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千年泰州盐文化

2021-03-15于江

唯实 2021年2期
关键词:盐商盐业泰州

于江

盐是“百味之王”,百姓烹饪中的重要调味品,一日三餐不可缺少的就是盐;盐又是人体需要的第一大矿物质,每人每天需要6克左右,俗语有“宁可食无肉,不能食无盐”,百姓日常生活不可或缺。我国自古就是产盐大国,盐产地遍布全国,形成的盐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不可缺失的重要组成部分。泰州是一座因盐而生、因税而兴的历史文化古城。古泰州在黄河夺淮,海势东迁之前,主要是引海水、烧盐、制盐、运盐,茫茫黄海馈赠给泰州的宝物即是盐,几千年的海盐生产史给泰州留下了众多的盐文化遗存。虽然曾经作为历史繁荣见证的盐文化已经淡去,但这段历史的文脉未断,并且融入了泰州历史文化“血液”。

一、因盐而生:泰州城市的形成及发展

泰州的兴起是从大海、从盐业开始的。4000多年前,泰州滨江临海,水网纵横,鱼虾肥美,植被丰茂,麋鹿成群,这里的水土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20世纪70年代中期,距泰州市正东21公里的姜堰北部发现天目山遗址,出土了原始制盐工具和器皿。考古证实,早在3000余年前的西周,泰州地区就开始制盐。西汉初年,泰州境内的如皋蟠溪、姜堰仓场(俞垛)、兴化坂轮(周庄)、昭阳等地区就有众多盐场遍布沿海制盐。汉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泰州始建海陵县。海陵,顾名思义“海边上有一道高高的土坡”。据有关考证,汉代海陵有广阔海滩,生长着大量芦苇柴草可用于煮盐,为临海煮盐的最佳地。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刘濞被封为吴王,建都广陵(今扬州)。刘濞在分封领地大量铸钱、煮盐,以图谋篡夺帝位,其煮盐之地就在海陵沿海的淮南地区。为了扩大淮盐生产能力和拓宽销售渠道,刘濞下令开挖专事运盐的盐运河,由春秋末期吴王夫差开凿邗沟的茱萸湾,向东开挖通往海陵仓至泰州蟠溪(今十里铺),全长100多公里(隋代京杭大运河开通后,盐运河连接上了这条大动脉)。东晋时设郡,海陵改名“海阳”。海阳者,面海朝阳也。古人云:“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海阳一直有着丰饶富足的海岸。在我国数千年的产盐历史中,两淮地区是主要产盐区。东晋时海阳郡就因“环城皆盐场”而出名。

隋朝开皇初年,海陵郡废,复称海陵县。唐朝之前由于统治者在盐业生产上实行“重西北轻东南”的政策,淮南盐业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唐武德三年(620年),海陵县又改称吴陵县,以县置吴州,吴盐因此得名,是全国生产盐中的上品。李白在《梁园吟》中就有“玉盘杨梅为君设,吴盐如花皎白雪,持盐把酒但饮之,莫学夷齐事高洁”的描述。吴盐的兴盛,得益于安史之乱以后,国家经济中心向东南转移,大批人口南迁,吴越地区人口稠密。当时吴州辖区的淮南沿海地带既有广袤的滩涂,又有成熟的“煮盐”技术,很快成为全国最大的海盐生产地区。时至南唐升元元年(937年),升海陵县为“泰州”,寓意“国泰民安”,下辖海陵、泰兴、兴化、盐城四县。至此,朝野上下祈盼“国泰民安”的意愿,由地名得以展现。宋、元、明、清时期,泰州管辖地域更加广阔,淮南盐场在泰州境内北起阜宁庙湾盐场,南至东台境内的富安、梁垛盐场,绵延700余里。清朝中期,泰州已經成为名副其实的盐业生产、转运营销和盐政管理的中心城市。从清末民至民国初年,全国海盐生产格局进行了重大调整,加之数百年黄河夺淮,大量泥沙致使海岸线以每年40至70米的速度快速东移,泰州得天独厚的滩涂资源不复存在,随之泰州盐业经济大幅萎缩。在2100多年的建城史中,泰州是淮盐的发源地和大部分时期国内食盐的主产地,有效地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并且形成了丰富的泰州盐文化。

二、因税而兴:泰州浓郁繁华的盐税文化

中国有着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农耕社会历史。作为古老的农业大国,工商税和进出口关税很少,国家税收主要来源于农业税,其次是盐税。人们对食盐的需求是刚性的,决定了盐税收入的数额是稳定的。上古时,食盐无税流通。周代的“盐贡”制度,是中国盐税最早的雏形和起源。周代典籍《周礼》中,已有“盐人掌盐之政令,以共百事之盐”的记载。盐人,是史籍记载最早管盐的官吏。盐税,最早以诸侯向王朝贡献土特产形式出现。秦汉两代,国家一统,国家机器强化,开支增大,税赋随之增加。秦代盐利猛增,汉代始创“盐税”名称。西汉吴王刘濞利用领地靠海的优势,大力发展盐业产销,开拓了以海陵为中心的淮南盐区,为江淮地区经济繁荣奠定基础,被称为淮盐鼻祖和扬州泰州城市繁荣的源头。盐税收入在中国古代1000多年的发展中,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所谓“天下之赋,盐利居半”,“天下盐利,两淮居半”,而泰州则享有“两淮盐利,泰州居半”的美誉,是我国重要的盐税文化发源地之一。

汉武帝开始推行盐铁专营,制定专门法律《榷盐法》,设置盐官36处,但淮盐产区未设盐官。原因是刘濞发动“吴楚七国之乱”兵败后,淮盐地位有所削弱。直到东汉章帝时,广陵(今扬州)也设置了盐官。三国时期,连年战乱,为适应战争需要,“以典戎之官,管牢盆之政”。各国设置司盐校尉,对盐业实行军管,将军管盐,盐利充饷。南北朝时,南朝实行征税制,北朝实行专卖,仍以征税为主。远古直到东汉,海盐生产工艺一直是直接煎炼海水为盐。东汉末年到南北朝,淮南盐民发明在海滩上构筑“亭场”技术。开辟亭场、削泥淋卤、煎卤成盐,是海盐生产技术重大变革,充分利用太阳能,用草少,成盐快,不仅极大地提高产量,也为增收盐税扩大了税基。南北朝时,山东的兖州官府因躲避战乱而南迁,“侨治”在扬州城,管辖着原由扬州管辖的海陵、盐城等区域,史称“南兖州”。因政治安定,淮盐的产销规模稳定增长。时人阮升撰《南兖州记》,称:“南兖州有盐亭百二十三所。县人以鱼盐为业,略不耕种,擅利巨海,用致饶沃。公私商运,充实四远;舳舻往来,恒以千计。”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年(425年),海陵开始征收盐税。隋开皇三年(583年),文帝为了与民休息,实行轻徭薄赋,废除食盐专卖,推行无税制。

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在海陵设置盐税官。开元六年(718年),唐王朝恢复盐税制度,始在全国十大产盐区设盐监,十监中仅四川大昌监为井盐监,余九监均为海盐产区,其中海陵监为十监之首,从而奠定了泰州地区在全国食盐产区的主要地位。据史书记载,唐代全国的税收中盐赋占到50%,泰州的盐赋又占全国盐赋总量的50%。宋元两代实行“盐引制”,泰州仅盐税收入就远超唐代时国家税赋的全部。南宋中期(1163年),泰州地区所收的盐税高达六七百万缗,比唐朝全国盐税的总数还多。明代两淮盐场29个,其主要产量仍集中在泰州沿海地区。清代泰州以盐课为主,至清代中期,泰州盐业生产仍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

清末至民国初年,由于票盐改革,时代演变,社会迅速转型,淮南沿海陆续废灶兴垦,盐商们的家业逐渐衰落。嘉庆、道光年间扬州能运销四五万引的盐商只剩下十余家,盐销量不及乾隆时的十分之一,泰州盐业随之衰落。民国元年张謇被邀出任南京政府实业总长兼两淮盐政总理后,非常重视淮南产盐区域的结构调整。行政区划的调整,使泰州从民国次年起,完全退出了海盐生产的历史舞台。曾经作为历史繁荣现象的盐税文化,逐步化为泰州地域文化母体中的一部分。

三、因文而名:泰州历史文化的多样特性

泰州的历史文化当中,不仅有浓郁的盐文化,还有因盐文化延伸出的“泰州学派”“里下河文学流派”“闲适文化”等。比如,“泰州学派”的形成与盐商推崇文化教育有着紧密联系。盐商们在泰州兴办了安定、敬亭、维扬等书院,书院又将盐商子弟培养成才,有的成为儒商,有的考取功名进入仕途。盐商们还常常开办组戏班、开诗局等文化活动。“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在穷困潦倒之际便得到过大盐商马秋玉的资助。清乾隆年间,盐商江春组织了“四大徽班进京”,从此产生了中国的国剧——京剧。我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祖籍便是泰州。明清小说《三言二拍》《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儒林外史》《红楼梦》中都有富可敌国的盐商形象,这是正是盐商的社会经济角色在文学作品中的写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自然环境和地域文化对本土作家来说,有着重要影响。早在南唐升元元年,海陵县升泰州之时,包括里下河地区的兴化、盐城及海边的今东台、大丰、海安、如皋、如东等地均归属于泰州。明永乐二年(1404年),从泰州城东北,经淤溪、溱潼、时堰、西溪,至东台西南串场河间,又开泰东河,海边盐场生产的海盐就从串场河直接沿泰东河运到泰州。里下河的粮食、棉花、豆类从兴化向南,更是直通泰州。里下河水乡地区平原多河、多水的地貌,作家在进行创作时会自觉地将地域性文化特征吸收进文学作品。里下河文学流派的形成与泰州的盐文化高度相关,盐在泰州文学作品中打下了深深烙印。

浓郁的盐文化同样塑造着泰州人的生活方式。一方面,盐商的发迹、两淮盐商巨大的经济收益,促使他们积极投身城市建设。到了清代,泰州已经成为盐业生产、转运营销和盐政管理的中心城市。另一方面,盐官的设置,唐代乾元元年(758年)和唐宝应元年(762年)分别在海陵设盐监。宋代元丰年间,在泰州设转运盐司,直到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有近300年时间设在泰州。从明代弘治三年(1490年)至清代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的418年间,共有128人担任过泰州分司运判;从清雍正十年(1732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的179年间,共有130多人次担任过泰坝监掣,其中晏殊、吕夷简、范仲淹先后都在泰州西溪盐仓监任盐官。人数众多的盐商、盐官,改变了泰州人原有的生活方式,形成了不紧不慢的“水城慢生活”——“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饭后听评话,入夜赏闲戏”。鱼汤面、拌干丝、坐茶馆、进澡堂、听说书等叠加起来的“闲适文化”,给泰州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无限的舒适与惬意。700多年前,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在游历了杭州、泰州之后,切身感受到两座城市不同的幸福。他惊叹杭州的雄伟、壮丽,称之为“天城”,羡慕这里的人生活在天堂之中。在長江之畔,他赞叹泰州的精致、舒适,说:“这城不很大,但各种尘世间的幸福极多。”700多年后,泰州已经建设成为一座现代化城市,却依旧充满了幸福感。2020年泰州市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泰州盐文化与泰州历史发展密切相连,一部泰州发展史就是泰州盐文化发展史。泰州盐业的发展造就了泰州辉煌的历史,至今仍然可以想象古盐运河上“西来一水绕城流,远客千帆次第收”的繁华景象。今天,海已经离泰州远去了,但盐却永远留在了泰州历史之中,盐文化永久地内化为泰州历史文化的根基。

(作者单位:中共泰州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戴群英

猜你喜欢

盐商盐业泰州
唐宋以来盐业古官印辑考
泰州港—重庆港集装箱直航航线正式开启
泰州古韵
“癫狂”与“无奈”
改革
发改委批复31省盐业体制改革方案
盐商文化群景区——财富扬州
烛光有烟
烛光有烟
泰州学案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