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德育视野下小学劳动教育开展探究

2021-03-07姚杰恩

民族文汇 2021年9期
关键词:德育教学策略

姚杰恩

摘要:劳动教育涉及劳动观念、劳动素养、劳动精神、劳动体验、劳动价值等一系列与劳动活动相关联的内涵性和延展性教育内容。在小学教育阶段开展劳动教育不仅能够针对低龄小学生的特殊教育群体,发展其与年龄相适应的良好品质,更可以让其在参与劳动过程中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热爱劳动,不怕吃苦,进一步发展其德育素养和人文涵养,也体现了以劳动教育发展德育教育,以德育教育优化劳动教育形式的教育目标。需要教师以科学的观念带动自己设计更科学、合理、多样的劳动教育课程,开发多种教育资源,综合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德育;小学劳动教育;教学策略

德育视野下的小学劳动教育是凸显了德育与劳动教育相融合、相促进、相发展的教育理念,实现了教育性、有机性、生成性、量力性的教学内容,可以进一步深化现阶段我国小学劳动教育已取得的良好教育效果,并解决存在的一系列实践问题,如劳动教育课程没有得到充分的时间和计划保障,劳动教育的价值没有得到进一步的扩展和深化,劳动教育的资源没有得到系统立体的开发,劳动教育的评价体系没有规范与健全。通过德育和劳动教育的有效融合更可以解决学生的劳动认知偏差、劳动能力偏低、劳动教育短暂处于弱势等一系列问题,实现劳动教育对学生发展、对德育深化的有效目标。

一、将德育与小学劳动教育融合在一起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劳动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有效途径

立德树人教育宗旨突出了教育体系,尤其是小学教育阶段应当坚持将德育融入到文化教学、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活动以及感恩教育、生命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劳动教育各个环节之中。而劳动教育又由于其教育的内容、教育的实践路径可以丰富德育的内容、形式,突出其实践意义,增强德育的吸引力,更使德育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也凸显了劳动教育的魅力。

(二)小学阶段是“以劳动促发展”的关键时期

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最为基础、关键的阶段,不仅为科学文化知识学习打下良好基础,更可以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素养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而在此阶段深入开展劳动教育则可以让学生在模仿劳动、实践劳动中逐步培养自觉意识和理性思维,纠正不良行为习惯,不良生活態度,能够在锻炼身体过程中受到劳动文化的熏陶,培养坚定的劳动意志,在后续遇到更复杂的问题、更充满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时有坚定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道德行为,能够表里如一。

二、德育视野下开展小学劳动教育的有效方法

(一)制定科学化的劳动教育观念

劳动是涵盖了能力、认知、实践等多方面的教育内容。以德育视野开展小学劳动教育首先需要教师能够在德育目标下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向,能够让学生有目的的接受劳动教育,在劳动中认知世界,发展能力,培养素质[1]:

第一,教师要能够通过劳动帮助学生树立人生梦想,有正确的人生规划,在小学阶段让孩子们敢于想象,勇于追梦,并能够认知到需要通过个人的劳动与努力实现梦想;并且在梦想的带动下,在实践劳动过程中,逐步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价值观念和人生观念,能够自觉的接受教育、接受引导,在劳动中有习惯,有信念。

第二,教师要通过劳动这一形式端正学生的劳动态度,内化其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接受劳动教育时既有积极的心态和主观的意愿去参与劳动,完成劳动,又可以在教师所提供的具有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中主动接受对个人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教师选择的教学活动能够触发学生的生活经验或情感认知。能够有道德或情感共鸣,让学生逐步用积极向上的劳动观念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规则意识。

第三,教师要能够通过劳动教育改变小学生的劳动习惯。认知到良好劳动习惯对于培养个体优秀的意志品质和坚定的情感情操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学生要能够用双手参与劳动,参与奋斗,参与创造过程中,既积累劳动经验和教训,养成爱劳动的精神,又能够在与劳动困难进行斗争和对抗中逐步养成迎难而上,不畏艰险的意志品质,愿意自觉的接受劳动的教育,磨砺自己的意志。

第四,教师还要利用劳动者教育这一形式外化学生的道德行为,即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方法、劳动技巧,让其从做小事做细事开始养成与知识与想法与愿望相一致的实践能力,转变大部分小学生想法一大堆,却不愿意通过实践将其落实的情况,将内心的道德品质外化为参与劳动、感受劳动、创造劳动的行为。

(二)设计多样化的劳动教育课程

教师还要结合德育教育的内容、方向和特质,设计多样化的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能够从多角度进行劳动教育,而非单纯的完成综合实践活动[2]:

第一,要做到劳动教育与学科教育、与学科活动的有效融合。遵循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能够提供其进行认知、进行体验、进行再验证的机会,从德育教育这一出发点开始延展渗透劳动教育的形式。如在科学教育、社会教育、语文教育、数学教育中融入劳动教育的内容,逐步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对劳动的认同感,并能够将各学科所学知识作用于劳动教育过程中。如利用在科学课上学到的简单物理知识设计更高效的劳动工具,在应用跨学科知识时感受劳动的快乐与魅力。

第二,要做到主题课程和隐性课程相结合,德育的渗透要实现显性隐性相结合,劳动教育也要遵循同样的规律和理念。主题课程是指教学的主要内容即是劳动教育,如劳动课、综合实践课;而隐性课程则是开展劳动的课程,将劳动与语文、数学、科学技术融合在一起,与学校开办的校本化课程融合在一起,在各学科教育中、在专题劳动中培养其合作精神、探究精神,培养科学的劳动态度和劳动方法。同时,还应将校园文化和校园环境开发为另一种隐性课程,在校园公告栏、文化长廊上多张贴布置宣传劳动模范生平事迹、解读劳动科学精神的标语、画报,积极举办如劳动知识竞答、劳动创意分享等校园活动,让小学生能够科学的接受持续的劳动教育和道德培养。

(三)开发多种可被应用的劳动力量

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劳动教育要全面考量学校、家庭、社会、教师等不同的教育力量和教育作用,能够最大化的实现劳动教育与德育教育的有效融合[3]:

第一,重视家庭劳动教育。将父母的教育观念、教育力量开发为能够促进小学生个体健康成长的有效资源。如布置事家庭手工创意活动,请家长给孩子们讲一讲如雷锋等时代楷模的故事,请家长做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劳动模范,引导孩子与自己一同接受劳动教育与德育教育。

第二,要开发专业劳动教育资源和社区劳动资源。其一,学校要能够培养专业的劳动教育教师,该教师队伍要具备专业的劳动教育能力,了解小学生的个性特点,选择与劳动教育最匹配的点开始教学过程,能够让孩子在最自然的环境中接受最自然的劳动教育。同时,还要能够适时的对该专业劳动教师队伍进行德育专业能力的培养,让其在开展劳动教育课时注重对学生劳动素养、人文精神的引导。其二,学校还要适当引入和挖掘社会上的劳动教育资源。适时的与社区、与职业院校、与企事业单位等进行融合,在主题教育日中引入校外师资力量,开展专业的劳动教育课程。如将竹编手工艺人请进课堂上开展竹编教育,在美育与劳动教育共同落实时培养学生的匠人精神和工匠意识。

三、结语

小学劳动教育是实现学生素质成长、全方位成长必不可少的教育形式之一。在开展劳动教育时学校、教师还应当以德育教育为理念和方向,做到以德育引导劳动教育的目标,以德育设计劳动教育的课程,以德育丰富劳动教育的资源和力量,能够发挥德育与劳动教育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积极作用,能够充分落实以德树人教育理念下小学的教育体系、教育课程、教育活动、教学氛围的有效搭建,让学生在劳动中培养健康的意志品质和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1] 赵兴波. 小学劳动教育综合实践活动与其他学科德育教学的整合研究[J].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21(3):2.

[2] 朱晓雅. 劳动教育在小学德育的价值与实施[J]. 好家长, 2020.

[3] 代云. 新时代小学生劳动教育问题及策略研究[D]. 安庆师范大学, 2020.

猜你喜欢

德育教学策略
《中国德育》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识字写字结合教学策略探析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三项教学策略
基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作文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