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君璧美育观念分析

2021-03-16李盈天太原师范学院美术系讲师中国艺术研究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

中国民族美术 2021年3期
关键词:国画美育绘画

文/图:李盈天 太原师范学院美术系讲师 中国艺术研究院2020 级博士研究生

提要:黄君璧作为一位颇具影响力的国画大家的同时,亦对国家美术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也在对外弘扬美育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然而,黄君璧在中国画特别是山水画上的美育观念的形成和发展,与其自身天性、所受到的教育、人际交流以及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也对其后来的山水画教学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先从黄君璧美育观念的形成入手,借用其自己提出的国画学习的分期即“师承时期”“师法自然时期”和“熟能生巧时期”三个阶段,对其自身的学习受教过程做一个梳理。然后再通过对黄君璧美术教育理念的实施和“对国内”“对国外”“子女教育”以及“对同时代人”几个方面的影响的梳理,总结出其具体影响价值和意义。

一、黄君璧美育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画坛上“渡海三家”之一的“白云堂”的创立人黄君璧,八十余年来勤勉务实,专攻画艺,以描绘“云海”“飞瀑”著称。黄君璧在民国十八年时(1929)曾任教于广州市立美术学校,与李瑶屏等人组成了“六榕”国画研究会,并确定了“由传统而创新”的绘画教学宗旨。这一主张与当时岭南派的“国画现代化”的教学原则有所不同,更多体现的是黄君璧对山水画古法研习方面的重视。黄君璧曾在关于其自身绘画修养历程的撰述《画人应有修养》[1]一文中,将其中国画学习的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师承时期、师法自然时期和熟能生巧时期。在此,不妨以这一分段来讨论黄君璧各个时期的际遇对其艺术及美育观念形成所造成的影响。

首先是师承时期,这一时期奠定了黄君璧绘画观念形成的基础,并从中可以看出其“重视古法”这一理念的部分来由。黄君璧于1898 年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这一华南地区最大的城市以地缘沟通以及历史文化积淀上的优势带动了海外资讯的流入及当地艺术的蓬勃发展,这为黄君璧日后的习画提供了一个相对通融广阔的外部环境;同时,黄君璧的家庭可以算是书香之家,其父为读书人,黄君璧亦自小在私塾念书;同时家中大量的字画收藏,使之从小就得到了丰富的品画读画、接触古代绘画经典的机会——这里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这种“文人化教育与典藏积累”的熏陶模式与后来对黄君璧绘画风格造成影响力量之一的“四王”非常相似,并且都逐步培养出了被熏陶者的一种民族文化意识,即自觉地沿袭传承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个性。而更有一种观点指出:黄君璧在临摹王翬的画时“全画无论勾线、染色,都相当地谨慎细腻,与黄君璧后来雄壮、奔放的风格大不相同。可见他早年临摹古画时所抱的态度,很像是读书背诵文章一样。他相信只要能够背熟几百篇好文章,等到真正要作文的时候,自然可以左右逢源,不愁找不到适合自己的表现技巧了”[2]。

后来在家人的鼓励下,少年黄君璧更多地接触绘画实践,并于十六岁时考上广东工学美术科,接受了科班出身的、极力倡导复兴中国画艺的国画家李瑶屏的绘画授课。然而学习初期,李瑶屏仅教授黄君璧素描水彩之法——这便存在一个矛盾,即李瑶屏曾师从吴石仙,而吴石仙曾在其绘画中加入西洋画法,后“李氏以吴石仙雨景山水微带俗气,不够雅致,遂转而师法四王,把过去的画法弃去,遂有今日的成就”[3],即是说李瑶屏是主动向传统画艺靠近,虽然也知晓一些西洋画法,同时民国时期的美术教育环境和模式中对西方美育理念的引入亦必然对其教学有一定的影响,但似乎也不足以让李瑶屏只教给黄君璧素描水彩这类的西洋画技。后来,黄君璧在学途中结识当时“藏珍阁”的老板杨先生后,接受了杨先生的建议,请李瑶屏改教自己国画,在此期间由杨先生的引荐下持续接触了更多的古代绘画经典,不懈地在细品细读的基础上进行大量临摹,尤其是四王、吴历、恽寿平和石涛、髠残等,之所以选择这些画家的作品作为研习的重点,除了他们自身各有集大成之水准之外,也因其风格与黄君璧个人儒雅、宽厚、低调的性格相合。而当他家中要资助他出国学画时,李瑶屏却提出,在国内学习同样利于画艺的进步,而黄君璧亦接受了老师的建议,在国内安心学画——这一过程后来在黄君璧对其女儿的绘画教学中亦可明显见到,后文将另作陈述。

接下来则是师法自然时期。其实“师法自然”“写生”是一项长期贯穿于黄君璧艺术生涯中的活动,这里主要谈的是其风格形成至达到成熟之间的阶段。在这一时期中,社会与自然环境对黄君璧美术学习和教育理念的形成有重大的推进性影响。这一时期主要有三个重点,即国画研究会的建立、广结艺友和游历写生,其中,“写生”开始逐步在黄君璧的绘画创作理念中占据重要地位——但这是建立在已经有大量临古基础上的写生实践。

1923 年左右,以当时已小有名气的黄君璧为主要代表的国画研究会的建立,与当时高剑父之“春睡画苑”在中国画的创作理念上产生了对峙:前者强调的是固有的国画传统技法,从临古入手,培养国画的基础技能;而后者则提倡以东洋画技法改革中国传统绘画,提倡写生写实和个人风貌。而后来黄君璧在黄宾虹的建议下开始写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突破自身原先意识到的“无自己面貌”的山水画局限,这时,经过长期古典作品临摹积累的他便又比岭南派一方在“古今结合”(而非“中西结合”,但也不排斥西洋画技法)上多走了一步,个人绘画风格也由之前相对拘谨的细致古雅开始转向充满自然生气和浑厚磅礴。这种临摹与写生相结合以及“临古而不泥古,写生而不拘于实境”的方式,在后来黄君璧在各美术学校任教时,亦得到了切实的贯彻,其教学方法之中,便明确包含了“亲身示范”“分发画稿,供学生临摹”“批改作业,详细讲解”“要求学生练习写生”“鼓励学生创新风格”这五个步骤,[4]是一种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

也是在这一时期,黄君璧开始与许多后来在中国画坛上发挥核心地位的画家结识交游,如黄宾虹、张大千、徐悲鸿等,在这一群雄并起局势的影响之下,黄君璧钻研绘画的动力愈增,然而,由于其在早年初学画之时便是从临摹入手,在吸取他人经验方面已颇有心得,但同时也可能有容易受到他人影响之倾向,在赴台之后,这种百家争鸣的情势不及大陆,黄君璧的动力也就有所消减,并且在与艺友的相互学习中也出现了“欠缺鉴识”的弊端,如陈传席在其对黄君璧的一篇评论文中指出过,黄君璧笔墨本来虚灵之气就有欠缺,而后来的出自“北宗”的更是增加了黄君璧对实笔的运用,也就使得这一相对的弱势有增无减[5]。

金门寄怀 黄君璧 中国画 152cm x 91cm1958 年

松峦飞瀑 黄君璧 中国画 90cm x 53cm1969 年

积极写生创作,以及广结艺友,在黄君璧的同时代人的学画历程中并不少见,然而与许多同辈人不同的是,黄君璧在这一过程中获得了特殊的外部条件——相对远离了当时的战争纠纷,以“被各种官方正式邀请”的任教身份到处游历。1937 年前后,由南京迁到重庆的中央大学对当时包括徐悲鸿、张大千、黄君璧、傅抱石在内的一批画家赋予了美育推广的重任,而黄君璧也借此机会在蜀中做了长期的绘画创作。而后来局势改变时,他亦及时离开了战火地带,赴台继续其绘画实践和学院教学。不仅获得了学院氛围的庇护下得以安心作画教学,也得到了政府方面的支持,如教授宋美龄夫人学习中国画等。这一特殊的外部条件一方面使得他在一片混沌局面中难得地几乎免除了后顾之忧,可以更为自由地开阔眼界,更好地推广美育活动;另一方面,这种相对而言波澜不惊的生活(当然与其醇厚乐观的天性也有关系),使其绘画虽有雄阔,但仍缺乏一种时代激荡的力度,也使得其具体的绘画教学中多是关乎纯粹的个人文化修养和画艺的培养,而较少对社会面貌的综合思考。

熟能生巧时期,是黄君璧绘画生涯的高峰阶段,也就是从他五十多岁在台湾开始任教时开始。这时的黄君璧不论是在技法造诣上,或是主题题材上,皆已然是自成一格。然而其自幼而来的真性情一直未变,温和、宽厚,稳健,充实,一如其生平境遇和绘画之特点。然而也保持着其谦虚低调的态度和作风,认为自己的成就更多是出于勤奋而非天赋,这是一个中肯而切实的自我评价。同时他也谈到过:

“成功有小成与大成之别,即画家与大家之分。想要成为一个真实画家,首先应立志不移,其次要有高度兴趣,其三要不断充实学养,持之以恒。若天赋超卓,更能助长其早日成功。至于蔚成一代大家,必须专志于一,写作无间。又须广交益友,彼此勤加观摩品评。需更多读名作,饱览山川名胜,开阔胸襟。最好克享高龄,在牢固的成就上磊成塔顶。”[6]

在这一阶段,黄君璧教学中出国考察的机会颇多,这使他除了有更多展出、推广和示范教育的机会之外,也让他更好地从整个社会美育氛围和体制方面对国外的先进经验有了更宏观的了解,这对于他对台湾美术教育界作出改善和革新有莫大的推进作用。以下,将着重就其在美育方面做出的贡献和产生的影响作进一步说明。

二、黄君璧美育观念的影响

在黄君璧的美术教育观念中,从具体的教学思路上看,“由传统走向创新”是占据着核心地位的,他重视临摹,亦重视写生,也不排斥西洋画理法,但坚持以临摹作为一切的基础,先熟知古人笔墨和传统技法之妙处,再将其他元素之长融入水墨创作之中,融会贯通,达到其意义上的真正的创新;而从宏观的体系体制上看,“开办画展”“设立专门课程”“建立相关美术教育推广机构”等都是其从大处着手的具有普及型意义的思路。

在此思想基础上,黄君璧在美育方面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在国内。黄君璧在抗日战争胜利后、民国三十六年(1947)左右在台湾师大美术系任教期间的一系列决策和做法可视作其在国内美育界影响力的一个范例。在此期间,其提高师资及学生水平,增加教学设备,扩充教室,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同时有“成立研究所”“增设夜间部”“筹建美术大楼、改善美术教学环境”等决策并最终得以实现,这种实效性的思考和施行的魄力,即使在今天也是非常值得各美术学院学习的。黄君璧不仅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将自身学艺过程中的心得经验转化为教学力量,同时也将个人长期以来可观而珍贵的古代和同时代书画收藏作为供公众观摩分享学习的资源,不仅显示出其无私献身艺术教育的精神,更从另外一个方面突显了其“贯通古今”的教育理念。

溪桥寻诗 黄君璧 中国画 33cm x 45cm 1929 年

二是对国外。频繁的出国考察对于黄君璧以及当时其从事的美术教育工作的作用无疑是双向的,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得以通过这一方式向外界传播;另一方面,国外先进的美育经验使得黄君璧有了更多改善国内美育局面的资本。以民国二十三年(1934)时黄君璧考察日本美术教育一行为例:在这次考察中,黄君璧体会到了以下几个日本美术教育局面的特点,即美术馆普及率高,日本人对美育的重视程度高,全国及地方性的展览会多,社会整体美术气氛浓厚。而其中,日本人对传统绘画书法技艺的重视程度与日益西化的国内美术教学走向的对比,亦让黄君璧更加坚定了弘扬国粹的想法。

三是对子女的教育。前面第一部分曾提到过,黄君璧自身早期受到的美术教育对其影响深远,以至于在他对女儿的绘画教学中也可见踪迹。黄君璧的女儿黄安霞,自小习画便是从读唐诗宋词、增进素养开始,进而每日谈画、论画、作画、品画。而在有人建议让黄安霞出国深造之时,黄君璧表示,其在美术教育方面的经验足以胜任对黄安霞的教学,在国内用功即可——这也与当初李瑶屏对黄君璧出国一事的观点非常的相似。

三、小结

然而,除此三点之外,黄君璧对于同时代人的影响——从画艺到人品,也都在其广结益友、相互切磋的过程中体现出来,如挚友张大千就曾称赞黄君璧“当时俊气超人杰”。纵观一代国画大师黄君璧的艺术生涯,其一生坚持自己的绘画理念,坚持创作,坚持修身养性之道,虽“境遇太顺”和个人天性可能使得他的创作缺乏了一些“逆流而上”的桀骜强韧之气和后劲,但他的个人精神已经在自己毕生的创作之中得到了完满的演绎。作为中国画教育界的一位良师,黄君璧更是功不可没,他在美育方面的诲人不倦的热忱令人敬佩,在连接祖国大陆和台湾之间传统文化桥梁、以至向国外传播中国文化精粹方面做出的贡献亦为人称颂。如果要说在美育方面仍有什么缺憾,大概是在于,已经在绘画创作和教学中做到贯通古今的他,出于固有的理念,在“西”这一方面大多的着重点只是放在体制体系的学习上,对于西方的具体技法没有做更深一步的研究和探讨,在教育方式上也有较为单一遵循师传教育方式、“自我循环”的倾向,缺乏彻底的、颠覆性的创见和革新;同时,黄君璧在教学理论上的著述文字相对匮乏,如今能见到的,或说能广泛传播的,只有如《国画六法的研释》等寥寥几篇,虽也精彩,但相对于其丰富的教学生涯来说,未尝不是一个遗憾。

注释

[1]何浩天.中华瑰宝知多少·黄君璧——当代文化大使[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145.

[2][4]刘芳如.飞瀑·烟云·黄君璧[M].台北:雄狮图书公司,2004:22,68.

[3]黄般若.黄般若美术文集[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141.

[5]陈传席.画坛点将录·评现代名家与大家[M].北京: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2005:272.

[6]姚梦谷.黄君璧九五回顾展画集·序[M].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1992,序言.

猜你喜欢

国画美育绘画
国画《鲦鱼》
论公民美育
国画《鲿》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美育史料·陈抱一谈儿童美育
国画欣赏
美育教师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