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场景分类的中外游客地方性感知分析*
——以《又见平遥》情境体验剧为例

2021-03-03张天洁孙浩伦

南方建筑 2021年1期
关键词:本性外国游客建构

张天洁,孙浩伦

引言

地方性是“地点的身份特色”[1]。游客对于地方性的感知是探讨人地关系以及地方性的建构过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地方性作为地方文化本质的表征受到了诸多学者的关注。在全球化与地方化的融合日益显著的背景下[2],地方性的建构不可避免地受到全球化与资本化进程的影响[3],地方性被消解或被重构[4]。地方性正是在跨文化差异比较中被认知,要进一步探讨地方性与全球化的互动关系,有必要从跨文化的视角基于实例探究中外游客对地方性的感知差异。

情境体验剧以建构地方性为核心内涵[5]。与传统的戏剧演艺有所不同,它处于文化旅游语境下,除具有商业艺术运作功能外,也是地方文化展示的重要载体。《又见平遥》是山西省重要文旅创新项目,也是我国第一部大型情境体验剧,6年观演人数超308万,对中外游客均影响广泛。本研究因此选取《又见平遥》情境体验剧为案例。为了多角度剖析中外游客的感知差异,本文采取了图像结合文字的途径。从图像视觉角度切入,是探究游客在情境体验剧中的地方感的必要研究方法。情境体验剧以空间视觉为主要的表达载体,游客在主观意念支配下产生的摄影行为,是其偏好的表露[6]。本研究利用场景分类技术对观看《又见平遥》的中外游客上传的点评图片进行复杂场景分类,并结合文本评论,揭示中外游客对地方性不同层次的感知深度和异同,为全球化场景下文化遗产地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1 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1.1 地方性的层次分类

地方性的研究确定是地方性建构的基础。Relph认为地方性包含地方的自然环境、人的活动以及地方的价值内涵[7]。吴必虎认为地方性包含地方先天的自然地理环境基础及后天发展所形成的文化特性[8]。具体而言地方性由浅入深可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本性:地方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第二本性:在地方长期发展中形成的建筑、城市形态等人文物理实体;第三本性:发生在这里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传说;第四本性:当地特有的民风民俗和文化特征[9]。已有的关于地方性感知的研究多以地方性元素的直观感知描述为主,而将地方性进行分层次的进一步研究仍有较大空间。

1.2 情境体验剧中的地方性

情境体验剧是为观众带来真实戏剧及地方文化体验的旅游演艺项目。它多建于旅游地,并与当地特色的文化背景结合,以“情境”为手段、以“体验”为目的,将戏剧事件发生的环境以及地方时代背景进行最大程度的营造和还原[10]。学界现有研究多集中于旅游演艺[11,12],而对于情境体验剧这一着重塑造地方人文特征的重要演艺形式的研究还不够丰富。关于情境体验剧的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艺术与运营[13]、情境体验剧的剧场性与创作模式研究[14]、体验的原真性[15]、生产者的地方性建构[9]、跨文化传播[16,17]等角度。情境体验剧是地方性展示的重要新媒介,但关于情境体验剧中的地方性建构手段以及中外游客对地方性感知的探讨较少,且研究对象多为中国游客,对于外国游客亟待进一步研究。

表1 中外游客网络点评文本数据来源及特征

1.3 场景分类与感知

近年来,深度学习技术在计算机视觉的诸多领域,如图像识别、目标检测和场景分类等任务上都表现出非常不错的应用前景。所谓场景分类,指的是根据图像视觉内容所表达的“场景”为其赋予一个语义类别(例如舞台、城墙等),其中语义类别通常根据先验知识由人工定义,深度卷积神经网络利用图像高层语义特征计算当前样本属于各个预定义类别的概率,通过取概率值最高的标签作为当前图片对应的场景类别[18]。以《又见平遥》为例,游客可步行穿过不同的场景空间,观看结束后在网络上分享自己拍摄的不同场景的照片。宏观上讲,不同场景的图片数量可以从侧面近似反映出游客凝视的兴趣点和关注度。

旅游感知是是客体主体化的过程与结果[19],是主体在特定背景下选择、组织和解释刺激因素,使之成为有意义、连贯的图景的过程[20]。本研究中的主体是基于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的中外游客,客体是建构起平遥多层次地方性的情境体验剧这一旅游演艺形式。游客对于不同类别场景的关注度可以进一步反映主体对于该剧所建构的不同层次的地方性的感知程度差异。大数据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感知评价研究中[21,22],已有相关研究大部分利用文字评论或有限问卷访谈角度切入,利用大量摄影图片及场景分类技术探究游客对于场景感知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发掘。

2 数据来源与技术方法

2.1 数据来源

在数据来源上,选择大众点评、携程旅行、豆瓣三个中文点评网站以及猫途鹰(tripadvisor)全球点评网站的英文文本内容1)。一共包含有效文本357条及有效图片4237张(表1),用户覆盖范围较广,点评内容表达深入,图片视角丰富,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能够满足本研究的需要。

2.2 场景分类

本文提出一种将基于深度学习的场景分类技术[18]和人工校验相结合的迭代技术框架来对复杂场景下的图片评论进行分类。以《又见平遥》为例,在演出的过程中,几个主要的演出场景在不同的时空序上进行,观众根据引导走过相同的路线,可以在其中自由停留拍照。我们根据情境剧场景的空间位置划分类别,并利用深度分类模型对图片进行场景划分,算法细节步骤描述如图1。

迭代多次直至所有待分类图片被划分到正确场景类别中,所有候选图片分类完毕并且训练得到一个较好的场景分类模型。最终将中国游客上传的4120张有效照片以及外国游客上传的127张照片按照场景空间划分为37个小类。与传统的抽样选择编码统计相比,使用计算机场景分类技术能够对大量图片分析处理,避免了抽样编码的随机性,不依赖于人工对图像的识别驱动性从而偏差较小。

2.3 文本数据分析

对于大量文字数据的处理,采用roster软件来分析数据,获取文字的词频以及语义情感等。剔除介词代词等无意义以及低频的词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词频分析结果进行编码分类整理,将剩下的词汇按照语义进行两个层级的分类。按大类分为整体评价、外观展示、内在核心及个人感受几个方面。外观展示是按照情境剧的主要表演要素划分为灯光、舞台、音乐、演员、剧场及表演形式几个层面。游客对内在核心的感知即是地方性感知的体现,与地方性的建构层次对应再将其细分为第一本性、第二本性、第三本性、第四本性。词频数量代表游客的认知深度,根据词频数量及词频内容可以进一步理解中外游客的认知差异。相对传统文字编码,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的方式能够有效地避开人工编码对材料的驱动观点。地特色的黄土地貌,可以视为第一本性。

室内功能分区(图6),大致为四部分:A引导区;B商业文化展示区;C生活场景展示区;D综合文化演艺区。游客按照A-B-C-D的顺序穿梭其中,通过虚实、疏密有致的空间将若干故事情境紧密串联起来,每个故事篇章有专属的对应空间环境去承载。游客自身也处于舞台之中,可以与演员、场景即时互动。舞台空间、观演空间、以及后台空间彼此串联,同时空间中整体实现观与演动线有效分离。这样繁复的动线空间设计,空间序列的逻辑化处理,打破了以往实景演出的模式,旨在使游客获得沉浸式体验。剧场内环境(图3)仿照平遥古城内城墙、经典铺面以及民居建筑按照原比例实景建造,街道与合院等也提炼代表性部分还原,以人文物理实体的再现使观众仿佛穿越回到明清时期繁盛的平遥古城中,可以划入第二本性。

《又见平遥》凝练了平遥最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传说,讲述了平遥票号东家雇佣同兴公镖局营救王家血脉的故事(图4),可以视为第三本性。

整个演出分为六大场景片段,分别为灵魂回家、选妻(图5)、镖师洗浴、赵家败落、面秀,同时穿插商业生活场景,以及布设风俗场景物件,再现了明清时期平遥城的民俗生活图景,着重表现了“晋商文化、面食文化、血脉文化”为根基的平遥文化核心,可以视为第四本性。四个层次的地方性在剧中均有深度呈现。《又见平遥》

3 《又见平遥》中地方性的主客体建构与感知

3.1 《又见平遥》中地方性客体建构

《又见平遥》情境体验剧结合剧场环境设计、情节编排、文化特征等[10],利用艺术创作的手段从自然地理环境、人文物理实体、历史故事的编排、民风民俗四个层次再现了平遥的地方性。本文将《又见平遥》地方性的客体建构与平遥的地方性进行对照分析(表2)。

沙瓦剧场是为《又见平遥》设计建造,力求展现地域性。建筑设计(图2)采用“下沉式”,满足限高要求。黄沙半掩,裸露出绵延起伏的瓦面。这些元素来源于当情境体验剧挖掘平遥地方特性,提炼最有价值的部分,通过原真性的复制还原以及抽象化浪漫化的艺术创作进行凝练升华,将戏剧事件发生的环境进行最大程度的营造和还原,完成地方性客体建构。

表2 《又见平遥》的地方性建构

图1 场景分类算法细节步骤流程图

3.2 《又见平遥》中地方性的主体感知

平遥古城极具特色的格局风貌,以及历经数代流传下来的典故传说均是其地方性的体现,但匆匆瞥过的文字陈述或简单的导游讲解并不能让游客全面和深入地认知。《又见平遥》将平遥的地方性高度浓缩,再生动呈现,采用沉浸式的场景体验,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语言交流障碍,使游客仿佛穿越般见证历史传说,得以感知更深层次的地方性,中外游客的满意度都处于较高的水平。对比分析客体建构的地方性与主体感知的地方性(表3),《又见平遥》建构的地方性与游客感知的地方性基本一致,客体成为重要的凝视对象,为主体提供了感知平遥地方特性的媒介。不同要素不同主体感知程度不同,以下根据中外游客的点评图像文字进一步探究不同主体对地方性各层次的感知差异。

(1)中外游客点评照片对比分析

图6 沙瓦剧场室内展演空间平面图

图7 中外游客点评图像场景占比

图8 大众点评《又见平遥》场景分类核密度分析图

图9 中外游客点评图片地方性占比

图片本身不带有评价,但图片相对文字更加感性,可以反映出游客的关注点。对于不同场景的类别数量进行统计得到中外游客所拍摄的不同场景对应的图片数量在所有图片中的占比,从中外游客点评照片场景分类结果整体来看,中外游客对于剧场内环境的34个小类场景的视觉关注点和关注度基本一致(图7)。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城墙还魂(小类1)、 选妻(小类25)、镖师洗浴(小类29)和面秀(小类32)等几个核心表演场景。

并且根据表演场景的位置标注在剧场平面图中(图8)。整体来看,观众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生活场景展示舞台、综合文化演绎舞台、表演墙以及点式水景表演台等高潮节点。商业街道以及生活场景展示区分布较为均匀。外国游客拍摄文化综合演绎区的面秀场景的图片占比更高,而镖师洗浴以及选妻的场景占比更少,这可能同外国游客对于有旁白和故事情节的场景理解程度较浅,中西方文化价值差异有关。

在场景分类的基础上,将拍摄的小类按照该场景所体现的地方性作进一步划分(图9)。体现剧场外环境的图片作为第一本性的体现;城墙以及室内街道建筑等物理实体的图片作为第二本性的体现;还魂、选妻以及穿越问责等几个贯穿整个情景剧的主要故事情节场景作为第三本性的体现;室内商业街道场景、生活展示区的部分生活场景、综合文化演艺区表演以及具有当地特色的风俗物件作为第四本性的体现。部分分类有重叠,例如镖师洗浴和选妻等场景在表达主要故事情节的基础上,也着重向观众展示了当地特色的民风民俗,同时作为第三本性以及第四本性的体现。

表3 《又见平遥》中地方性的客体建构与主体感知分析

统计得到中外游客的点评图片对于不同层次的地方性的关注程度。外国游客相对于中国游客第一第二本性的占比略高(外国游客第一本性7%,第二本性14%;中国游客第一本性6%,第二本性10%),即外国游客对于反映自然环境的剧场外环境以及反映平遥特色的街巷建筑关注度略高,例如剧场建筑以及城墙、城门、牌坊、街道商铺和门窗雕花等细节。第三第四本性的占比略低(外国游客第三本性27%,第四本性52%;中国游客第三本性29%,第四本性55%)。即对于有关历史故事和当地民风民俗文化特征的关注度略低。其中对于选妻、镖师洗浴等几个高潮故事场景拍摄照片相对较少。可见游客的摄影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也与游客的认知程度相关。但整体差异并不大,中外游客对于不同场景的关注大体上是相似的。

(2)中外游客点评文本对比分析

从总体评价来看,中国游客对《又见平遥》一致好评,甚至认为它是到平遥必游项目,震撼、感动等整体评价词汇充分体现出游客的高满意度。外国游客整体感知情绪积极,不吝使用Striking、unique、wonderful等丰富词汇表达内心的赞叹与认同。从评分及文本内容来看国内外游客整体满意度差异很小。

图10 中外游客点评文本词频占比

表4 中外游客代表性评论

就地方性的感知而言,统计中外游客在评价语言文字中所体现的四个层次的地方性词频占比(图10)。中外游客对于地方性的认知涵盖了平遥地方性的四个层次,由于《又见平遥》着重体现平遥的人文特征,因此对于平遥的自然环境特色的建构较少,游客在点评中也较少提及(第一本性词频占比中国游客1.1%,外国游客1.3%)。对于第一本性主要集中在对于建筑外形设计元素的描述。文字中对于剧场内环境的描述(第二本性词频占比:中国游客4.2%,外国游客4.1%)主要集中在城墙、街道等作为主要表演场景的室内建筑,这也与平遥古城的主要风貌呼应。外国游客往往提及不能理解故事旁白,对于故事的解读产生了障碍(理解障碍词频占比:中国游客1%,外国游客21.7%)。中外游客都十分关注剧场内部空间的流线组织设计与沉浸模式,中国游客对此体验表达了更多的新奇与赞叹(沉浸模式词频占比:中国游客25.6%,外国游客13.8%)。文字与图片有所不同,图片中对于室内室外具象空间设计的关注更多,而文字较图片少。但文字可以描述更多剧场中的软设计,如灯光、音乐等表演要素布设(表演要素词频占比:中国游客30.8%,外国游客39.7%)。表4例举了网络评论中中外游客具有代表性的评论,也进一步表明外国游客相对于中国游客因语言障碍的存在对情境剧中的故事情节解读更少,而转向更多地关注室内外空间设计,对空间的理解几乎没有语言文化的隔阂。

从历史事件和民俗风情的角度,中国游客用丰富的词汇描述赞叹,能够从情境剧编排中理解晋商、票号等历史故事,理解其中所体现的血脉传承、婚丧嫁娶等文化内涵,对根祖文化、道德传承、“家”的理解更为深刻。并且有很多人提到可以先看演出再逛平遥城,随着演出以更加深入的眼光去看看平遥的城墙,看看曾经辉煌的票号、当铺、兵器坊等。

外国游客对于面秀综合文化舞台演绎片段最为震撼和惊奇,提到的最多。但对于其它几个有大量台词的场景片段,在不借助翻译的条件下,基本不能理解旁白内容及故事文化内涵。外国游客对于地方性的理解相对浅显,以第一本性和第二本性为主,第三本性少有涉及,第四本性谈到的更少,即使提到也局限于古老、传统等词汇所表达的笼统理解的层面。很难体会到中国游客所感受到的票号、忠义、贞节等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但具有东方文化背景的外国游客理解相对较深刻。例如,一位日本游客提到“我们体验了品味清朝时代氛围的体验剧”;一位新加坡华裔游客表示理解了故事内容,并提到了家乡和祖先的重要性,同时流露出对与200多人牺牲的悲哀。

较之外国游客,中国游客对于《又见平遥》剧情中体现的大义、自我牺牲的集体意识大多表现出了自豪与赞叹,也有少部分对这种价值观表现出一定的怀疑。传统是一个中性词,既包含克己复礼、仁德仗义,也有男尊女卑、安土重迁。选妻片段在豆瓣等中文点评中出现了大量的讨论与争议,“糟粕”等词汇频繁出现则表现出对情景剧中传达出的男尊女卑观念的批判,也有少部分表达了尊重历史客观以及从美的角度对视觉的满足。在该情境剧中,外国游客大部分只是从表层的审美角度进行感知,可能由于语言障碍而较少探讨价值观的问题或停留在中国宏观背景文化层面,即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停留于较浅层次。而中国游客的观察和理解要系统、贴切、深入得多,某种程度上也在批判性地审视,从传统文化中抽离。这验证了中国人自身地方文化认同的开放与变化。从此角度而言,《又见平遥》中所建构的客体地方性是相对传统的、历史的,而游客所建构的地方性是相对现代的、不断演变的。

结语

本研究聚焦情景体验剧《又见平遥》的地方性,在分析技术方面,利用自然语言处理分析文字评论,创新性地运用场景分类技术完成网络图片的识别与分类。训练得到的场景分类模型,能够基于大量相关数据进一步完善,用以分析不同类型游客的感知差异,对同类型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及借鉴意义。

在实证研究方面,基于场景照片和文本的分析,中国游客对于《又见平遥》再现的深层次的地方性感知更系统,文本比场景分类所反映的差异更大。情境体验剧的形式尽管打破了部分交流障碍,使外国游客也能够更深层次关注及感受到情境体验剧所营造的地方性,但由于语言及文化障碍本身使得他们在对地方性的理解和表达上相对较为浅显。

总体而言,平遥的地方性由主客体共同建构。《又见平遥》所建构的客体地方性是相对地方化的、传统的、内向发掘的、被凝视的地方性。游客所建构的主体地方性是相对全球化的、现代的、外向演变的、主动凝视的地方性。《又见平遥》建构的平遥多层次的地方性以及独特的艺术体验,加深了中外游客对地方性的感知,获得了高满意度。同时中外游客对于平遥地方特色更深度的感知强化了平遥古城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塑造,有深度的网络分享又进一步激发更多潜在游客的旅游兴趣和愿望。基于主体的差异,地方性呈现出多样性和动态性。对于中国游客而言,地方性的建构满足其差异化体验的同时增强其文化身份认同。对于外国游客而言,地方性的感知丰富其原真性的异域文化体验。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地方性不断被建构。从对于外部世界的理解出发,游客对于他者文化的了解或自我“根”文化的反思,推动着平遥地方性进一步的塑造与完善,全球化与地方化由此进一步融合与发展。诚然,全球化背景下地方性会不可避免地被中和,情境体验剧作为以地方性核心的文化旅游产品,需要进一步探究如何提升地方性的呈现方式使外国游客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更加有效地传播。

图、表来源

图1、6~10、表1~4:作者绘制.

图2~5:http://www.dianping.com/shop/56809481/photos.

注释

1)本研究对外国游客的评论文本分析只包含英文评论,其它语言有待后续探究。

猜你喜欢

本性外国游客建构
论相对独立的刑事涉案财物处置程序之建构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建构游戏玩不够
羊质虎皮
本性最美
越南书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