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名的裘德》的存在主义解读

2021-03-10吕国秋

雨露风 2021年1期
关键词:哈代存在主义

吕国秋

摘要:《无名的裘德》为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所创作的长篇小说,于1895年发表。作者在小说中以主人公裘德的人生经历,描述了当时英国工业社会中,人们的冷漠和无尽的悲哀。主人公裘德作为一名乡村青年,他的人生始终充满着浓浓的悲剧色彩,同样也透露出独特的存在主义意味。基于此,本文对《无名的裘德》中的存在主义进行深入解读,旨在不断探索小说《无名的裘德》中存在主义的体现与价值。

关键词:无名的裘德;存在主义;哈代;生存悲剧

《无名的裘德》这一部长篇小说重点反映了19世纪中后期,英国在工业革命影响下传统的农村社会开始衰亡,进而导致了广大下层人民始终难以逃离悲惨人生命运的现象。《无名的裘德》中带有强烈的现实主义悲剧色彩,这部佳作也被称之为“性格与环境小说”,小说中的存在主义不仅描述出主人公裘德在当时社会之中苦苦探索的悲剧,同样也能够让后世之人了解当时社会的悲哀,并引发人们对现实社会意义的思考。

一、存在主义概述

(一)存在主义

19世纪时期,“存在主义”仅仅是一种哲学概念,直至1946年,法国作家萨特发表文章《存在与虚无》,正式开创了存在主义文学的思潮,萨特也将这种思潮定义为“存在主义文学”。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肯定了人存在的特点,每一个人的存在和行为都是合理的,每一个人面对的烦恼与磨难也是合理的。在存在主义中,非常重视人的自我选择和个人自由,人要努力在存在本身中找到自己的真实定位,努力向外界证明自己的存在,明确自己的生命定位,为自己的生命找到出路。在面对困境、误解、烦恼、恐惧和死亡时,要用平和的心态去迎接,因为这是生而为人必须要经历的,不会因为每个人的特殊性而加以改变。在认识一个人时,要抛弃社会和外界对他的认知和看法,以一个独立的个体“人”的形式重新认识他,注意他这个人本身。

(二)存在与虚无

法国人萨特在1943年出版的《存在与虚无》,萨特在书中集中阐述了他最重要的思想和哲学观点,与尼采、海德格尔等哲学家、思想家的理念截然不同。萨特认为,人是最为自由的存在,一直处在变化之中,有一定超越性,并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变化。因为具有时间特性,如果对人是什么进行定义,指的只是在过去的状态中他是什么,对于未来而言他并不存在,对于现在而言他联系着过去的存在和未来的否定,哲学意义上讲也是种虚无。存在主义的另一面正是虚无主义,每一个人都是自由的,每一个人都好像是世界的主角,但是在这个世界中也只有他一个人而已,此中饱含着孤独、无助与空虚。

二、《无名的裘德》的存在主义表现形式

(一)存在先于本质

萨特认为“存在先于本质”,这也就是说在人的生存过程中,人始终带着意图,有强烈的自觉性,并不断让自身向未来发展。因此对于人类而言,他们只是遵循自身的发展计划,成为他们自己想要成为的人。只有首先保证人的存在,才能进而变成愿意存在的东西。与其他物种相比,物质首先需要以本质的形式存在于世,因此是本质先于存在,而对于广大人类而言则是存在先于本质。

在《无名的裘德》一书中,主人公裘德同样也为了自身的理想不懈奋斗。他出身于乡野,家庭贫困落后,但是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之中,裘德却始终保持对未来的美好愿想,为了自身的理想而不懈努力奋斗。为了求学他千方百计向他人借来书本,甚至一边在基督院中辛勤工作,一边挤出时间在晚上进行学习并写信向学校的教授们请教问题。当裘德知道自己无法进入大学求学时,他又想要通过成为一名牧师来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因此裘德的一生是在美好的愿景下才为之努力奋进的、是充满行动力的人生。

另一方面,萨特同樣也认为人在存在时需要做出一定的选择,并且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裘德在认识阿拉贝娜之后,曾陷入深深的抉择。在他的内心世界里,他自始至终都明白自己和阿拉贝娜之间并没有完美的爱情,自己也无法真正地爱上阿拉贝娜,但是出于责任,裘德依旧娶了阿拉贝娜。而在阿拉贝娜生子之后,裘德也承担着抚养孩子的义务,裘德这种出于人道主义思想的精神和负责任的胸怀和担当,更加体现出存在主义中自我选择、自我打磨、自我造就的思想印记。

裘德会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他同样也在这个充满悲剧和荒谬的世界中不断实现自己的价值,证明自己的存在本质。也正因如此,裘德不仅经历了异化、焦虑,同样也迎来了诸多痛苦和绝望。裘德在追求大学理想之时,并没有认识到在当时的英国教育体制极不公平,像裘德这样的贫苦人无法获得教育的权利。裘德为了自己的目标花费了十几年的时间,最后梦想破灭,他醒悟了,开始对残酷的社会环境有了基本的认识。裘德在荒谬的世界之中不断被异化,并产生焦虑,直至最后裘德选择了死亡,实际也是对荒谬世界的强力反抗和对生活意义的无限渴求,裘德以自己的存在证明了真我,并以死亡从中得以解脱。

(二)人之自由选择

在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理论中,人主要通过自由选择,实现自身价值和创造自我。因此,在存在主义体系中自由选择性成了行动的根本原则,自由选择不仅仅在于选择,人们日常的生活和存在方式并影响其未来的个人发展;另一方面自由选择也在于自由性,任何一个选择都可以进行自由选择,可以抛弃传统道德准则的约束和束缚,真正把握自己的命运并进行选择。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自由选择之后,人必须要为自己的选择所负责,同样也要为被这个选择所影响的所有人负责。

作者托马斯·哈代所塑造的主人公裘德的形象,同样也是代表着当时英国社会之中众多裘德一类贫苦人的形象。裘德的人生命运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中众多贫苦形象的缩影,但是与他人不同的是,裘德通过自身努力和为了自身的目标,不断将自己朝着未来和方向努力奋斗。裘德是一名孤儿,在存在主义理论中他属于主观性的虚无存在,因此不论是选择爱情还是选择学业,裘德都能进行自我选择,并逐渐走向裘德自己的人生尽头。裘德与淑之间因为爱情而选择反叛,在传统西方宗教制度的约束之下,二人相继打破自我婚姻,并实现自由结合,虽然他们的感情在当时看来属于不伦关系,但是裘德与淑仍然坚持自我选择,并始终保持强烈的选择责任感,追求自己心目中的爱情,迎接结局。对于女主人公淑而言,女性角色相比于裘德更加被动,但是淑所表现出的反叛精神和反叛意识,却让人充分感受到女性意识的逐渐觉醒。与其他女子不同,淑不愿逆来顺受,她否定了虔诚的宗教态度,甚至将裘德珍藏的《圣经》打乱顺序,并公然质疑耶路撒冷的神圣地位。淑更加倾向于独立思考和理性思维,淑在宗教选择和婚姻自由选择方面,都显露出了极其强烈的存在主义意识和存在主义精神。

(三)死亡意识表达

在《无名的裘德》中,同样也萦绕着死亡意识,存在主义认为世界是荒诞的,人类在如此荒诞世界中苦苦追寻,难免会产生对于死亡的向往与崇拜。在《无名的裘德》一书中,小时光老人作为裘德和阿拉贝娜的儿子,虽然年少,但是却长着一张小老头的脸,在裘德和阿拉贝娜离婚之后,小时光老人由裘德继续抚养,但是小时光老人面对越发拮据的家庭,自私的认为要勒死弟弟和妹妹再吊死自己,以此方式减轻负担,但是这种行为极端的自私且变态。小时光老人也曾对此时成为继母的淑说,“在这儿,就又是这儿这些人的麻烦。我压根儿没生下就好了。”从小被遗弃、被嫌弃的经历让小时光老人内心极端敏感,同样他也无法养成健康的人格,最终导致了悲剧。小时光老人的家庭环境所带来的伤害,让他无法实现自我与超我、本我之间的抉择。

存在主义中萨特也认为死亡无法成为人类存在的最终目的和意义,死亡仅仅是一个事实而已,就如同出生一样。因此萨特同样也否定了哲学家海德格尔所提出的“向死而生”的论断。除了小时光老人以外,结局中裘德最后也选择了死亡,当然并不是他们丝毫没有对于死亡的恐惧,他们最恐惧的是在于“异己”,他们的生存环境过于无奈。因此当被至于“异己”的世界之中,小时光老人和裘德一样都选择了排斥“异己”,打破限制自身自由的存在,虽然是通过死亡这种方式。

(四)超前意识体现

存在主义中强调了“自我”与“他者”之间最大矛盾始终是难以调和的,如果将其理解为人的自在、自为,那么在“他者”的影响下也要认识到“是其所不是”。因此,存在主义在进行自我表达时,同样也要不断地超越自我,保持创造性,特别是在面对人生自由选择时,需要有独立的意识和一定的超前思维。

在《无名的裘德》之中,女主人公淑同样也是具有超前意识的女性角色,她个性独立、大胆,勇于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敢于反叛传统的思想,甚至公然否定婚姻和神学的神圣性,最后淑的结局是再一次向现实妥协,并用自欺欺人的态度否认了“自我”自由选择的能力与权力。淑也曾对裘德说,他们的思想和思维已经比当时的社会中生活的人们超前了50年,因此在当时的社会之中,淑和裘德的思想和生活是极其荒谬的。在病态世界中生活的他们充满了强烈的悲剧色彩,他们的未来并不代表着解放与光明,反而是由“他者”所引发的对于“自我”的扼杀。

裘德与淑的爱情被自称为“开路先锋”,虽然当时的社会环境并不开明,甚至无法尝试接受裘德与淑之间的婚姻。在淑的内心之中,她始终对与裘德之间的不伦恋心有余悸,但另一方面淑的心目中仍然没有特别重视宗教神学以及其他神秘力量,但这样的思想在淑面对四个孩子的夭折之后岿然崩塌。或者托马斯·哈代创作这样的人物,设置这样的情节,主要想表达人生的苦难和不幸并不仅仅来自宗教神学和其他神秘力量,反而是更有可能出自生活中的偶然性和必然性,更有可能是人类社会、文明、法律等等对“自我”的践踏,正所谓“他人即地狱”,逐渐导致生活在这一时代中的人们丧失了自由,无法实现自由选择,引来人生之悲剧。

作者哈代所描写的悲剧或许只是一种表达自身想法与态度的媒介,所以书中裘德与淑的超前意识同样也代表了作者的想法,他借二人之口说出“思想超前了50年”这句话,同样也表达出自己的思想远超于当时的社会形势,50年之后或许整个社会和世界会变成另一幅景象,作者哈代对于未来的超前意识和乐观态度,同样也能够给予读者一定的启发和引导。

三、《無名的裘德》中存在主义表达影响因素分析

(一)时代背景的影响

在《无名的裘德》艺术创作的19世纪末期,英国资本主义和工业化革命给传统的农村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改变,宗法制的农村社会也开始产生破裂。如何让宗法制农村社会中的农民改变破产的现状,成了当时人们所关注的重点话题。但是在此过程中,英国资本主义社会所显露出来的弊端更加让人注目,人们在社会之中苦苦追寻的目标难以实现,反而生出了不尽的孤独感和幻灭感。在现实主义的困境之下,哈代用自己的文学作品表达对时代的看法,用文字语言展露当时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生存现状,并着重反映出小人物的内心困境和迷茫,以及他们为了自己人生目标所选择的奋斗和牺牲。作者哈代在《无名的裘德》一书前言中明确表达了自我创作目的,他不仅沿用了当时社会中的婚姻与法律,也对婚姻进行了自我解读,当婚姻的一方变得“残酷暴虐”时,那么就可以将这段婚姻解除,因为这种婚姻已经无法称之为婚姻。作家的存在主义思想在《无名的裘德》中淋漓尽致地显现出来,主人公的裘德先后经历的婚姻与爱情的破灭、人生目标的破碎和年幼孩子的死亡,始终萦绕着浓重的悲剧色彩。而女主人公淑同样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她看似不被世间万物所扰,却早已沦陷其中,人生充满波折与苦难,始终存在的荒谬悲剧恰恰诠释了存在主义理论中世界的荒诞性。因此作者哈代的长篇小说作品《无名的裘德》中受到当时英国资本主义社会时代背景的影响较重。

(二)存在主义意识的影响

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主义的理论和思想内容已经超出了传统的哲学范围,直至二战前后,存在主义的思想在众多西方国家广泛流传,并衍生了众多存在主义思想流派,虽然在某些理念上思想有所变化,但是他们同样会认为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充满了荒诞性,只有人的存在才能称之为世界上的唯一真实存在。因此,存在主义始终在探索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他们认为人的存在先于本质,只有先有物质层面的存在,才能在认知层面认识到自己的本质,并将其加以创造革新和设计,并进一步实现自我目标。另一方面,存在主义同样也不断强调着人的主体性,存在主义的思想家们共同认为,人在世界中的生活是自由自在的,特别是人的思想感情等方面,始终存在着相对鲜明的独特性,因此在人的生活过程中能够始终展现出强烈的主观能动性,并通过强烈的自我意识、明确的人生目标,进而改变自己的人生命运,开拓更加美好的未来。在作者哈代的《无名的裘德》一书中,作者也将存在主义思想融入作品,让作品中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存在主义的思想;另一方面,裘德同样也是为了最初的理想目标而不断学习,虽然过程相对苦难和悲剧,但是裘德对人生目标的追求也恰恰体现了存在主义的主旨。

四、《无名的裘德》的存在主义社会意义

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能够体现出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各类冲突,如现实主义、女性主义等等都是对当时社会现状和道德矛盾冲突进行集中的反映。作者哈代在书中同样也表达出存在主义的社会意义和思想倾向,并以主人公和其他人物的生存状态,揭示对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注。他认为人物的性格和环境之间是存在冲突的,但是二者同样也是互相关联的。正如主人公裘德从小生活孤苦,生活贫困,但是他却对未来充满希望,始终有着明确的理想和目标,虽然最终的结局相对悲剧,但是裘德也恰恰是通过努力实现自我价值和自我认知,证明了自身的存在和自我创造。但另一方面,裘德与淑之间的悲剧结局并不仅仅在于性格因素,同样也源自人们的心理和精神层次,长期处在苦闷抑郁的心理状态之下,让人失去了自我奋斗的愿望,并眼睁睁看着自我理想破灭。

作者通过描写小人物裘德,实际上也在彰显黑暗社会中的人们在荒谬的社会环境中如何苦苦追寻,因此小说带有强烈的存在主义色彩和社会意义,值得引人思索。哈代在小说中所表達的存在主义含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难免会遇到孤独落寞、时运不济,但是作者的初衷并不在于让读者同情笔下的人物,反之,他要用人物的悲剧和存在主义色彩唤醒旁人的生存意识,并共同奋斗共创美好的新世界。

五、总结

总而言之,《无名的裘德》一书带有强烈的存在主义体现。因此本文为了探究书中的存在主义,首先对存在主义以及存在与虚无的理论进行概述;其次分析《无名的裘德》中存在主义的具体表现形式,分别表现于存在先于本质、人之自由选择、死亡意识表达、超前意识体现四个方面;第三,探究了《无名的裘德》中存在主义表达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时代背景和存在主义意识两方面;最后,深入探究《无名的裘德》中存在主义的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哈代.无名的裘德[M].张谷若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2-31.

〔2〕杨桂琴.《无名的裘德》的文学伦理学解读[J].社科纵横,2019,34(08):96-99.

〔3〕夏烨.存在主义视角下福斯特短篇小说的生存主题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9.

〔4〕金禾穗.“字句令人死”——论《无名的裘德》中淑·布莱德赫的溃败[D].浙江大学,2019.

〔5〕王艺婕.从《无名的裘德》看哈代的悲观主义思想[J].大众文艺,2019(08):26-27.

〔6〕周慧丽.论托马斯·哈代《无名的裘德》中的死亡主题[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35(03):45-46+48.

猜你喜欢

哈代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美学视野中的《罪与罚》
卡夫卡作品中的黑色幽默创作手法
哈代之家
论电影《筋疲力尽》中的艺术创新
伍迪?艾伦电影的存在主义特色
徐志摩与托玛斯·哈代
An General Analysis on Thomas Hardy’s Pessimism in Wessex Novels
A New Perspective on the Tragedy of Tess
The Tragical Causes of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插曲的尾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