加1个百分点,全国区域经济差异会减少0.1436个百分点;人力资本对于减少区域经济差异有明显作用,相关系数为-0.5062,即全国适龄劳动力人口比重每增加1个百分点,区域经济差异会减少0.5062个百分点;政府调控以及对外贸易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区域经济差异。

就东部地区来看,对外贸易及人力资本均能影响到东部地区的经济差异。对外贸易的回归系数通过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且系数为正,为0.1408,主观上来讲这符合缪尔达尔的回流效应理论,东部地区占据贸易优势的地区,形成贸易中心,不断地进行贸易活动,享受了大部分的贸易福利,周围地区享受的贸易福利较少,而贸易福利的增加又促进贸易中心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吸引周围地区的资本,进一步加大东部地区经济差异。人力资本通过5%显著性水平的检验,回归系数为-0.5131,即15-64适龄劳动人口比重每增加1个百分点,东部地区经济差异会减少0.5131个百分点,这可能与东部地区老龄化严重,各地人口红利不均衡有关。

就东北部来看,政府调控及创新水平均对东北部地区经济差异有突出影响。两者均通过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其中政府调控的回归系数为-1.4131,说明政府调控有助于减小东北部地区经济差异。而创新水平的提高反而会加大东北地区经济差异,专利受理量每增加1000项,东北部区域经济差异会增大0.416个百分点,这可能与东北地区科研力量分配不均,各地科技水平有明显差异有关。

就中部地区来看,人力资本及创新水平对中部区域经济差异均通过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说明两者对后者有影响。人力资本的增加及创新水平的提高均能有效地降低中部地区经济差异。15-64岁适龄人口占比每增加1个百分点,西部区域经济差异会降低0.6198个百分点;专利受理量每增加10000项,中部区域经济差异会降低0.39个百分点。而政府调控、产业结构、对外贸易均未通过10%的显著性检验。

就西部地区来看,对外贸易、人力资本及创新水平对西部地区经济差异有影响。对外贸易及人力资本均通过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回归系数分别为0.4664、1.051,说明两者会扩大西部地区的经济差异;创新水平亦通过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但回归系数为负,可以有效降低西部地区经济差异。

四、结论与启示

本文基于2008—2017年全国各省区市有关数据,对中国四大区域经济时空差异化进行全面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总体经济差异、区域间经济差异十年来呈弧形下降趋势,在弧形末梢部分经济差异均有小幅度增长,而区域内经济差异基本稳定。政府干预、产业结构、对外贸易及人力资本等因素会对总体经济差异产生影响,其中人力资本和第三产业的增加有助于降低总体经济差异,政府调控和对外贸易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剧总体经济差异。

(2)东西部仍是全国区域经济差异的重要来源区域,西部地区经济差异呈不规则倒“U”形,在2009年达到最高点后一直稳步下降;相反,东部区域经济差异呈勺形增长,2008-2009年,泰尔系数稳定在0.04附近,此后至2013年呈现勺形下降,2013-2017年其区域经济差异稳步扩大。而从各省区域经济差异来看,目前北京、天津、广东、上海、山东各省是东部区域经济差异的主要来源,西部区域经济差异主要来源于新疆、甘肃、青海、内蒙古、宁夏回族自治区、云南、西藏,其中西部地区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及东部的天津市、广东省面临着更为突出的经济差异问题。基于缪尔达尔的回流效应理论及实证分析发现对外贸易会增大东部地区经济差异,适龄劳动力比重的增加会减少东部地区经济差异;而这两者的增加均会恶化西部地区经济差异,创新水平的提高反而会有效降低西部经济差异。

(3)东北部及中部两大区域内经济差异十年来较低,泰尔系数分别稳定在0.02及0.01附近,但2015-2016年东北部区域经济差异陡峭式下降,接近中部区域内经济差异水平。从各省区域经济差异来看,东北地区经济差异主要来源于辽宁、黑龙江,而中部地区的湖南、湖北、安徽三省经济差异较大。通过影响因素分析发现,人力资本的增加及创新水平的提高均能有效降低中部地区经济差异;政府调控有助于减小东北地区经济差异,相反,创新水平的提高反而会加大东北地区经济差异。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得出如下政策启示:第一,统筹全局,促进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就全国而言,要有效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发展第三产业,积极执行“二孩政策”以增加适龄劳动力人口比重,注重政府调控的有效性、精准性、及时性,并且要注重在享受对外贸易带来的福利效应时,不断完善按劳分配原则,加强市场监管,避免对外贸易效益分配不均带来的经济差异恶化。同时,应充分认识到目前东、西部是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主要来源区域,在充分发挥东部区域经济优势的同时,对西部区域要依据影响因素采取精准策略以促经济发展。第二,注重四大分区域各自经济差异影响因素的特殊性。东部地区在发挥对外贸易福利的同时,应采取必要举措增加适龄劳动人口比重;东北部应更加注重实施合理、有效的政府干预,促进科技水平薄弱地区创新能力的开发;中部及西部地区应采取必要举措大力提高创新水平,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第三,针对四大区域内经济差异的重要来源省份,主动出击,精准突破,以实现四大区域经济的相对均衡发展。

猜你喜欢

差异区域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JT/T 782的2020版与2010版的差异分析
相似与差异
分割区域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基于BM3D的复杂纹理区域图像去噪
找句子差异
男女生的思维差异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区域发展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