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复叙事情节趣谈”教学纪实与反思

2021-03-15哈尔滨市经纬小学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2021年1期
关键词:古典小说白骨精唐僧

哈尔滨市经纬小学 徐 岩

授课年级:五年级。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古典小说《西游记》中《三打白骨精》的故事,体会三复叙事情节的特点。

2.能在四大名著中列举出三复叙事情节的故事。

3.结合《西游记》了解整本书采用反复结构叙事的特点,并初步感知反复叙事结构。

教学重、难点:通过阅读古典小说《西游记》中《三打白骨精》的故事,体会三复叙事情节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联结生活

师:一说到中国古典小说,大家马上会想到古典四大名著。一起说说是哪几部。

生:《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

师:这些都是我们中国代代相传的文化血脉。就拿这部《西游记》来说,老幼皆知,谁能简要地说说,这部小说讲的是怎样的故事?

生:唐僧师徒四人一路降妖除魔,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得真经。

师:这部小说已经不知不觉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比如一些常用的歇后语就和这部小说有关。像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唐僧上西天——一心取经。还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三打白骨精》里,也藏着一句歇后语:白骨精骗唐僧——一计不成又生一计。

二、小组交流,筛选问题

师:课前,老师看了同学们的预学单,我也要送给你们一句歇后语“孙悟空的眼睛——火眼金睛”。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你们一下子就识破了白骨精的诡计。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们的预习单。然后再交流一下预习时提出的问题,看看哪些问题能够合作解决,哪些问题你们觉得很有研究价值,值得全班同学共同讨论,把这样的问题筛选出来,做上标记,交给老师。

学生小组交流。

预习单: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白骨精 三变孙悟空 三打唐僧 三责

第一“变”,用的是______

第二“变”,用的是______

第三“变”,用的是______

师:孙悟空的“三打”,缘于白骨精的“三变”,这费尽心机的“三变”目的就是——

生:骗取唐僧的信任,抓到唐僧,吃了唐僧肉,这样就可以长生不老。

师:哪个小组汇报一下第一计——“美人计”。

生:白骨精变成了一位美丽的村姑给唐僧送斋饭。

师:课文中写道“摇身变作美貌的村姑”,怎样的“美貌”呢,咱们到《西游记》这部小说的原文中去看一看。自己试着读一读。

课件出示:那女子生得:冰肌藏玉骨,衫领露酥胸。柳眉积翠黛,杏眼闪银星。月样容仪俏,天然性格清。体似燕藏柳,声如莺啭林。半放海棠笼晓日,才开芍药弄春晴。

师:感觉读起来和课文的语言不太一样,文绉绉的,要注意停顿。阅读时,还要加上想象,看看我们能不能从文字中读出画面。

师:仔细看这女子的相貌——

生读:冰肌藏玉骨,衫领露酥胸。柳眉积翠黛,杏眼闪银星。

师:这真是——

生读:月样容仪俏,天然性格清。

师:再看她走路的姿态,说话的声音——生读:体似燕藏柳,声如莺啭林。

师:最后两句写了两朵花——

生读:半放海棠笼晓日,才开芍药弄春晴。

师:半开的海棠红得像花瓣里有一个刚刚初升的小太阳一样,才开的芍药像少女一样可人。以花喻人,更显其娇媚。单单用这“美貌”二字来形容,真是远远不够了,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位怎样的村姑啊?

生:美若天仙。

生:貌美如花。

生:沉鱼落雁,闭月羞花。

师:白骨精不仅变得妙,这一计用得也实在是妙啊!你看书中介绍,此时只有谁在场?知道此计妙在哪了吗?

生:这时只有唐僧、猪八戒和沙僧在。因为猪八戒贪恋女色,所以白骨精变成美女一定会骗过猪八戒。

师:巧妙利用了猪八戒的性格弱点,猪八戒看不到这美貌背后藏着的是——

生:这美貌的背后藏着的是阴谋、狡诈。

生:藏的是罪恶。

师:怎么样,这一计用得妙吧!哪组继续汇报?

生:第二计使用的是“苦肉计”,这一次,她变成了一位老妇人。

生朗读:山坡上闪出一个年满八旬的老妇人,手拄着弯头竹杖,一步一声地哭着走来。

师: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这是“苦肉计”啊?

生:我结合关键词“年满八旬”看出这位老妇人岁数非常大。而且此时是“哭”着走过来的,感觉很可怜。

生:我从“一步一声”中体会到老妇人非常伤心,因为是走一步,哭一声。

师:请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吧!

师:是啊,中国有句古话叫“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你把人家女儿都打死了,谁来赡养这位八旬老母啊!心慈面善的唐长老就中了白骨精的“苦肉计”。

师:我看到很多同学认为第三计用的是“离间计”,我首先想问问你们,你们知道“离间”的意思吗?

生:“离间”的意思是指从中挑拨,使两个人疏远,两个人的关系不和睦。

师:原著中有很关键的一句。

课件出示:手拄龙头拐,身穿鹤氅轻。数珠掐在手,口诵南无经。

师:“鹤氅”又叫“神仙道士衣”,就是斗篷、披风之类的御寒长外衣。从这打扮、这举动,这些细节中你发现了白骨精这第三变的用意了吗?

生:“数珠掐在手,口诵南无经。”说明他是一个吃斋念佛之人。

生:他和唐僧有共同的信仰,都信佛。

师:他们是同道中人。联系上文,孙悟空二打白骨精时,唐僧非常生气地说——

生朗读:“胡说!哪有那么多妖精!你无心向善,有意作恶,你去吧!”

师:白骨精变成这样一位老翁,用意何在啊?

生:这一家人都是有心向善的,悟空杀了母女俩,唐僧已经怒火冲天,现在又把同样吃斋信佛的老公公也打死了,更是火上浇油,让唐僧更不能原谅孙悟空了。这就是用了离间计。

师:白骨精利用了唐僧这一弱点用了离间计。人在一起叫聚会,心在一起才叫团队。利用唐僧的不信任才能推走孙悟空,她才能吃到唐僧肉。这真是“白骨精骗唐僧——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不是唐僧愚蠢,是这白骨精太狡猾、太奸诈,这一次一次连起来,一环扣一环,用的还是——

生:连环计!

三、感受三复结构,反复叙事

师: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各组筛选的问题。几个小组都关注到小说中的人物,提了类似的问题:唐僧为什么不相信村姑、老妇人、老公公是妖精变的,而要责备孙悟空呢?

生:因为孙悟空火眼金睛能看到这些都是妖精变的。

生:因为唐僧是肉眼凡胎,他特别善良,他不相信世上有这么多的妖精,他认为是孙悟空残暴,滥杀无辜。

师:你们已经从文字中看到了人物的性格,这是多么了不起的阅读发现啊!这恰恰表现了唐僧仁慈善良,人妖不分的性格特点。另外一组,也值得表扬,他们提问题的角度不同了,关注的是故事的情节,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金箍棒那么厉害,应该一棒就把白骨精打死,为什么还要打三次呢?

生:因为如果一棒子就把白骨精打死了,故事就太短了,读起来就没有意思了。“三打白骨精”,读起来感觉故事非常精彩。

师:事情的起因是妖精要吃唐僧肉,“一骗”美人计,受阻;“二骗”苦肉计,没有得逞;“三骗”离间计把故事推向了高潮。故事情节进展,受阻;再发展,再受阻,最后推向高潮。一个简单的情节,就这样被扩展,可谓是一波三折。从我们读者的角度来看,这样安排情节,你觉得怎样?

生:这样写,我读起来觉得特别有意思,当我读到白骨精被打死了,我以为故事就写到这了,可偏偏又有了“第二变”“第三变”,读着读着,我就被情节吸引住了。

师:这就是读小说的魅力。因为在阅读时,我们运用了阅读预测的策略,一次次预测结果,结果却又不可预测,吊足了我们胃口,大大激发了我们阅读的兴趣!这种讲故事的形式,就是古典小说中一种很突出的“三复结构”。

师:还有的小组提出了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为什么孙悟空不打四次、八次,偏偏只要这“三打白骨精呢”?”

生:如果只打两次,感觉打得还不够精彩。如果多打几次,感觉还是类似情节的重复。打三次,安排得正好。

师:你们太了不起了,我也查找了一些资料,一些专家和你们有相同的观点。“三”是一个很奇妙的数字。中国有俗语“事不过三”“再一再二不再三”,安排了“三次”类似的情节,恰恰符合人们阅读的心理。三次,恰到好处,多一次繁复,少一次还不过瘾,“三次”,妙不可言。

四、拓展延伸,丰富感受

师:其实在《西游记》这部小说中,还有“三复”结构的情节,你们想到了哪些故事?

生:《三借芭蕉扇》《车迟国斗法》都属于“三复结构”。

师:谁能够按照情节发展曲线图,讲讲《三借芭蕉扇》的故事?

生:故事的起因是——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火焰山是必经之路,火焰山火大且不是一般的火,只有用芭蕉扇可以扇灭。悟空第一次借扇:铁扇公主扇飞了孙悟空。第二次情节推进:悟空变成小虫进入铁扇公主的肚子折腾,铁扇公主给了他一把假扇。情节发展又一次受阻。第三次,悟空变成牛魔王骗走真扇,牛魔王变成猪八戒骗回真扇。故事的高潮是孙悟空大战牛魔王。

师:这真是一波三折!现在,我们跳出某个故事情节,从宏观上来看,《西游记》这部小说,吴承恩在情节安排中也是有规律,有套路的。

生:几乎每个故事都有类似的情节,师徒四人遇到妖精,妖精要吃唐僧肉,唐僧被抓走,徒弟们救唐僧,降妖除魔,最后继续取经。

师:在这反反复复的故事情节当中,小说塑造了四个主要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这种手法就是古典小说中非常常用的反复叙事结构。反复叙事和三复结构都有异曲同工之处:让情节更为丰富,一波三折,引人入胜。在其他的古典小说《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中也有这样三复结构、反复叙事的故事吗?

生:《水浒传》中有宋江三打祝家庄的故事。

生:《三国演义》中有三顾茅庐,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

师:《红楼梦》中也有一位小人物,但却是一位重要的线索人物。

生:刘姥姥三进大观园。

师:她串联起荣国府的繁华与衰落。当然,不仅仅是“三”的反复叙事,“五伐中原”,还有“六出祁山”“七擒孟获”等。反反复复中,读着读着,我们就被深深地吸引了。

师:除了古典小说,我们读过的许多童话故事、我们学过的语文课本中,哪些故事也运用了这样的方式来安排故事情节的呢?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生汇报:学过的课文有《小蝌蚪找妈妈》《去年的树》《小猴子下山》等。

师:还有我们读过的童话故事中也有反复叙事结构。你又想到了什么?

生:《三只小猪》《卖火柴的小女孩》《爷爷总是有办法》《蚯蚓日记》等。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发现了古典小说中有关“三”的秘密。关于经典的阅读,就像一场旅行,带着眼睛上路,你会欣赏到一路的美,带着思考出发,你会发现这是一场妙不可言的发现之旅。

反思:

这节课在设计的时候,力图体现三个“关注”。

一、关注“文体”

语文老师在解读教材,确定教学内容时,首先要有文体意识。不同的文体,要以不同的姿态去面对,以不同的样式带领学生和文本对话。

《三打白骨精》这篇课文选自《西游记》。小说的艺术效果往往来自小说的叙述策略。作者在构思时,精力和着眼点不是放在讲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而是放在怎样讲故事上的。小说教学不应该是学生随意性地阅读,应在学生看不懂但教师可以帮助其看懂的地方着重用力。

这节课我关注了小说的特点,重点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三要素之一——情节的设置。带领学生感受、探究小说的三复情节特点。一节课要根据文体特点精准地确定教学内容,精当地选择教学策略与方法,才能探寻出构建语文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

二、关注思维发展

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语文思维品质的发展。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时,主要分为两个层次。首先,质疑探究,让问题成为思考的起点。在课堂上,我借助预学单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思考、发现、质疑的问题情境,并围绕着筛选出的主要问题进一步学习。因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围绕着学生提出的问题“为什么要三打白骨精”展开,我带领学生层层深入进行探究。其次,比较发现,让思辨成为发展学生思维的途径。本节课,我两次补充小说原文的内容,在比较中,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而且也渗透给学生一种比较阅读的方法。当学生初步感受了“三复结构”特点之后,我引导学生利用黑板上的情节发展图,讲一讲《三借芭蕉扇》的故事。在比较中,学生发现两个故事的相同之处,接着我引导学生走进名著,联系生活走进阅读过的故事、课文,进一步丰富感受,发现相同之处。这就在“异中求同”的过程中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关注“语文文化”

语文教学一定是笼罩在巨大的文化、人性的光环下进行的。教学设计的价值取向一般指知识取向和文化取向。知识取向的教学设计以知识为中心,它关注的是如何采用有效的方法使学生准确地获取知识,而文化取向的教学设计关注的就不只是知识了,它包括知识内在的整个文化。这节课就是以《三打白骨精》为一个例子,引导学生关注古典小说的文化现象——“三复情节,反复叙事”,感受这种叙事结构的特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阅读一篇课文,引向整本书的阅读。这节课,在教学设计的价值取向中,知识只是部分,而文化才是整体,它们相互融合,不孤立,不独立。

语文的课堂不能只有基础知识的简单重复,不能只有情感的激荡,语文课堂也要有质疑的学习精神,要有思考的质感,因为思维能力是一个人发展的核心素养。我们要让学生稚嫩的思想在宁静而热烈的思考和探讨中逐渐走向成熟,让他们的生命体验因为思辨而灵动丰盈。

猜你喜欢

古典小说白骨精唐僧
唐僧师徒再就业
我的“唐僧”表弟
“看官”是什么官
寻找适合的解读方式
我是白骨精
古典小说阅读“活”起来
我是白骨精
我是白骨精
我是白骨精
论唐传奇的接受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