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造物智慧的当代应用研究

2021-03-07陈莉

科学与财富 2021年32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陈莉

摘 要:中国的传统的造物智慧是中国古代先贤留下的宝贵遗产,经过几千年的传承至今,是凝聚中华民族精神的纽带,是全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先祖留给后世族人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现如今在信息化洪流的冲击下,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在当代焕发生机,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是时代的课题。本文以贵州省惠水县布依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枫香染”技艺为例,通过文献资料研究和个案分析进行研究,了解其制作工艺、发展现状以及当代应用,通过个案研究提出关于传统手工艺技艺传承与保护的几点思考,并认为激活当代应用,把民间艺术与社会大众日常生活进行紧密结合,把传统技艺作为一种当地文化和习惯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使其在现代意识的关照下自然地绽放,这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终归属。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枫香染;当代应用;传承;保护

一、贵州黔南惠水县枫香染解析

(一)、枫香染简介

惠水县地处云贵高原,位于贵州省中南部,北邻贵阳,南接广西河池,西及安顺,隶属于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惠水县蜡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在《宋史》四九三卷中曾记载:“南宁州(今黔南惠水县南)特产……蜜蜡、蜡染布……” 可见早在宋代惠水县的蜡染技艺已十分卓越。蜡染古称“蜡缬”,制作原理与“夹缬(今印染)”“绞缬(今扎染)”相似,都是中国传统防染印染技艺。所谓防染,指的是运用特殊手段(如各类防染剂,折叠捆扎,雕花镂空板等)防止布料上的特定区域染色,使浸染后的布料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纹理。如今在黔南布依族苗族惠水县的手工蜡染技艺中,主要是以雅水镇布依族蜡染与鸭绒乡的苗族蜡染最为出色,其中雅水镇小岩角布依族以枫香油作为防染剂制作的蜡染作品尤为精美细腻,又叫做“枫香染”。

(二)、枫香染制作技艺

枫香染制作技艺在2008年6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枫香染是蜡染中的一种,盛行于惠水县和麻江县等地,当地有制作枫香染习俗的民族包括布依族、苗族、瑶族等。运用枫香染制作的作品,构图对称饱满,图案形态优美有韵律,色泽淳朴,蓝白颜色对比强烈,纹饰细腻清晰,没有冰裂纹,堪称手工艺品的佳作,犹如画布上的青花瓷。早在宋神宗十三年公元(1083年),枫香染就被赐予“天染枫香”,意思是枫香染是上天的神仙才能染出来的色彩。

黔南布依族苗族惠水县布依族枫香染的制作工艺流程主要分为五步:布料漂白——枫香油制作——绘制蜡稿——蓝靛浸染——褪蜡漂洗。区别于传统蜡染在防染材料和绘制工具上,常用的防染材料有蜂蜡,石蜡等,而枫香染是用枫香脂和牛油绘蜡,绘蜡的工具也区别于传统的蜡刀,使用毛笔,以这种方式绘制出来的图样线条更为细腻流畅,可以得到相对于传统蜡染更加精细繁密的图案。

(三)、枫香染题材与纹样

由于传统的枫香染布料是作为生活用品个人使用而非用于交换的商品,所以枫香染上的图案通常都含有其特有的文化内涵,或是个人情感的表达,或是某种精神寄托与期望,再或者是民族信仰与崇拜,图案极其精美细腻,多以吉祥纹样为主。通常是身边常见的花鸟鱼虫等寓意吉祥的图案,也有许多神话传说纹样以及含有宗教色彩图腾崇拜的纹样。枫香染的审美特征在统一中极富有变化,整体形态优美动人,内容更是天马行空。最为精妙的是,人们通过联想,把多种生物的形象拆解、重构,有序的组合在一起,形成物化的可以寄托人类精神的神灵形象,不同的组合有着不同的吉祥寓意,如蜈蚣龙、蝴蝶妈妈等。

二、枫香染的当代应用探索

(一)、枫香染技艺的当代应用现状

手工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性是其核心。过去,在惠水县的布依族中枫香染的传承几乎断代,究其原因是因为枫香染技艺曾是家族式传承的,且传男不传女。自从枫香染技艺成功申遗以来,在国家重视社区努力的情况下,发展状况正在逐步回暖。自上而下自成体系进行的如火如荼。政府、社区以及相关机构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进行传承与保护,例如将一些闭塞的村寨发展成旅游景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鼓励手工艺匠人自产自销。设立博物馆、举办展览会、开展手工艺文化节,线上与线下双管齐下进行宣传与普及,邀请相关的手工艺大师和传承人在现场讲解和演示枫香染的制作过程,吸引民众参与到活动中。使广大人民群众真正了解和认识身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政府也调动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用专业的视角来更加系统、科学地对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研究与传承。贵州作为少数民族的聚集地,经常会有外地来考察学习的高等院校师生,而最值得一提的是在惠水县本地的贵州盛华职业技术学院,在那里蜡染和刺绣作为一门学科出现的,由工艺传承大师作为讲师,学生们在那里系统地从构成、色彩等基础知识学起,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鼓励学员自主创新,制作出了许多现代化的手工艺产品,以惠水县的枫香染为例,就拓展出了许多现代气息的产品,如还未浸染的蜡画、杯垫、桌面摆盘、小手包,抱枕等(如下图)。

在現代商品经济的刺激下,枫香染由自产自用的实用品转换为用来交换的商品。在这个转换的阶段,这些手工艺产品变成了景区的纪念品,生产目的从满足个人生活实用到满足他人审美,从而使手工艺人凝结在产品上的个人情感逐渐减淡,在这种大环境下,图案的样式逐渐程式化简化,民族性质和个人情感寄托的精神消失了,为了方便生产,一些商家甚至使用机器生产的印花布料代替枫香染作品,相对于费时间费精力费人力的手工艺产品,机器生产的产品成本更低,价格也更容易被景区想要买纪念品的游客接受,真正的手工艺产品滞销,导致很多手工艺人放弃了传统的制作方式从而加入工业化生产的队伍。同样的,图案的简化、制作过程的简化和工业材料的添加使得现在的产品虽然看似与传统的产品如出一辙,但是其精神内涵和审美价值确大相径庭,很难得像过去那样件件都是精品,这严重的影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期形成的品牌和荣誉。

在现代化社会的大染缸中,一些苗族、布依族的妇女已经不穿手工蜡染刺绣的民族服装了,转为穿现代化机器生产的化工纤维衣服,即便是逢年过节或文化活动中的民族服装,也能看到机器印花的影子,原本蜡染的床单被套门帘等生活用品也被机器印花的工业产品代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早来源于民间,起源于广大人民群众从长期的生活当中汲取的文化精华,用精湛的工艺技巧诠释和表现着丰富的思想情感。而后,手工艺经过几百年的演绎和发展达到巅峰的水平,成为国家乃至世界的艺术瑰宝。然而一些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却逐渐脱离民间的本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步成为高雅和高贵的代表,无论在艺术成就还是价格方面都提升到一定高度。对于手工艺发展本身来说,这并不是一件坏事,但是对于培育它的土壤来说,这种高度却往往使人难以企及,使自身与本来的受众群体拉开了距离,成为了无水之源,使其失去了原本的“魂”,为自身的长期发展造成了障碍。

其实上述的这种现象并非个例,在传统手工艺技艺领域普遍存在。商品经济的发展与传统技艺原真性的冲突;最求高艺术价值与滋养其发展的生活性的冲突是眼下最大的两个矛盾点,虽然国家加大了传统手工艺技艺抢救工作的力度,人们也逐渐意识到了传统技艺的重要性。但是民间手工技艺的传承仍旧面临着较为严峻的考验。

三、对于枫香染技艺当代应用的思考

对于上述的这种现象,我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首先,我们不应该把工艺改良以及图案现代化的重担压在手工艺匠人的肩上。这些手工艺匠人大多生活在比较落后的村落,没有接受过现代系统的美术教育,只能盲目的对照市场中“流行”的现有原型进行模仿和借鉴,而较为落后的地区人们的审美很难匹配具有购买力地区人们的审美需求,从而使得这些手工艺产品在在人们心中落下一个“俗”的印象。学者们应该加大对传统手工艺技艺的研究和拓展,主动承担起对其工艺改良和图案纹样现代化设计的责任,随着研究力度的加大,研究成果的普及,大众对于各类手工艺技艺的认识也会提高,才会逐渐真正理解传统手工艺品的价值以及传统手工艺品的内在精神。

其次,将传统手工艺产品商业化是值得肯定的,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改善手工艺匠人的生活水平,相对应也能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但是我们对传统手工艺产品的商业价值定位不应该仅仅是旅游纪念品,而是应该拓展为生活用品以及工艺艺术品。目前景区的手工艺产品购买回来只能当作装饰品陈设或者纪念品收藏,从而很少有游客选择购买价格高昂的传统手工艺作品。但如果这件作品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是既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又满足人们的实用需求的产品,那人们对于产品的购买率会成倍增加。所以,政府和社区对于传统的手工艺技艺不应该仅仅给予经济上和政策上的扶持,应该委派设计师和材料专家与传统手工艺匠人合作再设计、系统学习,从根源上补足手工艺匠人的短板,解决产品“不时尚”“不日常”的问题。

最后,中国传统手工技艺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血液,是支持中华民族传承几千年来屹立不倒的脊梁,是中华民族走出国门迈向世界的精神原动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应该是“过去式”,而应当是“进行式”。传统的手工艺技艺不应该仅仅出现在史书中,传统手工艺产品也不应该被当作历史文物被收藏在博物馆中,或者当成象征身份、地位的高端艺术品陈列在收藏柜中,而是让这“旧时王谢堂前燕”真正地“飞入寻常百姓家”,激活其“当代性”,被人们当作是一种习以为常的物质融合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传统手工艺技艺只有真正的被现代的人们所了解和熟知,传统手工艺产品走进现代人们的生活中,融入人们的衣食住行,融入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像过年吃饺子、贴对联这样的潜移默化,“非遗”才能在真正的意义上得到保护和传承。

参考文献:

[1]贾京生. 中国现代民间手工蜡染工艺文化研究[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3.

[2]惠水县文体广电旅游局. 惠水布依族枫香染[M]. 宜昌: 三峽电子音像出版社, 2013.

[3]杨文斌、杨亮、王振华等. 苗族蜡染[M]. 江苏: 凤凰美术出版社, 2015.

[4]张婕、钟蕾. 非物质文化遗产基于文化创意产业的新思考[J].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4(03).

[5]罗巧玲.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D]. 湖北民族学院, 2012.

[6]牟延林、谭宏、刘壮.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注:[1]《宋史》四九三卷 官修史书 元至正六年(1346)年

1143501186254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