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案例教学巩固《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在线教学效果探讨

2021-03-04徐荷林

现代医药卫生 2021年2期
关键词:药剂学动力学案例

徐荷林,罗 徽

(1.温州医科大学药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2.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2019年12月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因为疫情防控的需求,学校推迟开学时间。根据防控的要求,全国各大中小学不能如期开学,但教学工作不容耽误,需要做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 如何做好疫情防控期间的教学工作,是所有高校师生共同面对的挑战[1-3]。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作为药学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大多数高校多采取“面授课堂加实验操作训练”的方式进行教学。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新学期教师告别熟悉的传统教学课堂,不得不采用在线教学方式授课。直接从完全的线下教学到完全的线上教学,无论对于学生还是教师均面临众多挑战[4],主要表现在:(1)学生的自律性无疑是一种挑战,如果没有有效监督和科学规划,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2)教学硬软件平台滞后,常出现线上教学卡顿问题;(3)绝大多数一线教师都没有在线教学的经验。由于上述主、客观因素,教学过程中师生间不能及时互动反馈,线上教学效果可见一斑[5]。这就需要设计和实施符合学习规律且有效率的完全线上教学模式。

1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线上教学模式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药学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课。通过本学科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及其在合理用药与新药开发中的应用[6]。教学中应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对于学生而言,《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一门相当晦涩难懂的课程,该课程的课程特点为内容比较抽象,知识点繁杂。针对上述问题,作者就疫情期间温州医科大学《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线上教学经验进行分享与探讨。

1.1建立线上资源,让学生有所学 新冠肺炎疫情在寒假暴发,许多学生在家缺乏教材,而又缺乏完整的《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网络线上课程。基于这些情况,作者利用浙江线上平台建立了《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线上MOOC课程。而且考虑到疫情期间可能无法在短时间建设成完备而又可视性强的资源,教学团队利用EV屏幕录制软件,制作了简单的课堂教学视频。同时,还完善了其他必备资源如课件、学习笔记、习题、在线作业等。另外,作者还准备了《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领域经典的外文电子书、经典文献综述及相关研究文献等拓展资料,可以适应不同教学对象的需求。依据学校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一切教学活动按照教学进度正常进行的要求,教学团队利用所建立的线上资源,在授课教师“签到制”监督下,在线上课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关章节学习后,设计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测验考核,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1.2课程实时交流平台,让学生惑有所答 在线课视频教学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设计课后测验考核环节,能使学生掌握相对简单易理解的知识点。但在线自主学习,学生与授课教师缺乏实时互动,教师不能及时解答有些学生的疑惑。针对这些问题,教学团队在授课期间充分利用了浙江线上平台讨论区、建立师生互动QQ群,实时解答学生疑问。例如,有一位学生对线上课程内容“协同转运”不理解,截图将该疑问反馈给授课教师,教师在群内实时讲解,能使学生的疑问得到及时解答。在线实时交流平台作为疫情期间线上教学手段的补充,针对线上课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而不是全部课程内容。这样可以减轻在线学习网络拥堵,减轻师生参与直播课的压力,提高学习效率。

1.3线下讨论互动课,让学生有所思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知识点内容抽象,体系繁杂,相互间有紧密交叉联系,线上教学在有限的时间内涉及众多的实例教学。引导学生将所学课程知识,分析具体药物体内过程,培养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该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结合当前新冠肺炎背景,查阅相关文献:相关抗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药物包括磷酸氯喹、瑞德西韦、干扰素等,整理药物体内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特性及影响因素等数据,设计“背景材料-问题-讨论”案例教学课堂,以直播讨论课堂开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案例教学,授课教师进行对所学生物药剂学知识体系进行归纳、总结,巩固学生线上学习。

2 教学实施

2.1生物药剂学角度分析抗SARS-CoV-2药物体内外治疗效果差异 首先从SARS-CoV-2病毒相关知识、全球感染情况、对人们健康及生活的影响等内容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再切入药学相关领域包括抗病毒药物的分类、药物结构特点、新药开发情况及药物生物药剂学特性与药物疗效、新药开发间的关系。以当前抗病毒药物为背景来介绍《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第1章内容,即《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主要涵盖的内容及目前的研究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2.2以磷酸氯喹为例的案例教学 教学课件设计:检索关于描述氯喹体内生物药剂学特性的文章[7],摘录其中的有关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特性的简短英文阐述(1~2句),设计教学内容,并根据研究结果设计1~2个探讨性问题。比如,简短阐述如"The absorption of chloroquine is increased when taken with food.For example,following administration of an oral dose with a standard breakfast,the plasma peak concentration (Cmax) and area under the curve (AUC) of chloroquine were 152% and 142% respectively,compared to administration on an empty stomach."摘取介绍药物体内吸收特性,并设计探讨性问题如“食物增加氯喹吸收的可能原因?”教学过程:考虑到学生参与缺乏积极性,首先,授课教师采取点名式让学生翻译相关句子,并点评学生对专业词汇翻译的准确性;其次,授课教师提出探讨问题,学生分组探讨,并阐述各组的分析结果,授课教师进行各组点评。最后,结合先关讨论,总结《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相关章节知识体系结构,列出需掌握的基本概念,影响药代动力学的因素及相互关联。

3 教学效果

实施以抗SARS-CoV-2药物为例的案例教学,从学生课程参与、发言积极性及课后学生反馈等表明,疫情下的案例教学相比传统教学法提高了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具体表现如下。

3.1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课程的情感 将案例教学法引入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课堂教学,教师通过精心准备案例、组织讨论、点评讲解,将理论内容与具体案例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变被动灌输为主动吸收,从而提高理论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师通过以抗SARS-CoV-2药物为例的案例教学,提高学生学习趣味,提升课程的生动性。

3.2促进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叶圣陶先生也认为“教是为了不教。”究其根本实际上都在强调学校应该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在知识不断更新中挺立潮头,永远立于不败之地[8]。以抗SARS-CoV-2药物为例的互动式总结课堂,是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例的分析和问题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磷酸氯喹等具体药物的案例分析,让学生把知识获取方式由灌输式变为探究式。案例教学不但注重授课教师的引导、启发作用,而且更注重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主动性。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根据情境的设定,将自己置身于药剂师的位置上,能够根据自己的所学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知识,指导患者临床合理用药,给患者提出服药注意事项建议。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得到逻辑思维锻炼,能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探索解决问题[9]。

3.3提升学生专业外语水平,培养国际化修养 通过以上案例教学,学生明显感受到本课程的国际化视野、专业文献阅读的重要性;感受到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在新药研发中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感受到理论知识运用于临床用药指导中的重要性[10]。由此可见,案例教学可提高学生对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认知水平,更体现出该课程自身的实践性。

4 结 语

疫情防控以来,各高校陆续利用学习平台开展的录播课或QQ、钉钉、学习通等开展的直播课等授课方式替代线下课堂面授,已证明这种“完全线上”的混合式教学是切实可行的[11]。对于简单易理解的教学内容采用在线上课方式开展,设计考核环节,利用教学平台讨论区、微信群、智慧教学工具来实现互动,可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师生每天使用在线方式开展教学,已掌握了众多的教学平台和工具的使用,熟悉了在线教学的特点和资源的建设方法,这些将为传统课堂教学改革提供良好机遇。教师根据课程的特点,应该设计多维度的教学环节如设计2~3学时的总结互动式课堂,对学生在线学习内容进行总结串讲,确保学生跟得上、学得稳、有得问。 案例教学法通过将课程理论内容与实际案例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学习过程中变被动接收为主动吸纳,变死记硬背为通透的理解[12-14]。

猜你喜欢

药剂学动力学案例
《空气动力学学报》征稿简则
具有Markov切换的非线性随机SIQS传染病模型的动力学行为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新形势下药剂学在临床中的应用
浅谈基因药学实验技术在药剂学教学中的应用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药剂学理论教学改革的思考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
基于随机-动力学模型的非均匀推移质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