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空间站“土生土长”的“太空辣椒”是什么味道?

2021-03-01郝世琦

科学中国人 2021年36期
关键词:航天员空间站辣椒

郝世琦

最近,国际空间站收获了一批今年7月种下的辣椒。收获后,航天员梅根·麦克阿瑟把辣椒切碎,用它们做了一个玉米卷饼。尝过后,她给出了一个四字评价:非常美味!

一直以来,如何为长期驻留在国际空间站的航天员提供新鲜食物,一直是令科学家很头疼的问题。直到“太空种菜”成为可能,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个问题。消息中提到的“太空辣椒”,就是太空种植实验室里,最受欢迎的作物之一。

为什么是辣椒?

吃,一直是载人航天领域的大事。以前的太空食品,大多像牙膏一样。不管是蔬菜水果还是碳水肉类,全部加工成糊状,挤出来就能吃。这种食品虽然能填饱肚子,但体验却着实不怎么样。

随着太空食品技术的不断升级,目前,我们能想到的大部分食品,基本都可以带上太空。航天员们吃之前,只需要对这些预加工的压缩食品、罐头食品加热,就能吃上热乎乎的饭。

不过,长期执行太空任务已经成为航天员们的大趋势。只吃包装好的食物,时间久了难免乏味。如果要进行时间更长或距离更远的探测任务,也很难一下子携带太多蔬果类的天然食物。这个时候,“太空种植”的概念就诞生了。

不过,不管是航天飞船还是空间站,都是真正意义上的“寸土寸金”。专门拿出一块区域种东西,种什么、怎么种都有讲究。

为“太空种植”选种,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营养成分,其次是它能不能满足太空种植的要求,好不好种。就拿辣椒来说。它本身的维生素C含量比较高,吃起来口感也比较清新,能够为航天员提供日常所需的维生素。另外,辣椒的植株比较小,种起来占的空间少,枝丫比较坚挺,在微重力的太空环境里也能支撑起植株的正常生长。如此一来,辣椒自然就成了“太空种植”的首选品种之一。

太空种植VS太空育种

从技术上来说,现在的“太空种植”的整体难度已经不是特别高了。像太空环境下植物生长所需的光照、温度、肥力,都有比较好的解决方案。唯一比较难处理的,是浇水。在太空中给植物供水是一件比较有挑战性的事。

地面上,我们可以用传感器随时监测土壤的湿度,保证植物不会缺水。但在太空的微重力环境下,水珠会附着在传感器上,导致传感器失灵。这样一来,植物是不是缺水就很难被准确监测到。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科学家们只能先把水全部抽出来,然后对它们进行水气分离,最后再把水注入到植物的基质或土壤里。并且,这套循环操作要定时进行,不能仅依靠传感器监测。这也是为什么,虽然太空中植物培养箱的种植面积不大,但却要配置一套庞大的水泵、阀门、管道等附属物。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太空种植”和“太空育种”还是有一定差别的。“太空育种”一般是把种子带到太空,让种子暴露在宇宙射线之下,然后再把这些种子带回地球种植。之前,我国的“嫦娥五号”就带了一批种子上天。目前,这批带回来的部分水稻、苜蓿、燕麦种子已经在实验室出苗了。科学家们会对它们的营养成分、性状等进行进一步研究。而“太空种植”则是在空间站的舱内完成从种子到果实这一系列生长过程。因为舱内的辐射在安全范围之内,所以即便是在太空环境下生长起来的植株,所结果实的口感、颜色、外形和地球生长的没有本质差异,食用起来也足够安全。

当然,想向宇宙更深处探索,“太空种植”只是很基础的一步。假以时日,如果这个生态系统真的能搬上太空,相信人类“移民宇宙”的愿景,就不仅仅是一个梦想了。

猜你喜欢

航天员空间站辣椒
首个第三代空间站——“和平号”空间站
到中国空间站里上课!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的天宫之旅
自制空间站模型
我是小小航天员
写给航天员叔叔的一封信
辣椒之争
拣辣椒
卖辣椒的智慧
在国际空间站上吃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