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四五”时期环渤海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2021-02-28郭秀慧

辽宁经济 2021年12期
关键词:环渤海十四五高质量发展

郭秀慧

〔内容提要〕“十四五”时期制造业仍是区域实力的风向标,从几个代表性指标切入发现,环渤海区域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少、龙头企业分布严重不平衡、科技实力有被反超和甩远的态势。而且,环渤海区域制造业面临由于南北差距拉大和能源战略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因此,要借鉴长三角、粤港澳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在协同发展、民营经济活力足及创新环境好等方面的经验,通过加快以交通一体化为基础的区域一体化进程、构建促进要素市场化配置的体制机制、逐步打造有利于先进制造业发展的产业生态等推进环渤海区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十四五 环渤海 制造业 高质量发展

一、“十四五”时期制造业仍是区域实力的风向标

“十四五”时期,我国制造业由大到强是时代主旋律,制造业仍是一个国家和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前工信部部长苗圩表示,我国现在还处于全球制造业第三梯队,实现制造业强国目标至少还需要30年。而且,从2006年开始,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连续三次下滑,从最高峰的32%左右降至27%左右,制造业并未强大,比重却先降低,这是不正常的。于是,在“十四五”期间,我国提出了“保持制造业比重稳定”的战略,在此基础上,实现产业基础再造,提升制造业在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等方面的发展水平,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

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要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推进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建设,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如欧美等国家回归制造业一样,我国也要在保持制造业比重稳定的基础上,深夯关键基础领域,实现产业基础再造。我国的一线城市,在“十四五”规划中也都将制造业比重稳定或提高作为重要发展目标。比如,北京就要将制造业占GDP比重重新回升到13%以上,争取达到15%。

二、从几个代表性指标看环渤海区域制造业发展

选取了我国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评选数据、全球五百强企业区域分布、PCT专利申请这三项能够代表制造业发展水平的指标,分析环渤海区域制造业发展概况。

(一)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少

十九大报告提出:“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按照这一要求,工信部从2019年启动了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至2021年年初评选出两批共25个先进制造业產业集群。从工信部公布的名单来看,25个集群分布在全国9个省、直辖市的21个城市。从省份分布来看,制造业强省广东、江苏入围名单最多,均有6个产业集群;浙江有3个集群;四川、上海、山东、湖南各有2个集群入围。以城市分布来看,深圳最多,有4个集群入选;广州有3个集群;上海、青岛、南京、佛山、东莞、成都各有2个集群入选。从区域分布来看,除了青岛、成都,其他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都位于长三角与粤港澳地区。

长三角和粤港澳正在成为我国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的集聚地,广东省作为全国第一经济大省,也成为全国第1制造业大省和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大省。其中,工业化一直是推进深圳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制造业总产值占深圳GDP比重超过35%;东莞成为海内外闻名的世界工厂,拥有34个工业门类,占全部工业门类的83%,可生产6万多种产品,95%以上手机零部件在1小时以内可以完成配套。

(二)龙头企业分布严重不平衡

2020年,我国拥有世界五百强企业133家,全球排名第1位。其中,北京拥有的世界五百强企业数量最多,有55家,占比41.34%;其次为广东,共14家企业上榜。环渤海区域:北京55家,山东5家,山西4家,河北2家,辽宁1家(鞍山钢铁公司)。广东省拥有五百强企业14家,而环渤海区域除了北京以外,总和仅12家,不足五百强总数的1/10,与环渤海区域城市数量、人口、区域生产总值不匹配(环渤海区域占全国城市数量的1/4,人口占全国约1/5,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近1/3)。

(三)科技实力大有被反超甚至越甩越远态势

PCT专利申请是权威的国际专利保护条约,申请人可以同时在全球大多数国家寻求专利保护。2020年,全球企业的申请排名中,总部位于深圳的华为公司PCT专利申请量达到了5464件,连续四年全球排名第1。从2020年全球教育机构的PCT申请数量来看,我国共有5所高校入围前10名。其中,深圳大学(252件)仅次于美国加州大学(559件)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269件)位列全球第3、我国第1名,而其他四所入围全球前10的高校分别为清华大学(231件)、浙江大学(209件)、大连理工大学(159件)、华南理工大学(157件)。尽管环渤海区域有清华大学和大连理工大学进入PCT专利申请量全球前10名,但是这两个入围高校专利申请数之和为390件,深圳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专利申请数之和为409件,大有被反超甚至越甩越远的态势。

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世界500强龙头企业和以PCT为核心的科技实力是未来区域发展最核心的竞争力,这三项指标在一定程度上是环渤海、长三角与粤港澳三个区域实力的缩影,是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实力的展示。近些年,在以先进制造业集聚为标志的三个区域的角逐中,长三角与粤港澳明显更胜一筹,尽管坐拥京津冀、山东省、山西省、辽宁省、内蒙古等区域,环渤海的不均衡发展问题日益突出,总体区域竞争力有下降趋势。

三、“十四五”时期环渤海区域制造业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

“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能源革命双重变革的重大挑战,产业结构、发展动力和发展模式等都面临重大变革,高质量发展成为新时代主基调,区域协同发展和一体化发展成为重大发展趋势,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也必须顺应时代趋势、把握新的机遇、应对新的挑战。

(一)南北差距扩大风险加大

赛迪研究院认为,中国已经形成以“一带三核两支撑”为特征的先进制造业集群空间分布总体格局。其中“一带”指的是沿海经济带,“三核”是指环渤海、长三角、粤港澳三大核心区,“两支撑”包括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重点城市圈。

近一段時期尤其是“十三五”以来,我国区域发展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发展新态势,那就是,东中西部发展差距有所缩小,南北发展差距日益扩大。环渤海区域与长三角、粤港澳的区域发展实力呈现出渐行渐远的差距拉大趋势。这一趋势给环渤海区域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带来极为严峻的挑战。南北区域发展差距拉大主要原因之一是强势发展赖以支撑的关键要素呈现出流失态势,比如,人力资源和人口呈现的净流出情况。尤其是高端人才的流失严重阻碍制造业向高端产业链延伸,阻碍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另外,导致南北区域发展差距拉大的市场化程度不足、营商环境缺乏竞争力、体制机制僵化、产业结构同质化恶性竞争、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发展不充分等问题成为制约环渤海区域制造业系统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巨大阻碍,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的区域一体化难以有效支撑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的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协调联动,进而导致在南北差距拉大基础上的制造业南北差距拉大态势。

(二)能源密集型区域制造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我国要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达到碳中和,这对于能源密集分布的环渤海地区制造业发展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能源变革势在必行,非化石能源及清洁的新能源势必成为化石能源的替代,尽管这一过程还很漫长。能源变革迫切需要与能源相关的制造业进行关键技术创新与突破,快速满足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要求。这对具有重化工基础和重化工企业密集分布的环渤海区域是一次变革的机遇,如果能依靠现有的能源制造业基础和技术优势探索出新能源生产方案,相关制造业势必将乘风而上,实现制造业系统升级,推进整个产业体系现代化发展,在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下,抢占发展先机。

然而,如果环渤海区域不能在原有能源提炼基础上实现新的技术突破,可能会因为能源革命成为被替代的对象,丧失原有的能源集聚区优势。一旦其他地区率先实现新能源技术突破并成功市场化,抱团发展、以区域一体化推进能源一体化模式形成聚拢之势,环渤海地区的制造业尤其是能源制造业再想实现技术追赶,恐怕是难上加难、丧失重大发展战略机遇期。

四、长三角、粤港澳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经验借鉴

(一)协同发展效应带动制造业集聚联动

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集中分布在长三角、粤港澳地区,体现出产业发展的地区协同效应明显,产业集群背后是城市集群,城市协同形成集群体现城市资源的协同配置,体现为城市之间、产业之间生产要素的跨行业、跨地域流动,最根本体现在城市及城市中各产业之间协同合作。长三角、粤港澳的要素配置市场化体制机制相对健全,区域政策之间联动效应明显,城市之间的开放合作加速要素在区域内的流动效率、配置效率。如广佛惠三地联合组建广州超高清视频产业促进会,建立省市多层次合作联动,推动广佛惠三地市政府签订培育集群合作协议,成立集群工作领导小组,协调三地开展政策落实、重大项目建设、园区攻坚、产业合作交流等工作,构筑以集群促进机构为链接枢纽的城际合作机制。再如上海实施了“张江研发+上海制造”行动,建立“区区联动”的产业承接机制,加强创新成果优先在本地转化,提高先进制造业集聚与联动发展效率。

(二)民营经济占据市场主体激发制造业创新活力

长三角、粤港澳拥有数量众多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这些区域民营经济相对活跃,民营企业市场参与度较高,能够在某些产业领域取得一些创新性突破,快速更迭新兴技术。民营经济占主体地位也有利于形成较为丰富的产业形态,从中小型企业、创新性企业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起到使市场生态多元化的作用,带动区域产业多元化发展,逐步形成多元化的产业支撑和产业发展生态,并在市场优胜劣汰中起到交替引领作用,推进产业多点开花和稳定可持续发展,产生众多隐形冠军。比如东莞的生益科技,是全球第二大、国内最大覆铜板生产企业,它所生产的覆铜板是电路板、线路板里最主要的材料,该材料性能直接影响所有电子、电路板的性能。

(三)良好的创新环境营造制造业创新发展生态

前两批先进制造业集群呈现东疏西密、南多北少的分布格局,主要原因是创新环境的差别。在制造业创新能力和创新环境上,长三角、粤港澳地区得益于丰富的人才、资金等创新资源,创新能力对地区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发展至关重要,更得益于有多重创新要素所形成的系统性创新支撑体系,加速系统内各种创新要素流动,环环相扣,形成支撑先进制造业集聚发展的系统性创新能力。这种系统性创新能力和创新体系,是振兴先进制造业的关键所在,形成各要素优势加强的效应,联动推进先进制造业不断转型升级和技术的快速迭代。相反,即使拥有雄厚的科研资源,但是如果没有创新支撑下的成果快速转化,则会放缓科研速度、降低技术迭代,难以形成先进制造业发展所需要的创新闭环,影响制造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

五、提升环渤海区域制造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以交通一体化为基础的区域一体化进程

推进环渤海区域交通一体化发展。首先,加强交通顶层设计规划。以科学规划加快推进京津冀、辽中南、山东半岛等互联互通。其次,港口资源一体化整合。充分利用环渤海港口优势,推进一体化整合、抱团发展,避免同质化恶性竞争和重复投入,提高港口现代化管理、运营水平。再次,不断将环渤海交通一体化融入国家“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来。

推进环渤海区域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软联通”。制度软实力是将有形生产要素高效配置的“无形之手”,只有推进制度一体化,才能将现代化治理理念融入环渤海区域发展中来,为制造业高端化和现代化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生态一体化推进能源制造业技术区域联动和加速创新。在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下,环渤海区域亟待构建一体化的能源政策体系,以生态一体化推进制造业跨行业跨省联动创新和发展,以统一的标准推进域内制造业尤其是能源相关的制造业进行技术突破与创新,占领碳汇时代的技术新高地。

(二)构建促进要素市场化配置的体制机制

探索适合环渤海区域发展的国企改革新路径,破除域内国企改革困境,加速解放被固化的资本、土地、劳动、技术和数据等要素,加快建立更加有利于促进要素市场化配置的体制机制。

弘扬企业家精神、营造尊重企业家的社会文化氛围。充分发挥企业家在配置要素方面的特殊才能。建立包容的容错机制,形成鼓励创新、敢于探索的社会风尚。

争取环渤海区域的“软反哺”。建立与先进地区常态化的人才挂职交流机制,提高要素间的学习和流动效率,不断用现代化服务和先进理念为环渤海地区创新赋“软能力”。

(三)逐步打造有利于先进制造业发展的产业生态

制造业高端化发展要求创新系统和创新生态。破除科研院所、高校、政府等存在的阻碍创新的政策、制度,全面深入推进各部门系统性改革,打通不利于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各个堵点,形成创新高效的产业创新闭环生态系统,推进环渤海区域制造业高端化、数字化、绿色化、集群化、服务化和国际化发展。

改造升级“老字号”,推进制造业高端化发展。“老字号”是产业的根和魂,是制造业现代化和高端化的根基。设立重点产业链发展“链长制”,做好传统产业链的补链、延链、强链工作,统筹产业发展、招商引资、产业政策协调等跨部门的相关工作,把产业链相关工作全部拧成一股绳,串成一条线,带动一条产业链。

培育壮大“新字号”,推进制造业数字化发展。稳步推进5G网络、数据中心、北斗数据应用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数字产业技术基础,结合“老字号”升级和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双向需求,做好对接融合,用数字技术为“老字号”传统制造业赋能赋智,用“老字号”制造业为数字技术应用提供施展舞台,加快推进技术演进。

深度开发“原字号”,推进制造业绿色化发展。构建制造业发展的“绿色指标体系”,制定环渤海区域制造业的碳排放标准,率先在绿色制造方面取得技术突破,在国家碳中和等指标体系的要求下制定区域产业规划,明确产业绿色转型方向和标准,搭建绿色产业发展平台,引导和服务制造业绿色化转型,加速制造业绿色化技术交易流转,带动环渤海区域制造业绿色化发展。

增强聯动协同效应,推进环渤海制造业集群化发展。发挥行业龙头企业协同带动效应,带头跨行业、跨地域协同发展;重视传统产业环境的优化和传统产业的融合联动发展,为战略新兴产业的孵化、发展提供良好的产业生态。

加快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推进制造业服务化发展。加快产学研一体化专业服务平台建设,提升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后期维护等全产业链条的服务业现代化水平,在现有制造技术的基础上全面拓宽市场,带动现有制造业技术升级,在制造业新兴技术的进一步支撑下产生新的服务模式、服务业态,全面提升服务业的现代化水平。

注重制造业标准体系制定,推进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国际化舞台,比如盾构机,国际上通行标准是出口时签订回购协议,客户完成工程后再回购到国内,进行维修再制造复出口。但是,要完成这一系列流程,需要协调商务部、发改委、海关(检验检疫)等各个部门的政策,在符合政策的基础上,研究如何按照各部委的标准进行落地操作。因此,环渤海区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要立足区域、着眼世界,以国际化视野提升制造业现代化水平。

(作者单位:中共沈阳市委党校)

猜你喜欢

环渤海十四五高质量发展
京津冀与环渤海经济区的耦合发展
高校“十四五”规划中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十四五”规划研究的新坐标新方位
中辉大鹏数字电视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
环渤海区域旅游一体化研究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环渤海港口群内港口竞争与合作研究
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圈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的现状分析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