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创新强经略 产学研合作聚新能

2021-03-01本刊编辑部

中国科技产业 2021年2期
关键词:产学研力量基础

本刊编辑部

2021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为首要任务。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必然选择。“十四五”规划提出了“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的重要举措,强调了企业在产学研合作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为强化科技创新力量上升为国家战略指引方向。潮起海天阔,扬帆正当时。做时代的先行者,没有捷径,但有新途,要坚持科技创新、科技自立,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科技力量。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演进,强化国家主导,在战略关键领域系统谋划、整合资源,优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成为立国之本。产学研合作要以国家创新发展战略为出发点,提升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与市场主体的统筹协同和融通创新,协同部署产业链和创新链,畅通创新价值链的关键环节;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形成各类创新主体功能互补、良性互动的协同创新新格局,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

集中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把握产学研合作切入点。产学研合作要围绕重点领域的重大项目布局长远系统谋划,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研发,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瞄准人工智能、量子科技、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引导和组织优势力量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加快突破基础软硬件、先进材料、核心零部件等方面的瓶颈制约,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加强基础科学研究,锚定产学研合作突破点。产学研合作要在蓄力储能上找突破,充分发挥产学研多方力量,引导鼓励地方、企业和社会力量增加基础研究投入;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基础研究,引导企业开展以解决自身发展问题为导向的应用基础研究;重视基础研究领域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为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设定目标;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加强政策支撑,为科技工作者提供良好科研环境。

2021年1月20日0时25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天通一号03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任务获得圆满成功,中国航天发射迎来2021年开门红。(新华社供图)

鼓励科技人员专心科研,找准产学研合作关键点。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产学研合作要在优化科技创新人才科研环境上下功夫,营造有利于踏实搞研究的科研生态;创造有利于基础研究的良好科研生态,鼓励广大科研人员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突出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类项目的原创导向;支持企业培育引进高层次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将考核评价与成果转化挂钩,加强科技人才科技成果转化意识,提升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积极性。

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明确产学研合作落脚点。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是催生发展新动能的重要途径。产学研合作要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和领军企业牵引优势,瞄准前沿性、颠覆性技术,加快构建自主产业生态环境,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关键共性技术和基础共性技术的研发,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支持有能力的企业承担国家科技项目,组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深化产学研合作要在服务国家、区域、企业创新发展上下功夫,以“用”为牵引,充分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守正笃实,久久为功,以创新实干的巧劲、躬耕不缀的铆劲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落地,以坚持科技自立、深化产学研协作的初心强经略、聚新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创新建功。

猜你喜欢

产学研力量基础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麦唛力量 (一)
孤独的力量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怀疑一切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