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声音

2021-02-21

科学中国人 2021年36期
关键词:光谱遥感技术绿水青山

张继平

中国科学院院士

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

20多年来,我国科技和高等教育发展不断跃升,在前沿基础理论研究和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大创新成果,带动了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高了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我国科学技术的国际竞争力、影响力。面向未来,我们要进一步加速推进基础研究的激励创新生态建设。

尊重学科特点。不同学科有不同的特点,只有抓住学科特点,才能深刻理解学科的本质;只有尊重学科特点,才能准确评价学科及其研究。

完善奖励机制。当前我国已有多种奖励激励举措,如何改革和完善人才奖励计划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奖励计划,吸引全世界基础研究领域优秀科技人才来华贡献智慧,是事关全局的重大课题。

加强创新环境配套建设。今天,基础理论研究的快速深入发展和学科的交叉融合,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科学家之间的合作交流,即便是高度重视个人思考与研究的数学学科,对交流合作的需求也越来越明显。今后,应加强包括此类中心在内的创新环境配套建设,以开放式环境推动基础研究创新与人才培养。

强化国际前沿学派建设。我国基础理论研究要在国际上起到引领作用,必须搞好国际前沿学派建设。这需要一流科学家的根本性、系统性原始创新,以及以此为前提的成果转化应用。为此,从政府、高校到企业、社会各界,都应为国际前沿学派的建设创造条件、提供支持,共同推动我国基础研究水平再上新高、助力我国基础研究人才发挥更大作用。

童庆禧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

进入21世纪,我国高光谱遥感快速发展。环境系列卫星、神舟飞船和“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国家重大专项卫星等都搭载了高光谱遥感载荷。近年来,“可见短波红外高光谱相机”等高光谱设备的研制与发展,将我国高光谱遥感技术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从起步到蓬勃发展、从探索研究到深入应用,在高光谱遥感技术领域,我国始终和国际前沿保持同步,部分技术领跑全球。

回顾高光谱遥感技术的发展历程,我深切感受到国家的支持是技术发展的最大动力,举国体制为许多科技创新提供了强大助力。当然,科研人员的努力也很重要。1979年,中国科学院成立了遥感应用研究所,我是该所最早的成员之一。当时,在遥感领域,我们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非常大,几乎是从一张白纸上起步,连可以查阅学习的资料都很难找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我们在全国各地开展遥感研究,特别是航空遥感。我们在长江、黄河、淮河、洞庭湖、鄱阳湖流域开展洪水的遥感监测,为抗洪救灾提供信息支援。尽管很辛苦,但大家都特别开心,为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而感到自豪。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高兴的是,我看到年轻一代继承了老一辈遥感人锲而不舍的精神,继续推动我国高光谱遥感技术走在国际前沿。面向未来,高光谱遥感技术在技术成熟度、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上还有明显不足,但我相信,在新一代研究者的努力下,高光谱遥感技术的发展前景一定会越来越好。

刘旭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

从改革开放至今的短短几十年时间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人类历史上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已经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步入中高等收入国家行列,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但是在经济发展进程中,我们付出了资源、生态和环境损失的代价,生态环境成为制约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与供给不足的矛盾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生态与经济不平衡是当前发展不平衡的突出特征之一,也是城乡不平衡与区域不平衡的重要表现,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间的关系,架起“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桥梁是解决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任务之一。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就是“绿山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转换路径,山水林田湖草沙冰是生态产品的生产者,生态产品是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的结晶产物,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可以使人民群众在保护绿水青山的过程中获得收益,反过来又进一步提升保护绿水青山的主动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因地制宜选择好发展产业,让绿水青山充分发挥经济社会效益,切实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实现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因此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是攻克生态环境问题、促进生态与经济协同增长、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的重要手段之一。

蔡荣根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研究员

基础研究一定要注重“门槛”,也需要一定规模的研究队伍体量。但大家都来从事基础研究,这既不科学也无必要,反而会造成人力和财力的浪费。

当前国家各个层面都意识到了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关键是要统一认识,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基础研究,避免借基础研究之名来“抢蛋糕”,导致国家投入再大也难以取得良好效果。

近年来,我国论文数量已居全球前列,但真正具有原创性、具有重要科学意义的论文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在重论文数量、重杂志影响因子的环境下,学术期刊“绑架”了科研和学术评价,扭曲了科研价值观,使得真正对科学研究感兴趣的、坚持正确价值导向的人,反而觉得科研环境变恶劣了。当然,科研评价也是全世界科学共同体面临的问题。

基础研究关键在人。对基础研究的支持有时候就像养鱼,需要耐心,一开始你并不知道哪条鱼苗最终能长成大鱼,必须同等对待,不能操之过急,厚此薄彼。最后终归会有几条鱼长大。这就是基础研究出成果的时候了。

要将对基础研究真正感兴趣的、有潜质的好“鱼苗”放到一个具有良好科研氛围的“水池子”里来,让他们自然成长。

中国人勤奋、有智慧,我相信中国的基础研究必定会有突破,需要的是建设一个良好的科研价值导向、科研文化和创新生态。科研文化建设便是头等大事。

猜你喜欢

光谱遥感技术绿水青山
从“天人合一”到“绿水青山”
煤炭矿区耕地土壤有机质无人机高光谱遥感估测
创新方法 用“绿水青山”赢未来
用清廉守护绿水青山
利用遥感技术解析地理试题的研究
绿水青山
郭守敬望远镜获取光谱数破千万
无人机遥感技术在地质环境灾害监测中的应用探讨
浅析光谱技术在200 nm以上和以下尺度范围内的不同
测绘工作中测绘遥感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