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皮穿刺颈椎间盘切吸术治疗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探讨

2021-02-28杜玺君

智慧健康 2021年35期
关键词:椎动脉优良率经皮

杜玺君

(山东省淄博世博高新医院 骨科,山东 淄博 255200)

0 引言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是常见的一种颈椎病,在各型颈椎病的发病率中占比7.4%左右[1]。症状较为复杂,涉及面较广,诊断较为困难,发病机制较为复杂[2]。患者常表现为眩晕、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典型的症状,对患者的娱乐生活和工作生活造成严重的负面阻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3]。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是治疗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常用治疗方式[4]。经皮穿刺颈椎间盘切吸术是常见的术式,对患者的眩晕、头痛、恶心等症状有明显的改善作用[5]。我院在治疗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患者时应用此方法,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选择我院2018年1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患者27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经皮穿刺颈椎间盘切吸术进行治疗,27例患者中男8例,女19例,年龄30~55岁,平均43岁,病程3~14周,平均10周,单节段突出15例,C3~45例,C4~510例,双节段12例,C3~4并C4~54例,C4~5并C5~68例,影像学检查显示,22例患者出现椎间盘突出症状,2例患者出现椎管狭窄症状,3例患者出现横突孔变小症状。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头晕、头痛、眩晕、胸闷、恶心多汗等典型的症状,17例患者存在转动头部时颈部和枕部出现不适和疼痛症状加重的症状,患者均在我院接受治疗,所有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并自愿参与本研究。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VAS疼痛评分,椎动脉血流数据等临床诊治资料,分析经皮穿刺颈椎间盘切吸术的治疗效果。

1.2.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经皮穿刺颈椎间盘切吸术,具体方法如下:患者取仰卧位,于患者肩背部垫垫枕,让患者的头部保持尽量后仰的姿势,固定头颈部。常规消毒铺巾,利用C型臂X线透视定位椎间隙,确定穿刺点,局麻,将左手的中指和食指放置于患者的气管与颈动脉间隙,按压椎体前缘,并将颈动脉推向外侧,将气管推向对侧,将穿刺针放置在颈动脉内侧0.5~1.0cm位置,让其和椎体矢状面保持15°~20°角的趋势插入病变椎间隙,逐级建立工作通道,常规钻透纤维环,常规钳取髓核组织,沿着工作通道常规放置套管式内切割器,连接负压吸引机和切吸机,常规冲洗切割抽吸,直到患者椎间盘内无明显的髓核残留组织后结束治疗,拔出套管,局部创口贴包扎。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椎动脉血流数据,椎动脉血流数据主要通过峰值流速、舒张末流速、平均流速、阻力指数、搏动指数进行观察和评价;观察患者治疗前和治疗3d、1周、1个月疼痛情况,采用VAS视觉疼痛评分量表对患者的疼痛症状进行评价,分值和患者的疼痛症状呈反比;观察患者治疗后的优良率,采用Odom分类系统对优良率进行评价,优为无症状;良为轻微症状,症状不影响娱乐和工作生活;差为患者术后症状明显,症状未明显改善影响生活。观察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概率。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患者治疗前后椎动脉血流测量比较

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椎动脉血流测量数据差异,治疗后患者的峰值流速、舒张末流速、平均流速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阻力指数、搏动指数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如表1。

表1 患者治疗前后椎动脉血流测量比较(±s)

表1 患者治疗前后椎动脉血流测量比较(±s)

2.2 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VAS评分比较

观察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的VAS评分差异,治疗前患者的VAS评分较高,患者疼痛症状明显,治疗3d后评分明显较治疗前降低,且随着时间进展,患者的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逐渐降低,和治疗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如表2。

表2 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VAS 评分比较(±s,分)

表2 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VAS 评分比较(±s,分)

2.3 患者治疗后疗效观察

患者治疗后头晕、头痛、眩晕、昏沉感等症状均明显改善,根据用Odom分类系统评定,优等患者21例(78%),良患者5例(18%),差患者1例(4%),优良率为96%,优良率较高。

2.4 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观察

治疗后观察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治疗后1例患者出现血肿不良症状,经对症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其余患者均无出现出血、椎间盘炎神经损伤等不良症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不良反应发生概率较低。

3 讨论

颈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常见的脊柱相关性病症,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善,颈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率正在逐渐增多,并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6]。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常见的病症类型,发病原因较为复杂,治疗困难,多认为和多种原因导致的颈神经功能紊乱存在密切的关系[7-10]。患者常表现为眩晕、头痛等典型的症状,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和身心健康[11]。

保守治疗如针灸、牵引、按摩等方式和手术治疗方式如交感神经节切除术、颈椎骨赘切除术、椎动脉减压术等方式是常用的治疗方式[12-13]。我院在治疗患者时应用了经皮穿刺椎间盘切吸术的方式,取得较好的效果。经皮穿刺颈椎间盘切吸术是临床上常见的术式,在治疗颈椎病时具有较好的效果,在治疗时通过在颈椎间盘的前方开一小孔进行穿刺切吸出部分的髓核,有效降低患者椎间盘的内压,从而实现降低突出部分的压力,缓解突出物对脊髓神经的压力和刺激,缓解患者症状的目的,疗效突出[14]。切吸术治疗时需要治疗3个月才会逐渐封闭,因此,在治疗时能够有效地避免椎间盘向后方再继续突出的可能性,能够有效实现人为的控制和改善突出髓核的方向目的[15]。此外,经皮穿刺椎间盘切吸术是在纤维外环还尚未破裂之前开展治疗,因此,能够有效地避免和阻止髓核从膨隆型发展成为纤维环破裂型,给予患者及时有效的治疗[16]。多项研究对经皮穿刺椎间盘切吸术的治疗有效率进行了报道,研究显示,切吸术治疗有效率较高,具有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较快等优势,且切吸术操作较为简便,不会对患者的神经造成粘连等不良影响,并不会对患者的椎管结构造成干扰,也不会影响患者脊柱的稳定性,患者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率较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如本文研究所示,治疗后患者的峰值流速、舒张末流速、平均流速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阻力指数、搏动指数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治疗前患者的VAS评分较高,疼痛症状明显,治疗3d后评分明显较治疗前降低,且随着时间进展,患者的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逐渐降低,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优良率为96%,优良率较高,不良反应发生概率为4%,不良反应概率较低,证明切吸术在治疗时疗效较高,不良反应率较低,临床价值突出。

综上所述,经皮穿刺颈椎间盘切吸术能有效控制改善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患者的症状,治疗效果突出,优良率较高,不良反应率较低,具有重要的临床治疗价值,值得广泛推广。

猜你喜欢

椎动脉优良率经皮
经皮迷走神经刺激对抑制控制的调节机制*
对上颈椎后路手术并发椎动脉损伤防治策略的探讨
微创克氏针经皮固定治疗第5掌骨骨折
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
不同通道经皮肾镜治疗上尿路结石的研究进展
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效果分析
双侧椎动脉走行异常及左椎动脉压迫星状神经节1例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快速取出残留骨水泥柱2例报道
外固定架在开放性胫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及疗效分析
锁定钢板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