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翻译理论视角下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研究

2021-02-18苏静伍春杏宋菲菲何秋影

科学与生活 2021年30期
关键词:英译非物质文化遗产

苏静 伍春杏 宋菲菲 何秋影

摘要:由于广西复杂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的特殊性,为广西创造了极为丰富、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借用生态翻译理论的知识,研究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问题,以柳州螺蛳粉为例,根据对其文化现存的英译问题进行研究,让更多国内外的人真正了解到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键词:生态翻译理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柳州螺蛳粉,英译

一、引言

为了响应“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广西把平台建设纳入服务“一带一路”和部区合作重大建设项目,其中,柳州建设螺蛳粉质量服务“一站式”平台,助力螺蛳粉产业从5亿元产值跃上百亿级台阶。现今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以李子柒为首的多个博主对柳州螺蛳粉的线上传播,逐步打开外地市场,使得大众群体对其普及率提升。根据海豚智库发布的《2021最具成长性的中国新消费品牌》中显示,李子柒2020年线上螺蛳粉销售额为16亿,同比增长300%,曾获得2019年中国新闻周刊主办的年度文化传播人物奖。广西拥有种类繁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刘三姐歌谣、侗族大歌都是属于国家级非遗项目,随着时代发展,一些非遗项目使用不多,有的甚至濒临灭绝,迫切需要保护。

本文旨在以柳州螺蛳粉为例,分析广西非遗文化现有英译案例的不足之处,并对其现存的英译问题加以改进,为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问题的研究奠定基础,提高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质量。柳州市宣传部门充分利用柳州螺蛳粉形成的舆论热点,推进柳州城市形象传播,结合“互联网+海关”的方式实现多家柳州螺蛳粉企业出口,进一步提高广西非遗保护水平,让更多人感受到螺蛳粉的魅力。基于对非遗资料的收集,在非遗文献翻译过程中,通过生态翻译理论的语言、文化、交际层面来解决英译非遗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此更好的提高翻译内容的准确性和翻译效果。

二、柳州螺蛳粉现状

柳州螺蛳粉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汉族传统美食与苗族、侗族传统美食的结合。自2012年在《舌尖上的中国》露面,这碗配料丰富,味道独特的米粉吸引了大江南北的美食爱好者。2021年5月柳州螺蛳粉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疫情期间,“宅经济”形势下,柳州螺蛳粉相关话题累积达到了二十几亿阅读量。螺蛳粉热悄悄兴起,喜爱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嗦粉成为时尚名词。

柳州市螺蛳粉产业销售额迅速增长。2021年前三季度,袋装柳州螺蛳粉实现销售收入112.23亿元,增长45.7%。出口462.8万美元,同比增长30%,日产量最高达到了325万袋,产品远销海外2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30万个就业岗位遍布在全产业链各个环节。更多的螺蛳粉厂家正在崛起,海外发展市场强势。

螺蛳粉让众人见证了一个城市的“破圈”路径。从路边摊,到“粉”圈顶流,正是得益于改革创新,小小螺蛳粉风靡全国并撬动百亿元大产业。越来越多的受到世界的关注,展示非遗技艺,传播中国文化。中国非遗国际化的呼声日益高涨,而翻译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当下,柳州博物馆、白莲洞博物馆、螺蛳粉小镇等有关螺蛳粉的相关记载却鲜有英译译文,部分非遗翻译存在着理解不充分不透彻的地方。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螺蛳粉的对外发展。

三、生态翻译理论下柳州螺蛳粉现存英译问题

生态翻译学(Eco-translatology)是由中国翻译学者胡庚申于2001年提出的,他认为生态翻译学是“一种生态学途径或者生态学视角的翻译研究,是一项具有跨学科性质的交叉研究”。生态学研究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翻译学是研究翻译的规律和艺术的学科,将两门学科交叉到一起形成了生态翻译学。生态翻译学理论将翻译的方法概括为“三维”转换。

(一)语言维度

语言维的适应选择不仅涉及作品形式与内容的转换,更涉及译者所采用的翻译原则和方法。译文需要尽可能忠实完整地传达原文的内容、准确无误地再现原文的表达形式。

螺蛳粉被大众称之为“闻着臭但吃起来香”,如果英译人员用意译法的方式翻译螺蛳粉的话,一旦翻译得不够到位,就会使螺蛳粉的文化魅力大大降低。有人将螺蛳粉翻译成了“Stinky(臭的) rice noodles”,甚至这种翻译在海外也有大部分人使用,螺蛳粉“吃起来香”的特色就无法体现出来。还有甚者将螺蛳粉翻译成:“Russian Fan without e”,并解释为:“Russian =俄罗斯的,without e =俄罗斯,去掉“俄”, Fan =粉(于是成为罗斯粉--螺蛳粉)。此类英语翻译缺乏对螺蛳粉本身的认知,也对宣传推广螺蛳粉起到反向的作用。

大多数广西地区、尤其是柳州人酷爱柳州螺蛳粉酸辣鲜爽烫的独特味道。出于不同饮食习惯的影响,译者在将其对外英译时,也会有不同理解。

(二)文化维度

文化維指从译语文化出发,注重原语的语言涉及的文化转换,准确传达文化内涵。译者要确定自己的翻译目的,关注文化内涵的传递,最大限度传播原语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称天然具备传递传统文化的特征,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称必定有大量文化负载词。所谓文化负载词,是指标志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人们对柳州螺蛳粉的文化内涵不了解,导致英译脱离了原语文化。

实际上,螺蛳粉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与它原料中的米粉和螺蛳有着密切的联系。不了解米粉文化内涵的人,他们将“螺蛳粉”中的“粉”翻译成“fan”,在英语词典里“fan”这个词的名词意思一般是“风扇,粉丝,迷,狂热者”,并没有“米粉”的含义。还有一些更加脱离原语的翻译,他们将米粉翻译成“flour”,这样的译法也是错误的,该词的意思是“面粉”,米粉并不是单一用面粉制成的,严重脱离了原语自身的文化内涵。米粉是汉族地区的传统食品,源自于秦王朝。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对岭南的瓯骆发动了军事征服活动。秦始皇命令史禄在桂林兴安开凿了灵渠,援兵和补给能够不断运往前线,补给中有面条,而南方没有面,后来就用大米来作原料,就有了米粉。几千年前从“乱积”演变到“米线”,再到现在的“米粉”,米粉就是这样开始渐渐的流传下来[2]。广西米粉不仅是一种满足人们需求的物质形态,更传承了米粉内在的文化,赋予了螺蛳粉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螺蛳粉的“粉”正确的译法是“rice noodle”。

一些不了解螺蛳文化的学者,经常会把“螺蛳粉”写成了“螺丝粉”,一个字的差异却是两个不同的含义,螺丝是一种固定物件的小零件,而螺蛳是一种螺类食物,在翻译前学者要了解清楚螺蛳的历史文化。中国考古学者在柳州白莲洞、大龙潭鲤鱼嘴等遗址发现了大量的螺蛳壳堆积物,尾部大多数被人工敲掉,与当今食用螺蛳的方式非常接近[3]。古人类有两种食螺的方法一种是利用敲砸器砸掉螺的尾部用嘴吸出螺肉,另一种是用骨针等器物当做“撩螺工具”挑出螺蛳肉来食用。当今“嗦螺”、“撩螺”两个历史文化得到了渊源流传,这也是柳州人独特的饮食文化。米粉和螺蛳的碰撞是柳州螺蛳粉的巨大文化内涵之一,在文化不断的传承下更多人想品尝正宗地道的螺蛳粉。

(三)交际维度

交际维就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选择转换。它要求译者除语言信息的转换和文化内涵的传递外,把翻译选择转换的侧重点放在交际的层面上,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1]。

人与人之间的语言交流离不开人们所属的地域之间的文化差异,那么,在翻译的过程中就要充分体现出文化的交际维度,这样才能保证在东西方交往过程中,文化的传递不会出现歧义[4]。

根据《柳州日报》报道,于2015年《柳州螺蛳粉地方标准》、《预包装柳州螺蛳粉地方标准》的第三次修正稿中规定将螺蛳粉的官方英文名定为:“Liuzhou river snails rice noodle”。(柳州河螺米粉)。River snails也就是螺蛳,直译过来就是水里的蜗牛,酸笋翻译为pickled bamboo shoots,pickled表示腌制的,如果在美国光说pickled,它可以表示腌菜,特别代指腌黄瓜。如果对外宣传不到位,会导致信息缺失,翻译内容失真,使国外读者难以理解和接受。

由于外宣材料英译不够贴切,宣传力度不够到位,由于我国与国外语言文化风格存在差异,国外读者不能快速理解外宣材料所要表达出来的意思。其次是译者缺少知识储备,由于国内外文化不同,译者缺乏对国内外文化的认识,从而导致翻译过程中用词不当,没达到双方想要的交际意图。

四、建议

(一)从语言维度出发

1.语言层面的翻译也就是在语言维度的基础上指在翻译的过程中,恰当传递出其名称翻译和语言内涵。通过官方证实,螺蛳粉的翻译不仅可以通过意译法的方式将螺蛳粉的本质内涵直接体现出来,例;“Liuzhou river snails rice noodle”,也可以使用汉语拼音的方式来表示,如:“Luosifen”,在对外宣传时可通过加注法附加解释(Liuzhou luosifen, a soup dish dubbed by some people as "durian of soup" for its strong smell, originated in Liuzhou, a city in South China's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It features rice vermicelli soaked in a spicy broth flavored by river snails and topped with ingredients including pickled bamboo shoots, string beans, peanuts and tofu skin.)

2.在翻译广西非遗时,要根据外国友人的语言特点,设定语言维度,重点体现广西非遗文化的特色和历史传统,将关注点放在翻译后的语言是否能够正确、有效地表达广西非遗文化的特点,让国外读者更通俗易懂的了解英译内容。

(二)从文化维度出发

1.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因此译者应熟悉和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内涵,才能在翻译的过程中完成文化信息的正确传递。

2.译者合理利用异化和归化的翻译策略,努力传达和吸收异域文化,弘扬发展本土文化,促进不同国家的文化相互交流和理解。归化指异国文化紧贴目标文化读者,让译文通俗易懂;异化指译文读者接近异国文化,与本国文化进行区分。

3.译者应深入研究广西非遗的文化负载词,了解透彻螺蛳粉的文化内涵,进行恰当的翻译,传播真正的螺蛳粉文化。

(三)从交际维度出发

1.选用适当的翻译技巧。生态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一个性质就是要把握好语境,要注重翻译选择和翻译适应,在翻译的过程中如果我们对翻译内容直译,会使译文变得过于生硬,没有充实的内容补充宣传,从而导致无法将翻译内容含义传达给读者[5]。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应注意文化交流的意图。在螺蛳粉对外宣传过程中,要与国外人重点介绍螺蛳粉的做法以及配料,螺蛳粉是由米粉,螺蛳做的高汤(stock),酸笋,花生,豆腐皮以及辣椒制作而成的[6]。

2.在将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称翻译成英文时,要关联中国特色与国际标准,使中国非遗的英文译名既符合中国规定,又符合国际惯例。不仅如此,中国非遗的英文译名也要按类别形成具有内在逻辑的体系。

3.在互联网+大数据发展时代下,可以通过微博、Facebook、Instagram、YouTube等网络平台以短视频、文章、纪录片的方式传播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广西名气、提高国际形象,让广西文化走出去。

五、结语

国家要兴胜,文化的发展至关重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非遗项目受到世界的关注,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实现可持续的经济、文化全面协调发展意义重大。以翻译为媒,助力中国非遗文化“走出去”,交易的是商品和服务,交流的是文化和理念。中國目前主要的文化输出形式中,翻译是必不可少的。在文化差异不可忽视的今天,翻译的质量也决定了跨文化交流的质量。通过改进柳州螺蛳粉英译问题,加强对外宣传,从而使广西柳州螺蛳粉历史文化走出柳州,面向世界,促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世界的密切融合。

参考文献

[1]]毕成.基于生态翻译学三维理论的中国高职院校外宣材料英译研究——以云南省部分高职院校为例[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1,37(09):66-67.

[2]柳州日报.探究“柳州白莲洞史前文化”:第一罐“螺蛳煲”见证文明饮食之风[N].广西文明网,2020-06-23.

[3]吴雪婷.“舌尖上的中国”广西米粉的历史[N].梧桐子网站,2014-10-29.

[4]王振平,刘晓颖.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和选择 —— 以《尤利西斯》两汉译本为例[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86-92.

[5]杨璐.基于生态翻译学视角的中国茶文化外宣翻译研究[J].福建茶叶,2020,42(06):276-277.

[6]张薇.生态翻译学视角下中国文化典籍英译研究的现状和对策[J].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9,34(01):95-97.

作者介绍:苏静、伍春杏、宋菲菲、何秋影 柳州工学院翻译专业学生

项目来源:本论文为柳州工学院2021年大学生科技立项项目“生态翻译理论视角下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研究——以柳州螺蛳粉为例”、2021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中国文化‘走出去’背景下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英译研究”(编号:2021KY17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英译非物质文化遗产
情景体验式外宣纪录片《四季中国》民俗文化负载词英译探微
顺应论视域下“中华老字号”企业简介英译的翻译策略
翻译目的论下江苏菜系英译研究
从目的论角度看中药药名英译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
“小”的英译
略评法学论文篇目之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