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传承视角下福州市朱紫坊历史文化街区渐进式更新发展研究*

2021-03-04郑海花马非

建筑技艺 2021年2期
关键词:渐进式肌理文脉

郑海花 马非

福州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

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历史记忆的载体,它包括实体的建筑群落和无形的城市文化。传承性是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时空特征[1],然而在城市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在重建历史街区的同时保留城市的历史文化记忆,是亟待考量的问题。

传承不意味着照搬复原,而是在保留街区文化核心和精髓的情况下,对街区的传统空间格局和历史内涵进行深入保护,走出以“物态保护”为主的思维禁锢,重视居民生活和人文环境,推动历史文化街区的渐进式更新发展。

1 渐进式更新发展理论研究

二次世界大战中,大拆大建的作风严重破坏了城市的历史文脉。美国著名政治家、经济学家林德布洛姆曾提出渐进主义理论,用于弥补传统城市街区更新发展模式的不足。城市更新应从追求宏大目标转变为注重发展过程,循序渐进地对城市街区小修小补,保留城市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使之不会变得千篇一律。渐进式更新是一种规模小、周期长的更新模式,在我国诸多历史街区被严重破坏的现状下,渐进式更新具有极大的优势,是我国城市发展的新趋势[2]。

2 朱紫坊历史街区概况

福州是拥有2 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乌山、于山、屏山、乌塔、白塔、三坊七巷、朱紫坊构成了福州市“三山两塔两街区”的历史文化格局(图1)。“两街区”中的朱紫坊历史悠久,教育文化氛围浓厚,如何在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保留其文化特色,为其注入新鲜活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1 朱紫坊地理区位

朱紫坊位于福州市津泰路南侧的安泰河沿岸、东街口的东南部,规划面积约18.86ha,其中核心区6.47ha,周边业态丰富,基础设施完善。历史上朱紫坊与安泰河平行,巷道与坊河垂直布置,形成了“河—桥—坊”的传统空间格局(图2)。

2.2 历史文化

朱紫坊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是福州文化的聚集地。因南宋时期坊内有朱敏功兄弟四人皆登士榜,朱紫盈门,故名朱紫坊。又因过去有安泰桥、广河桥、福枝桥,故还被称作“三桥”。朱紫坊街区也是古代福州文化教育机构的集中地,从宋太平兴国年间开始到清末止,街区内设有3个孔庙、2个县学、2个县衙和1个府学院署。

2.3 用地情况

调研发现街区以居住用地为主,行政办公用地仅次于教育科研用地和商业用地,但是与朱紫坊街区历史联系较小,广场道路和绿化面积教少,公共空间单调(表1)。

3 朱紫坊历史文化街区规划实践

1 福州历史文化核心格局

2 朱紫坊空间格局示意图

表1 朱紫坊街区用地比例表

刘先觉先生在《现代建筑理论》中将城市文化分成显性文化形态和隐性文化形态,显性文化形态是指那些肉眼可见的要素,隐性文化形态是指那些对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远影响的要素[3](表2)。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历史文化街区所形成的相对稳定因素,可以体现出城市的文化、历史、物质空间和生活方式的传承轨迹,这也是城市物质性与非物质性的多层内在价值[4]。在构建一个完整稳定的文脉传承体系前,需要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时间和空间上的梳理。

3.1 从时间维度梳理历史脉络

每个街道空间都有自身独特的发展历史,朱紫坊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末五代时期,五代以前朱紫坊的区域形态、坊巷格局、空间形制初步形成,主要承担居住和商业经济功能;五代后朱紫坊街区被围入福州府城,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宋代时期朱紫坊成为开放和自由的街巷,演变成为经济中心;明清时期朱紫坊的文化和经济发展到了鼎盛时期。

3.2 从空间维度梳理历史要素

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了城市文脉的基本特征。街道空间的文脉传承可以理解为街道空间地域特色的延续,也是特色物质空间和人们传统行为模式与交往方式的持续性发展[5]。结合历史文化街区与城市之间的联系,可以将朱紫坊的历史文脉保护要素划分为人工环境、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三部分(表3)。

安泰河、三桥、朱紫坊组成的“河—桥—坊”格局是朱紫坊历史文化街区最具特色的空间格局,内部空间较完整地保存了从唐到明清时期的坊巷弄结构,道路具有明确的等级划分,主次分明。从河坊公共空间到巷弄半开放空间再到私密空间,人们的活动被有机结合起来,构成了朱紫坊诗情画意的空间意象。

朱紫坊历史文化街区共有文保单位5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3处,历史建筑14处,集中体现了朱紫坊街区的历史风貌(图3,4)。

朱紫坊是福州古榕树最集中的地块,现存古榕树30余棵,其中有一棵树龄高达1 000余年的古榕,因其树根像一堵墙被称为“龙墙榕”,是福州古树重点保护对象(图5,6)。

3.3 现状问题分析

在对朱紫坊进行调研分析后,我们发现场地现状存在以下问题。

(1)街巷的传统肌理受到破坏。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大型医疗建筑、体育馆等进入街区,加之户主根据自身需求对建筑进行改造,改变了街区原有的肌理特征,街巷的肌理结构变得错乱复杂(图7)。

(2)公共空间匮乏,居民活力缺失。高密度的建筑排布使街巷的室外空间变得狭小,公共活动空间无法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为此,原住居民多数外迁,剩下的居民数量逐年减少,导致该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力缺失。

3.4 传承性的渐进式更新

基于以上问题,街区的改造采取渐进式的更新方式,从历史遗存保护入手,重视建筑、公共空间、街巷的历史传承,合理协调街区传统肌理与现代城市肌理,适当对街区内的商业、休闲、居住、文化等功能进行置换。

表2 城市文脉构成表

表3 朱紫坊历史文脉保护要素

3 朱紫坊文保建筑达善境

4 朱紫坊芙蓉园

5 古榕树

6 龙墙榕

7 空间肌理被破坏

3.4.1 调整用地策略

原住居民外迁后,建筑被户主以低价租借给外来打工人员而被低质量使用,历史街区失去了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习俗,也失去了“生活真实性”[6]。该问题建议通过以下四个方式来解决:

(1)拆除朱紫坊历史文化街区内的危房和质量较差的建筑,降低区域内的建筑密度(图8)。

(2)调整居民用地比例,降低外来流动人口密度,改善居民生活条件,提高街区的整体生活环境,吸引原住居民再次入住。

(3)增加服务型用地,在不破坏历史肌理的基础上改善居民生活配套设施,提升朱紫坊的服务功能。

(4)增加朱紫坊公共绿地,满足居民的室外活动需求(表4)。

3.4.2 激活空间策略

激发街区的空间活力,对建筑、庭院、特色构筑物、文物进行历史性塑造,重拾朱紫坊历史文化街区的记忆,具体措施如下:

(1)遵循“整旧如故”原则,整合不符合街区风貌的建筑,修缮有历史遗留价值的建筑,对芙蓉园、方伯谦故居等文物保护单位重点保护。

(2)对本地特有的古榕文化进行保护塑造并恢复历史性空间,充分展现朱紫坊的绿化特色(图9)。

3.4.3 公众分担历史街区的修复

历史街区的保护不应当只是政府的职责,公众对历史街区也有保护责任。可以考虑将部分建筑的所有权转给一些既有经营能力又能对建筑负责的私人或企业,分担政府的责任。

3.4.4 尝试新型历史街区模式

历史街区的存在方式不是单调的,应该有多种方式,建筑有了人才有了生命。重新吸引老居民回迁,让他们继续生活在这些有故事的建筑中,既能给那些原住居民提供他们所习惯的生活环境,又能提升朱紫坊历史街区的活力,同时还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深层次了解福州文化的机会。

4 结语

朱紫坊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改造,需要保留街区的整体风貌和历史文化传统,恢复“河—桥—坊”的传统空间格局,采用渐进式更新的发展方式对现阶段的历史街区而言是最佳的手段。循序渐进地对城市街区小修小补,不但能保留城市的独特性和多样性,还能重新激发历史街区的活力。

8 降低街区建筑密度

9 对古榕树进行定期养护

表4 朱紫坊街区改造后用地比例表

图表来源

表1 依据福州市三坊七巷管委会数据绘制;其余图表均由作者自绘或自摄。

猜你喜欢

渐进式肌理文脉
王亦如:只为那源远流长的中华文脉
《爱情神话》台词点到为止 描摹深入肌理
传承千年文脉,匠筑美好西南
推进乡村建设 留住文脉乡愁
文脉清江浦 非遗“磁场圈”
肌理元素在招贴设计中的应用
感受肌理
住宅室内设计中材料肌理运用的思考
小学作文“渐进式”教学法初探
高职院校“渐进式+导师制”毕业论文设计创新模式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