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烛之武退秦师》中郑伯、佚之狐、烛之武的特点

2021-03-09刘增明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 2021年12期
关键词:秦师秦穆公郑国

刘增明

《烛之武退秦师》的篇幅不长,但是作者却将事件的起因、经过及结果都交代得清清楚楚,并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各个人物的形象特征。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在秦国和晋国欲合力攻打郑国之时,郑国的烛之武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劝退了秦师,瓦解了秦晋联盟,使郑国免于亡国的故事。这篇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刻画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下面,笔者就分析一下郑伯、佚之狐、烛之武这三个人物形象的特点。

一、郑伯:审时度势、能屈能伸

作者在文章开篇写道:“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这句话的意思是秦国和晋国强强联手,要一起攻打郑国。起兵的原因是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且朝三暮四,在依附晋国的同时也依附着楚国。两国军队师出有名,来势汹汹,“郑国危矣”。在“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的背景下,郑国的君主郑文公必然是焦头烂额。他和大臣必须想出良好的对策,化解此次危机。

在这种情况下,朝中的文武大臣均不敢贸然出头。此时,佚之狐说:“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这句话如此绝对,寻常人一定不会相信佚之狐的话。而郑伯审时度势,当机立断,同意派遣烛之武去劝退秦国的军队。要知道,此时的烛之武已年逾七十,且之前一直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但在生死存亡之际,郑文公却敢于放手一博,最终为郑国赢得了一线生机。

之后,他屈尊降贵亲自去请烛之武。烛之武却抱怨道:“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这句话的意思是臣年轻的时候尚且都不如别人,现在垂垂老矣,又怎么能担此重任。郑伯能屈能伸,马上承认自己没有识人之才,是“寡人之过”,最终为烛之武解开心结。“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一国之君能放下自己的尊严,不顾自己的面子,勇于承认错误,是非常难得的。

二、佚之狐:临危不乱、胸藏韬略

佚之狐是郑国的大夫,他聪明睿智,谋略出群。春秋五霸时期,秦晋二霸企图联合将小小的郑国灭掉。在众人急得团团转时,佚之狐临危不乱,向郑伯推举了一个好的人选——烛之武。临危不乱是一种哲学,更是一种处世之道。欧阳修曾说过:“泰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真正的智者在遇到困难时往往不会自乱阵脚,而是靠冷静的头脑解决问题,在关键时刻震慑全场。

烛之武之所以能受到郑伯的关注,临危受命,主要得益于“伯乐”佚之狐的赏识和举荐。佚之狐的“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成功说服郑文公起用当时根本不出名的老叟烛之武。其他人都不了解烛之武,而佚之狐却知道他的长处,可见身为郑国的大夫,佚之狐有识人之明。正因为有他这个“伯乐”,烛之武这匹“千里马”才能被君王赏识。也正如佚之狐所说的,烛之武见了秦君,果然瓦解了秦晋联盟,解了郑国之困。

三、烛之武:聪明机智、洞若观火

仔细品读烛之武所说的那些话,我们可以发现他虽然一直未受到君王的重用,但对各个国家的情形都了如指掌,在劝退秦穆公的过程中摆事实,讲道理,分析得头头是道。如此有才华的人,却一直未得到重用。据史料记载,他在被遣去见秦国的国君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佝偻,步履阑珊”。岁月虽染白了他的头发,却也磨练了他的心性。

他深知打蛇需打七寸,所以他一开始就从秦穆公最看重的利害关系入手,直接言明:灭掉郑国对秦国并无好处,反而会让晋国由此壮大起来。然后通过离间秦晋两国之间的关系,一步步瓦解他们的联盟,最终成功劝退了秦穆公。在整个过程中,烛之武逻辑清晰、条理分明,为秦穆公分析了目前的局势以及攻打郑国后产生的影响,最终化解了郑国的危机。

总而言之,作者仅用寥寥数语就为读者展现了春秋时期诡谲多变的战局,让我们认识了审时度势、能屈能伸的郑伯,临危不乱、胸藏韬略的佚之狐,聪明机智、洞若观火的烛之武。

1329500511389

猜你喜欢

秦师秦穆公郑国
爱马说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方法探析
《烛之武退秦师》的烛之武的形象
“东道主”一词的由来
烛之武以何退秦师
浅谈浮雕透雕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