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川端康成笔下女性形象的塑造

2021-03-15张欣悦杨晰明

锦绣·中旬刊 2021年8期
关键词:物哀日本文学川端康成

张欣悦 杨晰明

摘要:透过现象看本質,通过背景剖析文学作品一直是文化研究的重要方法,作家的写作道路在时代背景与个人经历中沉淀。本文从川端康成的生平与他所在的时代两条线出发,对其笔下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进行论证,得出川端康成作品是日式传统美学之一——即以转瞬即逝的绝美为基调,加以西方新思潮交融为辅催生下的产物。

关键词:川端康成;日本文学;物哀

初期(1899-1923)

1899年-1923年是川端康成的学生时期,这个时期可以称为川端成为一名作家的文化启蒙与吸收成长时期。在此期间,川端康成开始在报纸及杂志上发表诗歌和文章,并立志成为一名作家。从社会背景来看,这个时期正是日本的明治末期和大正时期。

自1868年起,在资产阶级和新兴地主阶级为主力的领导下,倒幕派发动“明治维新”,天皇成为中枢权力的象征,日本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这是作者的成长时期。距离明治维新过了数十年,但是日本社会的阶级观念任然强固,人与人之间的身份之差、尊卑之序依然是社会风貌中不可抹去的部分。这种“旧”时传统,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川端的价值和审美观念的形成。说到川端康成,他的三个标签式既定印象——“孤儿根性”、“临终视觉”、“传统审美”如三足鼎立一般,牢固的镌刻在他的往后作品中。以《伊豆的舞女》原文为例,在第一次对舞女的描写便是两处表示谦让与体贴的动作描写,刻画出舞女对“我”的照顾。表面是初步感受到了舞女的友好,经过仔细研究其中有有了更丰富的意味。“立马”、“翻过来”、“推”等用词,可以明白舞女对“我”的照顾十分熟稔,倒不像是一种刻意的安排,而像是习惯性的把自己的身份习惯性的压低,去尊重另一方。另一方面,这篇作品中对于其他底层人物之间的身份衡量,可以反映社会观念反映在了作者的行文中。熏子和同伴作为巡回艺人,她们的生活不仅辛苦,而且还常颠沛流离。在熏子生活的时代,她们的工作辛苦且不受人尊敬。茶馆的老板娘谈起艺人们的住处,语气里带有轻蔑。舞女虽没有机会上学,但也和现代的孩子一样,渴望知识。舞女带着羞涩地请求“我”给她朗读书籍。“我”一开始朗读,她立刻就轻快地凑过来,沉迷在书本的内容里,舞女闪亮单纯的黑眼珠,娇媚的笑容,让“我”想到了“笑颜如花”这个词。作者以主人公的视角描画熏子这个女孩的生活轨迹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可这种向往以她的身份而言是难以契合的。

再谈谈此篇中传统审美与新思潮的交融,在人物上,令“我”一见倾心、暗生情悸的女子发型是古雅奇特的,脸型是玲珑小巧的鹅蛋脸,五官是匀称灵动的,符合日式传统美人的标准。在风景上,“我”居住的旅馆可以看见优美且幽深的山谷,有日系悲凉静谧之感。在情感上,执着于相对保守细水长流的日式爱情。一切的一切,都印上了日本传统社会的文化元素,这种古朴和纯涩,在和川端的个人历程结合下,形成了独特的富有文学魅力的川端情调。同时,日本在这个时期实施“脱亚入欧”政策,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和制度,进行一系列西化改革。之后的一战,在一定程度拉近了日本与国际的关系,一阵新风吹向日本,在文艺界带来了西方视野和西方方法,川端自然耳濡目染。按照作家的流派来划分,川端属于日本新感觉派作家,这一流派归属于现代主义流派,脱去了日本传统文学的形式,是接收了“新”写作手法的表现。感觉派,意思是有着西方人文主义关怀,着重从人的感觉上捕捉和描写现实。而像川端这样的新感觉派,有着对感官获得到的现实进行主观化的处理,和明显的隐喻和意识流倾向,是吸收西方手法加以运用的体现。

综上所述,川端康成初期的文学作品的风格,在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下,虽然保持了日本传统文化中审美的部分,但总体的写作手法是吸收了西方手法进行,属于新感觉派的写意。

中期(1924-1949)

1924年-1949年是川端的青年和中年时期,在这一阶段的川端初遇爱情,留学归来,一方面丰富了作家的情感经历,一方面增加了知识储备学习经验。在之后写作事业的实践和拼搏中,迎来了事业的发展与巅峰,陆续完成了《伊豆的舞女》、《雪国》、《美丽的旅程》等高质量的代表作品。同时在学术领域也有所成就,川端海外留学归来、到访聋哑人、领略了佛教思想,并有了自己的学生,总的来说个人社会阅历得到了质的递增。

这段时期基本与昭和时代前期( 1926~1989 )的时间线重合,同期横看全球,在动荡与发展在矛盾中快速奔涌向前——这是日本“最坏亦是最好的时代”。昭和天皇在位期间,延续学习西方的改革方向,政治社会向民主化、现代化进一步迈进。随之而来的是社会思想上的解放风潮,文艺界方兴未艾,人们有了思想上的觉悟,能更加自在的反思生命、社会、审美等进行创作,这为优秀艺术家的诞生创造了时代机遇。与川端同期的著名作家有芥川龙之介、太宰治等,他们不仅仅是个人文采上的巨匠,更是一个时代的代名词,许多新事物诞生在这一期间,承载着日本国民美好的期望滚滚向前,这是“最好的时代”。在川端的作品中,读者也能看到他对美和未来的向往。《雪国》作为川端的代表性名篇,以一种“虚幻的美”贯穿全文,在本文的中心思想,人物形象设计,文化元素运用,高潮情节上得以体现。本文的主人公岛村是一名个虚无主义者,不喜与眼前的凡尘之事纠缠,西洋舞蹈研究的兴趣不是舞蹈本身,国外的海报和节目单是岛村获取信息的单一渠道,没有亲身领略,是纯粹的“纸上谈兵”。在川端康成的作品中,通过岛村的雪国之旅,我们认识到了两位个性鲜明的女子——驹子和叶子。岛村在面对驹子时,认为她的追求以及愿望都成了徒劳,是白费力气的;与叶子在去往雪国列车上相遇,很大程度上亦是被镜子里姑娘透明的、有虚无缥缈感觉的倒影所吸引,不仅如此,他对有情感的女性是通过“凭指头感触而记住的,凭眼里灯火闪映回味的”。岛村的所有来来往往的行程,有许多有着“飞蛾、蜂”等昆虫作为隐喻,这些美丽亦脆弱的昆虫,在生命中真真实实的存在过,但都在一些风吹草动下轻易的破损或死去,是徒劳和虚无的化身,美的令人叹惋。种种细节叠加,可以看出主人公岛村对生命的态度。虽然他家庭圆满,有一定的社会资源和地位,但是仍然认为生命是一种美丽的徒劳与虚无。在文化元素的运用方面,作者运用了大量日本本土文化,有艺妓精美华贵的和服,传统乐器三弦琴,电车穿梭过自然清丽的风光等,不断的发现美,不厌其烦的创造美的元素,让作品带有了传统的诗意。这也是“最坏的时代”。日本走上了军国主义路线成为法西斯国家,诸多战争的爆发对日本国内而言也造成诸多压力,经济萎靡,精壮劳动力缺失等都是社会的有形压力。现实世界的苦楚,很大程度上影响川以“虚无”本来面目表现社会人生。《雪国》的剧情高潮是有着清凄冷冷冽声音的叶子从着火的蚕房中坠落香消玉殒,向死而生。既然社会的美好和空寂是相互交织着的,那就不能把作品中的唯美与颓凉分割开来。川端美学中的美与悲相辅相成,所有美好的事物都是稍纵即逝的,似昙花一现,如此以来方能美的不落窠臼,美成了瞬间,便能炫彩夺目。

综上所述,川端康成中期的文学作品的风格,在当时的延续学习西方政治社会向民主化、现代化进一步迈进的社会背景下。随之而来的是社会思想上的解放风潮,文艺界方兴未艾,人们有了思想上的觉悟,能更加自在的反思生命、社会、审美等进行创作,这为优秀艺术家的诞生创造了时代机遇,与川端同期的著名作家有芥川龙之介、太宰治等,他们不仅仅是个人文采上的巨匠,更是一个时代的代名词。日本传统文化中的“物哀”审美,在这个时期又重新再现。

后晚期(1950--1972)

1950--1972是川端的果实收获期,在的青中年时期创作积累下,川端获得了许多奖项,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不仅在文学领域有很大成就,还被拍成了电影及电视剧,深刻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期中代表作品是《千只鹤》与《古都》等。步入晚年的川端虽然身体状态下降,病痛着病痛,但是不可否认他作品的文化价值得到了质的提升——开设了川端康成博物馆、研究会等,并跨领域在政治范畴也有一定影响,在对中国文革与核武器等话题有所社会讨论。处于这一时期的日本,逐步恢复国家经济、民生和国际地位并且让这两者飞速发展。在经济和民生部分,1953年NHK电视台开始电视放送,丰富和改变了部分日本人民的生活习惯;1950年代后半期是日本经济进入高度成长的時期,1968年日本跃升为世界第二的经济大国,彩电、空调、汽车等新发明成为商品源源不断的进入人民视野。这也给作者的创做提供了新的视角或是元素。在国际地位部分,1952年日本恢复主权国家地位,减少了被美国压制的阴影;1964年东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大大提高了日本的国际影响力。《古都》是川端康成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三部作品之一,作为其作品“美的高峰”在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叙述了孪生姐妹的悲欢离合,揭示了当时资本主义制度下贫富悬殊造成的人情冷暖、世俗偏见等社会现状。这部作品一如往常的符合川端康成美学的传统,但是社会时代和读者偏好也在改变着,作者灵敏的嗅到了这一气息,以现代人的感受,用叹惋的笔调,描写日本民族的传统美,发挥作家的主动精神和创造力量,显示出了继承与创新相融合的美丽色彩。

综合川端康成三个时期的创作特点,可以归纳出川端康成作品的特点是:初期的创作特点是作品中有日本传统文化中审美的部分,但总体的写作手法是吸收了西方手法进行,属于新感觉派的写意。中期作品是有日本传统文化中的“物哀”审美再现。晚期作品再现了川端康成美学的传统,用叹惋的笔调,描写日本民族的传统美,显示出了继承与创新相融合的美丽色彩。

参考文献

①叶渭渠,唐月梅.20世纪日本文学史[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P15, P50

②川端康成.叶渭渠译.雪国 古都 千只鹤[M].上海:译林出版社,2005: P46, P22, P35, P79

③叶渭渠.不灭之美——川端康成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 P92

④王国维.人间词话[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 P5

⑤叶渭渠.川端康成评传[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P62[8]毛信德.⑩周阅.色彩的世界――从川端康成的《雪国》到吉本芭娜娜的《哀伤的预感》

作者简介:

杨晰明(2000.12),女 满族,吉林吉林人,本科生,专业:日语。

张欣悦(1999.11),女,汉族,福建三明人,本科生,专业:日语。

(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猜你喜欢

物哀日本文学川端康成
赢在账单里
向作家借钱的年轻人
以悲为美
川端康成作品中体现的爱情观
比较视野中的日本艳情文学观
论日本文学
文化视野下日本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探究
浅论日本文学中的“物哀”倾向
浅谈《雪国》中的物哀美
《伊豆的舞女》中的“物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