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挥中心城市创新集聚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2021-03-01陆小成

城市管理与科技 2021年1期
关键词:中关村中心区域

陆小成

我国整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日益显现,区域差距依然存在。中心城市作为一定区域社会经济活动集聚的主要空间载体,具有显著的规模经济效应,是区域空间发展的增长极。它通过与周边区域的互动发展,实现各类创新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辐射带动城市—区域共同体建设。但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不断推进,中心城市规模无序扩张,难免会产生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人口过度集聚、交通拥堵、生态承载力不足等“城市病”难题。考虑到其作为人口高度集聚的空间区域,是承载发展要素、提振发展信心、激活消费潜力的主要空间载体,要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创新集聚效应与辐射带动作用,形成优势互补、创新引领、协调发展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一、紧抓市场机遇,主动服务国家战略

北京作为超大城市和京津冀区域的中心城市,中关村是其最具代表性的创新集聚区。中关村充分发挥北大、清华、中科院等资源优势,构建由97家创新型孵化器、29家大学科技园、26家特色产业孵化平台为代表的创业服务体系,其中产业联盟、协会商会、民办非企业组织等超过500家,形成以创业大街、智造大街等为代表的创新集聚区。中关村坚持改革创新,破解科技和经济两张皮,瞄准市场需求,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强政府引导,成为创新集聚区辐射带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典范。中关村响应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精准扶贫等国家战略需要,合作共建“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曹妃甸绿色环保示范基地”“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等一批特色园区,在上海、江苏、武汉、成都等地共建园区。同时,与张家口市赤城县、保定市易县等地区对口帮扶,发挥科教资源密集的创新优势和品牌资源,成为辐射带动其他区域协调发展的动力源。

张江示范区作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载体,聚焦“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发挥创新集聚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基金+基地”“一城两园”等创新合作模式与甘肃省、河北省张家口市、浙江省嘉兴市和安徽省宿州市等地建立产业园、科技城、示范基地、创新平台等多种类型的合作实体,推动跨区域的资源共享、产业互动和企业对接,发起成立“长江流域园区合作联盟”,打造长江流域园区协同发展平台,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市的创新集聚、示范、辐射和带动能力。

发挥中心城市创新集聚区的辐射带动作用,要紧跟市场需求,紧抓国家发展战略机遇。如中关村紧抓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千年大计机遇,主动服务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精准扶贫等国家战略,引导科技创新资源向其他欠发达区域集聚,主动加强规划对接、政策对接、项目对接、创新对接,全方面加强合作,全方位创新引领,加强与周边区域的统一规划管控和协调发展,促进与周边区域融合、协调发展。我们要紧抓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机遇,统筹我国沿海、沿边及内陆地区协调发展,加强中心城市创新集聚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资源共享、产业转化、政策推广,加强跨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供给,实现跨区域产业融合、功能互补和梯度转移,助推区域协调发展。

二、弘扬企业家精神,构建区域创新体系

发挥中心城市创新集聚区的辐射带动作用,要弘扬企业家精神,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企业强则国家强。创新集聚区不仅是科学家、各类创新人才的集聚,更关键的是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各类企业投资者、企业管理者等人才集聚区。如中关村创新发展是几代民营企业家的艰苦创业史,体现了自主创新、屡败屡战、一干到底、示范带动的企业家精神。企业通过整合创新集聚区资源要素,创新主体互动,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开展跨区域联合技术攻关、示范应用,辐射带动区域协调发展。如联想集团利用“总部—分支”机构的跨区域布局,2013年集团76.1%的收入来自中关村以外的其他地区。2016年中关村示范区技术合同成交额3067.5亿元,近八成辐射到京外地区。碧水源与新疆奇台县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实施城市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再生水回用管网等工程建设,实现跨区域资源优化配置和协同发展。

发挥中心城市创新集聚区的辐射带动作用,要优化企业营商环境,鼓励企业与其他区域开展务实性创新合作,让企业在新旧动能转换、构建区域创新体系中做主角、打先锋、谋发展,形成要素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营商环境是城市或区域软实力提升、品牌打造、创新吸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心城市创新集聚区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发展,要重视帮扶周边地区落实新发展理念,改善营商环境,持续推进审批制度改革,降低区域创新与发展各类交易成本,更好集聚經济发展的资金、人力和技术要素,打通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提高区域创新发展的精准化、精细化水平。

发挥中心城市创新集聚区的辐射带动作用,要充分发挥各类高校、科研院所集聚的创新优势,以创新引领辐射带动周边发展,如,深圳光明科学城。其地处“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的关键节点,是国家推动科技强国战略的南部核心引擎。它集聚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深圳湾实验室、广东省石墨烯创新中心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发挥创新集聚效应推动区域创新发展,并辐射带动周边发展。各类高新区、大学科技园等作为创新集聚区,要弘扬企业家精神,也要突出基础研究的核心地位,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形成裂变效应。同时,集聚区更要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强化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加快构建跨区域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园区链机制,支持区域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科技合作机制,通过建立分中心、联合实验室、地方研究院等创新平台,推进其他区域设立改革试验区先行先试,促进产业集聚,延伸产业链条,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培育区域协调发展的增长极。

三、加强政府引导,促进人才自由流动

中心城市创新集聚区是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集聚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中关村充分发挥政府合作与引导作用,围绕人才发现、激励、使用、服务等方面推出一系列先行先试的创新政策,助推区域协调发展。中关村实施全球顶尖科学家及其创新团队引进计划,探索推进绘制全球高端人才分布地图、建立国际人才研究院、建设国际人才港和国际人才社区等工程。成都出台人才新政,吸引人才入驻西部科学城,支持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吸引海内外科技创新团队加盟,加大知识产权奖励,引进国际化技术转移人才等,打造立足成渝、赋能西部的创新发展动力源。

发挥中心城市创新集聚区的辐射带动作用,要以人才为首要资源,以创新为主要动力,加强政府政策引导,充分挖掘人力资本潜能,促进跨区域人才交流,提升区域协调发展质量。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发挥创新集聚区的资源辐射作用,重构创新生态体系,创造条件吸引各类科技创新与管理人才,构建跨区域人才服务网络。要鼓励创新集聚区的人才输出和政策输出,以人才引进、挂职锻炼、柔性引进、院士工作站等多种形式支持欠发达区与创新集聚区的人才交流与合作,吸引高校、科研机构进入欠发达地区建立人才创新园,吸引高科技人才开展跨区域创业、联合承担科技项目和关键技术联合攻关,释放创新活力,为区域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四、强化区域合作,构建协调发展新局面

发挥中心城市创新集聚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是解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方略。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我国区域合作规模不断扩大和深化,但因行政壁垒、地方保护主义思想等因素存在,导致区域合作受阻,社会组织培育滞后,区域协调缺乏动力。中关村坚持合作共赢,除了在北京建立“一区十六园”,还与其他区域共建保定创新中心、雄安科技园、浙江产业园、贵阳科技园、青海产业基地等。截至2015年年底,中关村与全国26个省区市、72个地区(单位)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已合作共建 23 个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中关村将落后地区特别是缺乏资源和主导产业支撑的贫困县域纳入合作发展中,实现共建共享和辐射带动发展。

发挥中心城市创新集聚区的辐射带动作用,要依托集聚区的资源优势,树立共建共享理念,打破“一亩三分地”的传统思维,提升区域合作和辐射带动力度。要推广中关村的科技创新先行先试政策,構建跨区域统筹协调的共建共享机制,将高新区、大学城等创新集聚区的各类孵化器向外延伸辐射和建立分机构,创立异地孵化或“总部—分支”模式,培育和引进高新技术企业,打造驱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引擎。要发挥创新集聚区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加强管理与服务输出,建立跨区域政府联席会议制度,培育区域性公共服务机构与合作组织,在招商引资、土地批租、技术开发、信息共享等方面制定统一政策和标准,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创新集聚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区域合作与共建共享,切实加强区域协调发展的技术、人才、资金、政策等资源辐射,切实引领更多地区走创新发展之路,切实增强欠发达区域人民群众获得感,谱写区域协调发展新篇章。

(责任编辑:荣荣)

猜你喜欢

中关村中心区域
分割区域
擦桌子
中关村产业孵化链发布
熔岩灯
磁悬浮初探
中关村
先定中心后搭配
区域发展篇
中关村的记录者
2013年中关村节能环保业总收入2500亿元 同比增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