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传承成为一种习惯

2021-03-11黄宇光

中国医学人文 2021年2期
关键词:爱伦麻醉科协和

文/黄宇光

1951年,赵俊大夫在胸外科侯幼临大夫的指导下正式成为麻醉专职医师。从美国学成回国的谢荣教授也随之加入。1952年,北京协和医院外科麻醉组正式成立,组员包括谢荣、赵俊和罗来葵3人。新生的麻醉组在谢荣组长的带领下迅速壮大、蓬勃发展。

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的历任领导,包括麻醉组组长、科主任、党支部书记。谢荣教授出生于1921年,赵俊、罗来葵教授出生于1926年,罗爱伦教授出生于1937年,任洪智教授出生于1943年,均高寿健在。如今麻醉科的健康发展正是历代科主任和学科带头人们努力打拼和引领的结果

赵俊教授是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在医疗条件极其有限的年代,建立了以临床为基础、科研创新的发展道路。在赵俊、谢荣、罗来葵的共同努力下,协和麻醉科创建了吸入麻醉、静脉普鲁卡因复合麻醉、氯胺酮麻醉、椎管内麻醉及针刺麻醉等技术,满足临床手术的需求。上世纪90年代初,赵俊带领罗爱伦、高文华等人开展垂体瘤麻醉的临床研究。赵俊在史轶蘩院士牵头、汇聚多学科之力的“激素分泌性垂体瘤的临床及基础研究”项目中麻醉创新贡献突出,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992年)。赵俊教授和刘俊杰教授共同主编的《现代麻醉学》是中国麻醉学的经典之作,该书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1990年),成为中国麻醉专业医生必读的教科书。

赵俊曾担任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的学术秘书长,对全国麻醉学科的建设贡献巨大,开创了中日麻醉学术交流的先河,在全国麻醉界享有极高的学术声誉。当年我报考协和时,赵俊就是协和麻醉的“代名词”。赵俊的夫人李学静,是北京协和医院理疗科(今物理医学康复科)的护师,1951年加入协和。两人同为1926年生人,数十载医学伉俪,相濡以沫,一生奉献协和。

罗来葵教授是麻醉科第一任党支部书记,一生淡泊名利、专注临床、技术高超。上世纪50年代初,为满足临床手术麻醉的需要,罗大夫开创了椎管内麻醉,一手硬膜外麻醉技术炉火纯青。

我有幸于1985年考入协和,成为罗来葵教授的研究生。在我的印象中,罗大夫对各类疑难重症手术麻醉总是坦然处之,无所不能。不论临床上出现什么惊险的场面,只要罗大夫在场,大家就踏实了许多。罗来葵就是我们心中的“顶级临床好大夫”。

罗来葵数十年默默无闻地承担着保健任务,但我们从来没有听他说起过此类事情,可见罗大夫的政治素养、专业水平和高尚人品。他为人随和、做事低调、对党忠诚、清贫一生。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一直教导着我“如何做一名临床好大夫”。能成为他的学生,我深感荣幸。

罗爱伦教授带领着协和麻醉科从弱到强、从小到大,一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她邀请了世界麻醉学主席、英国Dr.Zorab教授访问协和,还先后与世界各国麻醉同道建立了学术合作关系,将协和麻醉科逐步推向世界学术舞台的中心。

从左至右:王爱霞教授、吴宁教授、外国学者、陈德昌教授、郭遂基教授、罗爱伦教授。协和教授们儒雅、淡定、自信、包容,但绝对做人有原则,做事有底线,这就是“协和范儿”

罗爱伦教授是我研究生期间的“二导师”。上世纪80年代,我们参与神经科许贤豪教授的重症肌无力(MG)临床研究课题,负责手术麻醉部分。重症肌无力患者手术麻醉的难点在于:手术麻醉中需要让患者肌肉松弛,满足手术显露和机械通气,而手术结束后又要及时地让患者恢复肌力和自主呼吸。在罗爱伦教授的直接指导下,在神经科汤晓芙教授的支持下,我们建立了神经肌肉接头功能动态监测法,使得此类患者麻醉期间肌松药的安全使用成为可能,也为重症肌无力患者胸腺瘤切除手术的麻醉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我的研究生课题作为重症肌无力临床研究的组成部分,荣获了原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1年5月9日,在罗大夫的支持下,我在美国犹他大学进修学习。因为妻儿期盼,我原计划一年后就回国。罗大夫督促我一定学满两年,并要求我达到回国后能直接上台作学术交流的英文水平。我至今都非常感谢恩师的严格要求。1993年5月9日我回到协和,并引进了患者自控镇痛(PCA)技术。历经数年,罗大夫指导支持的课题“手术患者自控镇痛研究”也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个奖项。

在协和,大家都挺“怕”罗爱伦教授,但又十分敬重她。罗大夫为人公正,愿意替大家主持公道。但是她对我们也非常严厉,尤其是早晨的英文早交班环节,我们经常因为英文发音不标准而被训教。正是在罗大夫等前辈们的严格要求下,协和麻醉科一直保持着英文早交班的传统,让年轻人始终严于自律并终身受益。现在协和麻醉科中青年医生都拥有一口流利的英语,在国际舞台上总能展现出专业自信,还得到了国际麻醉药理学会(ISAP)和世界麻醉学会联盟(WFSA)等权威组织的高度认可,承担着重要的学术职务。

任洪智教授是一位有情怀的好大夫

任洪智教授是我的“前任”(科主任)。他是北京协和医学院的毕业生,与同学徐苓8年援藏(1970-1979),把最好的青春年华奉献在西藏的拉萨、那曲申扎……任主任专注临床、为人低调、处事谦和,年轻人喜欢称呼他为“任爷爷”。

任洪智教授是当年协和麻醉“五虎将”之一。上世纪80年代,协和医大毕业生马遂、贾乃光、任洪智、高文华和叶铁虎先后报考研究生,并留在北京协和医院工作,用自己的满腔热血和青春才华为协和麻醉科创造了无数辉煌。

协和麻醉“五虎将”,从左到右依次为:马遂、叶铁虎、高文华、任洪智、贾乃光

左图:黄宇光教授、冷金花教授、曾小峰教授探望罗爱伦教授

右图:黄宇光教授为罗爱伦教授焗油

作为协和麻醉科的科主任,我是幸运的。协和麻醉科人才济济、氛围温馨,这都要归功于前辈们的不懈奋斗和悉心栽培。如果没有协和的熏陶,没有前辈的教诲,就没有协和麻醉科的今天!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让老年人拥有幸福的晚年,后来人就有可期的未来”。我们深知,唯有传承,才能创新。协和麻醉科响应医院党委号召,建立“一对一”手拉手机制,专为离退休老同志提供呵护和关怀,形成尊老爱幼的良好氛围 。

黄宇光教授和母亲一起探望导师罗来葵教授

每年一度的“协和麻醉大讲堂”也成为麻醉科一张独特的文化名片。自2008年设立起,“协和麻醉大讲堂”已经成功举办十余年,反响强烈,广受好评。大讲堂不仅是一场知识盛宴,也是一场人文盛典。会议上前沿的学科进展、经典的文化理念、创新的思维碰撞给所有参会者留下了深刻记忆。

我是1985年来到协和的,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协和前辈们彼此间的称呼都是“大夫”,因为“大夫”是我们感到亲切而又尊敬的一种称谓。我们要向前辈学习,在条件艰苦、手段匮乏的时期,仍然能够保持对疑难重症诊治的高水平。我们所有的研究,都是为了不断发展临床技术,让患者的生活更有质量。在协和工作是幸运的,我相信,协和在迈向新百年的征程中,一定也会像今天一样,让传承成为习惯,让创新成为可能。我们共同期待、一起努力,协和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猜你喜欢

爱伦麻醉科协和
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麻醉科住院医师术前访视
导师制联合进阶式教学在临床医学专业来源的麻醉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成效
麻醉科住院医师在疼痛科轮转期间临床教学实践与探索
市属三级综合医院麻醉科医师人力配置实践与分析
我们班的“运动健将”
爱伦·坡与巴尔的摩的不解情缘
Unity of Effect in Scene Settings in The Black Cat
协和学子“爱星”献爱心
我在协和学了什么
组建“协和队” 促进社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