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认知视角下高中区域地理教学模式探究

2021-02-21孙健乔

新视线·建筑与电力 2021年9期
关键词:区域认知高中地理

孙健乔

摘要:区域认知作为核心素养之一,表现为能够分析、概括地理事物的特征,能够运用区域的观点分析区域之间的联系,能够运用动态的观点进行区域评价与开发,以此来帮助学生多角度认识区域问题、分析区域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掌握区域认知的方法,分析不同区域之间的特征和关联来提升逻辑思维能力,通过综合分析区域地理事物的发展优劣形成合理的区域评价,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区域认知;高中地理;区域地理教学

引言:

地理学强调区域划分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而培养区域视角就是要求学生学会划分区域;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要实际解决区域问题,也就是达到评价区域决策的目的。总的来说,区域认知素养就是指从区域的特点出发,运用分析、比较等方法来认识区域特征、区域差异、区域关联,并全面评价区域决策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区域间的地理现象是相互关联的,地理学家通常将区域关联当作认知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区域思想的不断完善,有人提出了“生产力地域综合体理论”,这表明用区域综合的观点看待区域问题已成为现实发展的需要。

1高中地理区域认知概述

认知心理学强调的认知结构是递进的、多层次的,是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工内容,重新组织。在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过程中,教师也要遵循认知结构的规律,即首先形成对事物的感觉和知觉,再运用各种方法来实现记忆和想象的认知过程,最后形成高级的认知——思维。信息的获得来源于感觉和知觉,感觉和知觉是认知活动的起点,作为最基本的认知活动,其能帮助学生把握事物的本质,知觉过程包含从局部到整体、整体到局部的信息加工方式,以此达到对感觉的刺激;记忆是对信息进行储存和提取的加工过程,常用的记忆方法包含运用比较、归纳、形象等来加深对地理事物具体形象的记忆;想象是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的过程,依赖于记忆中已有的信息经过加工形成新表象的过程,是一种复杂的分析与综合活动;思维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其认知加工方式包括系统化和具体化等,其中具体化是将概括的知识应用到具体事物中的过程,即应用原理解决实际问题[1]。认知心理学指出思维的培养要激发学生兴趣,通过不同情境激发学生思维,创造想象力,形成对知识的系统化的认识。

2区域认知下的高中区域地理教学措施

2.1科学地引入地理思想到教学中

2.1.1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关于从当下到未来的发展,同时也是高中区域地理教学需要遵循的基本教学方向,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推动地理课程朝着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系统性和指导性发展,形成人才培养改革创新的模式。

2.1.2因地制宜

该思想的引入,主要是根据区域具体要素情况,制定适合区域发展的方案和措施,该方法体现着辩证法的思想,是正确处理人地关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无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因地制宜思想都更贴近具体的区域,是区域发展的指导思想之一。如:十四五规划决定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均离不开因地制宜思想,违背了因地制宜思想就等于违背了事物发展的规律,丢失了事物的本来面貌。

2.1.3人地关系

其主要思想可以表述为人类和自然环境在人文生态系统中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两大要素。在全球问题不断凸显,区域治理和开发不断迫切的情况下,在区域地理教学中贯彻人地关系思想既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教学的最高形式表现。如:日本将核废水排入太平洋,会对染太平洋水体,危害动植物的生长,反观动植物受到污染,影响渔业安全,直接影响周边海域国家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2.2重视时空的划分

首先,在时间方面。它主要分为过去、现在与将来三种情况。过去时间,从过去到现在指的是区域地理要素形成的时间节点到现在,可能是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及其以上。它主要通过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演变规律,科学解释当下地理现象和过程,分析对当下的影响[2]。現在时间,当下时间向度主要关注当下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在几天或一年内的变化,是体现区域地理“用原理来解释现象”这一理念的阶段,是学生可以自己观察和实验,并且及时验证结果真伪的小段时间节点。将来时间,从当下到未来的时间向度指当下区域内自然事物的变化或者人文事物的变化通过一段时间后对区域系统内特定的地理现象的影响,可能会影响区域系统中某些地理现象和事物,甚至产生新的地理现象或地理问题[3]。其次,在空间方面。它主要分为大中小三种尺度情况。大尺度下的区域地理空间要素对区域基本地理格局起着基础作用,在宏观层面影响着该区域的地理过程发展走向,它对区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随着区域内主题的不断变化,其影响的范围也会越来越大,作用也会越来越明显,甚至超出当前区域。中尺度通过对特定地理单元的划分与组合分析来研究区域的组成与结构,通过对存在于不同地理类型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来发现区域不同地理现象的表现形式及其变化过程的动力学机制,以揭示地域分异规律[4]。小尺度区域地理要素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从微观层面贴近生活,在增强对区域认识和了解的同时,学生对地区、家乡的认同感也在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中悄然形成,逐渐将一个“区域”变成一个“地方”,增强地方依恋感。

结束语:

区域地理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重点内容,为了提高同一知识在不同区域间的迁移能力和同一区域不同知识要素间的综合分析能力,国内众多学者也基于具体的案例和主题对区域地理教学进行研究和探索。然而区域的丰富性、特殊性和差异性等都决定了区域地理教学并非只有一种选择。因而,基于不同教师、不同学生和不同区域,教学模式也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如何建构适合自身知识背景,适合学生思维发展,耦合当下区域发展需要的教学模式,需要所有地理教学从业者不断投入研究和论证。

参考文献:

[1]叶丽丽,沈斌.区域认知素养的解读与培育策略[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8(09):64-68.

[2]荣文秀.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区域认知核心素养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8(11):79-80+87.

[3]李金国.高中地理“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落实路径[J].地理教学,2018(03):49-51+57.

[4]朱翔.区域认知——高中地理课程重要的核心素养[J].地理教学,2018(02):7-9.

猜你喜欢

区域认知高中地理
核心素养下初中生地理区域认知的培养探究
区域认知与其他核心素养的联系
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区域认知”的学习策略
区域认知及其培养重点解析
新课改理念下高中地理课堂语言策略的研究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
探讨如何构建高中地理双动两岸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