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生态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

2021-03-15王国荣

唯实 2021年2期
关键词:吴江示范区优势

王国荣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局面。苏州市吴江区作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打造“一极三区一高地”(“一极”指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三区”指全国高质量发展样板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引领区、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一高地”指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的“先手棋”和突破口,肩负着率先将生态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的重大使命。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大背景下,率先走出一条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新路尤为重要。

一、生态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的基本遵循

生态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题中应有之义。推动优势转化,必须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刻把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文明建设基本原则。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着人类文明的兴衰演替。党的十八大围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的十九大明确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和“十四个坚持”的重要内容写入报告。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目的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探路,本质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基本遵循,把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作为根本前提。

坚持保护与发展辩证统一。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很早就用“绿水青山、金山银山”作比喻,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揭示了生态系统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双重属性,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客观规律,阐明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既告诉我们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也为我们增值自然资本、保护发展后劲,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提供了根本遵循。

坚持产业与生态有机融合。推动生态、生产、生活布局优化,实现自然资源、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重组与融合,是高质量发展阶段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途径。要结合新时代发展需求,用创新思路和现代技术统筹、收储、整理自然资源,深度挖掘资源价值,促进资源有序、集中、高效开发,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和产业结构。运用市场手段引入社会力量,构建以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推进生态建设的市场化、产业化、常态化,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协调发展。

二、生态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的吴江实践

吴江区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是江苏省首批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县区,自古便有“崇文厚道、尊重自然”的优良传统,一直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不懈追求。近年来,该区坚持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将生态优势不断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

厚植生态优势,提高发展“含绿量”。把良好生态环境作为宝贵财富,坚持擦亮“一类空气、二类水质”金字招牌,注重彰显“苏式化、小镇味、江南韵”特质,以优美风景为发展赋能、为生态扩容。一是湖光水色增强水乡气质。围绕水环境这一生态命脉,以东太湖、太浦河等56个省保湖泊为纲,以2600多条河道为目,大力实施美丽生态湖泊群建设、岸线绿色贯通修复、水系结构优化、畅流活水等工程,统筹推进“三水同治”。该区创新开展的“联合河(湖)长制”,入选了中组部编选的攻坚克难案例。该区组织实施的治违、治污、治隐患“三治”工作,共治违拆旧2.2万亩,整治“散乱污”企业(作坊)1.8万余家。二是天朗气清提升江南韵味。秉持“好风景、好空气、好韵味也能当饭吃”的理念,培育了江南地区最大的“平原森林”,建成了同里国家湿地公园等25个生态公园,林木覆盖率达20.09%。率先试行空气质量补偿办法,建立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环境质量及污染源监测数据共享机制,引入国家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专业力量,系统、科学、精准提高空气质量。2015—2019年,全区PM2.5累计平均浓度由55.5微克/立方米下降至36微克/立方米。三是资源变现尽显生态价值。推动全域旅游与一二三产融合,打造同里、黎里、震泽三个国家历史文化名镇,赋予中国“江村”發源地、“两弹一星”元勋诞生地、“国学”重要传承地等特色资源新的时代内涵,建成14个特色田园乡村、19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点,探索在田园风光中植入适当规模的科创、研发产业,蓝城科创小镇、“中国·江村”乡村振兴示范区、桃源融创国际生态文旅度假区等绿色项目加快“变现”生态价值。

促进绿色生产,提高发展“含金量”。贴近时代脉搏和发展需求,建立亩均贡献、科技创新、绿色生态、融合高效“四个论英雄”标准,推动空间优化腾退、低效企业淘汰、产业提档升级。一是率先建立绿色制造体系。2013年起,吴江区在全省首创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信息系统,实施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改革。以正向激励、反向倒逼推动企业向绿色高效生产转型,累计盘活土地2.24万亩,工业企业亩均税收年均增幅超12%。近5年来,累计实施节能绿色改造项目393个(其中6个为国家级绿色制造集成创新项目),建立起“增产不增能、扩建不扩能、增能靠节能”的绿色制造体系。二是大力推动工业赋能发展。坚持以智能化改造、信息化融合为工业赋能,在全省领先创建省级示范智能车间124个,大力实施“工业互联网看吴江”“智能制造看吴江”计划,多次获评全省“促进制造业创新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等工作成效明显的地区”,“硬核”支撑苏州市位列2019世界智能制造中心城市潜力榜全球50强榜单第八名。三是统筹推进绿色增效行动。以“退二优二”“三优三保”为主抓手推进土地集约高效利用,2019年获评“江苏省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模范县(市、区)”,获得500亩建设用地指标奖励。大力推动清洁生产、节能减排,“十三五”以来全区累计淘汰纺织企业喷水织机10万台,区域内1865台35蒸吨以下燃煤锅炉全部淘汰或实现清洁能源替代,单位GDP能耗和用水量持续下降。

推动创新突破,提高发展“含新量”。把科技创新作为生态优势转换的“催化剂”,不断集聚全球科创资源要素,推动创新资源与产业资源深度融合。2019年吴江区位居“中国创新百强区”全国第三,规上新兴产业产值1912.67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产值比重的52.7%。一是坚持“尖兵”突破,将市场主体变为创新主体。围绕区域内2家世界500强、5家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等龙头企业和行业领军企业,以技术、品牌、专利等为突破口,推动创新引领和产业链建强。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628家,9家企业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9家企业在知识产权领域获国家级奖项,190家企业承担国家级科技类项目。二是坚持搭建平台,变“源”创新为“块”联动。瞄准企业“想做做不了、未来发展必须做”的事,结合产业链和板块发展实际,大力建设科研机构、大院大所等平台载体。成功创建江苏省首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累计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等省级以上平台超180家,吴江开发区、汾湖高新区分别被纳入自贸区联动创新区。三是坚持产才融合,变人才导入为要素聚合。坚持把人才作为未来发展的最核心要素,加快打造人才生态高地,推进主导产业关联引才、跨区域联动引才和全产业链基金引才新模式。在全省率先以市场化、社会化方式成立规模为20亿元的“苏州湾人才基金”,累计吸纳人才超过30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超过2.5万人),实现了人才、科技、资本的高度聚合和深度融合,不断激发全区创新创业的强劲动力。

三、生态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的深入思考

吴江区将在总结前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为统领,加快推动“三生”布局大优化、生态价值大提升、绿色发展大繁荣,为生态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探索出新的路径。

做好“管控、布局、转化”“大文章”,推动“化零为整”挖潜力。强化资源的系统保护、整体管控、集中利用,通过优化空间、产业布局,加强生态优势转化的功能组团和载体建设,发挥生态资源的更大价值。一是创新生态资源管控利用。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国家战略为契机,探索开展生态系统价值核算及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工作,全面掌握“生态家底”,突出体现新发展阶段各类河湖水体的生态、经济价值,为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提供可评价、可考核的量化依据。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构建“生态保护红线—结构性生态空间”两级生态空间分类体系,细化各类自然资源管控方案,提升资源监管和利用水平。二是推进空间布局优化调整。聚焦打造“世界级滨水人居文明典范”,按照多中心、网络化、融合式空间组织形式,优化调整全区空间和产业布局,争取将吴江水系结构优化调整纳入水利部重点项目,系统规划河湖周边功能配套及产业转型,实现河湖水系格局、城乡格局和产业布局的协调统一。综合运用“三治”“三优三保”“退二优二”等方式,加快推进城市和产业双优融合更新。三是加强优势转化载体建设。发挥吴江高铁、城际铁路、地铁高密度布局的核心枢纽优势,加快建设高铁科创新城,打造“江南水乡客厅”,推动商旅休闲一体化;发挥吴江智能制造业基础扎实的先发优势,打造“智造组团”,完善“高端引领+集群创新”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依托吴江高新区和桃源、震泽、平望“一区三镇”纺织产业基础,加快向绿色、智能、高端升级,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新时尚组团”。

奏好“结合、提升、增值”“三部曲”,推动因地制宜增活力。以大美为脉、以风景为基,在因势利导中实现资源增值,在精准结合中推动生态“变现”。一是建设融合型的生态新湖区。围绕优质湖荡资源,科学布局企业总部、研发总部,推动形成“一水一聚落、一荡一总部”的格局,打造长三角总部小镇集聚区。复制推广长三角绿色智能制造协同创新示范区等新型项目的成功经验,在智慧大脑、智能教育、远程医疗、工业互联网等领域,高水平建设一批面向长三角、服务全国乃至全球的功能平台。二是培育风景中的产业新社区。精心打造乡村振兴美丽吴江样板,打响以“一带一区一群”为重点的“中国·江村”乡村振兴示范区品牌,探索“转换产业内容、转变村舍用途、不变村落布局”的产业发展新模式,建设规模适宜、功能聚合、服务协同的“产业活力单元”,在“有风景的地方”嵌入新经济、培育新动能。三是打造高品质的文旅休闲区。以“水主题”将太湖百里风光带、太浦河“沪湖蓝带”、大运河文化带、美麗生态湖泊群“串珠成链”,借助江南水乡古镇联合申遗契机提升同里、震泽、黎里等历史文化名镇影响力,整合“风情绿廊、美丽乡村群、现代新城、工业资源”拓展文旅休闲载体的宽度与厚度,大力发展文旅融合新业态,打造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和长三角近郊旅游休闲首选地。

打好“聚合、裂变、附加”“组合拳”,推动科创赋能添动力。聚焦科技创新引领发展的关键环节,加快推动技术攻关、创新策源,推动科技与产业的紧密融合和相互促进。一是聚合科创资源。主动融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积极参与材料科学姑苏实验室建设,大力推动示范区范围内“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重大科技设施共建共享,积极争取示范区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落户吴江,推进区域科技创新资源高水平开放共享。持续导入国内外科研机构和大院大所,不断加强技术研发、攻关等平台建设。深化示范区人才发展合作共同体建设,推动示范区人才互认、要素互通、智力共引、人才共育,建设更具竞争力的人才支持体系。二是推动创新裂变。持续强化企业在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上的主体地位,支持优势企业与同领域一流高校院所共建研发创新联合体,推动示范区及长三角更大范围内的共性技术研发合作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着力构建“原始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的创新层级链和“自主创新—协同创新—开放创新”的创新形态链,全力打造长三角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最佳承载地。三是强化科技赋能。以打造“工业互联网看吴江”“智能制造看吴江”品牌为抓手,加快建设5G、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全面布局半导体和集成电路、智能制造装备、工业互联网等新兴产业链。在纺织、光通信、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优势领域,建设一批行业特色鲜明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智能工业生态体系建设,加大智能制造设备供应商、软件服务商、系统集成商和方案解决商的引进和培育力度,争创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区。

用好“开放、融合、一体”大平台,推动共建共享聚合力。把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最时尚的大众需求、最持久的发展支撑,不断放大区域协同平台共建共享作用,促进生态实现质量更优、价值更大、转化更好。一是以生态共建夯实绿色发展基础。探索建立江苏、上海、浙江“共同保护太湖、共饮一湖水”的水权交易机制,准确定位太浦河的重要生态绿色廊道作用,分区、分段、分级明确保护目标与措施,探索建立资金补偿、环境赔偿、产业合作等形式的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完善跨区域生态治理市场化平台和生态项目共同投入机制,协同推进入湖河流综合整治、岸线生态保护与修复等生态工程。二是以环境共治筑牢绿色发展屏障。完善边界水、土、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治机制,加强陆域、水域废弃物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危险废弃物非法跨界转移、倾倒等违法犯罪活动。推进落实示范区生态环境标准、环境监测监控体系、环境监管执法制度“三统一”,完善区域生态环境和污染源监测监控“一平台”,推动信息互通、结果互认、平台共用,实现示范区生态环境联合执法常态化。三是让全民推动绿色发展成为时尚。加快构建以高铁、城际铁路为大干线,以地铁、智能轨道交通等现代交通为换乘线的综合交通体系,提高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促进人与自然跨空间高效融合。加快建设开放式“口袋公园”“绿带氧吧”,推广交通干道沿线连片植林,实施“屋顶绿化”工程,打造“小半径风景”。推动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强化固体废弃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倡导绿色消费、低碳出行,让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蔚然成风,充分发挥生态环境对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

(作者系中共苏州市吴江区委副书记、区人民政府代区长)

责任编辑:刘志刚

猜你喜欢

吴江示范区优势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西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
赞家乡
娘做的面
娘做的面
今年前两月中关村示范区企业共申请专利12609件
画与话
图说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开始
第二优势
从优势到胜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