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直播的发展形态与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2021-02-22李京蓉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1年24期
关键词:探究分析网络直播

李京蓉

【摘要】近些年来网络直播的发展已经开始出现不良现象,若想深入探究这一现象的原因就需要相关人员对其经济形态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找出网络直播这一产业的发展在经济形态方面具有的一些特征和规律,以此不断的促进网络直播在现代化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中能够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另外,通过对网络直播的运行进行调查可知其主要形式就是扩大空间群体性人际交互,并在此不断获取人际资源的过程中取得相应较多的经济收益。

【关键词】网络直播;经济形态;产业发展路径;探究分析

中图分类号:TN9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1.24.043

目前,“直播”成为了现代化年轻人重点关注且在聊天过程中提及次数较多的高频语,且网络直播在最开始兴起时就得到了井喷式的发展且在很短的时间内几乎成为了全民所知一种线上“运动”。网络直播在发展的过程中也经历了几次在用户使用者数据方面的起起伏伏,但是正是这些起伏的发展历程说明网络直播这一行业目前的市场需求仍然较大且其处于发展不平稳的的探索期。另外,还有许多互联网公司利用网络直播恶意竞争并获取一些不正当的经济利益,这些频频发生的不良行为在严重影响网络直播发展环境的同时还抑制了网络直播获取更多的人际资源。

1. 在网络直播行业中所具有的一些经济形态

1.1 经济形态中最为基础的注意力经济

1.1.1 网络直播中所存在的竞争压力较大

现如今的信息传播媒介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下逐渐的转移到了网络空间方面,且网络直播这种传播媒介在直接将时间压缩到最小的同时将空间无限性的延展到最大,而网络直播这一行业在智能化手机已经得到广大普及之下也能够将世界完全可视化,在可视化的同时又将网络直播所传输的信息大量的沙漠化,从而使得网络直播中的空间成为了用户肆意传输作品且能够直接上演剧目的一个虚拟平台。而对我国目前存在的一些网络直播平台进行不完全调查统计可知国内将近有二百多家的直播平台,而在每个直播平台中存在有至少上百的直播频道又使得网络直播行业的竞争力度远超于传统传播信息媒体行业。

1.1.2 网络直播环境受到恶意竞争的影响趋向于不良化

另外,由于使用网络直播的用户数量非常多且许多人为了博得大眾的眼球就绞尽脑汁创造一些与众不同的表演,且这些只是大多数素人为了获得注意力去收获较多注意力经济的一种最为广泛被应用的手段,但是这种获取经济效益的方式使得直播平台传播的内容鱼龙混杂且各种怪诞被制造出来还会严重影响网络的健康环境。而一些名人使用网络直播则会出现一些造成网络出现瘫痪的不良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也是影响网络直播行业在现代化加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那么,之所以在网络直播平台中出现这些问题主要就是注意力资源不是可以被无限获取的共线性资源,而想要获取较多的经济效益就必然要做出一些与众不同的产品与其他用户进行竞争。

1.1.3 网络直播行业中存在的新型获益手段

最后,网络直播还有一种非常重要的获益方式能够彻底突破传统售卖媒介的二次售卖的传统模式,其就是可以与网络直播同时进行的“在线打赏”的这种新型获取经济效益的方式,而在这个过程中所有使用的用户都能够在直播时获取多次任意额度的支付金额。但是直播中围观人数量与直播者获得的打赏金额没有直接关系,所以网络直播者在采取措施获取更多围观率的同时还应该将围观者的消费潜能最大化的激发挖掘出来。因此,网络直播者必须要明白获取注意力经济固然重要但却不是最重要的全部目标,因为吸引大众的眼球只是获取经济的基础手段而并不是最终获取收益的目标。

1.2 作为网络直播经济框架的体验经济

1.2.1 体验经济中存在的价值

在网络直播行业中为用户制造美好的体验感也是一种获取大量经济效益的有效方式,因为网络直播在进行的过程中往往都会为直播观看者形成一种无形的服务,且在网络直播过程中存在的偏向导播对于观看者具有一定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在这个人们情感需求成为主导需求的时代需要网络直播用户为顾客创造难忘且珍贵的感受和记忆,这种体验经济的价值主要体现在顾客心理的感受和所获得的愉悦感及幸福感等良好的感受。绝大多数的人们在信息传播媒介如此便捷的现代化打开直播的首要目的一定不是为了得到某些必要的消息,且网络直播这种普遍存在且无任何门槛的伴随性活动也不需要人们对其进行实时的关注。

1.2.2 通过网络直播获取体验经济的方式

网络直播中的主播在开展直播的过程中能够利用网络的强大功能通过有声语言或者肢体语言等多种方式向观看者表情达意,且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主体都具有自主传播信息并且通过打赏的方式进行支付的合法权利,而打赏主播在合法合规前提下也不会受到任何时间上及空间和身份等的多种限制。另外,观看者也就是用户作为消费性的生产者可以在主播进行直播的过程中提出自身对于产品的建议和要求,而主播作为产品的传播者和全能型的生产者就需要接收用户对于产品意见的反馈和消息的传播。最后,主播通过与用户和消费者在情感上的互动就能够收取到大量的体验经济。

1.3 作为网络直播经济核心的关系经济

网络直播作为在信息化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兴起的自媒体产业是不需要使用者投入过多资金和装备的,且使用者在直播过程中展现出来的表演或者与观看者进行的互动交际就是网络直播产生的产品。由此可看,网络直播实际上就是一种能够将有温度人性化产品呈现出来的人力密集型的产业。但是此种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是无法被准确预料并确定产品被生产出来的样态和其所能够获取的收益的,因为每个消费者在进行直播观看的过程中都是根据自身的心理和观看体验进行打赏的。其次,网络直播在进行过程中所产生的“关系”是主播和观看者双方互相影响且被作用的一种有效状态,在这个状态中还会使得其双方产生一定的情感和心理连接等带来的行为表现,且网络直播在开展的过程中为观看者提供体验服务主要就是建立双方关系以获取关系经济的有效方式,而双方建立关系所带来的情感联系和信任就是网络直播偏向导播的重要体现。当然,主播和观看者关系的建立也会促进双方在互动的过程中感受到更多美好的体验,且关系所具有的市场价值及主播所获取的收益必然与其双方之间所具有的互动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

2. 对网络直播行业发展路径进行的探究分析

网络直播在诞生初期就与暴力低俗等一些非常不好的形象联系在一起被一些用户所抵制,甚至还有一些人认为网络直播所产生的产品不值得被传播且没有任何的艺术可言,出现这一现象最为主要的原因就是网络直播没有门槛且在诞生初期没有相应的规则约束直播的内容。而为了改变网络直播这一发展方向模糊的现象就必须在规则制定的基础上探究其能够长期和多元化发展的路径。

2.1 要确保网络直播产生的产品更具专业化

只有网络直播产生的产品被专业化的生产才能够使得产品具有一定的差异去吸引消费者体验,且电视媒体人在最早就具有频道专业化和内容专业化的意识和良好的发展策略,所有网络直播中产生的产品也需要有着清晰的定位和对应阶段的消费人群去精准的推动产品的出售。但是目前存在的大多数主播在零门槛的网络直播行业仍然处于产品生产形式非常单一的初级阶段,且由于许多主播没有多元化和对产品进行定位传播的意识也就使得他们在直播中传播的内容大多过于恶俗,然而这种非专业化的直播产品是无法在多元化的新时代长期获取观看者的注意力以及体验感等经济的。因此,进行网络直播的主播需要具有一定的特长及良好的知识背景等去为自身的直播制定一个基本的定位和走向,并借助于網络直播后台的数据统计及时的对直播内容定位进行相应的修改以充分获取最多的经济效益。

2.2 要确保网络直播资源更加延伸化及其产业更加外延化

网络直播在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借助近期我国提出的“互联网+”这种新型的经济形态进行一次结构性的经济改革,从而使得网络直播能够更加人性化且专业化的去使用较多的一些直播资源以取得产业外延的效果。其次,网络直播所具有的差异性特点及产品的创意性还能够促使网络直播争取到更多的用户集合资源,而通过这个集合资源建立的网络平台能够使得网络直播将自身的发展进行一定的延伸,且每个使用网络直播的用户都在努力的为自身直播的发展寻找最有力的资本和使用资本的有效用途。最后,网络直播的使用者及网络平台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切实对资源进行相互的跨界转移,从而使得资源的聚合和溢出效应充分的发挥出来以促进网络直播能够将资源和产业进行有效的延伸。

3.结束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时代的发展速度已经超出了我们所能够想象的万物发展的速度,且网络直播作为在现代化的一种瞬间被普及和应用的技术创新需要使用的用户遵守法纪。另外,网络直播所具有的特殊经济形态和产业发展路径使得其能够拥有跨界合作及资源合并的巨大优势,而网络直播的直播间作为重要的连接产业端口及供给产品的平台一定要受到我国相应部门的重视,从而使得网络直播更加合法的去获取经济效益并不断的推进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贾毅.网络直播的经济形态与产业发展的路径研究[J]编辑之友,2018(007):134-135.

[2]黄效唐.中国网络直播平台研究[J]科技传播,2018(023):122-123.

[3]刘宁.网络直播的秩序重塑[J]青年记者,2018(032):155-156.

猜你喜欢

探究分析网络直播
融资租赁合同法律性质探究
基于整合高校礼仪教育与道德教育的思考分析
网络直播的发展研究
媒介时空观下的网络直播研究
网络媒体下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探究
基于年级差异化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路径探析
从新媒体艺术角度浅析网络直播的娱乐创新
浅析网络直播平台的发展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循环经济评价研究进展及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