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配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38 例的疗效分析

2021-02-28秦秀荣

智慧健康 2021年35期
关键词:面肌口角面神经

秦秀荣

(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中医院,山东 聊城 252200)

0 引言

周围性面瘫又称为面神经炎,是一种多发的神经科疑难病。是由于面神经核及其组织损害所致的面肌麻痹,通常患者在患病后会表现为面部表情肌功能退化或丧失,口角出现下垂并偏向健侧,患侧面部神经麻痹、痛触觉不灵敏等[1]。周围性面瘫会引起患侧外耳道、耳后乳突部疼痛,损伤味觉、听觉,并伴随流泪、唾液分泌减少,会给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巨大影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2]。本研究对38例患周围性面瘫的患者进行了针刺配合中药治疗,对治疗效果做出了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中医针灸康复科于2016年12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76例周围性面瘫患者,按随机的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其中对照组男性18例,女性20例;年龄34~66岁,平均(42.88±6.01)岁。观察组男性21例,女性17例;年龄35~65岁,平均(43.12±6.41)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中药进行治疗,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戒烟戒酒,不食生冷辛辣食物及海鲜。以牵正散为基本方:白附子10g、全蝎5g、僵蚕10g、当归20g、黄芪30g、白术15g、鸡血藤20g、蜈蚣2条、葛根15g、白芍20g、防风10g、川芎20g、地龙10g、炙甘草10g、羌活10g、丹参15g、天麻15g、党参15g,加水煎服400mL,早、晚各1次。观察组中药方剂同对照组,在此基础上施以针刺配合治疗。针刺具体操作如下。取穴:阳白、四白、迎香、地仓、颊车、牵正、翳风、太阳、承浆,合谷,风寒证加风池祛风散寒,风热证加曲池疏风泄热,恢复期加足三里、太冲以疏肝理气,补益气血。面部穴位采用0.3mm×40mm毫针针刺,急性期快速进针,浅刺,轻微刺激手法;留针15min,发病1周内不使用电针,针刺手法轻浅。发病1周后,针刺后接电针仪,留针时间为30min,并用TDP灯照射。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20d后观察疗效。

1.3 指标判定

治疗效果判定如下。痊愈:面部神经支配区域所有功能恢复正常。显效:恢复面部两侧对称,口角仅轻度不对称,眼睛轻微用力方可完全闭合。有效:面部两侧轻度不对称,口角轻度下垂,眼睛完全闭合时用力较大。无效:面肌瘫痪,面部两侧不对称,眼睛无法闭合,口角不对称。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疗效标准评分:痊愈及显效积分<12分,有效积分12~22分,无效积分≥24分,分数越低表明疗效越好。面肌功能改善评分:采用Portmann简单评分法,包括鼓腮、闭眼、动鼻翼、微笑、吹口哨、皱眉6个动作,每项3分,满分18分[3]。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治疗疗效

观察组在进行针刺配合中药治疗后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37%,明显高于仅进行中药治疗的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比较治疗疗效[n(%)]

2.2 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疗效标准评分

两组治疗前的中医症状疗效标准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中医症状疗效标准评分为(8.92±2.01)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两组在经过治疗后都疗效明显,但观察组患者的疗效更加显著。见表2。

表2 比较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疗效(±s,分)

表2 比较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疗效(±s,分)

2.3 面肌功能

两组治疗前的面肌功能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改善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了经过针刺配合中药治疗的患者的面肌功能恢复情况较仅进行中药治疗的患者更佳。见表3。

表3 比较治疗前后面肌功能(±s)

表3 比较治疗前后面肌功能(±s)

2.4 病例举例

王某,女,63岁,左侧口眼歪斜10d。患者于2017年9月8日突感左耳后疼痛,自服牛黄解毒片,次日病情加重,且出现左侧额纹消失,左眼闭合不全,左鼻唇沟变浅,口角向右侧歪斜,刷牙时漏水,吃饭存食。遂就诊于社区卫生室,诊断为左侧周围性面瘫。给予活血通络、营养神经之药静脉滴注,治疗1周病情无明显变化,为进一步治疗,来我院针灸科就诊。给其采用针刺配合中药治疗,2个疗程后,左侧额纹恢复,左眼闭合自如,两侧鼻唇沟对称,口角歪斜消失。临床症状痊愈。随访6个月,病情没有复发。

沈某,男,28岁,右侧面部不适1天。2019年7月因夜间长时间吹空调,晨起后自感右侧面部板滞麻木,右眼眼裂增大,不能完全闭合。遂来我院针灸康复科就诊。患者就诊时神志清,精神可,右侧额纹消失,右眼闭目露睛,右鼻唇沟变浅,鼓腮力弱且右侧漏气,口角向左侧偏斜。诊断为右侧周围性面瘫。遂采用针刺配合中药治疗,1个疗程后复诊,见右侧额纹出现,右眼已能闭合,鼻唇沟较前加深,口角歪斜的程度减轻,继续治疗2个疗程后,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消失。随访6个月,病情没有复发。

3 讨论

周围性面瘫是一种神经科疑难病,又称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茎乳突孔内急性非化脓性面神经炎。各个年龄皆可能发病,男性的发病率比女性更高,青壮年时期的发病率相对较高[4]。患者患病后多表现为面部神经功能失调,出现无法完成抬眉、闭眼、鼓腮等动作的情况。由于面部一侧肌肉瘫痪,患者还会出现流泪、鼻唇沟变平坦、口角向一侧歪斜。病情严重者会出现听觉下降、外耳道障碍或引发疱疹、流泪且唾液减少,会给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不便,对个人形象造成巨大影响[5]。西医方面认为导致周围性面瘫发生的原因是茎乳突孔内的面神经受到了病毒感染,引起面部血管痉挛从而导致神经缺氧缺血,造成面神经受到压迫,出现面肌瘫痪的情况。中医方面认为周围性面瘫属于“面瘫”“口僻”的范畴,病机是本虚标实,感受风寒之邪气[6]。《内经》云:“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7]。面瘫多由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寒或风热之邪乘虚入中面部经络,以致气血痹阻,经筋功能失调,筋肉失于约束,出现面肌瘫痪不能自主的表现。

西医方面主要采用抗病毒、营养神经的方式进行治疗,但治疗效果并不理想,患者的后遗症和药物不良反应较多[8]。中医在进行治疗时思路以益气活血、祛风通络为主。在本次药方中,口服中药以祛风散寒、活血通络为原则,方药用加味牵正散加减。方中白附子、僵蚕、全蝎为牵正散方,白附子辛温燥烈,入阳明经而走头面,以祛风化痰,尤其善散头面之风为君药。全蝎、僵蚕均能祛风止痉,全蝎长于通络,僵蚕且能化痰,合用即可达到祛风化痰之力,又能通络止痉,共为臣药;蜈蚣、地龙通络止痉,加防风、羌活以祛风散寒,可以扩张血管,加速气血循环,修补组织神经;葛根、白术、天麻化痰祛风通络;当归、黄芪、鸡血藤、川芎、白芍、党参、丹参补气养血活血以助通经活络;甘草可调和诸药[9]。诸药合用,可使邪去正复,风寒得除,血脉流畅,达到协同增效目的。针刺选用阳白、四白、地仓、颊车、牵正、翳风、太阳、承浆等穴位,针刺范围与三阳经筋在面部的分布区一致,可广泛刺激面神经,改善神经营养,促进神经组织代谢,提高其兴奋性[10]。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阳明经多气多血,取手阳明经原穴合谷活血化瘀、祛风散寒;风池为足少阳胆经、阳维脉交会穴,阳维维系诸阳经,主一身之表,风池在此用之,可充分发挥其熄风通络的作用;翳风穴可祛痰止痛、有助于缓解耳后乳突痛;地仓透颊车疏通局部气血,从而有利于患者面神经功能的恢复[11]。中药治疗的同时,以针刺穴位的目的在于帮助患者疏通经气、畅和气血,进一步促进面部肌肉松弛、水肿与炎症吸收,实现受损神经元的有效修复,增强胞膜上相关酶活性,两者方法联合使用,可使患者面神经功能达到良好的恢复效果。中医治疗周围性面瘫已有多年经验,以往通常单独使用针灸或单独使用中药来治疗。通过对国内文献进行分析,学者陈星良等[12]曾基于文献统计对单纯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研究的研究分析,得到了仅实施单纯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虽有一定效果,但治疗效果仍有提升空间的结论。随着近年来中医技术的不断发展,针刺配合中药治疗的效果得到了中医们的广泛认可。学者陈太宏[13]曾对62例针刺配合中药辨证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患者的治疗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得到了针刺配合中药辨证治疗面瘫可以有效提高治疗效果的结论(P<0.05);操红艳等[14]曾对针灸配合表情肌锻炼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进行探究,得到了将针刺技术和表情肌锻炼联合应用于周围性面瘫的治疗中可以提高患者的面神经功能恢复速度的结论(P<0.05);赵秀娟等[15]曾对针药并用治疗动眼神经麻痹合并周围性面瘫的效果进行探究,得到了针刺治疗配合中药在治疗眼部神经麻痹合并面瘫中表现出色的结论(P<0.05)。本研究通过对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中医症状疗效进行分析,得到了38例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患者,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中医症状疗效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的面肌功能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结果(P<0.05)。说明了将针刺和中药配合起来治疗周围性面瘫效果更为理想,这也印证了以上学者们的观点。

综上所述,将针刺和中药结合起来治疗周围性面瘫可以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恢复患者面肌功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面肌口角面神经
瞬目反射与面神经运动传导检测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的价值
术中面神经肌电监测对腮腺切除术后面神经麻痹发生率的影响Meta分析
运动单位数目估计在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病情评估及预后的应用
眼皮乱跳警惕面肌痉挛
眼皮乱跳警惕面肌痉挛
面肌痉挛如何护理
视角与口角
两代人的不同
面肌痉挛,试试微血管减压术
血糖控制不好,会导致面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