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持创新驱动 推动民族医疗产业发展

2021-03-01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生物医用材料改性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主任山东百多安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海军

中国科技产业 2021年2期
关键词:医工医疗器械科技成果

◎ 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生物医用材料改性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主任山东百多安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海军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医疗器械企业技术进步及配套产业链的成熟,以及医改、分级诊疗、扶持国产设备等国家政策的推动,医疗器械产品需求持续增长,未来十年仍是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回溯已经实现进口替代的细分领域的成功经验,进口替代将是未来十年医疗器械发展的主旋律。我国未来五到十年将有更多的领域将实现进口替代,这个过程需要以国产自有技术的创新与升级为基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要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搭建创新服务平台,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努力实现优势领域、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体,也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企业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能力重要体现,100多年来,世界上对经济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技术几乎全部源自企业。企业把科技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市场需要的商品,把知识、技术转变为物质财富,形成规模产业,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企业贴近市场,了解市场,具备将技术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商品,并通过市场得到回报的要素组合和运行机制。因此,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方面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引导企业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技术创新上,才能逐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从技术引进转向自主研发,实现企业从价值链中低端向中高端升级,甚至部分领域的技术应用进入世界前列。

建设医工交叉转化平台,促进产学研医协作。医疗器械产业是多学科交叉、知识密集的高新技术产业,其发展需要上、下游知识、技术和相关环境的支撑。建设产学研医协调和医工交叉转化平台,采用医工结合等学科深度交叉融合的方式去解决行业面临的重大问题,既是重要的创新途径,也愈发迫切和重要。搭建医工交叉与转化创新平台,深入调研市场、企业与医院的需求,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战略合作,鼓励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向民营企业转移转化科技成果,支持科研人员服务企业技术创新,组建产、学、研、医学科交叉联合科研团队,在重点领域开展攻关研究。通过医工交叉平台,优化管理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建立科学的人财物支持机制和与长效合作沟通机制,坚持应用需求为导向,形成医院、高校、科研院所与产业界的成果转化链,实现技术转让与知识产权转化,保证健康中国战略的顺利实施。

重视科技领军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人才与创新的关系。通过加强载体、平台建设,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通过重点培养、优化服务,壮大创新创业人才队伍;着力构建一支以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为塔尖、以广大科技创新人才为中坚、以创新储备人才为基础的“金字塔”型、结构合理、梯队分明的人才队伍,激发创新活力和创造潜力,助推医疗行业高质量发展。

激发科研人员活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习近平总书记在院士大会强调,打通“最后一公里”,拆除阻碍产业化的“篱笆墙”,疏通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连接的快车道。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类旨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密集出台,让更多成果走向市场,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高端装备、重大工程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成绩。然而,我国科技与经济联系不够紧密的深层次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破解,这就需要我们加强成果转化相关政策的宣传和执行力度,破除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关隘,明确转化模式和收益分配机制,各方合力共同推进我国科技成果加快转化。

注重材料基础研究,加快行业原始创新。国家对基础研究越来越重视,投入也越来越多。基础材料的研究是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基石和保障,只有根据国家独立创新的要求,从基础原材料做起,才能避免国外对我国产业形成围剿。在大幅度提升基础研究投入的同时,营造利于基础材料发展的大环境,让从事基础研究的科技人员能静下心来做研究。同时,对从事基础研究的评价,应区别于技术应用,结合基础研究的特点,重在理论创新、引领作用和对应用技术的推动作用。

完善科研投入体系,推进科技创新。构建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机构为支撑、社会资本为补充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创新投入体系。财政资金对民营企业的资金投入,主要解决国家等急需材料的系统性技术攻关;公司持续自筹研发投入,主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解决市场需求产品的工程化开发,让科技创新跟着市场走,以市场为导向、由市场来引领,从而保证研发产品的时效性,提高研发产品附加值,避免研发“无效产品”。同时,加大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促进成果快速产出,实现产品升级换代。

注重区域产业链建设,促进转型升级。医疗器械区域产业链建设,需要国家引导和地方主导相结合,完善培育方式与机制,制定产业集群优惠政策,以集群创新和组织变革为核心,推动跨区域协作和开放融合,切实增强医疗器械行业核心竞争力。参考国家战略布局,在珠三角,长三角,黄河渤海区域,抓创新、强主体、拓开放、促融合,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政策链相互贯通,形成原材料供给、设备制造、检测服务、审评审批机构完备的区域产业链。构建共享利益分享机制,建立区域内企业和各类机构间互联互通、互动互补、协作协同的创新格局,推动区域内各要素集聚,促进行业转型升级。

完善创新要素,优化创新环境。营造公平市场环境,完善服务机制,在人才培养,项目评审,奖励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要素配备,形成材料的研发到医疗器械应用的创新环境。加大对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畅通专业技术人才的职业发展空间,对技术人才进行公平、公正、公开的可实现的正向激励。尊重人才的个性化发展,对人才进行分类考核,构筑适合不同人才的考核评价体系。大力培育发展科技型企业,鼓励支持科技企业承担政府科研项目和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推进科技奖励改革,优化奖励结构,建立定标定额的评审制度,分类制定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指标体系

总之,科技创新决胜未来。未来宏伟壮丽的创新蓝图,依靠大家共同绘就。我们将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的指示,敢于创新、砥砺奋斗,为民族医疗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支撑,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医工医疗器械科技成果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关于医工结合论文的中图分类号标注要求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关于医工结合论文的中图分类号标注要求
北京市医疗器械检验所
北京市医疗器械检验所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北京市医疗器械检验所简介
新环境下医工教研室构建的设想
医院医工对医学装备的自修难点与破解途径初探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