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邦是个读书人

2021-02-18庄昊

科学与生活 2021年30期
关键词:张良陛下刘邦

庄昊

唐代一个诗人写了句著名的诗:刘项原来不读书,于是很多人都以为刘邦和项羽一样,不爱读书,是个不学无术的无赖。

如果刘邦真是个不学无术,混吃骗喝的流氓,汉初三杰为何甘愿为他打工?众将士为何个个为他赴汤蹈火一生追随呢?最终为何能打败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项羽呢?

刘邦到底是有文化还是没文化呢?

一、刘邦求学经历

《史记·》载,“高祖、卢绾同日生”,及壮,“俱学书”。

这是刘邦上过学的确凿证据,后人考证,他们上的是当时非常好的私立学校——马公书院,据说现在还有马公书院遗址。那时学校非常少,放到现在马公书院起码也是个重点本科院校。

刘邦虽然上了大学,但在大学里学到了真本事吗?

一看本人悟性聪明及学习态度;二看下他的同学朋友能力水平,三看其家风家教。

1、刘邦聪明和悟性是一流的,比如鸿门宴机智脱险等,记载刘邦聪明的事例很多。

2、同学卢绾是刘邦革命时期办公室主任,负责整个刘氏集团文件往来上传下达,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字功底,能胜任吗?同学如此优秀,自己能弱吗?

在那个识字率极低的年代,读一年书都算读书人,何况刘邦读了好几年呢?

3、刘老爹的家风和实力

任何时代好成绩都是靠钱堆出来的,知识改变命运,但首先能获得知识。读书是需要钱的,寒门出贵子只是个例。即使现在有钱都可以选好的学校,可以上好的培训班,可以请到好的老师,只要孩子不愚钝,都会比一般人学的更好。

刘邦家是个富农,刘邦老爹是个知事明理的人,不仅把孩子送到最好的学校,还出钱让他们外出游学开阔眼界。其弟刘交到齐国留学跟随大师荀子的弟子求学,刘邦毕业后四处游学,遍访名师,跑了好几个国家,不仅读万卷书还行万里路且阅人无数。

张耳是大名鼎鼎秦国丞相张仪的孙子;青年时投奔信陵君,成为门客,学识能力都是一流。刘邦和张耳成为知音,到张耳家一住就是几个月,同吃同住,相谈甚欢。

张耳也是阅人无数见过大世面的,能被张耳认可说明刘邦的知识储备、见识格局、做人做事都非常不错。

所以不要说刘邦没文化,人家不仅重点院校毕业,还到国外渡过金,跟随过名师。

二、刘邦的文章

有人会说:有文凭不一定有知识,有知识不一定有能力,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那就让刘邦出来走两步。最喜欢出来走的就是乾隆帝,诗瘾很大,上个厕所就能写几首,一生写了四万多首。请问各位文化人,你们记住几首几句?记不住也不要嫌丢人,因为乾隆自己也记不住。

而刘邦一首《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雄浑豪迈,传唱千古,碾压所有帝王。

有人不服,比如历史上文治武功都非常牛的李世民当皇帝后也回家显摆,诗兴大发,想学学刘邦写了首回乡诗,最后几句:芸黄遍原隰,禾颖积京畿。共乐还乡宴,欢比大风诗。

此诗不仅缺乏气势,更是连刘邦大风歌都没读透。刘邦写大风歌时是平定英布叛乱回程专门绕道到家乡,也是创业以来第一次回到家乡,半年后就去世了。此次回乡更多的是叶落归根一种心愿,当时说即使自己死在京城,自己的魂魄还会回到故乡;整首诗根本没有欢乐可言,更多的是对英雄迟暮的人生感慨,对江山社稷未来安宁的担忧和期许,家国情怀跃然纸上。李世民居然感觉是个PARTY,快乐的是场景。

而刘邦另一首诗《鸿鹄歌》。

当时想立自己最喜爱的戚夫人儿子刘如意为太子,但太子刘盈请来商山四皓站台,刘邦知道太子羽翼已封,不可撼动,有感而发。

刘邦《大风歌》与《鸿鹄歌》这两首诗歌,都是刘邦的即兴之作,决非命题赋诗,南宋《文心雕龙》作者刘勰评价说:“《大风歌》、《鸿鹄》之歌,亦天纵之英作也。”

刘邦不仅诗写的好,文章也很优秀。《招贤令》入选《古文观止》,《古文观止》可是古代最优秀文章的集锦,能入选都是万里挑一的好文。

而其《手敕太子书》,同样文理通达,说理叙事清晰明白。

三、刘邦的朋友圈

看一个女人有没有品位看他的男人;看一个男人有没有能力看他的女人;看一个又有没有能力看他的朋友圈,刘邦的朋友圈异常强大,正是靠这些朋友圈刘邦才从一个小小亭长成为一代帝王。

1、谋圣张良一生追随

进为帝王师兴国安邦;退为逍遥身修身养性,千百年来文人无限向往、无法企及的高度;

纷纷效仿追随而又望尘莫及的典范。

张良作为当时顶尖智谋大师,从曾祖父开始就为韩国丞相,从小接受优良的教育,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一般人他不屑于搭理。

刘邦在创业受挫投奔项梁的路上和张良偶遇了,同为创业者,一起去投奔大公司,两人就边走边聊,越聊越投机,尤其是张良熟读的《黄石公兵法》以前讲给别人听,没个听懂的;而刘邦不仅听懂还能深入交流,张良大喜如遇知音,说道:沛公殆天授也。意思沛公就是老天赏赐给我的知音呀。

对一个人最大的认可,就是把公司关了跟你干。张良决定跟刘邦干,有点像蔡崇信追随马云的故事。

此时的刘邦处于事业的低谷,自己人反水丢了丰邑老巢,自己日子都过不下去,去投奔项梁,结果张良投奔了他。

如果刘邦不学无术,肚里没货,张良会和他谈得火热,对他佩服的五体投地投奔他?

此次對话内容不知,但张良举箸阻封被详细记录下来了,当时郦食其劝刘邦封六国后裔,张良劝阻。

良曰:「昔者汤伐桀而封其后于杞者,度能制桀之死命也。今陛下能制项籍之死命乎?」

「其不可一也。武王伐纣封其后于宋者,度能得纣之头也。今陛下能得项籍之头乎?”

「其不可二也。武王入殷,表商容之闾,释箕子之拘,封比干之墓。今陛下能封圣人之墓,表贤者之闾,式智者之门乎?”

「其不可三也。发钜桥之粟,散鹿台之钱,以赐贫穷。今陛下能散府库以赐贫穷乎?」

。。。。。。。。

「其不可七矣。且天下游士离其亲戚,弃坟墓,去故旧,从陛下游者,徒欲日夜望咫尺之地。今复六国,立韩、魏、燕、赵、齐、楚之后,天下游士各归事其主,从其亲戚,反其故旧坟墓,陛下与谁取天下乎?其不可八矣。且夫楚唯无强,六国立者复桡而从之,陛下焉得而臣之?诚用客之谋,陛下事去矣。」

两人一问一答,包含大量历史知识、逻辑说理,刘邦完全听懂,最后接受张良建议不封六国后人。

2、陆贾: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

陆贾作为才子,向刘邦汇报工作时喜欢拽词,时时不时夹杂几句《诗》《书》。

刘邦很恼火,骂道:老子是马上打的天下,不靠什么狗屁诗书。陆贾回怼:“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昔者吴王夫差、智伯极武而亡;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乡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

面对陆贾的引经据典,刘邦没有任何的不解,直接用「不怿而有惭色」表示听懂了,且请求陆贾写出来给他看。陆贾就写了《新语》十二篇,论述如何治国呈给刘邦,文中引经据典,刘邦都能读懂并且点赞。

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典故由此而来。

3、娄敬:平凡人士的真知灼见

老板可以不学无术,搞定关系,就有业务。而皇帝不能是个傻子,否则别人汇报工作根本听不懂,很快就会江山易主,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比如定都娄敬力派众议,曰:“陛下取天下与周室异。周之先自后稷,尧封之邰,积德累善十有余世。公刘避桀居豳。太王以狄伐故,去豳,杖马箠居岐,国人争随之。及文王为西伯,断虞、芮之讼,始受命,吕望、伯夷自海滨来归之。武王伐纣,不期而会孟津之上八百诸侯,皆曰纣可伐矣,遂灭殷。成王即位,周公之属傅相焉,乃营成周洛邑,以此为天下之中也……且夫秦地被山帶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也。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者也。陛下入关而都之,山东虽乱,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夫与人斗,不搤其亢,拊其背,未能全其胜也。今陛下入关而都,案秦之故地,此亦搤天下之亢而拊其背也。”

天文地理,历史典故,完全没用注释,刘邦听明白知利害关系,于是决定定都关中。类似的话也有人对项羽说过,但项王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项羽读书半途而废,根本听不懂,更理解不透定都的重大意义,只知道衣锦还乡,所以最终败亡。

4、秦朝博士叔孙通

刘邦晚年欲换太子,叔孙通谏上曰:“昔者晋献公以骊姬之故废太子,立奚齐,晋国乱者数十年,为天下笑。秦以不蚤定扶苏,令赵高得以诈立胡亥,自使灭祀,此陛下所亲见。今太子仁孝,天下皆闻之;”高帝曰:“公罢矣,吾直戏耳。”

张良、陆贾、娄敬、叔孙通、郦食其等人和刘邦交谈时,都引经据典,而刘邦丝毫没表现出「听觉障碍」,这充分说明,刘邦熟读史书,对这些历史都了如指掌,否则这些人也不敢这样汇报,都说些老板不懂的话,存心让老板难堪吗?

刘邦能够赢得最后胜利,是因为在重大问题上总是能决策正确,能决策正确不是靠运气,而是自己综合能力的体现,这种综合实力是由看过的书,走过的路,遇到的人,碰到的事所决定的。

所以说, 从刘邦的求学履历,文章诗词,言谈举止来判断刘邦就是个读书人是个被误解的高级知识分子,是个把无赖精神发挥到极致具有一定痞气的政治家。

猜你喜欢

张良陛下刘邦
Chapter 5 An important visitor第五章 一位重要的来访者
张良受书
刘邦:我的脚丫子呀
张良拾鞋
陛下
刘邦记嫂之恨
刘邦斩丁公
张良拾鞋
为何称“皇帝”为“陛下”
短文三则