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浮针治疗肝气郁结型梅核气临床研究

2021-03-03杜丽英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1年12期
关键词:异物感浮针咽部

杜丽英

(山东省泰安市中医医院浮针门诊,山东 泰安 271000)

梅核气是指咽部有异常感觉,但不影响进食,就像“梅核”阻塞于喉咙,咳之不出,咽之不下。梅核气似西医咽癔球症、咽神经官能症等病。许多患者怀疑是喉癌或食道癌,导致思想负担,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1]。目前,梅核气的治疗以抗抑郁药物或镇静剂等药物等为主,虽可缓解临床症状,但存在一定不良反应,影响治疗效果[2]。中医治疗梅核气方法较多,主要包括内服中药、推拿、穴位贴敷、针刺等,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存在见效慢等局限性[3]。本研究用浮针治疗肝气郁结型梅核气效果较好,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60例,均为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泰安市中医医院浮针门诊患者,采用随机双盲法分为两组各30例。普通针刺组男15例,女15例;年龄22~57岁,平均(37.90±8.65)岁;病程1~7年,平均(3.42±1.97)年。浮针组男11例,女19例;年龄21~59岁,平均(39.33±10.3)岁;病程1~8年,平均(3.37±1.91)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BMI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①西医诊断符合《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4]中关于咽部异感症的诊断标准,咽部异感位于胸骨上窝与口咽之间,位置不固定,咽部可有闷塞、灼热、异物等感觉。②中医诊断符合《中医耳鼻咽喉口腔科学》[5]中相关诊断标准,辨证为肝气郁结型,主症为咽内异物感、咳痰不爽、烦躁易怒,次症为肢体困倦、胸肋胀满,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②年龄18~60岁;③签署知情同意书;④依从性良好。

排除标准:①妊娠期或哺乳期;②晕着;③精神疾病或认知功能异常;④喉部、咽部等器质性病变;⑤经1个月内服用药物治疗;⑥针刺部位皮肤有溃疡、感染等情况;⑦慢性支气管炎、食管反流综合征等疾病;⑧肝肾功能异常。

2 治疗方法

普通针刺组:选取华盖穴、天突穴、双侧列缺、双侧扶突穴。天突先直刺0.2~0.3寸,然后竖起针柄,针尖沿胸骨柄后缘直刺1.0~1.5寸,不宜过深或向两旁斜刺,其他穴位均给予常规针刺。留针20min,行针时嘱笔者配合做吞咽动作。日1次,7次为一疗程,治疗1个疗程。

浮针组:取仰靠坐位,据功能解剖由医者双手触摸其颈部、肩部肌肉,明确患肌位置,选择进针点。消毒后将一次性浮针装入浮针进针器的固定槽内,将与弹性装置相连的连杆拉到卡槽内。医者右手持进针器,头部置于皮肤上,与皮肤平面呈15°角,按压进针器右侧弹射按钮将浮针快速刺入皮肤,随即双手配合将针身与进针器分离,如针尖过深进入肌层引起疼痛,则右手轻提后退使针身离开肌层,退于皮下,针身平于皮肤,右手持针柄沿皮下向前推进,稍提起针尖,避免深入肌层,可见皮肤呈线状隆起。在整个进针过程中,右手无滞针感,无酸麻胀痛等传统针刺得气的感觉。针身完全进入皮下后,旋转软套管至卡口,将针尖退至套在针芯外软套管内,以进针点为支点,手握针柄,使针体在皮内做大幅度的左右弧形扫散动作,注意动作轻柔,扫散的同时医生左手轻轻上下按揉患肌,并嘱患者做吞咽、伸颈、摇头、抬头等动作,治疗30min,扫散过程中左手随时评估患肌有无改善,待患肌紧僵硬滑改善后,将针芯抽出,用胶布固定好软套管,埋于体内3~5h后取出。治疗期间避免吸入粉尘和有害气体;忌食辛辣、烟酒刺激;多休息,少高声说话。隔日治疗1次,3次为一疗程,治疗1个疗程。

3 观察指标

中医症状积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对主症(咽内异物感、咳痰不爽、烦躁易怒)进行评分,每项积分0~6分,分值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

心理状态。根据综合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对心理状态进行评估,量表功能14个条目,焦虑(A)、抑郁(D)分别为7个条目,得分越高表示焦虑抑郁越严重。

用SPSS2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表示、用χ²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疗效标准

症状消失,吞咽时无异物感,中医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减少大于等于90%为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吞咽时异物感明显减轻,中医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减少30%~89%为有效。未达“有效”标准为无效。

5 治疗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分,±s )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分,±s )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例 咽内异物感 咳痰不爽 烦躁易怒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普通针刺组 30 4.33±0.51 2.36±0.71* 3.98±0.62 2.18±0.57* 4.03±0.52 2.55±0.67*浮针组 30 4.36±0.56 1.24±0.63* 3.91±0.59 1.32±0.49* 4.11±0.60 1.45±0.88*t 0.217 6.885 0.448 6.267 0.552 5.447 P 0.829 0.000 0.656 0.000 0.583 0.000

两组治疗前后心理状态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心理状态比较 (分,±s )

表3 两组治疗前后心理状态比较 (分,±s )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例 HAD-A评分 HAD-D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普通针刺组 30 7.92±1.46 6.95±1.33*8.03±1.51 6.88±1.45*浮针组 30 7.87±1.42 5.43±1.26*7.96±1.47 5.26±1.31*t 0.135 4.544 0.182 4.541 P 0.894 0.000 0.856 0.000

6 讨 论

梅核气发病原因较为复杂。研究显示,消化系统疾病、鼻咽喉部炎症等是其器质性发病原因,但不完全由身体疾病导致,也可由心理疾病导致的幻觉,症状常随情绪起伏波动,异感可随时改变。临床症状如球塞感、哽咽感、紧迫感、痰粘着感、烧灼感等[7],大部分找不到咽部异感的原因,无法对症治疗,部分患者出现抑郁、焦虑。

《古今医鉴》记载:“梅核气者,窒碍于咽喉之间,咳之不出,咽之不下,核之状者是也。始因喜怒太过,积热蕴隆,乃成厉痰郁结。”七情郁结,气机不利,气滞痰阻,结于咽喉,故咽中会出现梗塞如有异物感,且咯之不出,咽之不下[8]。浮针理论认为咽部异感症病变在气管、咽喉、颈部周围的肌肉,肌肉因老化、过度使用等原因形成患肌,表现为紧张、痉挛。而紧张的患肌对位于咽部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和颈交感神经形成机械性刺激,传导至感觉中枢,反射性引起咽、气管、颈部肌肉感觉异常,引起咽部异物感。而长期的咽部异物感也能形成患肌,由此进入恶性循环。浮针在患肌周围进行皮下针刺并扫散,配合适当力度的肌肉按摩,可以达到放松肌肉,祛除气血阻滞,使气血充实肌肉筋膜,起到通经活血之功,从而改善咽部经脉不舒、血滞不通所导致咽部异物感症状[9]。

现代医学解释浮针疗法作用机制主要为液晶态学说,液晶态具有压电和反压电效应,在进行浮针操作时,针体扫散形成挤压、牵拉皮下疏松结缔组织,改变疏松结缔组织空间结构[10]。由于压电效应,释放出生物电,而疏松结缔组织具有良好半导体性能,能高效地传导生物电,当物电到达患肌时,产生反压电效应,开放细胞离子通道,从而改善患肌局部血循环,促进患肌的修复。

浮针治疗肝气郁结型梅核气疗效明显优于普通针刺。

猜你喜欢

异物感浮针咽部
浮针疗法治疗眩晕的临床进展*
常吃辣能防口咽部肿瘤
咽喉异物感 试试代茶饮
灭菌水雾化式口咽部湿化法对脑卒中后意识障碍患者排痰效果的影响
颈椎前路零切迹椎间融合器与传统钛板联合融合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比较
咽部异物感可能是会厌囊肿
咽部不适或是消化道疾病
浮针联合推拿手法治疗肩胛肌筋膜炎的临床观察
浮针疗法配合更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60例疗效观察
浮针与度洛西汀治疗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的对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