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未来

2021-03-15刘旭东

唯实 2021年2期
关键词:产业链江苏制造业

刘旭东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作为全国制造业大省,江苏制造业规模连续多年位居全国首位。在新形势下,对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提出的“两争一前列”要求,以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引领推动全省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对推进“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再出发、开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江苏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规模总量保持全国领先。江苏制造业规模总量连续九年位居全国第一,制造业产值约占全国1/8、全球3%左右。世界500强企业有380多家落户江苏,全国超过1/5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来自“江苏制造”。传统优势行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均呈现快速增长态势,部分行业规模名列全国前茅,产业门类较为齐全,产业链比较完备,产业集群发展水平较高。一是拥有一批规模国内领先、竞争力较强的传统优势行业。六大优势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均过万亿元,其中机械、纺织连续多年位居全国首位,石化、冶金、医药等行业位居全国第二,轻工业位居全国第三。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3D打印等智能制造逐步实现产业化,机械、石化、纺织行业主体装备40%达到国际先进水平,85%的骨干企业实现生产装备自动化。二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多、规模大、发展快,部分行业技术处于国内前沿水平。新材料、节能环保、医药、软件、新能源、海工装备等产业规模位居全国第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位居全国第二。节能环保产业占全国比重达25%,光伏产业占全国比重近50%,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占全国市场份额超过30%。

先进制造业发展速度较快。2019年,全省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8%,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工业0.6个百分点,对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达23.8%。电气机械、医药、专用设备等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6.9%、19.0%、8.2%;新型材料、新型交通运输设备和高端电子信息等新产品产量实现较快增长;城市轨道车辆、光缆、太阳能电池、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等新产品产量比上年分别增长87.7%、5.7%、26.8%和8.5%。2019年全年公示高新技术企业数10689家,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提高至1.6%,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17个。

产业不断向价值链高端攀升。近年来,江苏加快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不断强化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建设。苏州工业园区构建形成了“2+3”特色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推动制造业向“制造+研发+服务”转型,推动制造工厂向企业总部转型。无锡江阴市大力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一批投资体量大、技术装备先进、经济效益明显的重点技改项目加快落地,两家企业获评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南京江北新区聚焦打造“两城一中心”产业地标,集聚集成电路企业超过300家、基因及生命健康企业超过750家,并成功举办首届世界半导体大会,组建国家集成电路设计服务产业创新中心。

产业集群培育实现新突破。2018年,江苏省政府出台指导意见,重点培育新型电力(新能源)装备、工程机械、物联网等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强调产业创新导向,对支撑集群创新发展的188个各类新型研发机构给予重点支持。截至目前,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共建成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586家(其中国家级87家),并聚焦10个产业6个主攻环节梳理175项攻关清单,加大“卡脖子”技术和产品攻关。聚焦集群内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企业,鼓励企业全面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和安全水平,推动技术改造从产能扩张转向内涵发展,加快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

二、江苏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难点和“痛点”

产学研结合不紧密,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突出。尽管江苏制造业区域创新能力位居全国前列,但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研发与应用之间存在“两张皮”现象,知识产权转化率仅为3%。企业研发比重较低,研发投入超十亿元、百亿元的企业较少。大中型工业企业平均研发投入仅为300万元,仅占主营业务收入1.07%(国外大企业5%左右甚至10%以上)。与深圳创新的“6个90%”(创新主体为企业)相比,江苏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仍不突出。2018年,江苏全国500强民营企业平均研发强度仅排在全国第17位,掌握行业关键环节、关键技术、关键设备的创新型企业数量偏少。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两业融合发展程度不高。江苏生产性服务业占GDP比重仅为43%,相比发达国家70%左右的水平存在很大差距,也低于广东、浙江的平均水平。对先进制造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的研发设计、知识产权、创业孵化、科技金融等行业层次偏低,高端服务环节对外依存度较高,为制造业企业提供高端、专业服务的能力不足。此外,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联融合还处于较低水平,现代物流、现代金融、商务服务等服务业对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撐作用未能有效发挥,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江苏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产业发展层次不高,产业链价值链处于中低端。当前,江苏原材料加工、零部件代工、组装等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仍处于中低端环节,工业增加值率仅为22%左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远低于国际发达经济体35%的平均水平。产业集群上下游的链式联动效应发挥不足,产业集群内技术、人才、平台、服务有机融合程度不够,高质高效的产业生态尚未形成。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平台布局滞后,对外依存度较高。江苏高新技术产业整体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65%(发达国家平均为2%),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设备的80%、工业机器人关键器件的80%、高精密减速器的75%、汽车关键设备的70%依赖进口。

本土领军型企业缺乏,对产业链主导、控制和整合能力不足。虽然江苏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在全国居于首位(占全国的10.74%),但企业号召力、控制力不强,缺乏在全球行业领域具有话语权和引领力的大企业、大集团。世界500强上榜企业全省仅有3家,千亿元市值公司仅有5家,均低于广东、上海等省市;“独角兽”企业数量与规模远远落后于北京、上海等地。全国百强企业仅有苏宁、洋河、海澜3家企业入围,远低于广东的21家。从互联网等新兴产业看,2019年江苏仅有3家企业入围中国互联网企业百强榜前50强,这是江苏的相对短板。而浙江阿里排名全国第一、蚂蚁金服排名全国第五,广东则有4家企业入围前30强,深圳市既有以华为、腾讯、大疆、比亚迪等为代表的全球性创新龙头企业,也有数量众多的“独角兽”企业、细分行业的隐形“巨人”企业和中小型创新企业。

三、推动江苏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推动产业创新,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制造强省建设的支撑引领作用,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培育产业链,着力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安全、自主、可控。聚焦重大产业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卡脖子”问题,聚力推进核心技术自主化。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鼓励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和产业化。加快布局建设重大技术创新平台,构建开放、协同、高效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加强创新资源开放集聚和优化配置,构建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制造业产业生态,为建设安全、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有效实现强链、补链、固链。围绕全产业链的链条延伸和整合优化,强化生产性服务业的关键支撑作用,大力发展研发设计、工业设计、工业互联网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向价值链两端延伸,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以江苏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为重点,增强产业链韧性,培育一批上下游关联度高、资源整合能力强、在全国乃至全球具有综合竞争力的重点优势产业链,推动江苏制造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攀升。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广泛嵌入区域性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促进产业链在更大空间范围整合,在开放合作中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和更高附加值的产业链。

推动产业强基固本,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聚焦龙头企业,全面梳理产业链,精准打通供应链,针对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装备)、关键基础材料、产业技术基础和软件基础薄弱等问题短板,推进产业基础能力协同突破。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研究制定产业基础能力建设方案,突出统筹协同突破、质量标准引领、工程应用示范、军民融合发展,在关键基础领域实现自主保障,打破产业基础能力瓶颈制约。开展产业强基示范应用工程,完善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政策,支持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重要基础软件的推广应用。

推动企业主体培育,提升微观主体发展活力。以夯实产业基础能力为根本,围绕江苏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实施跨行业、跨区域、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快速整合全球产业链关键资源,提升全产业链控制能力,打造在全球产业链中具有话语权和影响力的世界一流企业集群。加快培育一批专注于细分市场的产业链配套专家,引进和培育一批细分行业“隐形冠军”和“专精特新”企业,引导企业利用自身竞争优势掌控产业链话语权。鼓励创新、宽容失败,重点培养一批全产业链主导企业、细分行业优势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优化企业组织形态,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激活产业微观主体活力。

推动高端要素供给,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以战略性高端人才为核心,以先导性产业为引领,坚持“高精尖缺”导向,集聚、培养、吸引一批位于基础研究和行业技术前沿的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推进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努力培养大国“工匠”。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推动产业金融融合创新。以“亩产论英雄”为导向,建立完善以单位用地税收、单位用地产出等为主要内容的企业综合评价机制,实施用地资源要素差别化价格政策,提升土地资源配置效率。增强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现代高端要素供给,促进生产要素跨领域、跨行业开放共享和协作应用,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链接,为江苏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关键要素支撑。

推动体制机制创新,优化产业发展生态。加快构建全省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办法,引导各地区、各部门在优化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环境上下功夫。转变政府产业治理理念,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快建立以产业生态建设和激励创新为核心的功能性产业政策体系。支持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等以科技研发与产业链合作为基础,建立一批形式多样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产业联盟,形成多种规模共生、多样化集聚、风险资本充足、科技中介服务丰富的创新生态。健全以公平为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着重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增强市场主体创业创新动力。推进技术、资金、人才、土地等要素的市场制度建设,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第19期处级公务员任职培训班学员,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评估督查处处长)

责任编辑:刘志刚

猜你喜欢

产业链江苏制造业
水韵江苏
水韵江苏
推进内蒙古产业链现代化的思路和举措
水韵江苏
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链联盟成立
2019长三角制造业企业100强
2018上海民营制造业企业100强
图说江苏制造
重庆将重点打造千万亩产业链基地
Apple Watch产业链上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