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着力推进首都生活垃圾管理迈入新分类时代

2021-03-01孙新军

城市管理与科技 2021年1期
关键词:厨余分类垃圾

孙新军

2020年5月1日,是首都城市管理发展史上极具里程碑意义的日子。这一天,全国第一部垃圾分类地方性法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简称“新条例”),经过再次修订后正式实施,标志着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进入了新分类时代。随着“宣贯新条例、落实新条例”行动的持续升温,实施头四个月(截至8月31日)就取得了“六升两降”的新变化,一场“全民投身、自觉分类”的生活方式革命正在京华大地形成生动实践。

一、引言

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是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亲自部署、着力推动的“关键小事”,他反复强调: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四套班子始终坚持把推进垃圾分类当作“头等大事”,紧紧抓住修订和实施《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契机,纳入年度重点任务推进,纳入重要会议内容讲评,纳入主要领导调研计划,蔡奇书记、陈吉宁市长采取“四不两直”方式深入基层一线调研指导,举全市之力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着眼实施新条例,坚持谋定而动,做好充分准备。城市管理主管部门组织制定《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行动方案》,以及党政机关社会单位、居住小区、分类收集运输处理、垃圾减量等4个配套实施办法,明确工作目标:到2020年底社会单位全面实施,创建垃圾分类示范片区的街道(乡镇)占比达到90%以上,垃圾处理总量增速控制在4%左右。编印《居住小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指引》、《居民家庭生活垃圾分类(两桶一袋)指引》等文件,对垃圾桶站设置和分类投放进行规范。同时,加快处理设施建设,提升分类处理能力,为实施新条例奠定扎实基础。

在北京市实施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动员推进会上,蔡奇书记发出了“以首善标准推进垃圾分类”的总动员令。全市上下闻令而动、迅速行动,成立市区两级垃圾分类推进工作指挥部,坚持疫情防控和垃圾分类同步推进,高位统筹、低开稳推。市级指挥部由市政府主管副市长任总指挥,下设综合协调组、政策指导组、物业管理组、社区工作组、执法保障组、监督检查组、宣传动员组等7个工作组,由市城市管理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民政局、市城管执法局等相关部门的主管领导任组长,调集全市各方面资源力量,合力打响了新一轮垃圾分类攻坚战、持久战。

二、吹好“集结号”,宣传动员营造新声势

宣传发动先行,广泛凝聚共识,为实施新条例奠定思想基础。市城市管理委精心谋划、认真组织,联合市委宣传部、首都精神文明办、市网信办等部门主动发声,吹响垃圾分类“集结号”,全方位、立体式、多渠道组织分类宣传和思想发动,形成了线上线下全网络、平面纸媒全覆盖、广告大屏全视角、主题专题全响应、家里家外全参与的浓厚氛围。

(一)回应社会关切,掌握宣传动员主动权

新条例突出了源头减量、分类投放、社会共治和法律责任等四个重点内容,也构成了全社会的关注点和广大市民的聚焦点。聚焦社会反映出的热点焦点问题,及时召开新闻通气会和新闻发布会,介绍垃圾分类工作准备情况,通报新条例实施进展情况,并就疫情防控与垃圾分类的关系、执法检查等情况回答记者提问,主动释放信息,及时解疑释惑。发挥主流媒体作用,定期组织中央媒体、市属媒体记者进行集中采访报道,联合中央电视台策划系列新闻节目,在央视新闻联播、北京电视台北京新闻等黄金时段,以及北京日报开设垃圾分类专题专栏专版,解读垃圾分类配套政策,宣传先进典型和经验做法,形成正面舆论声势。舆情总体保持在“热而不过”平稳态势,正面舆情占比88.1%,负面舆情占比11.9%。

(二)加强公益宣传,占领宣传战线主阵地

按照“事前预热、事后升温”的思路,市区联动、部门联合紧盯宣传主阵地,有的放矢、循序渐进加大公益宣传,制作张贴垃圾分类及投放指引挂图和标语口号;组织在16块户外大屏、1万余块楼宇屏幕、2万余块公交移动电視、1万余块地铁电视,以及10条地铁线路各站台、车厢屏幕等载体,滚动播放垃圾分类公益宣传片;在四环路、京港澳高速、通燕高速沿线的大型单立柱发布公益宣传广告;在全国“两会”期间,为代表驻地宾馆摆放分类减量提示牌,设置分类垃圾桶,酒店客房摆放垃圾分类指导手册1.3万余册,张贴海报挂图1.4万余张,做到分类宣传精准化、贴心化,得到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高度肯定。

(三)策划宣传主题,唱响文明分类主旋律

在挖掘传统媒体特色,打造《垃圾分类,我们在行动》、《垃圾分类,我们一起来》等专题栏目,持续推升宣传引导热度的同时,注重用好新媒体传播渠道,大力普及垃圾分类知识。会同新浪微博公益频道策划垃圾分类话题#垃圾分类一起来#,互动话题#垃圾鉴别官#,在线为网民解答垃圾分类遇到的困难问题,总阅读量超过6亿。联合网易、百度、腾讯、快手等网站推出动漫游戏、百科知识、线上问答、魔法表情、短视频等产品,引导网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组织线上培训,在哔哩哔哩(B站)、斗鱼、西瓜、虎牙四个直播平台推播《垃圾分类知识常识》等课程,传播垃圾分类知识,促进文明习惯养成。

三、打好“组合拳”,综合施策实现新突破

实施新条例以来,市区两级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统筹指挥,综合施策,打出一套“组合拳”,很快形成了“市区联动、部门协同、合力攻坚、精准高效”的工作格局。

(一)健全工作机制,加强统筹协调

市级指挥部按照战时状态要求,每天早上召开调度会或专题会,通报进展、督办问题、研究政策,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统筹协调47个成员单位各司其职,一日不歇全力以赴抓好落实,及时弥补出现的各种短板,把垃圾分类的责任和压力层层传导到了末梢环节。市级指挥部研究出台“不得主动提供一次性用品目录、综合执法方案、社区发动、厨余垃圾不合格不收运暂行规定”等政策措施30余项。大家普遍感觉,这些措施标准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可操作性更强更有作用了。

(二)突出问题导向,加强督导检查

突出运用“问题曝光”激励方法,通过多种渠道查找问题、发现问题,倒逼问题整改。一是每日抽查,安排8~10个检查小组,深入各区抽查检查,每日通报,点名到区、到街镇、到小区,并以问题清单形式派发,督促整改。二是热线普查,与12345平台对接,每日收集、分析市民来电反映问题,按照建议类、咨询类、诉求类分类处置。三是组织协查,市城市管理委825名干部职工定期开展专项协查,调查家庭所在小区垃圾分类开展情况,每周统计一次,覆盖16个区、193个街道(乡镇)、725个小区,为指挥部及时、准确、动态地掌握基层情况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三)落实主体主责,加强有效执法

新条例明确把物业单位、管理单位、建设单位等作为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主体,重点加强对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经营场所、居住小区等十类管理责任人开展垃圾分类情况进行督导检查,每日进行通报讲评,督促整改。截至8月31日,共检查宾馆饭店、餐饮行业、商场超市、居民小区、在施工地等主体责任单位26.12万家,发现问题单位1.52万家,问题率5.80%,立案7608起,特别是查处混装混运违法行为128起,较好地增强了十类管理主体的责任性和主动性,维护了新条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四)坚持创新驱动,加强实践探索

各区各街道针对12345热线、执法督查、媒体反映的问题,坚持创新实践与基层探索相结合,总结推广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创新成果。如,东城区围绕“撤桶并站”,规划设施点位图、收运路线图,实施“盯桶行动”,在平房区推行“垃圾不落地”模式;石景山区引入社会企业全过程参与、全链条服务,实现“两网”紧密融合,确保了源头分类减量效果。怀柔区“党建引领+入户宣传、示范引领、日常督查”模式,将垃圾分类与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制度有机结合,发动党员当好垃圾分类宣传员、示范员和督查员。海淀区、昌平区针对厨余垃圾破袋投放问题出新招、解难题,自制“破袋小神器”,受到社区居民普遍欢迎,改善了社区生活环境。

(五)融入教材内容,加强课程安排

教育部门明确把垃圾分类纳入知识教育范畴,建立学校垃圾分类制度,年底各学校分类知识普及率达到100%。突出教育特色,发挥教育功能,加大对大、中、小学学生和幼儿的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力度,结合课程改革将垃圾分类知识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纳入科学课程、纳入德育地方课程,编入小学《地方好儿童》(6册)、初中《首都好少年》(2册)、高中《首都好青年》(2册)教材,编入中小学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实施方案,编入中小学养成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培养学生垃圾分类行为习惯。

(六)强化行业引领,加强源头减量

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园林绿化局制定宾馆不得主动提供一次性用品目录、餐饮服务不得主动提供一次性餐具目录,推广“光盘行动”,倡导适量点餐,仅美团外卖用户选择“无需餐具”订单量就达到去年同期的10倍;市生态环境局明确有害垃圾的范围和环境监管、收运处置要求;市卫生健康委加强对医疗卫生机构垃圾分类管理、监督和考评;市商务局紧抓农产品生产、销售、包装三个关键环节,推广净菜上市,提升产地初加工能力,实施“净菜进京、净菜进场”;市农业农村局结合农村地区人居环境整治,因地制宜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探索厨余垃圾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协同处置方式;市邮政局在电子商务领域推广减量包装,采用原发包装、电子运单、瘦身胶带等措施。京东快递推广原发包装、减少二次包装,每年可节约包装物约4万吨;出库纸箱采用减量优化设计,每年可节约纸箱约27万吨;快递袋、缠绕膜、封箱胶带减量化,每年可减少塑料用量0.7万吨。三项合并全年可减量31.7万吨,相当于全市日产垃圾2.5万吨的12倍。

四、做好“加减法”,垃圾减量取得新成效

新条例实施以来,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同向发力,稳扎稳打、有序互动,努力在厨余垃圾的分出量上做“加法”,以日均分出量的增长来检验垃圾分类工作的质量;在其他垃圾的收集量上做“减法”,以日均收集量的减少来考评垃圾分类工作的成效,推动全市垃圾分类实现了“天天都有新变化,日日都有小进步”的发展局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六升两降”八个指标上:

(一)家庭厨余日均分出量提升10倍以上

据统计,8月下旬,全市家庭厨余日均分出量达到3736吨,环比4月底增长了11倍;朝阳区全市最高,分出量达到780吨。加上餐饮厨余日均分出量1880吨,全市厨余垃圾总体分出量达到5616吨/日。

(二)居住小区桶站设置齐全率达到89%以上

据统计,5月初,桶站设置齐全率普遍在60%~70%之间。8月份检查时发现,全市居住小区桶站设置齐全率超过了97%。

(三)指导员值守率有提升

据统计,5月初,全市共有11.3万组桶站,指导员2万余名,指导员桶前值守率在20%~30%之间。各区通过采取撤桶并站、发动党员、志愿者等措施,推动指导员实际覆盖率明显增长,人员值守指导率上升至48%。

(四)厨余垃圾分出质量有所提升

随着垃圾分类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实施“不分类不收运”倒逼机制等措施,全市厨余垃圾桶分类纯净率达到70%左右。

(五)宣传动员覆盖率明显提升

经过宣传部门精心策划,各区各部门和各大网络媒体协同努力,全市宣传动员氛围营造和知识普及总体较好。随机调查显示,市民知晓率普遍在80%以上。各区积极开展“敲门”行动,落实疫情防控要求,强化到户宣传,到户宣传率达到80%以上,居住小区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占比达到96%。

(六)执法检查力度持续提升

执法检查范围基本覆盖宾馆、饭店、餐饮行业、商场、超市、居民小区、在施工地等十类责任主体,检查力度不斷提升。特别是针对混装混运违法行为,加大暗查暗访力度,调取监控探头,核实举报曝光,方式手段更加精准有效。

(七)其他垃圾清运量明显下降

随着厨余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等分出,其他垃圾日均清运量下降至1.79万吨,同比2019年6月日均量下降35.26%。

(八)检查发现问题率不同程度下降

针对十类责任主体执法检查的发现问题率呈下降趋势,问题率由15.4%下降至5.8%。

五、谋好“持久战”,长效管理拿出新举措

在新条例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不到位、不完善的地方,如:家庭厨余垃圾分出率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履职不到位情况依然突出,硬件设施配置还有缺口,区域之间、领域之间发展还不够平衡,垃圾分类工作精细化管理不够深入、方式手段不够有力、压力传导不到末梢等。面对上述问题,如何将实施新条例、推进新垃圾分类工作引向深入。笔者认为,应继续深化指挥部“战时”机制,加强统筹协调,优化组织力量,动员全员参与,建立长效机制,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推动自觉分类习惯养成。

(一)着力在推进党政机关和社会单位强制分类上下功夫

党政机关和社会单位垃圾产生量约占全市总量的一半,是实施垃圾强制分类的重要阵地。要在办公场所设置废旧纸张、饮料瓶等可回收物存储点,定期回收处理;减少使用一次性办公用品,内部办公场所不得使用一次性用品。餐饮单位做到厨余垃圾单独收集,推行“光盘行动”,主动劝说顾客适量点餐、不剩餐。宾馆饭店不得提供一次性用品。医院学校等根据行业领域特点,严格落实垃圾强制分类制度。

(二)着力在推进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创建上下功夫

总结推广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创建经验,落实垃圾分类治理行动计划,东城区、西城区、石景山区和城市副中心开展全区域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创建,其他区在有物业管理的小区(含单位自管小区)全面开展创建活动。验收合格的示范片区以3年为考核周期,坚持成熟一个验收一个,持之以恒、做细做实示范片区创建工作。到2020年底,创建覆盖率达到90%。

(三)着力在规范分类投放、收运、运输和处理上下功夫

一是规范投放。居民家庭要按照“两桶一袋”(厨余垃圾桶、其他垃圾桶、可回收物袋)的基本模式,落实好家庭分类要求。二是规范收集。居住小区可采取固定式或流动式收集,也可采取上门或定点回收再生资源、其他垃圾等全品类回收方式,方便群众分类,提高回收质量。三是规范运输。要按照各种品类垃圾收集运输车辆车型和标识规范进行涂装,实现车辆颜色、标识统一。四是规范处理。要加快推进处理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处理能力,尽快缓解“紧平衡、缺弹性”状态。到2020年底,焚烧和生化处理能力达到2.34万吨/日,2025年全面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

(四)着力在补齐硬件设施短板缺口上下功夫

加快密闭式清洁站功能性改造,推进称重计量系统建设、收运车辆标识涂装等工作,为垃圾分类提供必要的硬件支撑。在社区、小区完善大件垃圾暂存点、再生资源投放点布局建设,便于市民分类投放。结合社会单位食堂、大型餐饮单位及农村地区实际需求,因地制宜推广厨余垃圾就地处理设施,限制过度包装、限制一次性用品使用、推行净菜半净菜上市,减少厨余垃圾产生,真正实现源头减量。

(五)着力在深化社会宣传和思想发动上下功夫

認真落实《北京市垃圾分类宣传引导方案》,坚持行业与属地分头抓、网络媒体与纸质媒体联手抓、正面引导与问题曝光同时抓,推动宣传动员在方式、对象、时间、地域上的全覆盖。开展市区两级宣讲团进社区、进单位、进校园活动,打造《垃圾分类我们一起来》、《垃圾分类,亮点有,问题也有》两档电视节目。发挥社区(村)党组织作用,统筹社区资源,开展“我分类,我时尚,我快乐”“垃圾分类文明一日游”“小手拉大手”等主题宣传活动,让热心市民有动力、居民家庭有压力,推动形成人人参与、家家分类、社区受益的良好氛围。

(六)着力在强化执法监督和问题整改上下功夫

城管执法部门进一步健全垃圾分类日常执法检查机制,加大集中执法力度和频次,严格查处公共机构不分类、垃圾收运企业“混装混运”等违规行为,对混装混运及非法接收、违规接收混装垃圾的单位坚决予以高限处罚;对问题严重、屡教不改的单位适时引用公示制度;对全市各街乡镇执法队执法处罚履职情况每周进行量化评价,发现问题及时通报,构建横向衔接、纵向贯通的综合执法工作体系,督促责任单位和个人自觉履行分类义务。

(七)着力在加强精细化管理上下功夫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垃圾分类,关键是要加强科学管理、建立长效机制、促进习惯养成。”发挥物业单位、垃圾分类指导员、楼门长、小巷管家及志愿者等力量的作用,组织开展“桶前指导”、“桶前监督”,强化精准服务,重点保证厨余垃圾分出质量。加强政策研究,形成更加成熟、定型、配套的工作举措,围绕物业和社区两个关键主体,进一步加强政策指导和工作推进力度;围绕衡量垃圾分类成效的关键指标,研究制定更加清晰直观、便于执行的评价指标体系;围绕餐厨垃圾收运价格偏低、倒逼作用发挥不强问题,研究价格调整政策;围绕过度包装问题,研究探索过度包装商品禁止进京的可行性。

(八)着力在压实垃圾分类“一把手”责任上下功夫

借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做法,推进垃圾分类也要压实属地、部门、单位、个人“四方责任”。各区、各部门要落实“一把手”责任,不折不扣完成垃圾分类重点任务,把辖区和行业领域工作落实落细落到位,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形成闭环管理,充分调动广大市民投身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坚决打赢垃圾分类这场持久战,推动首都垃圾分类取得新成效。

(责任编辑:张斌)

猜你喜欢

厨余分类垃圾
基于厨余垃圾处理实践活动开展生态环保教育的探究
姑苏区最大厨余垃圾处理项目试运营 日处理能力达100吨
垃圾去哪了
倒垃圾
按需分类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说说分类那些事
食物废料处理器
给塑料分分类吧
澳门鼓励餐饮业“少盛饭返现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