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环境工程专业“金课”建设的认知和实现策略

2021-03-15韩照祥张梦亦孙霞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1年5期
关键词:实现策略金课环境工程

韩照祥 张梦亦 孙霞

[摘    要] 新工科背景下的“金课”建设,对环境工程类专业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针对环境工程类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建设一流课程,培养一流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出发,分析了环境工程专业“金课”建设的意义和价值,从环境工程专业“金课”建设的研究方法、“金课”建设的目标、“金课”建设的难点问题和环境工程专业“金课”建设的应对策略出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切实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以学生为中心提升教学质量,加强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全力打造混合式“金课”,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面向区域经济社会需求,培养一流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 新工科;环境工程;金课;实现策略

0      引    言

2018年,教育部召开了新时代中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就如何“打好全面振兴我国本科教育的攻坚战”,提出了2019年要建设3 000门“金课”的计划。会议提出“消灭水课、打造金课”,并指出“两性一度”,即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是“金课”的三大特点。建设高等教育“金课”,培养一流人才,是重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新型教育教学生态[1]。李向东教授和他的课程团队围绕这一目标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实践,采用了以问题为导向的课程设计方式。同时,围绕重新设计的课程,深度改进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创新性地以天文知识为依托,润物无声地传递了价值理念,实现了思政元素与课程建设目标的有机融合。就“金课”建设而言,关键是要找到教学目标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契合紧密的那一“点”。正是这一“点”,给予了大学生德、识、能全面发展的无限可能性。也正是这一“点”,赋予了“金课”最大的创新性和挑战度,带来了“金课”及内容的高阶性[2]。很多高校开展混合式教学,构建“在线视频+课程论坛+微信公众号+直播讲座”的新媒体融合应用模式,促使学生围绕慕课拓展学习,线下实体课堂采用互动式和探究式教学模式,力推课堂演讲、案例展示和分析等,提高了混合式学习成效。大连理工大学“无机化学”课程在慕课基础上,创造性地引入“慕课堂”教学小程序,通过课堂小测试,检验大学生自学和课堂教学效果,针对测试结果的统计,得出学习过程评价和个性化教学方案,辅以课前的慕课自学和在线自测,形成了一个以数据统计为基础的完整“三段式”教学模式,极大地提升了大学生的学习效率。20世纪美国一流大学课程极具“积累性”,无论争议多么激烈,都不是两种力量非此即彼的较量,而在每次博弈后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融合[3]。这样“循环上升”的变革规律使课程完成了三个重要的逻辑转向,这些转向对于我国高校本科专业“金课”建设提供了理论导向。

1      环境工程专业“金课”建设的意义和价值

(1)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理念的“最后一公里”,其建设质量直接关乎人才培养质量。2018年,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提出,要真正把“水课”变成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同年9月,教育部再次要求各高校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金课”的标准可归结为“两性一度”,即“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以“两性一度”为标准的“金课”有力地突破了国外MOOC、SPOC、微课的课程意识形态,是新工科背景下极具中国特色的“金课”[4]。淘汰“水课”,进行课程改革,打造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金课”,无疑对构建新时代、新工科环境工程人才培養模式,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2)“金课”的目的是提升教学质量,“金课”的“两性一度”标准不仅适用于“双万”课程,更应成为大学所有高质量课程的标准。校校有“金课”,师师有“金课”,生生学“金课”,将会成为每个学校在“金课”建设过程中永恒的目标[5]。开展环境工程专业“金课”建设理论、方法和实践研究,从新时代发展的角度出发,立足工作岗位需求,并充分结合不同高校人才培养特点,构建适合环境工程专业特色的“金课”建设思路、手段和方法,形成一套完善的高质量人才培养新模式,能为新时代、新工科环境工程人才的培养提供理论基础,为高校其他专业“金课”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和注入新的动力。

(3)新工科背景下,环境工程专业现有的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已经不能够很好地满足“两性一度”的高标准高要求,需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以“两性一度”为标准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需要侧重思考环境工程专业“金课”建设存在的问题,结合我校特色,提出环境工程专业课程“金课”建设的基本方法和路径,对进一步优化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增强教学质量,提升毕业生与未来工作岗位需求契合度,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2      环境工程专业“金课”建设的研究方法

通过归类分析法,分析环境工程专业课程内容;通过比较分析法,分析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方法;通过定量分析法,分析环境工程专业课程考核方式。选取环境工程专业代表性核心课程进行“两性一度”标准全面建设,总结课程建设实践经验,并结合理论分析,归纳总结环境工程专业“金课”建设方法。

对用人单位、毕业生和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座谈,根据用人单位需求,分析和研究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持续改进方案;将持续的课程建设应用到实际教学和改革中去,对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实证研究,用客观的结论指导“金课”建设持续完善[5]。科学合理制订环境工程核心课程中每个专题设计题目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授课教师实行导师引领、集体备课、集体建课,规范授课内容;组织授课教师参与指导学生设计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科研实践活动,教师全员、全方位、多角度、多途径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为培养大学生课程设计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拓展路径;将企业工程师引入课堂,建立长效的产学研商合作机制,加强理论与实践应用的有效衔接,熟悉行业的最新动态。

3      环境工程专业“金课”建设的目标

(1)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的“金课”。高校教师通过线上课程信息分享,大学生获取知识信息并反馈,教师再将反馈信息运用于课堂教学。教师和学生转换角色,教师从课堂上的权威者转变为知识的引路人,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课堂上的主动者。

(2)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分组案例设计、讨论及汇报模式的“金课”。理论结合案例的生动课堂讲解,细分为“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满足“金课”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如将“环境工程设计”课程的两个环境工程专业80余名学生,分成多个4-5人组成工作小组,通过课上所学知识,课下查阅资料,利用课下时间对教师给出的“三效降膜蒸发装置设计”“生活污水膜生物反应器工艺设计”等设备设施案例进行工艺设计。要求每个小组需经过提出设计方案、小组论证方案、分析各组成部分的优缺点、提出方案改进思路和措施,并通过计算验证最后方案能否满足设计要求。在分小班组织的案例设计课上,各小组代表通过PPT和相应讲解展示所在组的设计作品。这种方式给了学生思考、表达意见的空间,强化了可供学生自己应用综合知识的环节,学生能在经过自己较充分的思考后再听取别人的设计和想法,比较各组所长,相互促进。

(3)加强与其他专业知识耦合,提升环境工程新工科内涵的“金课”。现代环境工程问题,需不同学科协同合作来解决。需要化工、安全、给水排水、环境规划与管理和计算机等专业知识的综合支撑,此时,环境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将是一种“工程+智能”的复合人才培养模式。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要对环境工程专业进行升级改造,提升环境工程专业的“工程属性”,以积极应对新工科对环境工程技术人才在知识和能力结构上的需求。

(4)融合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探索“参与—体验”式教学模式的“金课”。探索以授课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转入学生为主导的授课模式,结合信息化环境,充分利用智慧教室、网络平台、社交媒体、实体模型和现场调研等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体验度。

4      环境工程专业“金课”建设的难点问题

(1)实现“教师+学生+企业”三个层面教育主体的更新。在“金课”建设过程中,聘请环保相关单位有实践经历的高级工程师走进课堂,课程设计模拟甲方布置设计任务、进行现场调查、方案研讨和设计方案审核等,让学生体验实际工作中方案设计的整个流程。

(2)探索“线上+线下+实践”三种教学方法的耦合模式。探索线上学习专业理论,培养专业修养,线下辅导课程设计,强化理论体系的灵活应用,实际案例参观增加感性。依据环境工程设计需要掌握的理论体系,包括书本知识、社会阅历、实践环节,具有广博性、跨学科和不断更新的特点,耦合线上、线下和实践课程的内容,提升教学层次,鼓励学生自己到现实生活中实际调研、收集优秀案例和行业先进技术与工艺,和教师共同建课。

(3)构建“知识+技能+创新”三个层次的能力培养体系。构建设计原理、相关技术、设计规范、人文社科等知识体系,增加艺术修养、品质修养和创意修养的课程内容:精选设计题目,提升大学生课堂知识的运用能力、设计方案的创新性、逻辑分析判断力、团队协作精神、语言沟通表达能力、辨识判断能力和克服挫折的意志力等综合技能。将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理念等前沿知识以线上自学形式推送给学生,将教师的科研项目、“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设计竞赛与课程设计相结合,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选择不同的理论知识应用形式,强化大学生个性化创新能力培养[6]。

(4)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的“金课”。探索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信息化教学、项目化教学、自主探究式学习深度融合,从课堂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设置、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和课程效果评价等对环境工程类课程进行混合式“金课”建设探索。

(5)探索以“金课”建设为契机,强化课程教学团队的发展模式。借助“金课”建设为契机,打造集群性的课程教学团队,实行青年教师教学导师制、青年教师“以老带新”等措施,提高青年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加大团队、领军人物和平台建设,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初步形成自己的优势和特色。

5      环境工程专业“金课”建设的应对策略

(1)转变高校教育教学模式,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采取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把教师的“教”转变为大学生的“学”,构筑以学生、学习和学绩的“三学中心”融合模式,打造“师生学习共同体”,切实重视大学课堂教育教学的五重境界(Silence-Answer-Dialogue-Critical-Debate) ,在 Silence 的课堂上的大学生是按部就班和被迫接受知识的无所用心者,而在 Critical 或者 Debate 的课堂上的学习者,完全转变为独持异议、敢于批评、敢于质疑,敢于创新和敢于活跃的时代新人。

(2)构思好课堂教学内容,体现知识传授的针对性和时代性。尊重大学生的专业层次和创新创业能力,使所构思的教学内容与大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吻合,遵循“接收-质疑-反思-体验-内化”的动态认知。同时,在资源共享的新时代,高校教师应与时俱进完善和充实教育教学内容,紧跟学科专业发展的最前沿,运用新思想、新方法、新手段、新理念和新成果,着眼于范式教学大纲,致力于挖掘课本中的金矿并适度拓展,设计好课堂教学的探究问题,力争做到深刻、饱满、丰厚和实用。

(3)面向教育现代化2035,重塑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基于教育现代化2035、教育信息化2.0时代和人工智能新时代,紧跟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亟待重塑地方高校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迎合新时代需求,遵循卓越拔尖人才成长规律,优化环境工程专业知识结构和体系,创新课程教学内容,重构新时代的师生关系和重塑课程体系,确保“金课”的“含金量”。

(4)以“智慧+新兴教育理念+技术手段”,推进“金课”建设。高等教育领域的智慧化,已成为新时代教育的新生态。运用教育人工智能、教育大数据、教育机器人、物联网、3D技术、体感技术和5G等技术驱动高校教育教学变革,使人工智能与高校教学相互赋能成为新时代命题。

(5)打造区域特色,构建环境工程“金课”生态体系。立足地方高校自身特色,铸就专业品牌,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课程体系。同时,对“金课”建设及实践进行归纳、总结、提升和凝练,形成地方特色高校环境工程类“金课”品牌,实现课程与教学的交相融合,构建高校永续发展的“金课”生态课程体系,切实提升地方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主要参考文献

[1]赵昕. 新工科背景下环境生态工程专业“金课”建设的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20,3(12):293-294.

[2]史剑,张雪艳.以“两性一度”为标准建设海洋科学专业“金课”的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9(A3):142-143.

[3]孙芳,王凯.20世纪美国一流大学本科课程变革的“遗产”[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10):6-10.

[4]薄蓉蓉,冷明祥.高校“金課”建设的基本认知、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8):141-144.

[5]肖进丽,肖方亮.新工科背景下船舶导航类课程“金课”建设探究[J].航海教育研究,2019,2(36):59-62.

[6]谢方,罗洪镇.以“金课”建设为契机的地方工科院校课程改革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9,11(48):113-114.

猜你喜欢

实现策略金课环境工程
装备环境工程
以本为本“金课”打造之精讲精练与发散思维在微积分中的应用举例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探讨环境工程工业污水治理中常见问题
基于“金课”标准的《管理会计》课程改革思考
探讨如何打造“金课”在中西医结合眼科教学上的实施
环境工程中大气污染的处理措施分析
环境工程的项目管理
初中数学实现学生合作学习的途径
电能替代管控一体化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