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设计人类学研究方法的实践应用

2021-03-10许昌梅

艺术科技 2021年2期
关键词:设计实践

摘要:文化人类学是对人所处的社会和文化的比较研究,而设计人类学在设计领域的应用根植于人类学的研究成果。设计人类学是以人类学家的思考路径、理论方法对集成的厚数据进行系统性梳理、分析、研究、反思,并将研究成果作用于研究对象存在问题,即提出创造性解决方案。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问题日益增多,如现代社会的新现象、新议题,尤其是数字技术、信息产业等问题。设计人类学的应用更加多元,其重要性也越发突出。设计不再以创造具有功能的物为目标,也无意让使用者以此表彰身份地位或异国情调。设计旨在为环境体系提供正确的解决之道,扮演人与工作、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媒介。

关键词:设计人类学;设计方法研究;设计实践

中图分类号:C9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2-0-02

文化人类学、对人类的精神与物质生产的研究、有意识地改造环境和我们自己,都是设计者需要终身学习的一部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类学家就像是不同文化或群体之间的翻译家,他们参与、观察、分析并以民族志的形式记录,尽可能在观察时不进行干预。而设计人类学在设计领域的应用根植于人类学的文化研究和民族志实践成果,以人类学家的思考路径、理论方法对集成的厚数据进行系统性梳理、分析、研究、反思,有所不同的是设计人类学的研究成果作用于研究对象存在问题,它需要创造性解决方案。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问题日益增多,设计人类学的应用更加多元,其重要性也越发突出。如现代社会的新现象、新议题,尤其是数字技术、信息产业等问题。尤其是在科技领域,微软是全球人类学家第二大雇佣者,谷歌一直保持一个简洁的搜索首页界面,成为最好用的浏览器,正是归功于设计人类学的分析研究成果。

设计不再单以创造具有功能的物为目标,也无意让使用者以此表彰身份地位或异国情调。设计旨在为环境体系提供正确的解决之道,扮演人与工作、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媒介。

那么设计人类学如何作用于设计进程?本文以Superstudio的城郊物质文化的教案范本,探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如何作用于设计实践。

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也就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田野工作。人类学家通过田野调查,对特定的文化进行系统性的描述和分析。人类学家使用沉浸式的调查方法,到当地,参与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见其所见、感其所感。针对特定的话题向对方展开追问、访谈,深挖来龙去脉。田野工作要求人类学家学会当地的语言,具有采访、观察、收集并分析现存资料的能力。尤其是全貌观、参与观察、比较研究,这三点是人类学研究方法的重中之重,在设计进程中应加以更加灵活贯通的应用。

1 全貌观

我们对一个现象的判断常陷于主观赋意,就如康德的因果论的验证:只有符合我们认知形式的那一部分才能作为现象进入我们的意识之中被我们认识。人们容易局限在自我认知中,凭借经验主观臆断。如著名的混合影像《爱因斯坦与玛丽莲梦露》,运用了视觉空间共振(Visuo-spacial Resonance)的原理,由两张不同空间频率的类似影像合成,观者只要切换视角,就可以看到不一样的“真相”[1]。

这也是人类学家提供给我们的思考方式——全貌观,即通过多面向观察,使结果更具有动态性和可能性。在进行跨文化的研究时,应从不同层面切入,观察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不同的社会结构,能看见同一文化现象不一样的边界范畴,更加全面地理解社会结构的運作,从而更好地进行解构。

而人类学全貌观背后的动因很简单。科学数据下的人其实是由一千兆万亿个原子构成的,但是再细化去观察,会发现它们都消失了,所得到的只有无形的能量。137亿年前,在宇宙大爆炸发生时,当时宇宙中所存在的一切,就是这种无穷小的、未分化的、纯粹的能量。人就是一团复杂能量组成体,人身上的每个原子都在以光速运转,并且与宇宙的形成同时存在[2]。但是,我们通常都视而不见。我们通常进行的科学分类,常常忽视了很多不可见的人的内在能量对结果的影响。因此,人类学家的研究试图超越各“规则”,挖掘影响人行为的其他能量因素。

全貌观要求设计者从客观的视角去观察,放下固有主观认知,反思我们习以为常的一些观念。“摒弃任何假设,不带设想去研究”,早在现象学被胡塞尔提出时就被认为这样能使人更加全面地了解事物。因为人与物构建的网络中调解总是多向的,人类学打破了两分法:人—对象、人—工具、用户—设计师、公司—消费者……以新的可能面向去重构这些关系,设计人类学提供了创建和应对不断变化的人类生态系统的工具。

对于设计而言,当今的设计依然强调专业化和代表性,使设计进入更加孤立隔离的状态。擅长分析和操作批判的Superstudio在佛罗伦萨大学建筑系的教学案城郊物质文化研究中,主要是分析计划项目动机、执行方式以及它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并研究替代模式和其他用途[3]。他们将城郊物质文化当作一部百科全书来研读和实验,研究各种工具,以及这些工具和劳动、环境改造之间的关系。从工具的研究中检视其历史与形态、文化、土地转型的技术、建筑物品、物与用具,以观察人如何通过物建立与环境的关系,试着重塑居民的生活样貌。这是对设计专业性进行的破坏实验,设计不应该只有设计本身,应该在更高的维度去全貌观察。

在设计进程的各个阶段都需要秉承全貌观的精神。如项目的前期调研阶段,误区是设计者多止步于市场已有的商品创意,强调形式与功能如何更新换代、技术替代(这里需要区分产品与商品,商品多以市场为导向)。究其原因,不难发现设计史习惯性以时间为轴线,以技术的进步为分类参照,时代的技术革新背后的思想革命常被忽视。设计作为一种哲学实践,是对当下社会现象的反思,对该现象的参与者及其环境进行深度观察,探究现象背后的真正动因和根源性的症结,如果限于物本身,只关注技术的形式和功能,那设计的范畴就变得极其狭窄。因此,应以人类学的全貌观察思维去进行项目的前期调研,以多面向的视野、开放性的面貌来看问题。

2 参与观察

参与观察,是长时间在一个文化里的深入参与,观察社会动态,目的是全面和详细地观察和记录日常实践,获得日常事件和行动的机会,并了解他们对参与者的意义。

Superstudio在城郊物质文化项目中开展了一系列生动的参与式教育活动。如研究员就居住其中,使研究融入当地,还可以在当地验证研究成果。划定采样区域,并由取样开始从批判的角度进行盘点。比较物和用具的创意发想过程、用途和修改,以及对可以用来从事什么样的活动进行分类,当然,在进行农村文化研究的同时,还以相同的方法进行畜牧业、渔业、特殊手工艺活动或都市边缘现状的研究。

参与的重要性体现为通过切身体会可以得到很多不可视的信息,使信息更加全面和深刻,理解他们所秉持的信仰、禁忌、伦理和道德。如此就可以理解一句话、一个物品、一种行为对调查对象来说意味着什么。这就是应用人类学提供的东西:厚数据。

厚数据的厚,来自人类学家克利弗德·纪尔兹所提到的厚描法,强调对于眼前现象意义的掌握,要具有对其背后文化厚度的理解。这样的数据收集自确切的社会互动、生活场景、使用脉络、语言认知以及人的真实需要。

消除设计者的主体身份,进入当地人的宇宙观去理解——在当下的历史脉络中,观察如何建构社会文化秩序。人类学家观察时移情参与或参加,切身体会他们的环境背景及文化秩序,使设计时更加通透,立足于他们的文化基因进行设计干预方能有效。因此,设计并不是一支笔一张纸的事情,而是携带着设计者的认知与审美,进入参与者的视角深度参与。

当然,即便是消除设计者的主体身份,参与者的个性背景的差异、进入的时间地点的不同、发现不同面貌的文化特质,或多或少都存在局限性和个体差异,反过来也使研究更加丰富有趣。

3 比较研究

人类学通过对异文化的研究,并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深入分析,结果便是厚数据。厚数据较大数据更加鲜活而丰富,全面地展示文化的多样性,也是设计服务创新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的基本保障。梳理的过程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相互碰撞,比较研究,从中进一步反思我们习以为常的观念,让人打破自我认知的局限性,发觉自文化的多样性。通过比较研究,我们在自文化的沉浸中得以在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上刺探,在不知不觉中激发人去反思。

调研后可以得到非常多的数据——大数据和厚数据。大数据倾向于理性的客观数据,而厚数据更多是指不可见的感性因素,包括确切的社会互动、生活场景、使用脉络、语言认知以及人的真实需要,这些都将辅助我们进行现象梳理。对于这一点,可以从Superstudio在城郊物质文化项目中的研究成果中读出一二。他们开始研究工具演变的动因,对同类工具的演变,也包括不同类别的工具的演变分析。有些工具是出于使用者的自发性的改造,有些是因为资本体系的发展而改变。因此需要正确分析人与满足其实际需求的物之间的关系。

分析是一个数据抽象的过程,它处理表象后面的深层结构。从现象中归纳、从各种条件中推演出属性和品质,试着穷尽它,找到关键元素,了解其逻辑关系,在逻辑骨骼之上的元结构,以及重组构建立体关系,而任何现象都不会动摇这个结构。而后,又以结构为线索去看现象。

当然,设计需要的是以许多交叉学科作为支撑。要构建横向思维和纵向思维的网络。即便是专注于设计领域的探索,横向的知识积累也有助于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不论是从多元的观点看同一现象,或者是从一个观点去看不同现象,都要求设计者有非常稳固的知识网络架构,能自如地在横向思维和纵向思维间切换。《野性的思维》神话卷中,它不是在一个族群中做研究,而是把所有的民族志放入他的结构中进行分解。

分析法不是人类学独有的,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科学方法。在此强调的是人类学研究的科学性。

第一,多元弹性。探索事物的固有边界,先看如何界定边界,是否有另一种定义的可能性。文化人类学在二元结构功能论找一些新的可能性,事物不只是二元对立的,而是由多个相平行的二元对立的面向,二元加入不同的面向,再相互重组,构建出的一个立体的多元的事物。世界是有弹性的、多元的。

第二,流动性。事物是流动的。在流动中有一个不变的结构,这个结构就像一个隐藏的规律,在不断的变动中总能保持一个动态的平衡。每个现象都是对结构的重新组合,结构因现象而有所改变。

第三,互为主体。如黑格尔所言:“主体是一个创造性的主体。主客体在实践中去转化流动的特质,不断被再创造,重新建构。”当下最能直观感受的是《失控》所言:“机器是人类感官的延伸,人类是机器感官的延伸。”我们已经是一个逐渐模糊的主体,5G所代表的科技进步正大规模地在全球推行,逐渐成为人类不可或缺的左膀右臂。这是人类在不断的流变中寻找到的新工具,曾经流淌在我们血液里的“五行”古老生命智慧却在迭代中衰落。笔者的设计是试图让5G联合“五行”,帮助人往内心寻找遗落的智慧,在当下的特质中重新建构主体。

关于主客体的讨论,在设计上有人与物或空间互为主体的关系。设计时物是主体,使用时人是主体。而当人在使用这个物,它也因此有了人的特质,不再是原本的物,是人的意识的承载物,此时的人与物就是互为主体。

设计就是处理人、物与空间的关系,主客体的关系时常在转换,要求设计师有一个敏锐的数据处理归纳能力,可以借鉴人类学的一些方法对空间关系进行解构,人与物如何作用于空间,或空间如何摆布人与物,这都是一个调频的过程,在空间中调试出一个最合适的状态,梳理出使用者的真正根源性问题所在和真正需求,为提出解决方案做最坚实的基础准备。

以上从全貌观、参与观察、比较研究三个人类学研究方法的关键要素展开论证。设计与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有很多交集。设计人类学研究让我们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尤其是会更加关注前期的调研、分析、提出概念阶段,使设计不会始于形式和功能,终于市场,而是真正在源头上解决问题。

4 结语

人类学研究人类是如何构建出不同的文化的。它看似是抽象的思考,但是研究对象是人这一个鲜活的生命体。全貌观、参与观察、比较研究这三点人类学研究的关键要素,是人类学研究构建的一个系统的思维方式,跳脱出习以为常的思维惯性,另辟蹊径去观察思考,深挖行为背后的动因。关注固有的结构之外那些被忽视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往往至关重要。设计人类学绝对不是为了帮助商家获取更多的利益,而是为设计研究启发新的思维方式,搭建一个系统的研究框架,使设计者的视角更加宽广,不再只关注市场、购买用户,从“怎么设计”到“为什么设计”,关注真正的问题根源,最终更有效地提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 威廉·立德威尔,克里蒂娜·霍顿,吉尔·巴特勒.通用设计法则[M].朱占星,薛江,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252.

[2] 杰夫·利伯曼.灵性与科学研究“我是谁”[OL].騰讯视频,https://v.qq.com/x/page/d07501nl0he.html,2018-10-17.

[3] 加布里埃勒·马斯特里格利.没有建筑的传奇建筑团体[M].倪安宇,等,译.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506.

作者简介:许昌梅(1989—),女,福建南平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设计人类学的实践运用。

猜你喜欢

设计实践
基于中职家具设计专业《构成基础》课的教学探索
从传统寺庙园林到城市公园的文化转型
预制装配式建筑设计实践及相关问题探讨
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与实践
试论艺术设计学科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
浅谈“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实践如何引入家电产品设计课程
室内设计与环境艺术的设计实践研究
义乌旅游商品研发双轨制策略及其设计实践
浅析任务教学法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