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源于生活中的美
——谈我的藏族肖像画

2021-03-16王玉晓中国艺术研究院2019级博士研究生

中国民族美术 2021年3期
关键词:肖像画工笔画藏族

文/图:王玉晓 中国艺术研究院2019 级博士研究生

最初对藏族同胞的印象多来自于绘画和影视作品中,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李伯安的《走出巴彦喀拉》系列作品中深沉、苍凉、粗粝、带有苦涩感的藏民形象。但是,当我第一次见到生活中的藏族妇女时,脑海中的既有印象发生了改变。透着本真、质朴、平和的美感,整洁的着装、华丽多彩的配饰之下映衬着一副副淳朴的面容,这给了我强烈的绘画冲动,便产生了以工笔画的形式表现藏民的想法,目前已创作《高原印象》组画、《远方的云》组画。

肖像画作为人物画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有着独特的审美个性,虽然肖像画没有过多的场景描绘,但却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人物画来说是最直观的表现形式,“形神兼备”是评价肖像画的重要标准。我国明代肖像画和西方16 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肖像画在世界美术史中占据着重要位置。《高原印象》组画,集中于对藏族妇女的表现,最初的创作缘起除了要表现个人化的藏民形象之外,还有多方面的考虑:首先是因为藏族服饰上丰富多彩的搭配更适合于工笔重彩的表现;其次是繁复的装饰品和图案更宜于工笔画偏于细腻的表现特点;最后是因为她们的现代感着装,因高原的地域性特点,为避免高原上强烈的紫外线和风沙,佩戴口罩是她们日常生活的保护方式,我将其强化为画面中的符号,带有一种神秘的象征性,双眸在口罩的映衬下带有神秘的东方美,画面整体表达静穆下的圣洁与单纯,营造一种静谧、深邃的意境。

高原印象 王玉晓 中国画 140cm x 40cm x 4 2013 年

《远方的云》组画,可追溯到2017 年暑假的西部采风之行,总行程约20 天,此次西行辗转于我国的西部城市,由北京出发,途经西安、西宁,最终到达拉萨,沿途景观之美印象极深,体验到我国西北地区不同的人文生态景观。当火车经过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时,一群群奔驰的藏铃羊从车窗划过,使我感受到高原上健康的生态环境,体会到我国在生态保护方面所做的努力。此行收获颇丰,不仅搜集了大量创作素材,而且参观了矿物颜料制作坊,尝试了制作矿物色并向唐卡老师交流了矿物色的使用方法,了解了唐卡的绘制过程,以及在调制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这也让我能够宏观地认识到中国工笔画和唐卡在使用矿物色方面的异同。高原的空旷、纯洁充满着神圣感,让心灵感受到无比的震撼,身处在这片神圣的地域中,高原反应带来的身体不适被抛之九霄云外。此次西藏的采风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藏族儿童,无论是在大昭寺广场上还是去往纳木措圣湖的路上,都会遇到很多在祷告或放牧的儿童,他们眼神中透着的单纯与渴望深深打动着我,我将提前准备好的文具和糖果送给他们,交谈中感受孩子们的一举一动,他们羞涩的表情和单纯的形象在我脑海中久久挥之不去。回到画室便开始创作《远方的云》组画,找寻最原始的创作感受,始终思考如何表达、用何种方式表达的问题,最终依然采用肖像画的形式表现,避开过多的环境描写,通过最直观的形象刻画,传达出对藏族儿童最本真的印象,

远方的云 王玉晓 中国画 140cm x 40cm x 4 2019 年

如何让作品既来源于传统又具有时代性是我始终关注的问题,对于他国艺术的借鉴应在符合中国画传统审美基础上主动地吸收,而不是被动地模仿,无论表达的观念如何新颖,形式语言如何独到,都不能失去传统中国画的精神内涵。构图上,我吸收了文艺复兴时期肖像画的图式元素,采用半身像的形式表现,文艺复兴肖像画的特点是突出人物,背景凸显出生活环境的特点,同时增加了画面的空间感,我有意回避文艺复兴时期肖像画中的焦点透视,追求画面的平面性,在背景处采用散点透视点缀几处雪山,强调层次感的同时营造出高原空旷的地理环境,我有意加强了人物上方的空间,这样既有利于形式感的加强同时也符合高原空旷的特点。如何从写生造型转换到主观的意象造型,有一个从客观到主观的提炼过程,在人物造型上,我追求整体呈现“团块状”的造型感觉,运用概括手法表现人物大的外形趋势,省略不重要的细节,最终人物造型在团块的基础上多呈现具有较强稳定感的“三角形”。如果说线条是工笔画的“骨骼”,那么色彩相当于工笔画的“血”和“肉”,中国画讲究“随类赋彩”,相对来说明代肖像画用色较为单一,而文艺复兴时期肖像画具有一定的冷暖色彩对比,我借鉴了西方的色彩学知识,在色调统一的基础上,运用强烈的冷暖对比色,不仅可以突破中国传统肖像画色彩单一的模式,而且有利于体现藏族服饰多彩华丽的特点,从色彩上增加画面的视觉张力。中国工笔画与西方绘画有着不同的审美特征和表现方法,我坚持用工笔画最传统的表现方式,从勾线、分染、罩染等一步步完成,在晕染的过程中,享受在丝绢上细腻而轻柔的层层渲染,着色逐步加深的过程,追求“薄中见厚”的视觉效果,画面呈现的厚重感不是物理上的厚度而是视觉上的厚度。保留绢丝经纬线的清晰质感,体现绢丝温润、通透的材质特点,本身就能体现出中国画区别于别国画种的美感,在画面中能传达出一种静穆、匀净的气息。中国画讲究“以线造型”,高原的苍茫之感在潜意识中使我对线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但是同一件作品中线条的运用并非一成不变,根据不同物象的质感而选择不同的线条。对于人物服饰的表现,为突出藏族服饰厚重的特点,运用传统的铁线描,强化线条力量感的同时注重其书写性,讲究顿挫转折的节奏,追求“如锥画沙”的厚重感。在人物面部采用游丝描小心勾勒,表现皮肤的质感。我没有回避帽子上繁复的线条,而是有意在追求质感的同时强调其密度,形成具有节奏感的疏密对比。线条不仅可以表现物象,而且本身具有独特的审美特质,对于画家情感的表达和画面意境的营造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远方的云》表达一种美好的期许,我从孩子们秋水般清澈的眼神中看到了期盼与渴望,当我把文具和糖果送给他们时,从他们清澈无染的双眸中看到了惊喜、向往,我希望他们能走出草原,走出牧区,感受外面的世界,他们就像远方一片片洁白的云朵,也终究会飘向远方。

藏族题材绘画如何追求自身独特的思想和表达方式是我始终思考的问题,只有回到生活中寻找与当代社会生活更为紧密的切入点,才能挖掘出真实的感受。作为新时代的青年画家,无论是表达高原中自然的恢弘之气还是表现藏区的纯朴民风、藏民翻天覆地的变化,都要从生活中挖掘素材,进而在作品中鼓舞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中华民族是有着五十六个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共同体,五十六个民族团结在新的征程上是各族人民的期盼和殷切希望。目前我正在创作第三组组画,其主题依然是通过表现藏族同胞乐观、纯朴的精神面貌及日新月异的生活变化,表达对不同信仰、文化的五十六个民族团结在一起共享和平的美好祈愿。

近年来,我的创作题材始终围绕在都市与高原之间,这两个看似不相关的题材,在某种意义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关联性,都市中复杂的内心最终会在这片净土中得以转化为淡泊、纯粹的精神寄托。无论是何种题材的表现,坚持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发现生活中的美,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唐代张璪所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生活是基础,艺术是追求的目标,我们要从生活中发现美、提炼美、创造美,在强调艺术来源于现实、来源于生活的同时,切不可忽视艺术对于日常生活的超越,而这往往也是区别一件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猜你喜欢

肖像画工笔画藏族
古代肖像画为何千人一面
肖像画
The Light Inside
糟糕的肖像画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小丑的肖像画
《演变》《藏族少女》
守望国土的藏族姐妹花
宋延生中国画作品
于诺工笔画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