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45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接受短刺法针刺风池穴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观察

2021-02-24吕凤立牛博真王玉华

山东医药 2021年3期
关键词:刺法风池穴基底

吕凤立,牛博真,王玉华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300193

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是由于颈椎退行性变所 致的椎动脉受压或刺激,并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进而产生的以眩晕、头痛、颈肩痛等为突出表现的疾病[1-2]。CSA 是中老年人常见慢性颈椎疾病,近年随着人们生活、工作方式的改变,尤其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普及应用,CSA 的发病率呈现增加趋势,发病人群也趋向年轻化。CSA病程漫长,易反复发作,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严重的影响[3]。目前CSA 的治疗以保守治疗为主,扩血管、神经营养药物虽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症状,但也存在着用药时间长、不良反应多等不足,部分患者疗效不理想[4]。作为传统中医学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针灸在CSA 的临床治疗中应用广泛[5-6],但针刺治疗手段多样,针刺方法、穴位选择不同其临床疗效也有差异。传统方法针刺风池穴为CSA 常用针灸治疗方法,但尚未形成统一的治疗方案,部分患者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短刺法是《内经》中的“十二节刺”针法之一,较常规针刺方法刺激量大,针感增强,可用于原发性骨质疏松[7]、退行性骨关节炎[8]等疾病的治疗,但国内应用短刺法治疗CSA 的报道不多,本研究以传统方法针刺风池穴为对照,探讨短刺法针刺风池穴治疗CSA 的疗效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8 年1 月-2020 年1 月收治的CSA 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45例。纳入标准:①符合《颈椎病的分型、诊断及非手术治疗专家共识(2018)》[9]中CSA 的诊断标准;②年龄25~70岁;③意识清楚,能够积极配合治疗和检查;④自愿接受本研究治疗方案,并签署协议书。排除标准:①高血压病、美尼尔综合征、耳石症等其他原因所致头晕;②颈椎骨折、脱位、肿瘤、先天畸形、严重骨质疏松;③既往有颈椎手术史;④合并心肝肾等重要脏器严重疾病及恶性肿瘤、血液病、精神疾病等;⑤妊娠或哺乳期女性;⑥晕针或对针刺治疗有抵触情绪。治疗组男24例、女21 例,年龄32~69(48.8 ± 9.7)岁,病程2~38(17.6 ± 4.1)个月,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评分(10.6±3.4)分。对照组男26例、女19 例,年龄34~69(48.2 ± 9.5)岁,病程3~342(18.2 ± 4.2)个月,ESCV 评分(11.5 ± 3.3)分。 两组年龄、性别、病程、ESCV 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均>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协议书。

1.2 针刺风池穴方法 两组均采用针刺风池穴治疗。治疗组采用短刺法:患者俯卧于治疗床上,无菌酒精棉球消毒皮肤,针具选择0.25 mm×40 mm 华佗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生产),针尖扎入皮肤后缓慢进针,边进针边摇动针体,针尖缓慢抵达骨面,针下有沉紧感觉,然后不断震颤腕部,使针尖在近骨面部位进行上下提插和小幅度捻转,直至患者出现酸胀感觉,且针感向眶部、额部、颞部及头顶部延伸、扩大,留针30 min,上述治疗每2天做1次,共治疗20 d。对照组应用常规针刺方法:穴位选择和针具同治疗组,常规消毒皮肤后,快速进针20~25 mm,平补平泻法使之得气,之后留针30 min,每2天做1次,共治疗20 d。

1.3 临床疗效评价 根据ESCV 评分变化情况制定本研究疗效评价标准: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ESCV 评分减少≥90%为临床痊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ESCV 评分减少75%~<90%为显效;症状、体征有缓解,ESCV评分减少30%~<75%为有效;症状体征无缓解,ESCV 评分减少<30%为无效。ESCV评分:共包括眩晕、颈肩痛、头痛、日常生活和工作、心理和社会适应5项内容,其中眩晕评分范围0~16分,包括程度(0~8 分)、频度(0~4 分)、持续时间(0~4 分)3 个方面;颈肩痛、日常生活和工作、心理和社会适应评分范围均为0~4 分,头痛评分范围为0~2分,各项内容评分越高表示症状越轻。

1.4 颈椎屈伸活动范围、颈椎弧度和椎体水平位移检测 治疗前后对两组进行颈椎X线正侧位摄片检查。于侧位片分别经颈2、颈7 椎体后缘做一直线,两直线相交的角度表示屈伸活动范围;颈2 齿状突后缘与颈7椎体后缘连线至颈椎序列后缘的最大垂直距离为颈椎弧度;椎体后缘相对于下一椎体位移的距离为椎体水平位移[10]。

1.5 椎—基底动脉血流检测 治疗前后对两组进行经颅多普勒(TCD)检查,仪器应用西门子DWLNOX 型经颅多普勒健侧仪,记录基底动脉(BA)、左侧椎动脉(LVA)、右侧椎动脉(RVA)的平均血流速度(Vm)、血管阻力指数(RI)和血管搏动指数(PI)。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 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等级资料比较应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临床痊愈、显效、有效、无效分别为14、21、10、2 例,对照组分别为7、15、13、10 例,治疗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经秩和检验:Z=2.775,P=0.006。

治疗前两组眩晕、颈肩痛、头痛、日常生活和工作、心理和社会适应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上述评分均增加(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各项评分比较,t 分别为3.895、8.556、6.151、5.451、5.097,P均<0.05。见表1。

治疗前两组颈椎屈伸活动范围、弧度和椎体水平位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颈椎屈伸活动范围和弧度增大(P<0.05),椎体水平位移减小(P<0.05);治疗组颈椎屈伸活动范围和弧 度 大 于 对照 组(t 分别 为3.721、3.240,P 均<0.05),椎体水平位移小于对照组(t 分别为7.953、3.240,P<0.05),详见表2。

表1 两组ESCV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ESCV评分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bP<0.05。

组别治疗组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治疗前治疗后n 眩晕颈肩痛头痛日常生活和工作心理和社会适应45 8.48±2.14 12.82±3.07ab 1.72±0.44 3.26±0.54ab 0.48±0.21 1.53±0.37ab 1.97±0.52 3.63±0.89ab 1.79±0.40 3.38±0.84ab 45 1.83±0.42 2.60±0.59b 8.61±2.08 10.45±2.69b 1.78±0.47 2.33±0.49b 0.52±0.19 1.11±0.27b 2.01±0.56 2.71±0.70b

表2 两组颈椎屈伸活动范围、弧度和椎体水平位移比较()

表2 两组颈椎屈伸活动范围、弧度和椎体水平位移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bP<0.05。

组别治疗组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治疗前治疗后n 屈伸活动范围(°)颈椎弧度(mm)椎体水平位移(mm)45 53.48±4.65 60.04±4.88ab 7.15±0.52 8.02±0.61ab 2.58±0.35 1.46±0.30ab 45 2.56±0.38 1.98±0.32b 53.34±4.61 56.27±4.73b 7.11±0.54 7.62±0.56b

2.2 两组LVA、RVA、BA 的Vs、PI、RI 比较 治疗前,两组LVA、RVA、BA 的Vs、PI、RI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均>0.05)。治疗后,两组上述血管的Vm值均升高(P 均<0.05),PI、RI 值均降低(P 均<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LVA、RVA、BA 的Vm值 均 升 高(t 分 别 为2.865、3.331、2.817,P 均<0.05),PI、RI 值均降低(P 均<0.05)。两组LVA、RVA、BA的Vs、PI、RI比较详见表3~5。

表3 两组LVA的Vs、PI、RI比较

表3 两组LVA的Vs、PI、RI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bP<0.05。

组别治疗组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治疗前治疗后n Vm(cm/s)PI RI 45 40.79±6.87 49.73±6.84ab 1.36±0.24 1.16±0.24ab 0.68±0.21 0.52±0.17ab 45 0.71±0.23 0.61±0.20b 41.27±6.63 45.58±6.90b 1.39±0.27 1.28±0.23b

3 讨论

CSA是由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产生的以头晕、颈肩痛、头痛等为主要表现的颈椎病,研究发现,椎基底供血不足不仅产生CSA 的相关症状和体征,还会导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成为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因素[11]。中医理论根据CSA 的临床特点,将其纳入“眩晕”的范畴,其病因无外乎风、虚、痰、火四类,病位在清窍,气血亏虚、风痰上扰、肝阳上亢是其主要病机。风池穴为阳维、阳跷、手足少阳经四脉交汇之穴,位居髓海之下,针刺该穴可充养髓海,名目聪耳,可治气血亏虚、不能上充髓海所致眩晕,另外风池穴还可开窍化痰,平肝熄风,对风痰上扰、蒙蔽清窍所致眩晕也有较好的疗效。除此之外,风池穴还可平肝潜阳,利七窍、五官,针刺风池穴还可治肝阳上亢、上扰清窍所致眩晕。《针灸聚英》中记载:“头晕目眩,要觅于风池”,故针刺风池穴可通经调脉、平息眩晕,对气血亏虚、风痰上扰、肝阳上亢均可发挥治疗作用[12-13]。从解剖学角度分析,风池穴位于胸锁乳突肌后缘及斜方肌外缘的凹陷处,相当于枕下三角区位置,内部肌肉组织分布较多,椎动脉走行于此[14],针刺风池穴可对深部肌肉发挥松弛作用,从而改善肌紧张,降低椎体对椎间盘的压力,缓解椎间盘退变对椎动脉的压迫,解除血管痉挛,调节椎基底动脉舒张和收缩,改善脑组织血液供应[15],缓解眩晕症状。

表4 两组RVA的Vs、Vm比较()

表4 两组RVA的Vs、Vm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bP<0.05。

n Vm(cm/s)组别治疗组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治疗前治疗后PI RI 45 39.68±6.77 49.39±6.78ab 1.36±0.27 1.18±0.15ab 0.77±0.28 0.58±0.21ab 45 0.79±0.25 0.68±0.24b 40.05±6.59 44.61±6.82b 1.38±0.26 1.27±0.22b

表5 两组BA的Vs、Vm比较()

表5 两组BA的Vs、Vm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bP<0.05。

组别治疗组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治疗前治疗后n Vm(cm/s)PI RI 45 37.02±6.32 45.13±6.74b 1.36±0.22 1.17±0.19ab 0.71±0.25 0.62±0.20ab 45 0.73±0.27 0.68±0.24b 36.95±6.17 41.44±6.80b 1.37±0.24 1.26±0.20b

风池穴针刺是治疗CSA 常用穴位,但不同针刺手法其疗效也存在差异。本研究对比分析了短刺法和常规平补平泻法的疗效,发现治疗组ESCV 各项评分及临床疗效均优于对照组,表明短刺法针刺风池穴较常规平补平泻法更有利于改善症状,提高疗效。短刺又成为刺痹,进针时要求缓慢平和,摇动针体的同时针尖逐渐深入,最终达到近骨面区域进行上下提插和小幅度捻转。《灵枢·官针》中有如下记载:“短刺者,……,稍摇而深之,至针骨所,以上下摩骨也”,也说明了短刺法操作要领。短为接近之意,短刺对于深部病症效果尤佳。针对主要以椎-基底供血不足所致的CSA 而言,短刺法于风池穴深部骨面区域进行提插、捻转刺激,有利于缓解该区域深部肌群的紧张、痉挛状态,消除组织粘连,从而纠正颈椎小关节紊乱状况,缓解周围组织对椎—基底动脉的压迫,从而增加椎—基底动脉血流量,改善脑组织血液供应,缓解眩晕等症状,并促进颈部周围软组织的修复。颈椎正侧位X线片是诊断颈椎退行性改变的常用影像检查手段,不仅可反映颈椎生理曲度的变化情况,还可准确评价骨质增生、椎体移位、椎间隙变窄等改变[16-17]。本研究发现,治疗后治疗组颈椎屈伸活动范围、弧度和椎体水平位移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短刺法针刺风池穴有利于改善CSA 患者的X线检查指标,恢复颈椎的生物力学平衡;其机制可能与该针刺方法可有效缓解颈部肌肉痉挛、紧张,改善软组织粘连有关[18]。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治疗组治疗后LVA、RVA、BA 的Vs、Vm 均优于对照组,进一步证实了短刺法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的效果。平补平泻法是常用的针刺手法,其特点是进针时平和缓慢,进针的深度、力度和速度较均匀,穴位刺激强度中等,相对短刺法而言手法较单一,刺激部位较浅,刺激范围相对局限,病变区域接受刺激量小[19]。短刺法进针达近骨面之上,刺激的范围和强度均较常规针刺更大,并可对主要病变部位直接重点刺激,达到针至病所的效果。

综上所述,短刺法针刺风池穴可有效缓解症状,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恢复颈椎的生物力学平衡,治疗CSA 效果显著,可作为CSA 优选治疗方案。本研究不足之处在于纳入病例数较少,短刺法针刺风池穴治疗CSA 的疗效有待于扩大样本量、必要时开展多中心临床观察进一步验证,具体治疗机制也需要进一步探讨。

猜你喜欢

刺法风池穴基底
“四冲穴”阴中隐阳刺法联合止痫汤治疗癫痫的疗效分析
《我要我们在一起》主打现实基底 务必更接地气
大跨度多孔箱涵顶进过程基底摩阻力研究
基于CiteSpace的中医药治疗眩晕的知识图谱分析*
受风寒风池穴上贴蒜片
按风池穴缓解颈椎不适
解决平面向量问题的两大法宝
从《随息居重订霍乱论》探析王孟英治疗霍乱之中医外治法
可溶岩隧道基底岩溶水处理方案探讨
风池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