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宏观政策调控方式保持经济行稳致远

2021-02-27刘世佳曲阳阳

奋斗 2021年6期
关键词:宏观政策财政资金市场主体

■ 刘世佳 曲阳阳

2021 年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提出了今年的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宏观政策取向,部署安排了全年的重点工作。2021 年我国将继续实施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的宏观政策,保障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宏观政策靶向精准留得青山

2020 年,党中央根据疫情冲击情况,从国情实际出发,制定宏观经济政策,采取针对性办法,以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目标,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取得较大成效。

以不到1 个月的“暂停”换取全年的正增长。2020 年,为阻断新冠肺炎疫情的传播,举国按下“暂停键”,全力以赴、众志成城打了一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2020 年第一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下降6.8%,第二季度实现增长3.2%,1~3季度经济增长就由负转正,全年实现2.3%的增长,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如今国内外疫情形势差异巨大:我国已进入到疫情防控常态化的阶段,而国外绝大多数国家仍处于疫情的漩涡之中。这样的成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科学决策果断决策的结果,是党中央、国务院一手抓紧疫情防控,一手抓紧经济发展,适时出台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其他一系列政策,精准发力的结果。

以加大减税降费力度留得青山。报告提出助力市场主体“青山常在、生机盎然”。2020 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坚决把减税降费政策落到企业,“留得青山,赢得未来”。“青山”就是我国上亿市场主体,其奠定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坚实根基,也是我国经济动力和活力之源。“青山”是经济中永恒的命题,要不断探索的是如何用精准有效的政策,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创出一片盎然生机。2020 年,我国实施阶段性大规模减税降费,与制度性安排相结合,全年为市场主体减负超过2.6 万亿元,其中减免社保费1.7 万亿元。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1.5万亿元。从与2019 年的数据对比中,减税降费的力度可见一斑:2.6 万亿元的减税降费占2019 年我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13.7%,1.7万亿元的社保费减免占2019 年全国社保基金收入的21%,1.5 万亿元的金融让利是2019 年银行业累计净利润的75%。如此大的力度实现了“留得青山,赢得未来”。

以政策实施方式创新实现资金直达。报告提出:“创新宏观政策实施方式,对新增2万亿元中央财政资金建立直达机制,省级财政加大资金下沉力度,共同为市县基层落实惠企利民政策及时补充财力。”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社会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财政收入大幅下滑,基层财政“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面临巨大挑战。资金直达机制的提出是为了推动包括减税降费等规模性纾困政策迅速落地,以及保障基层正常运转。以往财政资金层层分解下达平均用时超过120 天,国务院通过创新设立直达机制,将新增的2 万亿元财政资金快速拨给市县基层政府,资金预算指标仅7 天就下达至基层,及时纾解急需资金的中小微企业和基层财政困难。通过政策实施方式的创新,在提高资金拨付效率的同时,切实加强对相关资金分配使用的监督管理,有助于基层进一步用快、用准、用好财政资金,保障资金受益人可以及时拿到“救命钱”,是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的重要支撑。

宏观政策优化完善赢得未来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步之年,中国共产党将迎来百年华诞。报告提出:“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促进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这预示着疫情以来各类非常规的扩张性政策将稳中渐退或侧重有所调整,但退出的力度和节奏会比较温和,而且会结合疫情进展和形势变化相机抉择,体现宏观政策基调总体稳字当头、不急转弯。2021 年,我国还将继续发挥宏观政策“定盘星”的作用,在财政、税收、货币政策、就业等方面持续发力、稳定发力、可持续发力。

积极的财政政策提质增效、更可持续。我国经济目前处于稳步复苏阶段,要实现常态化发展,必须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首先,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政策开始由“被动应战”变成“主动出击”。财政部在预算报告中指出:发行抗疫特别国债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举措,目前抗疫等一次性支出大幅减少,地方公共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保基本民生等支出可以通过正常渠道给予保障;加之国外疫情将因新冠疫苗的大批量上市得到有效控制,因此,不再发行抗疫特别国债是恰当的。其次,考虑财政收入与支出的平衡,财政支出要可持续。今年财政赤字率从去年的3.6%以上降低至3.2%左右,就是统筹考虑了我国还处于复苏阶段和财政政策的可持续性。但我们还应注意,因为今年的财政收入将由于恢复性增长而高于去年,因此,虽然今年赤字率下降了,但是财政支出总体规模将比去年有所增加,据财政部计算,今年的赤字总额将达到3.57 万亿元,比2019 年增加了8100 亿元,说明仍保持了对经济恢复必要的支持力度,体现政策不急转弯,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再次,还要看到财政支出的两个“明显”,即中央财政对地方的一般转移支付增长7.8%,明显高于去年水平;建立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并扩大范围,将2.8 万亿元中央财政资金纳入直达机制、规模明显大于去年。这两个“明显”充分体现了我国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侧重于保基本民生、保基层运转,通过财政资金使用的“提质增效”,民生领域资金使用效率和政策效果将进一步加强。

优化和落实减税政策。虽然今年市场主体的经营状况有所好转,但是仍然面临很多困难,需要在政策上再帮一把,帮助其恢复元气,实现更好发展。今年在减轻市场主体负担方面有很多更实的举措。一是延续性举措。报告提出:“继续执行制度性减税政策,延长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优惠等部分阶段性政策执行期限”。继续执行制度性减税政策,对去年出台的阶段性减税政策做优化和调整,体现的是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是进一步巩固抗击疫情取得的成绩、保证我国经济平稳持续健康运行的实在举措。二是创新性举措。报告提出:“实施新的结构性减税举措,对冲部分政策调整带来的影响。将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起征点从月销售额10万元提高到15万元。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年应纳税所得额不到100万元的部分,在现行优惠政策基础上,再减半征收所得税”。结构性减税举措是减税政策提质增效的关键,有利于将之前实施的临时性、阶段性减税政策调整优化为长期稳定的制度性安排,通过创新结构性减税政策让税制结构更优、税收质量更高,减税政策更可持续,更加突出财政在减税政策上的主动性和主导性,有利于稳定市场主体的预期。目前疫情的影响并未完全过去,中小微企业压力仍然很大,出台新的针对中小微企业的减税政策,为其创新发展注入活力,是“青山常在”的有效实现途径,体现了我国对进一步扶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决心,更是对“双创”政策的延续和加强。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报告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这种既有余力又不急转弯的政策搭配,将更有助于我国经济的平稳运行和金融市场的理性回归。一是合理适度平衡稳增长、防风险与控通胀。合理适度指向市场流动性水平,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意味着今年货币投放量要小幅减速,避免资金过多的外溢到虚拟经济领域。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报告提出:“处理好恢复经济与防范风险的关系”。这是疫情过后货币政策恢复正常化的重要标志,也是防范“脱实向虚”的必要手段。二是灵活精准实施结构性货币政策。报告提出:“引导银行扩大信用贷款、持续增加首贷户,推广随借随还贷款,使资金更多流向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更多流向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受疫情持续影响行业企业给予定向支持”。这是货币政策兼顾短期复苏和中期发展的结构性调整,也是货币政策持续性的体现。

就业优先政策要继续强化、聚力增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必须抓紧抓实抓好。报告提出:“就业优先政策要继续强化、聚力增效”。一是全年就业预期目标完成既有底气又有压力。报告提出:“城镇新增就业1100 万人以上”。有底气在于疫情等多方面严重冲击下,2020年城镇新增就业1186万人,超额完成900万人的预期目标;有压力在于2021年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在1500 万人左右,其中高校毕业生900 多万人,这和2019 年水平相当,要完成这样的目标任务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二是就业优先政策既有延续又有加码。当前疫情防控面临“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压力,给今年的就业增加了不确定性和风险挑战,继续降低失业和工伤保险费率、继续对灵活就业人员给予社保补贴、持续聚焦重点群体就业工作等,可以有效缓解疫情对稳就业的压力。而扩大失业保险返还等阶段性稳岗政策惠及范围、延长以工代训政策实施期限等是对去年就业政策的进一步强化,可以有效保障今年就业目标的完成。

猜你喜欢

宏观政策财政资金市场主体
宏观政策将利好化肥市场运行
基于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绩效评价与财政税收
玉米市场主体售粮积极性提高
李克强签署国务院令 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
加强财政资金监管 打造廉洁高效财政
山西:20亿元财政资金推动乡村振兴重点项目落地
人民币汇率破7 市场主体应对有序
现代货币理论与宏观政策和政府债务的现实
三地实践:有效释放市场主体的活力
浅议财政资金绩效管理的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