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献挖掘中医药治疗儿科哮喘的用药规律研究

2021-03-08任宇哲杨泽一彭雪金杨祥正

中国医药导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杏仁平喘麻黄

任宇哲 于 宙 陈 宏 杨泽一 彭雪金 杨祥正

1.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龙岗)儿科,广东深圳 51810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3.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北京 100029

儿科哮喘是儿科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之一,全球儿科哮喘的人数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中国也不例外[1]。目前西医针对哮喘的治疗主要分为控制药物及缓解药物,前者包括吸入性糖皮质激素等,后者包括短效吸入性抗胆碱能药物、短效茶碱等[2]。西药的治疗对于急性哮喘具有良好的缓解作用,但是从长远角度思考,其不良反应的存在不利于长期使用儿童的发育成长[3]。因此中医对于该病的治疗在临床中发挥了独特的优势[4]。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利用数据挖掘分析中医药治疗儿科哮喘的用药规律对临床治疗该病具有重要的意义[5]。因此本文为分析中医药治疗儿科哮喘的用药规律,从中药复方剂型、西药联合使用情况、中医治则、中药频次、药对关系等对其进行网络分析,为临床治疗儿科哮喘用药及新药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及条件筛选

进入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KNI,http://www.cnki.net/)高级搜索,以“儿科哮喘”并含“中药”为主题进行搜索,其余为默认。检索时限为2009 年1 月—2019 年12 月。纳入标准:临床文献及实验性文献。排除标准:综述型文献及重复发表的文章。共得到124 篇文献。

1.2 中药名称术语规范

药物名称参照《中国药典》[6]收录之药物名称对文献中所用药物进行统一与规范,如炙甘草、生甘草统一为甘草;姜半夏、清半夏统一为半夏;元胡统一为延胡索;炙麻黄统一为麻黄等。

1.3 资料整理

提取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后得到的124 篇文献中的中药复方剂型、西药联合使用情况、中医治则及中药复方等,将其录入Excel 软件中,完成录入后,由2 人对其进行审核,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1.4 分析方法

Bibexcel、Ucinet 6.0[7]分析软件为主要研究工具,通过Bibexcel 获取诸药用药频次、药对频次等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整理,形成共词矩阵;通过Ucinet 6.0分析软件中的NetDraw 构建可视化网络图,以中心度反映诸药之间的关系。

2 结果

2.1 儿科哮喘中药复方剂型分析

对儿科哮喘中药复方剂型进行分析统计发现,临床上治疗儿科哮喘以汤剂[57 次(40.71%)]、贴剂[21 次(15.00%)]、膏剂[17 次(12.41%)]、糊剂[13 次(9.29%)]、颗粒剂[11 次(7.86%)]为主要剂型,而合剂[8 次(5.71%)]、口 服液[4 次(2.86%)]、气雾剂[4 次(2.86%)]、灌肠剂[2 次(1.43%)]、片剂[1 次(0.71%)]、丸剂[1 次(0.71%)]、注射剂[1 次(0.71%)]等占比较小。

2.2 儿科哮喘联合西药用药分析

统计得到的124 篇文献,治疗儿科哮喘采用中西医联合用药的文献共有33 篇,所用的西药中布地奈德(11 次)、丙酸氟替卡松(5 次)和沙美特罗替卡松(1 次)均属于糖皮质激素。提示在中西医联合用药的过程中,使用频率较多的是糖皮质激素类及白三烯调节剂[8]。见表1。

表1 儿科哮喘联合西药用药分析

2.3 儿科哮喘中医治则分析

统计得到的124 篇文献中,明确儿科哮喘中医治则的有87 篇,未明确者有37 篇。87 篇文献中出现中医治则为“温肺”“平喘”“化痰”“益气”“止咳”等的频次较高。见表2。

表2 儿科哮喘中医治则分析

2.4 儿科哮喘用药性味归经分析

从药性方面分析,以寒、温、平的药物使用频次最高;从药味方面分析以药味为辛、甘、苦味的药物频次最高;药物归经方面,以肺经、脾经、心经为主,其次为胃经、肾经、肝经等。见表3。

2.5 治疗儿科哮喘中药复方用药频次分析

治疗儿科哮喘中药复方中出现较高的药物反映了组方配伍的主要思路,其中频次≥5 的中药见表4。频次较高的为麻黄、甘草、细辛、杏仁等。提示在治疗儿科哮喘的常用中药分为以下几类:辛温解表类中药,如麻黄、细辛、防风等;补气类中药,如甘草、黄芪、白术等;化痰止咳平喘类中药:杏仁、白芥子、半夏等。

表3 儿科哮喘中药复方诸药性味归经频次统计

2.6 治疗儿科哮喘中药复方用药药对频次分析

将从124 篇文献中收集到的142 首方剂进行统计录入Bibexcel、Ucinet 6.0 软件中进行分析统计,支持度设置为15。得到28 对药物组合,其中包含16 味中药,即麻黄、甘草、杏仁、细辛、白术、白芥子、半夏、陈皮、地龙、防风、茯苓、甘遂、黄芪、苏子、五味子、延胡索。见表5。

2.7 儿科哮喘治疗主要治疗药物配伍关系

统计的142 首方剂中出现5 次以上的中药材共175 味。从整体看麻黄、黄芪、地龙、桑白皮、杏仁均位于中心点和主要交集点,主要为解表类药物与止咳化痰类药物;而川芎、延胡索等活血药及麦冬、枸杞子等补阴药均分布于较边缘位置,提示儿科哮喘治疗的药物以平喘、解表药为主,而以活血药、补阴药为辅。见图1。

表4 儿科哮喘中药复方用药频次≥5 的中药

表5 儿科哮喘中药支持度≥15 条件下的药物频次组合

3 讨论

哮喘是一种反复发作的哮鸣气喘性肺系疾病[9]。临床发作时以喉间痰吼哮鸣、呼气延长、严重者不能平卧、呼吸困难、张口抬肩、摇身撷肚、口唇青紫为特征[10],属中医学“哮病”“喘病”等范畴。儿科哮喘是人类哮喘早发阶段,防治不当会严重影响儿童的发育及身心健康[11]。因此把握儿科哮喘防治意义重大。

图1 175 味中药配伍关系网络

临床治疗儿科哮喘的中药复方剂型分布广泛[12],但统计发现除传统中药剂型——汤剂占比较大外,以外用剂型——贴剂、糊剂、膏剂为主。因为儿童对给药方式的要求性较高,对于口服、注射剂、喷雾剂等给药方式的依从性较差。而接收程度决定药效,因此将中药制成糊膏状敷于患儿脐部控制哮喘症状,疗效显著,而且简单易行、安全廉价,是一种值得推广、富有潜力的内病外治的方法[13]。另一方面,临床实验发现[14],中西医结合治疗哮喘是治愈哮喘的捷径,疗效明显好于单纯西医治疗,且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儿科哮喘时,治疗效果并没有到达预期[15]。因此联合使用中药复方更有利于治疗儿科哮喘。

中医将儿科哮喘病机分为以下几种:①“风邪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卫外不固,易受邪侵。风邪为百病之长,风邪入侵,首先犯肺,易致肺失调和,宣降失职,肺气上逆,触引伏痰而发病[16]。②“痰论”。痰饮伏肺是哮喘发作的重要病理环节,痰饮贯穿儿科哮喘发作的始终。哮喘发作时,内伏之痰,遇感触发,发时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痰气搏结,壅塞气道,肺气升降失常,而致痰鸣如吼,气急喘促[17]。针对其病机,以及根据本文统计分析发现“温肺”“平喘”“化痰”出现频次较高,因此治疗儿科哮喘应以“宣肺平喘”“化痰止咳”为主要治则。另外,脾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食物和运化水谷精微,脾主升胃主降,若脾胃功能失调,水谷精微运化不畅,聚而成痰,胃气不降,痰气上逆犯肺,致肺肃降不及,咳喘发作[18]。因此从统计结果发现以“肺经”“心经”“脾经”“胃经”频次较高,这也体现了上述“宣肺平喘”的治则。由于小儿的生理特点是“纯阳”致体,感受外邪后易从热化,所以多为实热证居多[19]。因此治疗儿科哮喘的用药方面常选择寒凉(不可过寒)或温性的药物,不至于药助热势,迁延病情[20]。结果统计发现药性以温、寒频次较高,符合儿科哮喘用药特点。药味以“苦”“辛”“甘”使用频次最高,苦味药具有泄热、降气、通泄大便、燥湿等作用,这与寒性药物的作用机制基本一致,此外,肺与大肠相表里,腑通则肺气得降,以平咳喘;辛味药物能行气血,在调节气的升降出入中意义重大,可缓解肺气上逆、肝失疏泄等所引发的咳喘;甘味药物扶正祛邪,同时还能调和诸药药性。

治疗儿科哮喘中药以麻黄、细辛、防风(解表类)药物及杏仁、白芥子、半夏(化痰止咳平喘类)药物使用频次较高。其中以麻黄居于首位,麻黄属解表药,其功效为宣肺平喘、发汗解表[21]。《伤寒论》中提及因麻黄兼有平喘之功,故对风寒表实有喘逆咳嗽者,尤为适宜,如麻黄汤[22]。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23]:麻黄中麻黄碱、伪麻黄碱及麻黄挥发油是其平喘的有效成分,可直接兴奋支气管平滑肌的β 受体,激活腺苷酸环化酶,升高细胞内cAMP,使平滑肌松弛;还可直接兴奋支气管黏膜血管平滑肌的α 受体,使血管收缩,降低血管壁通透性,减轻支气管黏膜水肿[24]。甘草属补虚药,甘润平和,归肺经,可应用于咳嗽痰多,并且可调和诸药,因此在治疗儿科哮喘的中药复方中使用频次较高。这也体现了治疗儿科哮喘的主要以“宣肺平喘、止咳化痰”为主。杏仁分苦杏仁与甜杏仁,苦杏仁性微温味苦,有降气止咳平喘之效。《本草求真》中记载:“杏仁,既有发散风寒之能,复有下气除喘之力。”善于使气下行,平息咳喘。现代药理学研究说明[25],苦杏仁提取物可以抑制呼吸中枢,降低平滑肌的兴奋程度,从而防止哮喘的发生。

通过药对统计分析得知,使用频次最高的为麻黄与杏仁。麻黄味辛性温,具有辛散苦、泄、温通、宣畅之效;杏仁味苦性温,具有苦降之性,以降为主,降中兼宣;二者合用,一可外应皮毛而助于发汗祛邪,二可降气止咳平喘,一宣一降,肺气通畅,喘咳自平。如《本经疏证》中提及:“麻黄、杏仁并用,盖麻黄主开散,其力悉在毛窍,非借杏仁伸其血络中气,则其行反濡缓而有所伤。”[26]通过网络图进一步分析各药味配伍之间的关系,发现麻黄、黄芪、地龙、桑白皮、杏仁均位于中心点,相较密集。麻黄与黄芪共归肺经,黄芪可补肺脾之气,益卫固表以止汗,治脾肺气虚所致卫气不固,与麻黄配伍可收敛止汗;麻黄与地龙共归于膀胱经,地龙性寒降泄,长用清肺平喘,用治邪热壅肺、肺失肃降之哮喘不止,配伍麻黄可加强清肺化痰、止咳平喘之功;麻黄合地龙散表邪、通肺络、止咳喘,属寒温并用之法。麻黄开宣肺气以除壅塞;黄芪补脾肺之气;桑白皮泻肺火;杏仁助麻黄宣肺;地龙解痉平喘;桃仁活血化瘀;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共奏疏利气机、活血化癣、涤痰平喘之功。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统计治疗儿科哮喘的中药复方文献进行数据挖掘,结果发现治疗儿科哮喘中药复方剂型除传统汤剂外,以依从性较强的外用剂型(贴剂、糊剂、膏剂)为主,且中医治疗儿科哮喘以“宣肺平喘”“止咳平喘”为主要治则,多采用药性“寒、温”,药味“苦、辛、甘”,药物归经“肺、脾、肾归经”的药物,目前临床治疗儿科哮喘的中药复方用药以解表类(麻黄、细辛等)和止咳平喘化痰药(杏仁、白芥子等)为主。本文通过对治疗儿科哮喘的中药复方的文献进行数据挖掘,对临床用药具有指导意义,且对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具有一定的价值。

猜你喜欢

杏仁平喘麻黄
Ganoderma lucidum: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phytochemistry,eff icacy,safety and clinical study
Pingchuan formula (平喘方) improves allergic asthma in mice through inhibiting nuclear factor-kappa B/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signaling pathway
A Skopos Theory-based Study of Translation Principl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ecoctions
A Network Pharmacology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Ma Xing Shi Gan Decoction on Influenza
Systematic Pharmacological Strategies to Explore the Regulatory Mechanism of Ma Xing Shi Gan Decoction on COVID-19
关注麻黄的配伍禁忌
千年古方三拗汤,止咳、化痰、平喘
地龙生姜平喘
杏仁糖小兔
餐桌观察员之五仁月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