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走"出好新闻

2021-03-07高湛钦

科学与财富 2021年32期
关键词:新闻记者题材笔者

高湛钦

摘 要:新闻舆论工作者要以人民为中心,心系人民、讴歌人民,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自从 “走基层、转文风、改作风”活动开展以来,广大新闻记者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倾听普通群众的声音,关注老百姓的生活,通过走基层这样的采访形式,扎根人民生活、扎根实践沃土,锻炼过硬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撰写了一大批接地气、带露珠、有温度的新闻佳作,扎下新闻业务之根、人生价值之根、为民情怀之根,走基层不是在会上“听”新闻、在网上“copy”新闻、等通讯员“送”新闻,而是在基层一线去抓“活鱼”。笔者试通过自身经历,谈谈切身体会。

关键词:新闻采访,走基层;

所谓“七分采三分写”,走基层一个走字,把新闻采访工作说活了,为了更好的当好党委政府喉舌,很多基层新闻工作者走基层往往面对的主题主线的内容,但是和开会、翻报纸得来的第二手、第三手消息不同,对于走基层报道而言,记者的角色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从客观公正的中心转换为与采访对象有更多的情感共鸣。这样的角色和角度的转变,对记者更好的把握新闻实质,做出鲜活的主题报道提供了先天的优势。几年前,笔者所在的城市通了第一条高速铁路,按照常规的报道方式,媒体往往会聚焦项目的投资、当地社会各界的反響。但是笔者总觉得在新闻的广度和深度上少了一些东西,导致感染力不够。于是在上级部门的支持和统筹下,笔者和同行一同策划了一组以记者体验为主的新闻采访行动,乘坐新开通的高铁线路从所在的城市出发一直到北部湾,用记者的亲身经历和丰富的镜头,一路展现时空距离缩短后对经济贸易,人员交流,信息互通带来的变化,同时也把沿线的风土人情、人文风貌穿插展现,不再局限于一城一地之变,而是放眼整个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建设,报道格局和视野一下子打开,新闻的传播价值也得到大幅提升。

走基层要把题材做深做活,需要记者舍得下笨功夫,所以在时间上要花费得多一些,在一些“走基层”报道中,一些记者虽然也下了基层,到了一线,但由于沉不下心,耐不住性子,不深入的长时间与采访对象接触,只做到了身到,而没有做到心到,很难抓到采访对象真实自然的内心状态和生动鲜活的细节。笔者曾经策划了对一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人物的题材,主要反映一名外地媳妇到宜宾后,扛着世俗的眼光,靠着自己的坚持,自力自强,把一个普通农村家庭维系成为全国文明家庭,媒体每年要报道这样的先进事迹很多,但怎么才能抓住普通人物的精神实质打动人,十分考验记者的观察力和沟通力,这个题材的主人翁是名大学生,和农村外出务工的丈夫因为缘分相识后结为夫妻,双方文化和社会地位差距巨大,但这段不被外人看好的婚姻在她的精心经营下过得有滋有味,题材很好,但经过媒体多次报道,她本人已经有了一些和媒体打交道的 “经验”,再加上她自身的经历,气场十足。为了走进这个采访对象的真实内心,记者开始不带任何采访设备,跟着主人翁走村串户,了解她的生活工作经历,拉近彼此心理距离,在后来的采访中,记者也不预设主题,不有意引导,忠实记录下了这个外来媳妇给老人洗脚、用可视电话维系家中亲情、热心帮助村里留守孩子等鲜活的画面,记录下她“喜欢坐在自行车上笑,不想在宝马车里哭”等个性化的语言,节目以《外来媳妇蝶变记》为题在央视《焦点访谈》播出,并获得了当年的省级新闻奖一等奖。

除了求深,在走基层的过程中,笔者还有一个感受,对于主题主线的题材有时还要剑走偏锋,换个思维去挖掘题材会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几年前,记者在走基层报道一个企业帮助贫困村脱贫的事例,如果继续按照当初的思路去报道,很可能最终产生一篇普通的成就性报道,缺乏感染力,于是记者采访中不断寻找更能体现脱贫攻坚实效的细节和事例,终于从村干部口中得知得知当地有一个双目失明,渴望读书的8岁孩子临近开学还无法上学,企业正积极帮忙想办法,于是记者马上转变采访重点,和企业相关同志一起在大山深处和盲童以及家人朝夕相处了近一周,取得盲童家人的信任,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最终帮助盲童入读市中心的特殊教育学校,挖掘出了一个真扶贫、扶真贫,扶贫先扶智,扶贫下深水的鲜活事例,节目最后也获得了省级新闻奖一等奖。不仅如此,在实际采访中,笔者经常会碰到这种节外生枝报道后“歪打正着”的情况,这也恰恰说明,客观存在的新闻事实,只要新闻工作者在走基层用心用情,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时刻保持新闻的敏感性和“饥渴性”,找准新闻点,一定能够抓住“活鱼”和“大鱼”。

在新闻工作实际中,宣传好党的重大决策部署在基层的落地落实情况是新闻工作者肩负的重要职责和使命,但这些重大题材往往需要记者吃透后才能在具体实践中找到报道载体,找准报道角度,所以也比较容易出现“蜻蜓点水”“雨过地皮湿”等报道不深入的现象。一篇优秀的走基层一定要大处着眼,细处着手,要以细节取胜,用故事化的叙述,通过丰富的情节变化来展现新闻事实。同时文字要朴实,访谈要道实情,讲真话,使报道更多地带有纪实风格。今年,笔者参与了一次关于生态题材方面的走基层报道,一个几年前还是以高污染的土法造纸为支柱产业的小山村,村民甚至为了挣钱破坏环境,在当地决定依法关停土法造纸厂时还与执法机构发生了冲突。可是几年过去了,村里的土法造纸厂不仅全部关停,村民吃上了“生态饭”,曾经闹事的村民也成了保护生态的积极分子,这是什么原因呢?记者前后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踩点、采访,发现当初关停了土法造纸厂后,拿着补偿金村民们抓住了近年来方兴未艾的观鸟产业契机,依托特殊的生态资源当起了“鸟导游”,带领生态摄影师拍摄各种珍稀鸟类的千姿百态增加了不少收入,当地生态也随之发生巨大变化,曾经村里的小河鱼虾绝迹、飞鸟无踪,而今很多珍稀鸟类重回人们视线,与村民们和谐共处,村里的变化让人感慨,也生动诠释了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思想真谛。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和村民名同吃同住,过边走看,真切的感受到他们真的是不仅在思想上发生了根本转变,在行动更是从生态破坏者变成了生态保护者,这样的转变来的很自然,很真切,这样的采访感受是文件上看不到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走基层就是记者通过亲眼看、倾耳听,去发现大题材在小小的基层细胞上的真实映射,去体验最真实鲜活的基层脉动。

归根到底,走基层能全方位检验新闻记者的“四力”水平:“脚力”是根基, “好新闻是跑出来的”,新闻记者在工作中要深入到基层,走进街巷社区,田间院坝,才能写出“沾泥土 带露珠 冒热气”的优秀新闻稿件;眼力是关键,新闻记者要练就一双慧眼,在“走”中见微知著、以小见大;脑力是核心,新闻记者在实际工作中要用辩证思维,拨开现象看本质,让报道更有深度;笔力是基础。新闻记者无论是从事的纸媒还是电视、新媒体工作,良好的语言文字功底是基本素质之一,只有练就好过硬的笔头功夫,才能把脚力所到之处、眼力发现之美、脑力思考之深呈现在版面和屏幕上,创作出题材丰富、内容充实、语言朴实的新闻作品。

3822500589236

猜你喜欢

新闻记者题材笔者
如何辨别新闻记者证真伪
如何辨别新闻记者证真伪?
老师,别走……
2019 新版新闻记者证公示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2019新版新闻记者证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广电总局关于2015年6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