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祝福》主题的再认识

2021-03-09陈宏明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再认识祝福主题

陈宏明

摘 要 关于鲁迅小说《祝福》的主题,目前主流的解读是封建“四权”害人、礼教吃人。该解读没有从文本出发,没有对小说中祥林嫂的死因进行合理探究,也没有对祥林嫂所生活的鲁镇进行社会属性的合理剖析,论调冠冕堂皇但根本就不合理。通过对祥林嫂死因的探究和对鲁镇社会属性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小说的主题是揭露中国封建社会中国民的愚昧无知和冷漠无情,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关键词 主题;再认识;愚昧无知;冷漠无情

《祝福》的主题,传统解读从文化的角度给予阐释,封建“四权”害人论和礼教吃人论,得到广泛接受。在我看来,这里有几个疑点:①政权,把鲁四老爷当作政权的代表显然是不合理的。鲁四老爷只是一个地方绅士、伪理学家,充其量只能说是地方的文化代表;②族权,婆婆、大伯可以说是代表族权,但能说婆婆逼嫁、大伯收屋是祥林嫂的死因吗?我们不能把蝴蝶效应中的每一个变量说成是事物变化的原因。一般来说,与事物变化有必然逻辑关联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才能被认定为事物变化的原因,那些间接的又与事物的变化没有必然逻辑联系的原因是不能列入其中的。否则,我们都可以说害死得克萨斯州居民的是亚马逊热带雨林的一只蝴蝶了。③夫权,哪来夫权?总不能把柳妈口中的阴司里的两个男人争抢祥林嫂当作夫权吧。④礼教,对祥林嫂产生束缚的礼教恐怕只有“从一而终”吧,但致祥林嫂于死地的不是祥林嫂没有“从一而终”的现世惩罚,而是迷信的恐吓,显然礼教害人说是说不通的。

解读小说的主题,唯有对作品进行具体分析才是正确的途径。

《祝福》的主题,可以从两个途径进行解读。一是通过对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分析找到什么是导致祥林嫂死亡的原因。因为小说毕竟结束于祥林嫂的惨死,祥林嫂的死是小说中最揪人心弦的情节,是什么力量或因素导致祥林嫂的死自然是小说想要表达的主题。二是祥林嫂所赖以生存的鲁镇是怎样的一个社会。因为比起人物命运来,有时环境更能体现小说内在的意蕴。比如严歌苓的《赤贫魅力测试》,主题的表达更多地是通过主人公周围人们的行为而非通过主人公自身的遭遇来实现的。什么是祥林嫂于死地的原因?

先从第一条途径进行解读。什么是导致祥林嫂死亡的原因?

通过对文脉的梳理,我们可知导致祥林嫂死亡的根本原因是物质和精神交困。为什么这么说?被赶出鲁家,精神上被“有没有魂灵”“有没有地狱”“死了会不会被锯成两半分给两个男人”等问题折磨,整天失魂落魄的祥林嫂沦为乞丐,最后死在鲁镇岁末的祝福声中。她是饿死的,也是被吓死的。从物质角度看,被四婶赶出家门之后,如果能得到生活上的救济,祥林嫂也可以苟活着,她是害怕地狱的,不是一心求死的人。从精神角度看,首先,如果不是被惊吓而丧失精神支撑,从而导致丧失基本的劳动能力,祥林嫂就不会被四婶赶出家门沦为乞丐;其次,如果有相应的精神上的救助(祥林嫂捐门槛就是想获得精神解脱,问“我”关于魂灵地狱的问题就是想获得精神上的救助),祥林嫂就会摆脱惊吓,说不定还可以完全康复,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弄清了祥林嫂的根本死因之后,我们必须探讨的是作者想通过祥林嫂的死因反映什么问题,这是作品的意图所在,主旨所在。通过前面的免死假设,我们可以断定作品意在揭示中国封建社会中国民的无知愚昧和冷漠无情,以“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如果从今天的社会发展高度审视,我们还可以说作品蕴含着对社会缺乏救助体系的慨叹与呼唤,当然这点未必是鲁迅当时能想到的,但小说蕴藏了丰富的生活信息和社会信息,不同时代的人因為社会生活内容的不同和个人阅历、思想深度的不同可以得到不同层面的主题感悟。

也许有人会说,这样探求祥林嫂的死因是基于小说后面的四叔四婶不让她摆祭器和祭品、柳妈吓唬、捐门槛无效以及被四婶赶出家门沦为乞丐等情节来进行的,那么前面写祥林嫂两次丧夫后到四叔家做工、婆婆逼嫁、大伯收屋、鲁镇人们的取乐鄙薄嘲笑的目的是什么?难道婆婆、大伯、鲁镇的人们与祥林嫂的死没有关系?

先探讨第二个问题。如果第二任丈夫没死,阿毛没被狼叼走,祥林嫂会沦为乞丐惨死在鲁镇岁末的祝福声中吗?不会,甚至可能生活得很如意。所以,婆婆逼嫁与祥林嫂的死不能勉强地扯上关系,不能把婆婆逼嫁说成是逼死祥林嫂的原因之一。如果四叔四婶信奉基督或者是无神论者,没有祭祀与忌讳,被大伯收屋后的祥林嫂会沦为乞丐惨死在鲁镇岁末的祝福声中吗?不会,甚至可能因为要求简单、勤劳能干而一直赢得主人的欢心,生活得非常如意。所以,大伯收屋与祥林嫂的死也不能勉强地扯上关系。对于人们的厌烦和唾弃,祥林嫂只是“从人们的笑影上,也仿佛觉得这又冷又尖,自己再没有开口的必要了。她单是一瞥他们,并不回答一句话”;对于人们的嘲笑,祥林嫂只是“总是瞪着眼睛,不说一句话,后来连头也不回了。她整日紧闭了嘴唇,头上带着大家以为耻辱的记号的那伤痕,默默的跑街,扫地,洗菜,淘米”。人们的冷漠与嘲笑给祥林嫂带来的只是无趣与落寞,并没有给祥林嫂带来实质性的伤害。换个角度说,假如人们对于祥林嫂丧子悲剧的反映不是冷漠与嘲笑,而是同情与宽慰,能帮助祥林嫂避免遭受四婶四叔不让摆祭器祭品和捐门槛无效所带来的打击吗?能改变祥林嫂最终被扫地出门沦为乞丐惨死的结局吗?不能。所以,鲁镇人们对祥林嫂悲惨遭遇的冷漠与嘲笑与祥林嫂的死也不能勉强地扯上关系。有人也许会说,如果鲁镇的人们善良、富有同情心,当祥林嫂被赶出来时也许会收留她,如果善于开导,也能把她从死地拉回来。这样的假设很好,但问题是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说鲁镇人们对祥林嫂悲惨遭遇的冷漠与嘲笑是致使祥林嫂死亡的原因。这就好比在街上踩了香蕉皮滑倒了,不能把罪归结到身边的人没提醒你,说“都是你害的”。

再探讨第一个问题。前面两次写到四叔家做工、婆婆逼嫁、大伯收屋、鲁镇人们的取乐鄙薄嘲笑的目的是什么?

或铺垫,或烘托。具体而言,两次写到四叔家做工是为写遭到四叔四婶的嫌弃作铺垫,写婆婆逼嫁是为后面写第二次丧夫作铺垫,写大伯收屋是为第二次到四叔四婶家做工作铺垫,写鲁镇人们对祥林嫂的取乐鄙薄嘲笑在文中的作用,是对直接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民众的冷漠无情和愚昧无知进行烘托渲染。这个烘托渲染的意图就在于表现冷漠无情、愚昧无知的社会性,相当于给“行凶者”营造了一个诞生恶的社会环境。(可能有人会认为四叔四婶收留了祥林嫂怎么会冷漠,请问四叔四婶的收留更多的是因为家里缺帮工还是同情?如果不冷漠,怎么会在祥林嫂因精神打击丧失劳动力之后把她赶出家门?)

有人可能会追问:“既是铺垫,写第二次到鲁家做工就行了,有必要写第一次吗?”没有第一次何来两次,没有两次何来四叔四嫂后来“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一切饭菜,只好自己做,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的转变?没有两次何来柳妈“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之说,何来捐门槛?而不让摆祭器祭品和捐门槛赎罪无效恰恰是祥林嫂的死因所在。

从第二条途径进行解读。祥林嫂所赖以生存的鲁镇是怎样的一个社会?鲁镇是一个充满了冷漠无情、愚昧无知的社会。

鲁镇到处充满无知和愚昧。首先,对鬼神的迷信,在鲁镇,与其说是一种信仰,不如说是一种愚昧,因为它不是用来净化心灵,而是和迷信掺杂在一起的,貌似尊敬祖先和神灵,实际上是为了“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只是麻醉自己(“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毒害他人(祭祀的时候不让祥林嫂沾手)的角色。其次,作为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鲁四老爷就是一个极端愚昧无知的人。不要以为他是一个老监生读了不少书,作者在小说中处处表现着他的愚昧无知——大骂新党、对祥林嫂婆婆处置祥林嫂命运的认可、认为祥林嫂碰过的祭品不干不净祖宗不吃、“虽然读过‘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而忌讳仍然极多”、“当临近祝福时候,是万不可提起死亡疾病之类的话的”。再次,四婶信鬼神,柳妈信鬼神,是愚昧无知的,鲁镇那些热衷于听祥林嫂悲惨故事的人们把别人的痛苦经历当作满足自己好奇心的资料,也是愚昧无知的,庙祝自然更是愚昧无知的。

冷漠无情,鲁镇到处都是冷漠无情。对于祥林嫂而言,最大的冷漠是四叔四婶把精神崩溃而丧失劳动力的祥林嫂赶出家门。其实,鲁镇时时处处都充满着冷漠。对于刚到鲁镇的祥林嫂,人们并不关心她姓什么;再次丧夫来到鲁镇,大家并不叫她“贺六嫂”而是“仍然叫她祥林嫂”;对祥林嫂悲惨的诉说,鲁镇人总是抱着厌烦、唾棄和嘲笑的态度;祥林嫂的婆婆、卫老婆子为了钱无视祥林嫂的反抗把祥林嫂改嫁到深山;大伯为了房子把丧夫丧子的祥林嫂赶走;柳妈认为祥林嫂应该“索性撞一个死”,对悲苦缺乏同情,对生命缺少敬畏;短工对祥林嫂死亡的反应是那样的冷静和淡漠。这些都是冷漠无情的表现。就连“我”对祥林嫂请教疑惑的回避,本质上也是一种冷漠无情。

这里需要辨析的是,直接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冷漠无情与鲁镇人们普遍存在的冷漠无情是有区别但又有联系的。区别在于鲁镇人们的冷漠并非都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比如前面说过的鲁镇人们对祥林嫂悲惨遭遇的冷漠与嘲笑;联系在于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冷漠无情是诞生于鲁镇社会的冷漠无情之中的,不是孤立的存在。当然,从这个角度上看,我们可以说鲁镇社会的冷漠无情就是催生祥林嫂命运悲剧的间接原因。

鲁镇的祝福“年年如此,家家如此”,“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几个本家和朋友……他们也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鲁镇因循守旧,陈腐得让人透不过气来,所以作者反复说“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这种陈腐就是愚昧无知、冷漠无情的发酵物。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整个社会(鲁镇是社会的缩影)充满着冷漠、愚昧无知才是造成弱势群体(祥林嫂是弱势群体的化身)悲剧命运(祥林嫂的所遭受的精神折磨和最后的惨死是弱势群体苦难的代表)的根源;也可以这样说,这些愚昧无知又冷漠的社会分子固然可恨,但同样是可怜之人,他们受到了无形的文化影响,才变成了可恨之人,他们是应该得到疗救的对象。唯有这愚昧无知和冷漠无情得到治疗,这个社会才会变得正常。

那么,《祝福》的主题解读可以由对造成弱势群体生存艰难的原因进行揭露,上升为对中国封建社会病态及其对弱势群造成伤害的事实进行揭露和批判。这样的主题解读避免了不必要的意识形态干扰,尊重文本,从文本出发,是最本色的解读,应该也是最贴近作者创作原意的解读。

当然,这个主题解读可以对从小说副主题的解读得到支撑。从小说的叙事结构看,小说中“识字的,又是出门人”的“我”是祥林嫂的希望,对祥林嫂的死负有一定的责任——魂灵有无的问题让“我”陷入两难,“惶急”“踌躇”“吃惊”“支吾”,最终以“吞吞吐吐”的“说不清”作结,这或多或少加速了祥林嫂在绝望中走向死亡。这种道德反省的背面寓示着:面对陈腐黑暗的社会现实以及由陈腐和黑暗制造出来的社会问题,具有新思想萌芽的知识分子仅凭一己之力是很难改变的。这就从一个侧面揭示了社会病态的深重。面对鲁镇特别是鲁四老爷的陈腐,“我”“决计要走”,则从另一个侧面告诉我们鲁镇是如何的陈腐,如何的让人窒息;“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更是以讽刺的话语告诉我们:鲁镇的人们都沉醉在自己营造的陈腐气息里麻木不仁。

“我”反省自身的软弱,又慨叹黑暗的强大,都间接地突出了社会病态的深重。

〔本文系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2020年开放课题“基于‘读思达教学法实现高中语文教师角色转变的研究”(项目编号:KCZ2020010)的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通联:福建泉州第五中学]

猜你喜欢

再认识祝福主题
从女性独立人格缺失出发,解读《祝福》的悲剧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
《中国小说史略》对《水浒传》的分类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