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对急诊颅脑损伤开颅患者预后的影响

2021-03-08于敏生

中国医药导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输液颅脑液体

陈 焜 于敏生 习 涛 王 宾

1.北京市朝阳区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北京 100026;2.清华大学附属北京垂杨柳医院护理部,北京 100022;3.清华大学附属北京垂杨柳医院急诊内科,北京 100022;4.清华大学附属北京垂杨柳医院急诊外科,北京 100022

颅脑外伤多见于车祸、坠落、压砸等事故中,是常见而危重的伤情,需及时抢救。液体治疗是颅脑外伤抢救中的重要环节,需维持患者的血容量,保证组织器官灌注、氧供及血供,但常规的液体治疗对患者状况评估不够准确,可能因患者血脑屏障遭到破坏,而导致肺水肿、脑水肿等并发症的发生,因此需要研究更科学的液体治疗方法[1-6]。本研究对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在急诊颅脑损伤开颅患者中的应用进行了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清华大学附属北京垂杨柳医院自2017 年8 月—2019 年2 月收治的急诊颅脑损伤行开颅的患者61 例,根据治疗方法分成两组,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观察组31 例,其中男18 例,女13 例;年龄31~50 岁,平均(40.8±3.8)岁。对照组30 例,其中男18 例,女12 例;年龄30~50 岁,平均(40.2±3.9)岁。纳入标准:①自愿配合,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②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9~15 分。排除标准:①认知功能障碍;②无法沟通;③有颅脑手术史;④合并重要脏器疾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应用目标导向液体输液进行治疗,将每博量变异度维持在<13%,血红蛋白维持在>80 g/L,尿量维持在1 mL/(kg·h),将6%羟乙基淀粉与0.9%氯化钠注射液的比例控制在1∶2 或2∶3。

1.2.2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输液治疗,术前给予患者0.9%氯化钠注射液10 mL/kg,术中根据患者需要,给予血制品、0.9%氯化钠注射液、6%羟乙基淀粉HES 输注,维持对照组病例的收缩压[90~100 mmHg(1 mmHg=0.133 kPa)]、舒张压(60~70 mmHg)、中心静脉压[5~12 cmH2O(1 cmH2O=0.098 kPa)]、血红蛋白(>80 g/L)、尿量[>1 mL/(kg·h)],对患者进行输液治疗。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包括住院时间、手术时间、输血量、术中出血量、尿量、输液量。对患者术前、术后48 h 进行GCS 评分,分数越高代表意识越清醒[7]。并记录颅内压水平。观察患者在手术前、中、后发生的并发症情况,包括肺水肿、脑水肿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6.0 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或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

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尿量多于对照组,输液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

2.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GCS 评分及颅内压情况

两组患者术后48 h GCS 评分高于治疗前,颅内压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术后48 h GCS 评分高于对照组,颅内压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GCS 评分及颅内压情况对比()

表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GCS 评分及颅内压情况对比()

注:GC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3。

3 讨论

颅脑损伤属于危重症,可由多种原因导致,有较高的致死风险,经过抢救,也可能致残,且恢复困难,为患者生活带来极大不便,家庭也会面临沉重的负担[8-12]。颅脑损伤的抢救方法十分值得探讨,在伤情急性期,患者会处于高血流动力学状态,长时间会造成肺水肿并引起心功能损害,患者存在的颅内高压和脑水肿也需要处理。同时,由于血脑屏障遭到破坏,引起脑水肿不断加重,患者可能因缺氧缺血死亡。因此,颅脑损伤抢救强调合适的液体管理方法[13-21]。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例(%)]

目标导向液体治疗是一种新型的液体治疗方法,也是目前较为合理的液体管理方法。目标导向液体治疗是指实时监控患者的机体容量状态,动态观察血流动力学指标,后进行补液。目的在于提高器官血流灌注,增加心输出量,增加脑部氧供应,避免继发损害[22-27]。其较传统输液方式的主要优势在于对患者容量状态评估更加精确,既维持了血容量,保证了组织的血流灌注和氧供,又避免了因液体治疗不当导致的心衰和肺水肿等多种并发症发生,是一种优化解决方案,应用于颅脑外伤患者抢救时更加有效而安全[28-31]。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尿量多于对照组,输液量少于对照组,证实了目标导向液体的确切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48 h GCS 评分高于对照组,颅内压低于对照组,提示观察组患者的状态整体较对照组患者更好。此外,本研究对并发症的观察中发现,常规液体治疗会引起将近1/3 患者发生肺水肿、脑水肿并发症,而使用液体导向治疗的患者则明显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对患者有利。

综上所述,目标导向液体治疗用于颅脑外伤患者的抢救中较常规液体治疗方法更有优势,提高了治疗效果,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是一种优秀的液体治疗方法。

猜你喜欢

输液颅脑液体
液体小“桥”
自灸也能预防输液发热反应
六合丹防治输液性静脉炎的Meta分析
在为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时应用留置针改良固定法进行输液的效果
层层叠叠的液体
老年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联合内外减压术治疗的效果观察
脑室内颅内压监测在老年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颈枕输液袋
Current pre-hospital traumatic brain injury management in China
重型颅脑损伤并发应激性溃疡的预防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