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北宋与西夏间贸易走私原因

2021-02-26辛婉怡高石钢

西部学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贸易

辛婉怡 高石钢

摘要:宋夏间边境的贸易往来,主要有合法的榷场贸易和非法的走私贸易。边境走私因产品种类繁多,数量巨大,一直难以禁绝。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一)交易渠道受政权间关系影响,榷场不能满足双方商贸需求是北宋与西夏间贸易走私产生的主要原因;(二)商贸团体在利益驱动下,通过非政府商品交易以规避高额商业税是促使走私盛行的又一原因;(三)各级官员稽私不力甚至纵容。但这一时期的走私一定程度上成为维系宋夏间文化交往的重要纽带,最大程度满足了双方的商品需求,本身也是一种文化交流和传播。

关键词:宋夏;贸易;榷场

中图分类号:K24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02-0119-03

西夏虽然与两宋并存,但只有北宋与西夏接壤,故我们只讨论这一时期边境的走私贸易。通过对不同时期北宋与西夏政治交往的梳理,能更加准确把握不同时期榷场①的活跃度,阐明走私贸易的起因。

建隆元年(960年)至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北宋建国初年,为了维护稳定对西夏的政策以安抚为主。西夏亦受自身实力所限,暂时与北宋度过一段和平交往时期。李继迁反叛自立以前,北宋与西夏间的经济交往是没有被政府强制禁绝的。太平兴国七年(982年)至景德三年(1006年),李继迁兄李继捧亲自率族入宋,献五州之地。李继迁不服,从已归附北宋的银川城逃出,率众自立。自此与北宋王朝展开了长达20多年的战争。这一时期北宋为了安抚西北边地,淳化二年(991年)授李继迁银川观察使,并于第二年开通边市贸易。不久,李继迁复叛,真宗即位后改用绥靖政策。真宗景德三年(1006年)至宝元元年(1038年),即元昊称帝的30年间,是宋夏两国交往相对和平时期,也是双方贸易繁荣时期。宋与夏订立景德和约。“非官市者听与民交易,入贡至京者纵其为市”。宋夏间出现了“自与通好,略无猜情,门市不讥,商贩如织”的景况。宝元元年(1038年)至(1127年)北宋为金所灭,宋夏两国关系时战时和,贸易也断断续续。神宗、徽宗朝因对夏战争不断,榷场关闭更为频繁。

北宋与西夏间政治交往的断续,使榷场在漫长的边境线中除了作为双方贸易交往的平台,被赋予了更多的政治色彩。北宋通过关闭榷场、和市迫使西夏屈服,对西夏进行经济封锁的做法正是羁糜政策的产物。所以北宋设置的榷场数额有限,交易物品种类也不丰富,不能满足双方人民的需要。两国间的经济交往只有通过贸易走私进行。宋夏间走私贸易持续时间长,交易量大,成为双方经济交流的主要方式。这种交互的贸易行为需要从北宋与西夏两个方面讨论。

一、西夏向北宋方面的走私

西夏向北宋的走私物品主要以青白盐和马匹为主。自汉代以来,盐业一直由政府直接管理经营。盐业收入也被历代统治者视为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之一。北宋时期,根据盐产地的差异,境内的盐被分为池盐、海盐、井盐和岩盐。北宋西北边境人民所食池盐,因产自山西解池又得名解盐。解盐由政府交指定商人运输,由商人出售,不但价格昂贵,而且口感欠佳。西夏盛产食盐,其境内东部乌、白两地所产青盐品质上乘且价格低廉。“西戎之盐,味胜解池所出,而其产无穷”。党项人往往将所产青白盐运往关中地区,供应内地百姓需要,换回所需日用品。西夏将所产青白盐贩入北宋后,因价格低廉品质上乘迅速蔓延,走私猖獗。“淳化四年八月,诏陕西诸州,先禁戎人贩青白盐,许商人行解盐,以济民食,诏令即下,而犯法者众,宜除之,悉仍旧贯。”一时难以禁绝。

马匹是西夏向北宋走私的另外一项重要物资。北宋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时战时和,优良的战马作为当时先进的武器装备必不可少。辽夏的崛起,占据了北部及西北地区广阔的牧场。适宜的气候加上党项族人民丰富的畜牧业生产经验,使西夏地区盛产良马。北宋频繁的对外作战,对战马需求量极大,正常情况下的榷场及茶马贸易难以提供足够的马匹,因此西夏及西北各族的马匹也通过走私的途径进入北宋境内。当战事吃紧,战马紧缺时,北宋会暂时放松对马匹走私的禁令。“蕃部鬻马,官取良而弃驽,又禁其私市,歲入数既不充,且无以怀远人。自今为长吏谨视马之良驽,驽即印识之,许民私市焉。”西夏政权关于人口、马匹、骆驼等物资走私有着严格的规定。到敌界卖人者,已过敌界按有意杀人论罪,未过敌界则按有意伤人定罪。走私牛、马、骆驼、铠甲、等军用物资,主犯当斩,从犯当得无期、长期徒刑。当地官员若参与上述物品走私,按本国地方现卖法计价,视其钱量高低,军事物资按强盗持武器论罪,杂畜按不持武器论罪,从犯当依次减一等。相较青白盐和马匹,西夏向北宋走私的人口、铠甲、牛、骆驼,兵器等交易量较少。

西夏向宋方面的从事走私主要人员有属户、宋朝境内的汉人、宋朝的官员、戍边士兵。属户在走私阶层中最为广泛。他们多是宋夏边境归附于北宋的党项族和吐蕃民户,通过与汉民长时间的接触,所掌握的语言和地理优势成为从事走私活动的便利条件。属户从走私青白盐和马匹中获得高额利润,走私的数量巨大,次数频繁。成为北宋王朝的主要打击对象。宋朝境内从事走私的商人往往是具有政府认可的“牙人”,牙人是宋政府招募的在榷场中负责贸易的合法商人。他们经常利用自己的双重身份从事走私。为了阻止这种走私,官府专门设立了告赏。但在处理此类事务时,“边臣多务宽禁以图安辑,惟汉户犯者,坐配吏之形,曾无虚月。”边吏处理走私不但没有严格地执行管理,甚至参与其中,成为从事走私的又一类人群,尤其是边疆的官吏因为手中握有权力,所以他们参与走私更为公开。边疆官吏参与的走私货物主要是马匹,鉴于官吏违禁私市马匹的情况日益突出,仁宗因此下令:“禁陕西缘边主兵官与属羌交易,犯者以违制论。”戍边的下层士兵也因常年征战饱受痛苦,一旦生活物资供应不足,驻扎在宋夏边境的士兵通常会通过走私获得所需物资。

二、北宋向西夏方面的走私

北宋向西夏走私的货物多是榷场贸易禁止的和获利丰厚的物品,如茶、铜钱、人口等。饮茶之风在宋以前就很普遍,西夏很早就向北宋购买大量的茶叶。茶马贸易是宋与夏间主要的经济往来。北方民族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交界地带,拥有优良草场,其中畜养牛、马、骆驼居多,牧业资源尤为丰富。经济生活以畜牧业为主,同时牛、羊等肉制品可以提供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满足少数民族高寒草原生活的需要。茶叶中的咖啡碱因具有帮助消化,分解过多的脂肪的功效,受到西夏人们喜爱,成为少数民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所谓嗜好之切,无异于盐米。茶叶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北宋时期得以广泛种植,茶叶贸易受到政府的垄断经营,禁止私人交易。西夏政权对茶叶的需求以及北宋战马的不足,成为推动宋夏间茶马贸易的内在动力。北宋设置榷茶制度,茶叶的生产、行销都有明确规定,有政府许可的茶商将茶叶运往西北边地出售。虽然北宋政府对茶叶贩卖管制很严,仍未能禁绝茶叶走私。市面上交易的茶叶量有限,出境私贩茶叶这种高风险高回报的行为,促使了大批逐利茶商的产生,巨大利润也诱使越来越多的官员纷纷涉足茶叶私贩,或坐视纵容部下私贩,或挪用公款作为贩茶资本,或“往往窥弄法意,自为商贩”。

宋夏间贸易往来加速了西夏封建化进程。传统的物物交换,不满足能双方的需要,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更多的货品作为媒介。由于西夏境内铁、铜矿资源匮乏,北宋又严禁铜、铁等金属的出口。所以西夏市场上流通的钱币多为宋朝铸造。党项人不仅把宋铸铜钱当作收藏品,还把它销熔后当成制造兵器的原料。“西北边内属戎人,多赍货帛于秦、阶州易铜钱出塞,销铸为器。”出于边境安全的考虑,北宋统治者乃令以布帛、茶及其他市易马。

人口和粮食也成为北宋向西夏走私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住在宋夏边境的蕃部常入宋境内走私人口入蕃界,对此政府规定,边境州县切验认收捉,防止蕃部将带人口入蕃界。戎人借入北宋岁贡的机会还私市人口带出关外,且被贩卖的人口中女子居多。除此以外,北宋向西夏走私粮食的现象也十分严峻。西夏境内受气候和地理环境的限制,适宜农耕的土地很少。粮食产量不足,粮食是西夏从北宋输入的生活必须品之一。党项人只能私运境内的优势产品,盐和马匹与中原人们交换日常所需的粮食。北宋视粮食为战备物资,对粮食的管控十分严格。为了杜绝走私,宋朝政府下禁令“沿边粮斛不许过河西,河西青盐不得过界贩鬻,犯者不以多少,处斩。显请犯多者依法,自余别为科断,以差其罪。章上未报,移知秦州。对粮食走私的惩罚十分严重。

北宋向西夏方面从事走私的人员主要的是其境内的蕃部。蕃民往往聚族而居,西夏蕃部走私者与北宋的巡检士兵经常发生冲突。西夏出使北宋的使者及其随从也常利用职务之便,在出使期间货卖私物。

三、宋夏间走私原因分析

宋夏间走私盛行,贸易走私数量巨大、产品种类繁多、短时期内难以禁绝主要有以下这三点原因。

第一,双方交易渠道受政权间关系影响,榷场不能满足双方商贸需求是北宋与西夏间贸易走私产生的主要原因。北宋商品经济发达,商品交换活跃,加上较为宽松的商业政策,在北宋重商思想的影响下,商人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西夏自建国后与北宋经过长时间的交往,两个政权间各具特点的经济基础,经济的互补性需要边境贸易往来,榷场正是提供了贸易的平台。但是在处理政权关系间,榷场不再是单纯的贸易平台,常被用作一种政治手段,迫使西夏屈服。史载“元昊倔强搏逆,兵势甚锐,竭天下之力,不能稍搓其鋒;然至绝其岁赐,则不免被食酪,几不能以为国,是以亟亟屈服。”政权间经济的互补性以及稳定合法的交易平台的缺失,导致了非官方贸易行为的产生。

第二,北宋与西夏间的商贸团体在利益驱动下,通过非政府进行商品交易,规避高额的商业税是导致走私盛行的又一重要原因。北宋的边民与西夏间的交往时间长、已经形成了贸易交往的习惯,甚至这种民间的交往、非法的贸易往来已习以为常。北宋与辽、西夏长期对峙,军费开支极大。加上“澶渊之盟”后,北宋每年要承担与辽的岁币。庆历四年(1044年),北宋与西夏议和,又承诺每年赐西夏银五万两。臃肿的官僚体系,庞大的开支使北宋在内政上尽一切可能增加税收,商税、专卖税在总税中的比重逐渐超过农业税。丝绸、茶等这特有商品的商品税额也逐渐提高,各种走私主体受利益的驱动,为此许多商人选择铤而走险,参与到走私活动中。

第三,各级官员稽私不力甚至纵容是致使走私活动一直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从前文我们可以看出,走私活动的参与者不乏边境的官吏,虽然宋朝频繁出台关于走私禁令,但是基层主管尤其是稽查走私的官员往往并不严格执行,或是出于对西人犯进的恐惧采取默许走私的态度,这导致走私屡禁不止主观原因。

结语

纵观宋夏间边境的贸易往来,主要有合法的榷场贸易和非法的边境走私贸易。边境走私因双方经济交流的客观需要而产生。这种走私行为使得国家商业税收流失,扰乱了两国的经济秩序的同时也不利于边境的安全。但我们也应正视,这一时期的走私一定程度上成为宋夏间文化交往的重要纽带,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双方的商品需求,本身也是一种文化交流和传播,是对榷场及和市的一种补充。

注 释:

①榷场:是宋辽金元时期位于民族政权交界地区所设的互市市场。

参考文献:

[1]徐松.宋会要辑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1979.

[4]马端临.文献通考[M].北京:中华书局,1979.

[5]史金波,聂鸿音,白滨.天盛改旧新定律令[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6]高璇.两宋时期的海陆民间对外贸易[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0.

[7]彭凤萍.北宋与辽的关系[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1.

[8]张之佐.北宋王朝治理边疆政治思想考述[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4.

[9]李雪峰.北宋与西北吐蕃商业贸易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05.

[10]王昆.宋与辽夏金间的走私贸易[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11]陈鑫.试论北宋与辽夏边区的违禁贸易问题[D].郑州:郑州大学,2009.

[12]高飞.北宋茶叶专卖政策探析[D].郑州:郑州大学,2009.

[13]王会敏.北宋时期边境管理制度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1.

[14]陈竹.试析北宋时期重商思潮及其影响[D].郑州:郑州大学,2011.

作者简介:辛婉怡(1993—),女,汉族,甘肃天水人,单位为宁夏大学,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

高石钢(1962—),男,汉族,宁夏银川人,宁夏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乡村史。

(责任编辑:御夫)

猜你喜欢

贸易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贸易生命力
促进内外贸易 创新公共服务
疫情中,中俄贸易同比增长
贸易融资应防患于未然
穿透虚假贸易融资
中美贸易磋商再起波澜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贸易统计
2016年中俄贸易有望实现正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